ENVIRONMENT Log Out | Topics | Search
Moderators | Edit Profile

Kanwit Family » TEA TIME » CURRENT AFFAIRS » ENVIRONMENT « Previous Next »

  Thread Last Poster Posts Pages Last Post
  Start New Thread        

Author Message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September 29, 2008 - 12:49 pm: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2144,2261340,00.html

中国环境污染的代价是毁灭性的
1.jpg

中国环保机构发出警告,要求中国赶紧重视环保,采取有效措施。如果不这样做,中国将发生难以想象的环境危机,吞噬30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专家称,90%的中国城镇饮用的水源都有毒素存在。

据德国世界报的消息,中国环保局副局长潘岳上周六在“南邮晨报”发表文章,称中国离环境灾难的距离并不遥远。而新华社援引专家的话发文说,将全国的水质重新恢复洁净,达到正常标准,需要数百年时间。

潘岳还写道,根据较为现实的估测,环境污染继续以现在的速度发展的话,每年环境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将高达国民收入的13%。换言之,自中国70年代末积累的经济成就因环境恶化将全部抵销。潘岳认为,我们必须开始偿还这笔帐,不要让它越堆越高,直到完全破产、全盘崩溃的那一天。

潘岳还认为,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基本由最下层的老百姓承担,几乎没有人关心那些贫困、无权势人的基本生存现状。三分之一的中国城市空气严重污染,四分之一全国百姓饮用的水质没有达到基本的清洁标准。几乎每隔一天就发生一起严重污染水源的事故。

环境专家在新华社的报道中说,沿海地区对淡水的使用过量,引来的后果是海水灌入淡水存放区,从而影响原有的水质。根据官方的报道,受到这类水质影响的地区包括上海市和天津市。在天津附近,地下水因过分使用得不到恢复,从而改变了那里地质土壤的组成关系。就海港而言,同上个世纪初相比,整个港位下沉了两米。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June 06, 2008 - 03:08 am:   

http://www.zaobao.com/gj/gj080606_505.shtml

联合国吁各国戒“碳瘾”

(2008-06-06)


  (威灵顿路透电)联合国组织呼吁世界各国立即采取行动,对抗气候变化问题,并且要戒掉不良的“碳瘾”,努力减少碳排量。

  昨天是联合国指定的世界环境日,纽西兰威灵顿是今年的主办城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说,气候变化已成为现时代最重要的课题,不论富人或穷人都将深受其害。

  他也指出,世界各国对碳的依赖性已经“成瘾”,须立即戒除这个危险和不良的习惯。

  潘基文说:“成瘾是件可怕的事,它会侵蚀和控制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拒绝接受重要的真相,同时也让我们看不见自己的举动所造成的后果。不论你是个人、机构、商业或政府,都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减少你的碳排量。”

  自1972年起,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以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今年的主题是“改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早前,纽西兰已经立下宏愿,要成为世界首个碳平衡(carbon neutral)国家。纽西兰总理克拉克说:“我们对国家干净和绿色环境感到骄傲,并决心要采取行动保护它。我们认同,保护气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做到的。”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也说,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现实,目前,澳大利亚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许多内河即将枯竭。

  他发表声明说:“我们承诺将在2050年前,在2000年的水平上,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60%。我们也将实行排放贸易作为主要的机制,以实现这个目标。”

  配合世界环境日,全球多个地方如澳大利亚和孟加拉纷纷推行环保运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动物园为企业领袖举办野外早餐,讲解员同他们分享排碳如何威胁动物的生态环境;孟加拉首都达卡和尼泊尔加德满都当局计划清理当地受污染的河水;许多亚洲城市如孟买也展开植树运动。

  科学家指出,全球碳排量急速增加,加剧气候暖化问题,这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以及更严重的天灾。

  联合国环境计划署指出,全球性绿化工程的成本,每年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高,但却能有效推动创意产品、开拓新商机及增加就业机会。

总统:受气候暖化影响

基里巴斯难逃毁灭厄运

  (威灵顿法新电)南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总统说,该国受气候暖化的严重影响,恐怕已难逃被毁灭的厄运。

  基里巴斯(Kiribati)总统阿诺特·汤昨天在为世界环境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说,虽然科学家还在争论有关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以及它所可能造成的影响,但是,基里巴斯已出现明显的变化,包括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遭海水破坏,岛上的一些社群也已纷纷迁离他处。

  阿诺特说:“我不是科学家,但我知道有些我们过去不曾经历过的情况正在发生。”

  基里巴斯是由33个岛屿组成,是世界最大的环礁湖岛,岛上人口为9万2000人。

  阿诺特也指出,一些已存在几十年的村庄渐遭海水侵蚀,迫使该区的村民搬迁。他说:“我们可能已经到了无法补救和回头的地步,空气中的废气排量将继续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到时,我们的低洼小岛将被海水淹没。”

  如果情况持续恶化,阿诺特估计,基里巴斯将在本世纪末完全被淹没,岛民必须迁移到其他国家定居。

  另外,阿诺特也驳斥一些国家指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将损害经济发展,“这根本不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是人类生存的问题。”

联合国:稍改生活习惯

废气排量将可减半

  (罗马路透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世界环境日”发表报告,举例说明发达国家一般民众只要稍微改变生活习惯,便足以使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减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昨天配合环境日发表的报告,题为“改变二氧化碳排放习惯”。长202页的报告强调:“要以爱护环境的方式生活其实无需作重大的调整或伟大的牺牲”。

  报告说,少用车子、停用电动牙刷、停用跑步机、搭乘飞机时少带行李等细微的调整,都对环保有好处。

  联合国气候小组估计,全球67亿人口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每个人4.5吨。多数的减排工作都把重点放在政府的政策,较少人注意到个人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署署长斯坦纳说:“民众有力量改变未来、有力量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力量,调整经济。”

  环境署的报告主要是针对历来废气排放量大的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民众。

  报告向他们提出的建议包括不用电子闹钟、改用上发条的闹钟;舍用烘干机、改而把衣服晾干;烘面包时用小烤箱、不用烘炉等。报告也举英国为例子,说明英国家庭只要在房子装更好的隔热装置、暖气系统和照明产品,每户便能每年少排2吨的废气。他们把暖气系统调低几度,每年能省6%的电费。

  报告也指出,飞机运载一个乘客飞越大西洋所用的能量,相对于一辆车子一年的耗能量。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unday, November 04, 2007 - 08:59 am:   

http://www.zaobao.com./yl/yl071102_503.html


重新思考‘发展的局限’


2007-11-02


● 施约卡·菲舍尔

  冷战结束以来,各种贸易壁垒纷纷解除,世界经济旧貌换新颜。1989年以前,全球市场包含大约8亿到10亿人口。如今增长了三倍,而且还在增长。确实,我们正在目睹现代历史上最为剧烈的革命之一,而人们对这一场革命几乎熟视无睹。“西方消费社会”已经从只适用世界人口少数转变为独霸全球的经济模式。而且,这一模式越发没有可以替代的其他模式了。到本世纪中叶,70亿人口的生活可能都要受它的规律制约。

  西方已经建立了21世纪的经济模式,其生活水准前所未闻,而且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在不计代价试图追赶。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发布其著名的“发展的局限”报告,人们的反应是忧心忡忡。但是,多年来,世界经济继续不停地增长,而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前景看似无可限量。罗马俱乐部悲观的预计已经越发成为笑柄。但是,罗马俱乐部的基本洞察,也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有限度的全球生态体系之中,资源以及能量总会耗尽,却再一次对我们提出挑战。

  

经济增长的严重后果

  

  如今世界所关切的并不是“发展的局限”,而是发展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后果。例如,中国需要每年保持10%的增长,才能控制得住其巨大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问题。如果中国是一个像卢森堡或者新加坡那样的国家,就根本不会引人注目。但是中国有13亿人口。所以,其经济增长的后果也就更为严重。

  全球对于能源、原材料以及食品的需求日益受到中国和印度需求日殷的影响。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总数是25亿。亚洲和南美的其他人口众多的大国,也在效仿这两个巨人的模式。原材料、农产品以及能源价格的稳步上扬,已经反映了人们对于未来供应短缺的担忧。

  这些世界市场扩展带来的不良后果,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就大为恶化。即使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只是美国的五分之一或者更低,它将会在今年或者明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如果中国的人均排放量差距缩小到美国的二分之一,世界将会如何?印度则在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上紧随中国。

  全球生态系统是否能吸收这些额外的污染物而又不至于大幅度改变大气的生态?正如大部分气候学家现在所警告的,这明显是无法做到的。人们了解这些基本的数据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而且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否认快速加剧的人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但是人们可以从我们参与有关气候变化的奇怪的辩论中得出结论,那就是,世界需要改变的是政治和心理状态,而非社会和经济上的大转变。
 所以,尽管有关言论堂而皇之,实际行动却少之又少。新兴国家每年都继续增长。美国几乎已经完全从对抗污染的全球斗争中退缩,而且在不加控制的增长下,成了世界头号污染国。欧洲和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尽管规模小了一点。鉴于这一全球挑战,八国集团做出了一项历史性的决定,也就是,八个最为富有、同时也是最大的污染国家保证“认真研究”在2050年之前减少一半的排放。这样的豪言壮语,令世界瞠目结舌。其实,欧洲是否能够落实其保证,在2020年前减少其二氧化碳排放20%到30%尚且有待观察。到目前为止,欧盟尚未提出任何实际的落实措施。

  

污染是有代价的

  

  但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之道是清清楚楚的。唯一的改进机会就是使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以及排放脱钩。新兴国家固然须这么做,老的工业化国家更迫切需要这么做。

  我们只有改变污染无须付出代价的错误观念,才能够实现上述的脱钩。我们无法再以牺牲全球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了。世界人口数量已经太大,不可能再这么做了。

  消除这一观念要求建立全球排放市场(这仍然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也要求更大的能源效率,这就意味着同时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费上的浪费。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已经指出了这一方向,但是人们对此还有待真正的认识。最后,这还要求可再生能源技术上和政治经济上的突破,而不是回到核能以及煤炭。简单说,我们就面临的是一个新“绿色”产业革命的三重挑战。应对这一全球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未来繁荣和社会正义的巨大契机,我们必须好好把握,不可失之交臂。

  当然,在我们做出这些转变时,将会有许多强大的损失者。他们肯定不会毫不挣扎,坐以待毙。目前,他们依旧占据上风,这从他们只说不做可见一斑。而这正是需要改变的。

·菲舍尔(Joschka Fischer)担任德国绿党领袖将近20年,1998年至2005年期间担任德国外长。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人类科学研究所,2007年


www.project-syndicate.org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aturday, October 13, 2007 - 01:04 pm:   

http://news.wenweipo.com/2007/10/13/IN0710130071.htm

[2007-10-13]

美前副總統戈爾獲諾貝爾獎的意義

【文匯專訊】據解放日報報道,今年對於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來說可謂是個「獲獎年」,繼憑借《難以忽視的真相》摘得第7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後,昨天,他又與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分享了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公告中說,戈爾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在確立和大力推廣與「由人類活動帶來的氣候變化」有關的知識以及扭轉全球氣候變暖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

 自從在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惜敗給現任總統布什後,戈爾就一直致力於推動環境保護,成了一名「環保鬥士」,並獲得了多個環保獎項。英國《泰晤士報》在報道其獲獎消息時甚至稱,「現在唯一一個還在躲避戈爾的公共獎項恐怕就是美國總統一職了」。當然這只是玩笑。事實上,就在獲獎前不久,戈爾參與製作的《難以忽視的真相》還被英國高等法院法官裁定存在至少9處失實。的「真相」中究竟摻雜了多少「假相」,在此姑且不論。但是,諾貝爾委員會將份量頗重的和平獎頒給戈爾和氣候變化委員會這一舉動表明,全球變暖已經成為共識,並且是一個需要國際社會慎重對待、亟待解決的問題。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和平獎應該授予「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做出最大貢獻的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很多和平獎的獲得者都與現實政治、促進和平事業、減少或停止衝突等有關。但是,近兩年來,隨著對「和平」概念的認識趨向廣義,和平獎所覆蓋的領域也在拓展。2004年,和平獎授予了肯尼亞環境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旺加裡·馬塔伊,以表彰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的貢獻。而去年的和平獎則授予了孟加拉國農村銀行及其創始人,以表彰其在為窮人創造經濟和社會發展機會方面作出的有益探索。

 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兩者相輔相成。氣候變化看似與和平搭不上邊,但是全球變暖帶來的乾旱、歉收和熱帶疫病可能使一些地方變得更為貧窮和動盪,而海平面上升也可能使一些低地國家出現大量難民,給這些國家自身及其鄰國造成巨大壓力。這些都會成為產生或加劇衝突的根源。正如諾貝爾委員會所說的那樣,氣候變化可能會觸發人類大規模遷徙,競爭地球自然資源也會更為激烈。這些改變將把尤其沉重的負擔施加給世界上最為脆弱的國家。結果是,國內和國際出現暴力衝突和戰爭的危險將會增加。

 60多年前,全球變暖還只是個「前衛」概念,全世界只有少數幾個氣候分析學家為此憂慮。時至今日,儘管科學家們在氣候變化的趨勢、影響等問題上還存在爭論,但是大多數人已經接受了全球變暖這一事實。可以說,它不再僅僅是一個「熱門」話題,而且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靠人類自身的合作。從這個意義上說,通過將和平獎授予戈爾和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諾貝爾委員會發出了一個有遠見的信號


************************************

中印增產生物燃料 將衝擊水資源與糧食供應

法新社) 10月 11日 星期四

(法新社斯里蘭卡 可倫坡十一日電) 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今天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印度 與中國提出目標遠大的發展計畫,企圖製造更多生物燃料,可是這些生物燃料增產計畫將會消耗大量水源,嚴

重影響這兩個國家的糧食供應需求。

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與印度正使用以農作物製成的生物燃料,促進經濟繼續成長,預期從現在到二零三零年,全球石油需求的將近七成來自中國與印度。

研究報告作者戴法拉特說:「可是你必須使用更多的水源與土地,才能種植製造生物燃料的農作物。」

戴法拉特指出,印度與中國都是人口超過十億的大國,「而且如今這中、印兩國都面臨水源短缺的困擾,在人口成長、收入增加以及食物多樣化的情形下,這兩個國家對食物需求的壓力只會愈來愈嚴重。」

報告顯示,中國與印度這兩個亞洲大國「如今正面臨尋找足夠水源種植糧食作物的問題。」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設在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

目前國際油價已漲破每桶八十美元 ,許多國家變得愈來愈仰賴生物燃料,這些國家如今利用有機垃圾、木材、動物排泄物、甘蔗與其他穀物製造生物燃料。

戴法拉特指出,中國計畫使用玉米,印度計畫使用甘蔗製造生物燃料,可是這兩種農作物都嚴重依賴水源灌溉。

中國的目標是在二零二零年,將生物燃料的產量增加到二零零二年的四倍。二零零二年中國生物燃料的產量為三十六億公升,四倍約為一百五十億公升,這是中國預估汽油需求量的百分之九。

印度也正在推動類似的生物燃料增產計畫。

研究報告並且指出,為了達到增產生物燃料的目標,印度的甘蔗產量必須增加百分之九,中國的玉米產量必須增加百分之二十六。

可是中國與印度的水源,如今已處於嚴重利用或是過度利用的階段,增產生物燃料計畫只會使水源短缺的問題更為惡化。

戴法拉特說:「因此中國與印度需要重新考慮他們的生物燃料增產計畫。」



http://www.hksune.com/discuz/archiver/?tid-50589.html

Add Your Message Here
Post:
Username: Posting Information:
This is a private posting area. Only registered users and moderators may post messages here.
Password:
Options: Enable HTML code in message
Automatically activate URLs in message
Action:

Topics | Last Day | Last Week | Tree View | Search | Help/Instructions | Program Credits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