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Message |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 Posted on Saturday, June 13, 2009 - 08:28 pm: | |
http://news.yorkbbs.ca/focus/2009-06/317859.html 探访印度最大的性庙:打开性爱雕像之谜(组图) 2009-06-13 来源网站:凤凰网 在印度的卡朱拉荷神庙,引起最多议论的是不同姿势的男女性爱雕像。人们诧异的是,在大神的居所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性爱雕刻?这些性交姿态到底蕴含着什么神秘信息? 在印度走路,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踩塌”一座庙。土堆上摆上一只铁盒,里面撒些花瓣就是一座“庙”。地上画个图案,旁边竖一块木橛子也算“庙”。老树旁摆一块椭圆型石头,树就成了膜拜的对象。这些场面搞得我神经兮兮的,生怕冒犯了人家的大神。 在城镇乡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是庙宇。神庙里面花香弥漫,吟唱和祈祷此起彼伏。在10亿多印度人口中,印度教徒占80.5%,印度教文化习俗自然就成了印度文化的主色调。对于印度人而言,印度教信仰就像空气一样自然,而神庙更是他们终其一生徜徉其中的精神花园。 七情六欲缠身的大神 印度教中的三大神是梵天、毗湿奴、湿婆。湿婆是毁灭神,梵天是创造神,毗湿奴是保护神。这三个大神无法完全独立,因为没有毁灭(湿婆)就没有创造(梵天)。毁灭与创造需要维持和保护(毗湿奴)。由于梵天已经创造出了宇宙,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印度教徒主要供奉和膜拜毗湿奴和湿婆两位大神。 毗湿奴头戴高冠,长着一张宽脸,杏仁大眼,高鼻和坚毅的下巴。这是古代婆罗门的典型特征。当世界要被恶魔毁灭时,毗湿奴就会化身为新形象来拯救世界。他的四只手分别握着轮宝、法螺、仙杖、莲花。毗湿奴喜欢躺在巨蛇身上,肚脐上长着一朵莲花。他的坐骑为大鹏金翅鸟。湿婆肤色灰白,颈部呈蓝色。他手持神弓、三股叉。湿婆有三只眼能透视内心,目光所及之处可以化为灰烬。他在神庙中经常以男根(湿婆林伽)的形式出现。 印度教大神不是冰冷的石像,他们都有人间的温度,甚至七情六欲。毗湿奴的妻子是掌管财富的拉克什米(Lakshmi)。印度教中的最重要节日“排灯节”,就是欢迎拉克什米巡游人间。湿婆的妻子是喜马拉雅山神之女帕尔瓦蒂 (Parvati)。湿婆与帕尔瓦蒂所生的儿子是象头神甘尼什(Ganesh)。甘尼什擅长清除各种障碍物,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祭拜象头神,以求顺利。 湿婆的坐骑是一头公牛(Nandi)。因为这种关系,牛也就被奉为圣牛。有了这层神圣的光环,它们可以悠闲地在街头散步,站在路边观望车流,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叫喊和汽车喇叭也不能打断它们的思考,除非你用几根细树枝在牛身上划拉几下,它才慢慢从思考中回过神来,然后温和地看着你,但就是不让路。 新德里的交通警察每年都要收到几十起牛堵塞交通的报告,但对圣牛们也是奈何不得。圣牛有时还要为交通事故背黑锅。当汽车被撞后,若找不到肇事者,车主就会把责任推到牛身上。保险公司在牛那里拿不到证据,只得乖乖理赔 性爱雕像之谜 印度教中有一个“幻化”概念。在不同的场合下,大神会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大神可以是一位武士或国王,也可以幻化为一滴露水或一片绿叶。难怪神庙可以简化为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 印度文化专家告诉我,印度教大神可以幻化出3.3亿个神。为了供奉自己信仰的大神,信徒们修建了各种庙。在莫卧尔王朝以前,印度古代帝王没有留下坟冢墓碑,连骨灰也没有留下。遍布各地的神庙和塔都是神的居所。在印度社会中,神庙远比宫殿的地位更重要。神庙是维系社会文化的神经。每个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神庙。 卡朱拉荷是北印度保存最完整的庙宇群落,由昌德拉王朝在公元950年至1050年所建。卡朱拉荷的庙宇群分为三个组群,其中西区部分最为重要。这些庙宇都由基座、中层和顶端三部分构成。宽大的基座是几何形装饰图案,中间部刻着男神、女仙、战神、舞女、乐师等,顶部呈竹笋状。 在卡朱拉荷,引起最多议论的是不同姿势的男女性爱雕像,它们,像美艳无比的花朵,让神庙这座精神花园散发出浓郁的世俗芬芳。人们诧异的是,在大神的居所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性爱雕刻?这些性交姿态到底蕴含着什么神秘信息? 神庙坎达里亚?马哈戴瓦神庙(Kandariya Mahadeva)中间部分有八百多个雕刻。男女性交的场面十分醒目。一位男子头顶着地,双腿弯曲,在与上面的女子性交。那位女子的手臂搭在两侧侍女的脖子上,控制着身体的姿势。男子的两只手没有闲着,一直在抚摸两位侍女的阴部。 针对这种高难度的性爱姿势,有学者认为做爱者是瑜伽高手,有学者认为这些动作是凭空想象,也有学者认为这些雕刻是在地上完成的。如果俯视这些性爱动作,这些动作看上去都很自然。一旦把雕刻竖在庙墙上,那些动作则显得不可思议。这是视角的误导。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密教(Tantrism)造型。密教在8至14世纪在北印度十分流行。密教认为,人体是宇宙的缩影。宇宙永远处于创造、保持和转化过程中。宇宙中的所有能量都存在于人体内。男女在交媾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人体与宇宙合一的情景。 除了性爱雕刻,卡朱拉荷庙群中的仙女雕刻也与众不同,她们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的仙子,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帕尔斯瓦纳特神庙(Parsvanath)南侧的石雕中,一位仙女(Apsara)在精心描画着自己的眉毛。在德威加格丹巴庙(Devi Jagdamba)的北墙上,一位仙女在脱裤子,阴毛和肚皮上的细纹清晰可见。有的仙女刚沐浴归来,正在拧干头发上的水,有的在挑脚上的刺。这种富有生活情趣的场面出现在很多雕刻中,这些都进一步证明了印度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实在的生活方式。 |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 Posted on Saturday, October 13, 2007 - 01:23 pm: | |
伊斯兰教简介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兰(a1一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所创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它自创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统计,全世界穆斯林有9,21027亿人(1985),占同期世界人口总数48,82042亿人的18.54%。在亚非40多个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在当代,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人民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旧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是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阿拔斯、印度莫卧儿、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起初,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尔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今天,在伊斯兰旗帜下,已经聚集着七亿穆斯林。尽管他们分布于世界各地,国籍,民族、肤色和语言各不相同,却共同恪守着那古老的真谛,即宇宙间只有一个主宰--“安拉”,并且依照各自的理解,遵循着《古兰经》的教义。 伊斯兰教创立不久,就传入了我国。据《闽书》记载,“(穆罕默德)有门徒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他的话鼓舞了广大穆斯林求知的愿望。从公元七世纪开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着海陆交通线到达中国,进行贸易或旅行,传播伊斯兰教。 创兴历史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半岛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居民主要是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分成许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据一方,彼此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水源、土地而发生战争,血亲复仇盛行。连年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停滞,氏族内部阶级分化加剧,部落贵族应运而生,他们占有大量绿洲和草地,拥有许多奴隶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濒于破产。半岛沿红海海岸的希贾兹(汉志)地区,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业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麦加,因受过境贸易之利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镇。麦加古莱什部落的商业贵族执掌着多神崇拜的中心克尔白神殿的管理大权,每年从克尔白祭祀庙会的集市贸易中,谋取巨额收入,垄断了麦加的商业贸易。城镇中的商业贵族伙同游牧部落的贵族,通过经营商队、贩卖奴隶、放高利贷等手段,牟取暴利,对城镇贫民和农牧民进行高利贷盘剥,大批中小商人破产,沦为商业贵族的债务人,造成阶级对立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四起。 外来的侵略和传统商道的改变,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进行子长期的掠夺战争。525年,埃塞俄比亚人在拜占庭的支持下派兵侵占也门。570年埃塞俄比亚驻也门总督亚布拉哈率兵进犯麦加;途中因遭瘟疫而退兵,但战乱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生活。575年,波斯出兵逐走埃塞俄比亚人,在也门确立了统治。频繁的战争和掠夺,使阿拉伯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灌溉工程被毁,道路淹没,商旅不前,人口锐减,使富庶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同时,波斯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废止原由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到达叙利亚的商路,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变,造成了半岛南部和西部经济的衰退,麦加、麦地那等城镇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败,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断绝,从而加深了社会危机。 伊斯兰教兴起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其中拉特(即太阳神)、乌扎(即万能神)和默那(即命运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麦加城中心的克尔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向其祭祀、祈祷、献牲。信奉一神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早已传入半岛,在也门地区及一些城镇和农业区流行,其一神观念、经典、传说、礼俗对伊斯兰教有显著影响。因犹太教和基督教不适应阿拉伯社会变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在阿拉伯社会变革和一神教观念的影响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过渡,产生了一神倾向的哈尼夫派。他们承认独一神,反对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复活、惩罚和报应,注重个人隐居修炼,过着禁欲的生活。哈尼夫思想成为伊斯兰教思想的先驱和中介。 阿拉伯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阿拉伯贵族为维护其统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垒,夺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广大的下层人民和奴隶要求和平与安宁,渴望摆脱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改善自己的贫困地位。伊斯兰教的兴起,正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十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传子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教的创传人穆罕默德是一位伟大而杰出的历史人物。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早年失学替人放牧,12岁时跟随伯父及商队,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经商,并广泛接触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地区的社会状况,了解到半岛原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的情况,为他后来的传教活动提供了大量社会知识和宗教素材。25岁时他同雇主麦加富孀赫蒂彻结婚,婚后生活富裕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后他受哈尼夫派思想的影响,经常隐居潜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摆脱困境的出路。相传,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此后,他宣称接受了真主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起初在麦加是秘密传教,一些至亲密友成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一般群众传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诫人们放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们信奉独一无二的安拉;谴责多神信仰给阿拉伯人带来的愚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宣讲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的观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归顺安拉,将在末日审判时遭到惩罚,堕入火狱,归顺安拉者将在后世得到奖赏,进入天园。他还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为兄弟,应联合起来,消除血亲复仇,并提出禁止高利贷盘剥,行善施舍赈济贫弱孤寡和善待、释放奴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受到广大下层群众的拥护,许多人纷纷归信伊斯兰教。由于穆罕默德所传教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部落传统多神信仰的地位,触犯了麦加古莱什贵族和富商掌管克尔白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麦加难以立足。 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麦力口穆斯林迁徙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进行了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改革。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兰教作为统一和团结的思想旗帜,号召穆斯林“顺从安拉和使者”,并派出门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很快归信了伊斯兰教。他制定了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在处理内部民事和对外关系中共同遵守的《麦地那宪章》,在信仰自由和结盟的基础上同犹太人各部落达成某些协议,实行和平共处。在实现了麦地那的统一后,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及部分著名的圣门弟子组成上层领导集团。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号召下,将迁士和辅士团结在乌玛的周围。穆罕默德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完成了伊斯兰教义体系及各项制度的创建。他完整地确立了以信奉独一安拉为核心的五大信仰纲领;规定了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及仪则;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规、民事、刑事、商事、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确定了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号召下,于624—627年间,他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吴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打击了麦加贵族的锐气,从此,穆斯林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觐为由,率军至麦加近郊,麦加贵族被迫妥协,同穆罕默德签订《侯代比亚和约》,决定双方休战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战时机,向邻国和半岛上的千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节,携带国书,向其国王和部落首领宣传伊斯兰教,以扩大影响,同时派出武装讨伐海巴尔等地聚居的犹太人,以扫除反对势力的侵扰。 630年,穆罕默德以麦加贵族违背协议为由,率领一万多人的穆斯林大军,进逼麦加城下,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被迫请降,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麦加全城居民宣布归信伊斯兰教。进入麦加后,穆罕默德下令捣毁克尔白殿内全部偶像,只保留黑色陨石,并改克尔白殿为清真寺,宣布克尔白为禁地。从此,麦加克尔白成为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的中心。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领袖地位,基本上实现了半岛的政治统一。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穆罕默德亲自确立了朝觐的一系列仪典,成为尔后穆斯林朝觐所遵循的范例。他发表了辞朝演说,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伊斯兰教创传的胜利,“我已选择伊斯兰作你们的宗教”,强调穆斯林之间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同年1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至此,伊斯兰教已形成在半岛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成为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支柱,揭开了阿拉伯历史新篇章。 传播与发展 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地区性单一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传教师等多种途径而得到广泛传播的结果。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进入“四大哈里发时期”,随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征服,伊斯兰教向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史称“伊斯兰教的开拓时期”。661年起,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帝国时期,历经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经济和学术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史称“伊斯兰教发展的鼎盛时期”。13世纪中期随着异族的入侵,帝国境内东、西部诸多地方割据王朝的独立,阿拉伯帝国解体。中世纪晚期,伊斯兰世界并立着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三大帝国;其中奥斯曼帝国版图和影响最大。史称“伊斯兰教第三次大传播的时期”。18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伊斯兰世界,许多国家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伊斯兰世界各国人民在“圣战”和教派运动的旗帜下,多次掀起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斗争,给殖民主义者以沉重打击。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伊斯兰国家相继独立,大致形成当今伊斯兰世界的格局。伊斯兰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播和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由他的—最亲近的门弟子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先后继承他的事业,称“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四大哈里发执政的30年间,对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艾布·白克尔执政期间,平息了也门南部、叶麻麦、哈达拉毛及巴林东部以伪先知图莱哈、穆赛利迈、赛贾赫(女)等为首所发动的武装叛乱,征服了变节者,重新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巩固了麦地那政权。同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开始对外征战和扩张。欧麦尔执政时,乘波斯、拜占庭连年战争力量削弱之机,先后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埃及等地,并采取凡归信伊斯兰教者免交人丁税的政策,吸引被征服地的居民多改奉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发展成世界多民族信仰的宗教。他初步确立了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和年俸分配制度。他还制定了伊斯兰教历,以622年7月16日作为纪年元旦,以纪念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麦地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奥斯曼执政时,继续西进征服北非,攻占伯尔克、的黎波里、迦太基;在东部征服亚美尼亚,重新平定了波斯和呼罗珊地区的叛乱,远征军在中亚到达巴尔赫、喀布尔和伽色尼,并促使这些地区的众多居民改奉子伊斯兰教。为统一伊斯兰教思想、指导宗教活动和立法,在艾布.伯克尔时所辑录的《古兰经》原抄本的基础上,经再次搜集、反复对照、核订和考证、编纂成奥斯曼定本《古兰经》,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向世界的传播提供了经典依据。阿里执政时,因伊斯兰教上层领导集团争夺哈里发权位的斗争进一步激化,导致了穆斯林之间的内战,发生了骆驼之战、隋芬之战和纳赫拉万战役,出现了彼此对立的政治派别,此后,伊斯兰教在政治和宗教思想上陷于分裂。661年,阿里被刺后,四大哈里发时期结束,继之而起的是以家族掌权的王朝时代。 伍麦叶王朝(661~750)时期. 661年,由伍麦叶家族出身的穆阿维叶(600~680)所创建,定都大马士革。王朝在稳定局势并残酷镇压了异己力量的反抗后,从7世纪中叶起,继续大规模向外扩张。在东部,沿波斯前进,先后占领了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继而征服了外高加索,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势力直达帕米尔高原。在西部,首先占领迦太基,后征服了马格里布地区,消灭了拜占庭在北非的残余势力,柏柏尔人接受了伊斯兰教。711年,以柏柏尔人为主力的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占领比利牛斯半岛大部分地区,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732年,阿拉伯军队袭击高卢(今法兰西共和国)西南部,战败后撤回比利牛斯山以南,伊斯兰教向西方的传播,遂到此为止。8世纪中叶,其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北界咸海,南至尼罗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政治上;改哈里发的选举制为世袭制,使哈里发国家成为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在经济上,游牧的阿拉伯人开始迁徙新征服的地区,由游牧转入定居;从事农耕和经商。分封土地、统一币制、完善税收,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在文化上,王朝法定阿拉伯文为官方和各地通用的语言,促进了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吸收被征服地区,包括希腊、拜占庭、波斯、印度等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开始形成多民族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在宗教上,采取减免人丁税,招募军队等政策,鼓励异教徒改奉伊斯兰教。在各地兴建庄严的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和教育的中心,著名的有大马士革伍麦叶清真寺、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凯鲁万的欧格白清真寺等,并附设有宗教学校,赐封有大量瓦克夫土地。以《古兰经》和圣训立法,向各地派出教法官和传教师,主持司法和宗教活动。反映政治和宗教思想斗争的各种派别相继出现。什叶派等派别形成。王朝末期,统治者横征暴敛,宫廷生活腐化,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哈瓦利吉派和什叶派多次举兵反抗,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750年王朝被呼罗珊艾布·穆斯林领导的起义所推翻。由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后裔艾布·阿拔斯夺取了哈里发地位,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750~1258)时期。 750年,由艾布·阿拔斯(722~754)所创建,定都巴格达。在政治上,哈里发自诩为“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奉行宗教和世俗并重的政策。承袭波斯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哈里发为最高领袖。由于任用波斯人担任首相,使波斯人取得了实际的统治地位。以哈里发为首的官僚体制,代替了阿拉伯的贵族统治。王朝在最初的100年间,因对外大规模征战的结束,出现了安定的政治局面,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繁荣。国内主要城市商旅云集,对外垄断海上贸易,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各地。随着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各族穆斯林共同创造的伊斯兰文化蓬勃发展,出现了黄金时代。王朝在各地创办宗教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和医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哈里发马蒙创办巴格达“智慧馆”掀起集体翻译运动的高潮。广罗各族不同信仰的学者,收集、保存、翻译、研究古希腊、波斯、印度的古典科学文化著作,取得杰出成就。这一时期,在医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哲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语法学等方面,成就辉煌,穆斯林人材辈出。在宗教上,王朝已经完成了征服地区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变成穆斯林的社会生活方式。伊斯兰教的宗教学术如教法学、古兰经学、圣训学、凯拉姆学、苏菲学等都有较大发展。逊尼派、什叶派已由早期的政治派别转变为宗教派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教义和学说。穆尔太齐赖派得到很大发展,在马蒙统治时期其学说被奉为国教。艾什尔里派教义逐渐发展成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学说。以安萨里为代表的教义学家将苏菲派思想引入正统信仰,成为伊斯兰教宗教哲学的一种形式。9世纪中叶后,由于王朝实行封建分封制,各地总督和封建主割据一方,帝国逐渐四分五裂。10世纪时,北非、埃及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西班牙的后伍麦叶王朝(756~1031)同阿拔斯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945年什叶派的布韦希王朝入主巴格达,哈里发仅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进入巴格达,哈里发成为塞尔柱素丹手中的傀儡。继之而来的是十字军东侵(1096~1291)和蒙古人的西征,阿拔斯王朝终于在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所灭亡。 奥斯曼帝国(1299~1922)时期。13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中亚细亚兴起。1299年,其部落首领奥斯曼一世称素丹,正式建立奥斯曼国家。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并迁都于此,更名为伊斯坦布尔。15世纪末,帝国已占领整个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地区。16世纪是帝国的强盛时期,先后占领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叙利亚、埃及、巴格达、美索不达米亚、的黎波里、阿尔及利亚、希贾兹和也门等国家和地区。伊斯兰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在帝国的控制之下。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帝国。从素丹赛利姆一世始,素丹自称哈里发,雄踞伊斯兰世界的领袖地位。帝国奉逊尼派教义为国教,以哈乃斐学派教法为立法、司法的准则。制定了以伊斯兰教法为核心的行政、刑法、瓦克夫等实体法规,完善了伊斯兰立法体系。政府设“伊斯兰委员会”作为国家管理宗教的权力机构,起维护信仰和监督教法实施的职能和作用。帝国大力倡导和赞助伊斯兰教育和学术文化,在各地建有大量华丽的清真寺、各类宗教学校、苏菲道堂、图书馆,并培养宗教学者和官吏。比克塔希教团和毛拉维教团等苏菲教团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17世纪,帝国随着统治者内部的腐败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日趋衰落。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亚非两大洲展开了掠夺殖民地的斗争,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列强的角逐场。1798年,法兰西共和国拿破仑·波拿巴一世率领的侵略军占领了埃及,欧洲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激烈争斗,导致了奥斯曼帝国的彻底崩溃。1922年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国,废除了素丹和哈里发制。 16世纪,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与奥斯曼帝国相抗衡的波斯萨法维王朝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16世纪初在伊朗兴起的什叶派的萨法维王朝(1502~1722),其版图东至阿富汗,西达幼发拉底河,北抵阿姆河,南临波斯湾,立什叶派为国教。掀起了波斯伊斯兰文化的复兴。16世纪中期帖木儿六世孙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其领土达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北半部,确立了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 伊斯兰教早期向世界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向外征服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自10世纪后,伊斯兰教在非洲、亚洲和东南亚的广泛传播,以及伊斯兰化的过程,通常是通过商人的贸易活动、文化交流和传教师的传教活动而实现的。在东非,通过阿拉伯移民和商人,伊斯兰教沿苏丹和尼罗河渐渐向东传入内地,迄13世纪,索马里及东非沿海地区和海上许多岛屿的居民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西非和中非,穆斯林商人、学者和苏菲传教师穿越撒哈拉沙漠,把伊斯兰教传入内地部族。13世纪末,定居中亚的蒙古人后裔改奉了伊斯兰教。14世纪后,苏菲派传教师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南亚次大陆的孟加拉等地区。7世纪中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商人及学者,通过海陆的“丝绸之路”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13世纪末,西印度古吉拉特的穆斯林商人将伊斯兰教带入印度尼西亚群岛,17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尼和马来半岛占优势。14~15世纪,伊斯兰教通过商人和传教师传入菲律宾南部。20世纪以来,通过穆斯林移民、劳工、商人和学者传人西欧和北美,并取得较大进展。 伊斯兰又称伊斯俩目,在阿拉伯语有顺从、和平和安宁之意,英文写作Islam。这是一个顺从真主安拉胡、崇尚和平、祈求安宁的宗教。伊斯兰教喜爱的绿色就代表着和平之意。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世界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总体算来也有大约五十个。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这些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诸如英、美、俄、法、德等国家。据统计,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总数约在十亿人,仅次于基督教徒的人数。有迹象表明,伊斯兰教徒人数有在几年以后超过基督教徒人数的趋势。其中有很多基督教徒在接触、深入研究了真正的伊斯兰教教义后自然会归信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科学的宗教,它鼓励人们通过真科学对宇宙、世界进行认识和思考,从而使信仰更加坚固。穆圣(算烂拉胡而来习我散来埋)说:“学者的墨汁浓于烈士的鲜血。”就是让穆斯林们要努力学习知识,不盲从、不迷信。因为伊斯兰是光明的、从真主降下的正教,它是科学的、充满真理的,盲从和迷信不会认识它,只会损害它 伊斯兰教主张和平,主张对人应有慈爱之心。真主说:“你当以善待人,象真主以善待你一样;你不要在地方上搬弄是非,真主确是不爱搬弄是非者。”(古兰经28章77节,马坚译本)按教法规定,每一位有能力的穆斯林都应该向穷苦人伸出援助之手。 伊斯兰教法严格,对于一个穆斯林,他口中吐了脏字儿就应该向主做忏悔,在背后谈论别人就是干罪,不力行五功、饮酒既是大罪了,更不要提无故伤人、杀人了。真正的穆斯林都是敬畏真主、遵纪守法的人。 伊斯兰教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派系。逊尼派为主流派别,又被称为正统派,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我国也是逊尼派;什叶派的大国为伊朗,还存在于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伊拉克等国。两派的分别主要在于对于穆圣(算烂拉胡而来习我散来埋)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按什叶派的观点,只有阿里巴巴及其直系后裔才是合法的继承人,而逊尼派承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前3任哈里发的合法性。不管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都是穆斯林兄弟。他们都信仰同一部《古兰经》、遵圣训、都是诚信真主独一、承认穆圣(算烂拉胡而来习我散来埋)是真主派给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并认同真主的全知、全能、无求、永活、无形似、无方位、无如何、无朝向、无体等德行的。 伊斯兰教的历史有1400余年,在我国有1300余年。我国的伊斯兰教一般认为是在唐朝永徽二年(公历651年)从阿拉伯传入。那时伊斯兰光明的时期,距离穆圣(算烂拉胡而来习我散来埋)很近的光阴传过来的正教。中国的穆斯林走的是艾赫里·笋乃台·者吗尔台的道路即:符合圣行的大众的道路。它被称作盖低目,即古老的、保守、守旧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中国的逊尼派一直保持着1300年前的伊斯兰传统,不敢加以改变,因此也就保证了我们中国伊斯兰教思想的纯洁和正统。举例说我们中国穆斯林的洗浴方法、洗浴中的细节规矩和祈祷词(杜阿一)、礼拜方法、殡礼仪式、礼拜中祈祷词的念法诸如晨礼、晡礼后的欧拉代等都遵经而行,非常之古老,在一些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都不再讲求。有时候想想,在一千四百多年后,我们仍能按当初穆圣(算烂拉胡而来习我散来埋)一样的方式作大、小净,进行礼拜,心里就自然会有一种甜美的感觉了。 作为中国的穆斯林,我们应该依托真主把正教、在中国流传了1300多年的光明的伊斯兰不加改变的继续流传下去。不加改变是一个基本要求,因为前面指出了我们的伊斯兰信仰起自离穆圣(算烂拉胡而来习我散来埋)很近的光阴,而离穆圣(算烂拉胡而来习我散来埋)越近的就是越未加改动的、越符合伊斯兰本原思想的。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呀!感赞真主安拉胡对中国伊斯兰教的佑助。 伊斯兰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它不专属于某一民族。真主说:“我派遣你只为怜悯全世界的人”(古兰经21章107节,马坚译本)就以我国而论,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主要分布在十个民族。它们是:回、维吾尔、塔塔尔、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东乡、保安和撒拉族。其它民族中比如汉、蒙、藏等也有伊斯兰教徒。因为回族遍布于中国各地,并大多与汉族杂居,很多人认为凡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既是回族,凡回族既是伊斯兰教徒,这是不正确的。有一些非穆斯林的回族相信无神论、有些赌博、酗酒、吃非法的食品、打架斗殴,他们怎么能代表伊斯兰教呢?另外,伊斯兰教规定对人要厚养薄葬,而现在有些人受到封建迷信和唯物拜金主义的思想影响,讲排场、大办丧事、穿大孝,败坏了伊斯兰教的形象。大家应该知道,这些都是违反教规、教法的,有些甚至是犯罪的行为。 ********************************** 伊斯兰教主要教派 逊尼派 逊尼派是与什叶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教的四大政治派别。全称“逊奈和大众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属于该派。 形成 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刺后,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对阿里继任哈里发表示不满。双方为争夺哈里发的职位爆发了隋芬之战。阿里在获胜的情况下接受对方提出以《古兰经》裁判的和谈建议,从而出现了既反对穆阿维叶又反对阿里的哈瓦利吉派。661年初,阿里被哈瓦利吉派刺杀后,穆阿维叶取得了哈里发的职位。因此,围绕着哈里发问题的激烈争论,又形成了什叶派和穆尔吉埃派。什叶派不承认前三位哈里发和穆阿维叶作为哈里发的合法性。穆尔吉埃派对此则持温和态度,主张哈里发问题应“推延”到后世由安拉裁决。而多数人则承认四位哈里发的合法地位,但对穆阿维叶担任哈里发职位一事,既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承认。他们除尊崇《古兰经》外、还特别强调以圣训为立法、立论的依据,故被称为遵守“逊奈”(圣训)的人们,即逊尼派。嗣后,该派在同哈瓦利吉派和什叶派的斗争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以后又在同穆尔太齐赖派的长期论争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教义、哲学思想和教法学体系。从而使初期的政治派别,转而成为宗教的派别。 社会基础 据史学家巴格达人赫蒂卜《派别分歧》一书的观点,逊尼派主要由八个方面的社会力量构成:①通晓一神论、先知的使命、预许与警告、赏与罚的律例以及通晓伊玛目与领袖的条件等学问的人;②在教法学方面坚持以教法学家的意见为立法原理的“意见派”和主张以圣训为立法依据的“圣训派”,这部分人中还包括主张按《古兰经》字面意义解释法律的查希里耶学派的学者;③精通圣训及其传述系统,并能辨别其真伪的圣训学家;④在文学、语法和辞法学方面坚持语言学大师们学说的库法学派、巴士拉学派的学者;⑤通晓逊尼派对《古兰经》的读法和注释的人;⑥主张听、视、心是人们辨别善恶的总中枢的苏非派修道者;⑦保卫穆斯林国土和尊严及逊尼派主张的卫士们;⑧各伊斯兰国家中坚持逊尼派各种主张的一般群众。 政治主张 坚持哈里发必须经过协商选举产生。但需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①古来什族;②成年男子;③身心健康;④公正,有勇气、魄力以及有保卫领土所需要的其它性格特点;⑤为穆斯林所爱戴,并举行了臣服的仪式。哈里发在管理国家方面有如下的权力:保卫伊斯兰信仰和领土(特别是麦加和麦地那两大圣地);必要时宣布圣战;任命国家官员;征收赋税,管理公共基金;讨伐叛逆;执行法律等。 教义学思想 四大哈里发时期,国家版图扩展到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和北非等地。为了在被征服地区确立伊斯兰教的信仰,严格按经、训原则办事,以艾什尔里为代表的逊尼派教义学家针对穆尔太齐赖派的学说,进一步阐述了安拉的本体与德行、《古兰经》的无始性和前定与意志自由等问题,从而为该派信仰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 安拉的本体与德行。认为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主宰,安拉的本体是第一性的,其德行是第二性的。本体和德行都是无始的、永存的。安拉的存在不同于万事万物的存在,他虽具有种种真实的德行,但决不与人同形、同性。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创造的,它们仅仅是一些实体和“偶性”,而不具备安拉的种种德行。 2. 《古兰经》的性质。认为《古兰经》是最高、最神圣的天经,是安拉的言语,是天使按原型口授给穆罕默德的。它不是被造,而是无始和永存的。内在的启示并不寓于穆斯林的书、心、口、耳之中。 3. 前定与意志自由。既承认安拉的前定,又承认个人有意志自由。认为安拉周知万物,过去和未来的事件完全在安拉的洞察之中。任何人和物都是安拉所创造的,因而人类的意志自由是在万能的安拉的意志下选择的,人能够掌握自己的行为,只是因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强制与自由之间发挥作用的。 教法学思想 一贯重视奉行穆罕默德的言行,并据以立法。创制教法的原则,第一,根据《古兰经》;第二,根据圣训;第三,如《古兰经》与圣训无明文规定,才采用“公议”,即遇有重大问题时,召集穆斯林领袖和著名教法学家商榷研究,做出决断;第四,当在经、训中找不到根据时,采用“类比”,即把所遇的问题同经训中与其类似的条文或案例加以比较,进行逻辑推论,从中找到共同点,借以立法断案。但在运用后两种原则时,由于各有侧重,遂有坚持以圣训立法和重视执法者个人见解的两种不同观点。同时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思维方法和所持依据各异,因而又产生以艾卜?q哈尼法?q努尔曼、马立克、沙斐仪和伊本?q罕百勒为代表的不同法学思想的派别。 逊尼派教法学思想的特点在于:①维护哈里发国家的统治秩序,一般情况下教法学家哈里发的代言人;②以忠实执行经、训原则,教法学家以不自作主张而着称,从而获得广大穆斯林特别是逊尼派穆斯林的拥护和支持;③逊尼派教法的出现结束了阿拉伯半岛无法可依的历史,大大发展和完善了穆罕默德及其门弟子所创制的教法,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伊斯兰教法。 对古兰经学和圣训学的贡献 逊尼派学者一贯重视《古兰经》和圣训在宗教上的价值,将其作为约束穆斯林言行,制定法律的重要理论根据,并对《古兰经》作了大量的注释。在注释中,他们坚持以古兰注释古兰或以圣训注释古兰。坚持《古兰经》的无始性,并遵从《古兰经》的字面意思,不妄加解释。著名的逊尼派经注家泰伯里的《古兰经解释总汇》是该派早期经注代表作,对经注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泰伯里以逊尼派的信仰观点指导经注,为该派经注学的先河。除经注外,该派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圣训学学者。他们将圣训作为仅次于《古兰经》的又一重要经典,编辑、出版了六大圣训集。 什叶派 什叶派是与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教的四大政治派别。“什叶”的阿拉伯语意为“党人”、“派别”。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的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后因内部主张分歧,又相继分化出凯萨尼派、栽德派、伊斯玛仪派、十二伊玛目派等派别和许许多多的支系。目前,全世界什叶派穆斯林约有8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 历史演变 穆罕默德逝世后,穆斯林内部曾在由谁担任哈里发(继承人)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后经协商,先后推选艾卜?q伯克尔、欧麦尔和奥斯曼为第一、二、三任哈里发。但在此期间,仍有人主张穆罕默德的权力应由亲属中信仰最早、追随穆罕默德传教有功的阿里来继承。据什叶派的传述,当时穆罕默德的门弟子赛尔曼?q法力西、艾卜?q达尔等人宣称穆罕默德生前曾有遗嘱指定阿里为继承人,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拥护阿里为哈里发的派别势力,被称作阿里党人。656年,奥斯曼被刺后,阿里当选为第四任哈里发。由于部分圣们弟子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因之先后爆发了骆驼之战、隋芬之战和拿赫鲁宛之战。661年阿里遇刺身亡,穆阿维叶取得哈里发地位,建立了伍麦耶王朝,阿里党人就在反对伍麦耶王朝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什叶派。 在680年卡尔巴拉之战中,阿里次子侯赛因的被杀,引起了一系列在什叶派思想影响下的暴动,规模最大者为685~687年在库法爆发的穆赫塔尔起义。起义参加者除阿拉伯人外,还有非阿拉伯的新穆斯林――麦瓦立人,什叶派随之传播到非阿拉伯的民族中。起义失败后,其余部形成什叶派凯萨尼支派。该支派主张,阿里的权力是从穆罕默德继承下来的,不承认前三任哈里发的合法性,并创立了隐遁伊玛目和马赫迪(救世主)复临人间,恢复正义的学说。认为阿里的第三子伊本?q哈乃菲叶是隐遁伊玛目。这些主张的后来什叶派宗教学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内容。此后,围绕着侯赛因之子栽因?q阿比丁形成了什叶派伊玛目派,因其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q萨迪格奠定了该支派的教法学基础,故亦有人称其为贾法里学派。740年,侯赛因的孙子栽德?q本?q阿里在库法发动起义并战死,所部后来形成什叶派的支派栽德派。 750年,阿巴斯人借助什叶派的力量推翻了伍麦耶王朝。但阿巴斯王朝建立后,因慑于该派影响的扩大,而对其采取了各种压制、瓦解措施,引起内部进一步分化。765年贾法尔?q萨迪格死后,多数人拥护其次子穆萨?q卡孜姆为伊玛目,后形成十二伊玛目派,少数人则拥护其长子伊斯玛仪之子穆罕默德?q本?q伊斯玛仪为伊玛目,形成伊斯玛仪派,亦称七伊玛目派。嗣后,伊斯玛仪派聚集了激进的反阿巴斯王朝的力量,发展和宣传“内学”思想,广泛进行鼓动宣传,而十二伊玛目派和栽德派则对阿巴斯王朝持温和态度。 9世纪末和10世纪初,什叶派的武装起义极为频繁,伊斯玛仪派、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以及伊斯玛仪派的尼扎尔派、努赛尔派和德鲁兹派等,均在武装起义中得到发展;其中尤以伊斯玛仪派为最,其教义主张传播远至印度次大陆,成为什叶派中最有影响的力量。但11世纪下半叶,什叶派遭到了一系列挫折。除栽德派和十二伊玛目派尚保持一定力量外,伊斯玛仪派及其尼扎尔派均因失去已建立的政权而大大削弱。 1502年,波斯沙法维王朝兴起,什叶派开始复兴。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沙法维王朝的开国君主伊斯玛仪宣布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以行政手段推行该派教义,建立宗教院校、清真寺,鼓励宗教研究,使该派在波斯发展历久不衰,成为什叶派中的主流派。 信仰与教义 ①除信安拉、《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这些伊斯兰教的共同信条外,信仰伊玛目是什叶派的基本特点,并被定为信条之一。认为伊玛目是继穆罕默德之后穆斯林世界的领袖,伊玛目的权力应属阿里及其后裔。但在伊玛目的神性大小和数目多寡等问题上,内部的见解不一。栽德派认为伊玛目是安拉确定的,经穆斯林大众选举而产生的有学问、有德行、有自卫能力的成年男子。十二伊玛目派从阿里开始至马赫迪而终的十二代伊玛目均是依安拉的意志,通过先知穆罕默德或前一任伊玛目相延而指定的阿里和法蒂玛的后裔,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童均可担任;伊玛目还拥有一切“表学”和“内学”知识,具有免罪性,能显示奇迹,是安拉和世人的中介。伊斯玛仪派则主张,伊玛目是自安拉而流出的神质,在人类发展的七个历史时期中,开创每个新时期的先知都有依次相替的七个伊玛目相随,阐扬先知所带来人间的天启。而最后一个伊玛目又上升为下一个时期的先知。在伊斯玛仪派的一些支系中,还有伊玛目即安拉化身的主张。 ②隐遁伊玛目和马赫迪思想。伊本?q哈乃菲叶于700年逝世后,凯萨尼派提出他并没有死,而是隐遁于麦地那以东的一座山中,在将来某个时候将以马赫迪――救世主的身份重现人间。尽管什叶派各支派对谁是隐遁伊玛目和将来的救世主意见不同,但他们一致认为让人间一刻没有精神领袖――伊玛目。所以,最后的一位伊玛目没有死,只是隐藏在人所不知的地方,将有一天重现人间,铲除暴政与邪恶,使人间充满正义。他们还认为在伊玛目隐遁期间,要有经过专门培养的教法学家,根据经、训原则和伊玛目的教训,管理穆斯林的政教事宜。 ③内学和流溢学说。伊斯玛仪派发展了内学思想,认为天启的经典除了字面的表义外,还有常人不知、只有伊玛目知道的隐义,只有通过伊玛目的密传,信徒才能得悉其奥秘,进入宗教的更高境界,故该派也常被称为内学派。在他们看来,《古兰经》和圣训的表面意义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一些支派曾因此一度废除伊斯兰教法,不履行五功,不要清真寺等。伊斯玛仪派还创立了一种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的宇宙流溢说。认为安拉的表现形式是被称为宇宙理性的知识,由这种宇宙理性流溢出宇宙万物。这种流溢说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该派各支系的学说中。 ④崇拜伊玛目陵墓。由于什叶派信仰并尊崇伊玛目,而且有几位伊玛目是被政敌杀害或暗害的,因此认为这些伊玛目既是超凡的领袖,又是以身殉道的先烈,从而十分敬重他们的陵墓,经常前往参谒吊祭,缅怀他们的功绩,或哀悼他们的殉难,并为自己求取福泽。 ⑤塔基亚原则。什叶派在长期受压制的情况下,为了保存自己而采取的一种自我掩护手段,即允许该派穆斯林在遇到难以抗拒的压力时,可以隐瞒自己的信仰,而且应在外表上承认流行的宗教,以免遭受迫害而作无畏的牺牲。 教法原则 在法学原理方面什叶派各分支均承认《古兰经》、圣训为立法原则,一般不承认“公议”,他们认为众人的公议不一定正确,而伊玛目的判断才是最可靠的立法依据。他们认为,创制教法的大门一直敞开,没有关闭,在伊玛目隐遁期间由具有创制教法条件的法学权威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法例演绎,每个什叶派穆斯林都必须随从一位在世的教法学权威。在具体法例方面,该派主张农产品的天课税率不是十分之一,应是五分之一。准许实行临时婚姻制,即根据男女双方协议确定婚姻期限,届满后自行解除。什叶派一般的教法学思想与逊尼派较为相近,各支派中最接近逊尼派的是栽德派,他们不否认前三任哈里发的合法性,不相信隐遁伊玛目,不承认临时婚姻制和塔基亚原则 伊斯玛仪派 伊斯玛仪派(a1-Isma'iliyyah)伊斯兰教什叶要支派之一。亦称七伊玛目派。它是什叶派中的一个极端派别。该派产生于8世纪中叶,9世纪末形成独立的教义学说和组织形式。据阿拉伯文献载,8世纪中叶,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约699~765)最初指定其长子伊斯玛仪(?~760)为继任伊玛目,后因伊斯玛仪有酗酒恶习被废除其继位权,改立次子穆萨?卡兹姆(约745―799)为伊玛目继承人。什叶‘派的多数人承认这个变更,少数人则主张,即使伊斯玛仪酗酒,也无损于他继承伊玛目职位的权利,因为伊玛目是安拉任命的,遂引起什叶派内部分歧。760年,伊斯玛仪逝世后,其父曾邀集麦地那各方面的著名人物,在清真寺公证伊斯玛仪确已亡故,然后下葬。但少数伊斯玛仪追随者拒不承认穆萨?卡兹姆是合法的第七代伊玛目,认为伊斯玛仪并没有死,他将作为“隐遁伊玛目”(即马赫迪)重临世上;一部分人接受他去世的事实,认为伊玛目位已通过伊斯玛仪传给他的儿子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765年,贾法尔?萨迪格去世后,什叶派分裂,伊斯玛仪(或其子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的追随者形成了伊斯玛仪派。该派只承认可见的伊玛目世系从阿里至伊斯玛仪只有?位,故又称七伊玛目派。 伊斯玛仪派的核心成员多为波斯和伊拉克籍的什叶派学者和传教师,政治上反对阿拔斯王朝的统治和逊尼派的教义主张。由于阿拔斯王朝对什叶派的镇压和迫害。该派初以伊拉克的库法为基地,分散各地进行秘密布道活动。9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地方封建主称雄割据,各地人民起义此起彼伏。伊斯玛仪派的布道活动便趁机发展,由达伊(即传道师)组成秘密布道组织,逐渐走向公开活动。波斯籍的总传教师阿卜杜拉?本?麦蒙(?一874)是伊斯玛仪派神秘思想体系和秘密组织的奠基人。他最初在艾赫瓦兹和耶路撒冷等地活动,后在巴士拉设立该派的传教总部,后又迁至叙利亚北部的赛莱米叶,领导各地的传教活动。伊本?麦蒙宣称,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作为伊玛目已经“隐遁”,不久他将临世治理人间。在伊玛目暂时隐遁期间,由属于“雀加”(即宣传领袖)品级的成员代理伊玛目领导宣教活动。他和他的继任者从总部向各地秘密派遣传教师,传播该派的教义,组织和动员什叶派加入该派组织,以期夺取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政权。从877年起,该派的传教师哈姆丹?卡尔马特在库法、哈拉夫在赖伊地区、阿布丹在法尔斯先后布道并建立秘密宣道组织。881年,总部派传教师阿里?本?法德尔和伊本?哈萨布在也门马斯瓦山建立据点,得到当地部落支持。883年,伊本?哈萨布从也门派其侄子海萨姆到印度信德布道。随着传教师在波斯各地的广泛活动,使呼罗珊地区、内沙布尔和马尔?鲁德成了该派新的传教中心。lo世纪初,呼罗珊地区该派的传教师纳萨菲的弟产又将该派教义传到锡吉斯坦。lo世纪中叶,呼罗珊的传教师使基尔曼的库夫斯部落归信该派。伊斯玛仪派在各地力量的不断壮大,为它以后建立政权打下了基础。 9世纪末,该派的传教师哈姆丹?卡尔马特在库法创建卡尔马特支派。899年,卡尔马特派的传教师艾布?赛义德?詹奈比,在波斯湾西岸的巴林建立卡尔马特国(899~1077),在阿拉伯半岛东南部、叙利亚、伊拉克、波斯有广泛的影响。893年,也门伊斯玛仪派传教师艾布?阿卜杜拉?侯赛因到北非传教,取得成功。909年,该派叙利亚赛莱米叶总部的新领袖欧拜杜拉?马赫迪以阿里和法蒂玛之后裔的名义到达北非,建立法蒂玛王朝(909~1171)。969年法蒂玛朝军队占领埃及,哈里发在开罗设伊斯玛仪派官方传道总会作为中心,自诩为当然的领袖,各地传道会接受其领导。从第六代哈里发哈基姆(996―1026在位)执政后起,伊斯玛仪派逐渐分裂,有些地区的传道组织另立中心,先后分化出许多新的分支派别。其主要分支有:叙利亚、黎巴嫩的德鲁兹派;埃及的穆斯塔里派;波斯、叙利亚的尼扎尔派;也门、印度和中亚的波豪拉派及霍加派;土耳其、叙利亚的努赛尔派;伊拉克、巴林、阿曼的卡尔马特派等。13世纪以后,有些支派逐渐消失。19世纪下半叶,尼扎尔派分支霍加派首领阿迦汗由伊朗迁到印度,在孟买建立宣道中心,并派出传教师到各地传教,后在北非建立了传道组织。现世界各地的伊斯玛仪派大多承认阿迦汗为精神领袖。中国新疆塔吉克族的穆斯林,属伊斯玛仪派系,有阿迦汗的信徒。 10~ll世纪初,伊斯玛仪派的传教师纳萨菲、哈米德丁?基尔曼尼,吸收了新柏拉图主义流溢说、穆尔太齐赖派的唯理主义和毕达哥拉斯派的数论,使该派的教义更加哲理化和神秘化。教法学家努尔曼著的《伊斯兰教基础》,完善了该派的教法学理论。该派的宗教哲学思想主要是:数字“7”神圣说、宇宙流出说、《古兰经》隐义说、隐遁伊玛目即将复临说。 (1)数字“7”神圣说。该派为了论证其信仰的?位可见伊玛目和隐遁伊玛目即将复临的信条,给数字“7”赋予神圣的性质,把宇宙的生成和历史的进程均以“7"进行分期,从而推演出该派的圣职历史传系。该派认为,宇宙是从安拉流出的,宇宙的生成经历了7个步骤:安拉一宇宙精神一宇宙灵魂一原始物质一空间一时间――大地和人的世界。与宇宙起源论相适应,认为历史发展的周期也经历7个时代,历史周期发展到第?个时代结束时,人类历史遂告结束。每个时代开始都有一位由安拉所授命的纳提格ina“I,即发言人)出现,作为新时代开始的标志。这7位纳提格是:阿丹(亚当)、努哈(诺亚)、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伊萨(耶稣)、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纳提格是世界理性的体现。每个时代的纳提格之后有7位萨米特(Samit,即沉默者),萨米特是纳提格的特别助手,由他们把安拉启示给纳提格的经典的隐义秘传给信众。各时代的萨米特有伊斯玛仪、哈伦(亚伦)、彼得、阿里、阿I、杜拉?本?麦蒙等。每个时代的第7位伊玛目(萨米特)品位逐步提高,成为下一时代的纳提格,他们废除前一代先知所立的律法而代之以新的律法。纳提格去世后其灵魂仍然存在,它要转到新的纳提格身上。第六周期的纳提格穆罕默德和萨米特阿里已去世,他们的灵魂继续存在,到第七个循环周期时,这些灵魂分别转到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和阿卜杜拉?本?麦蒙的身上。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是第七位萨米特,并将重现而成为第七位纳提格,开创第七个历史时代,而且将废除原有的律法,带来新的启示经文和对隐义真理的全面揭示,他将结束物质世界,对人类进行最后审判。在他未复临之前,由12位霍加(即宣传领袖)将代表他主持教务。 (2)宇宙流出说。这个学说于lo世纪时由该派传教师纳萨菲所提出。认为安拉是唯一的最高的实在,安拉既不具有一定形象,也不具有任何属性和名称,它是超乎人的理解力的,超越一切存在和非存在物的。安拉按自己的意旨(或神智)创造了宇宙理性,它是第一原始实在,是安拉的神智的表现形式;从宇宙理性中流出宇宙灵魂,由宇宙魂中产生7个拥有众星的天体,各天体各有星宿并各自运转;通过天体运转,其干、湿、冷、热等因素(或性质)混合一起而形成土、水、空气、以太四元素;这些合成物结合在一起,就产生有生长灵魂的植物,从植物中产生有感觉灵魂的动物,从动物中又产生有理性灵魂的人。这个宇宙体系强调了物质是从精神派生出来的,小宇宙的人和大宇宙的物质世界类同,精神、星辰和物质世界统一于安拉的创造。11世纪初,传教师哈米德丁?基尔曼尼(?~1021)提出了略有不同的宇宙论体系,他把宇宙形成分成lo个理性阶段,强调了精神的重大作用。 (3)《古兰经》隐义说。该派为了论证其教义是以安拉启示的神圣真理为依据,以确立本派的宗教权威,提出了《古兰经》隐义说。该派认为,安拉启示的《古兰经》具有表义(Zahir,即扎希尔)和隐义(Batin,即巴颓尼)、外延和内涵的区别。表义包括对经文的明义公认的解释以及根据经文所确定的教法;这种解释和教法,随先知和时代的不同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隐义是隐藏在经文和教法中的内在的奥义,隐义是经文的真正内涵,才是伊斯兰教的真理。隐义是任何时代也不会变更的,它只有通过受秘传者的阐释或用譬喻、暗示、象征等方法加以解释,才能揭示出其奥义,达到领悟内在真理的境界。而阐释这种隐义,唯有赖于获得对经文字母和数字隐秘含义的神秘方法的秘传。由于经文中关于宗教真理的内在含义被表面的形式所掩蔽,没有受过秘传的人,不能揭示它的帷幕,无法探究宗教的奥秘。该派的传教师和经注学家,为了给此说寻找根据,他们对《古兰经》的章节编排、章首的缩写字母、各章节经文的内容,均作了附会其教义主张的解释,并论证了其教义的来源是《古兰经》的隐义。 (4)隐遁伊玛目即将复临说。该派发展厂什叶派的伊玛目学说,认为该派所信奉的第七代伊玛目伊斯玛仪或其子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是暂时隐遁的伊玛目,他们具有安拉赋予的神智和隐秘知识,他们即将奉安拉之命,以马赫迪(即救世主)的身份复临世间,惩治邪恶,揭示新的真理,主持正义,开创新时代。在隐遁伊玛目未复临前,由“霍加”代行领导教务。后该派的分支派别首领,多神化自己,确立其宗教权威。法蒂玛王朝的创建者欧拜杜拉自称是马赫迪,是隐遁伊玛目的代表;第六代哈里发哈基姆进一步神化自己,自诩是世界灵魂的体现,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是现世的伊玛目(即活主)。尼扎尔派第四代谢赫哈桑?奉?穆罕默德,自称是从安拉那里得到无限权力的伊玛目,他是真理的代表,甚至宣称世界末日已经到来,他奉安拉之命行使末日审判权。 在中世纪伊斯兰教史上,伊斯玛仪派在思想、政治、军事上均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现在,伊斯玛仪派的信徒约计700多万,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巴基斯坦、印度、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地。 十二伊玛目派 十二伊玛目派(a1-Ithna‘Ashariyyah)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主要支派之一。自称伊玛目派或正统什叶派。尊奉阿里及其直系后裔中的12人为穆斯林的伊玛目,故名。该派是什叶派中人数最多、分布较广的主流派。因其在政治上和教义上既不同于栽德派较接近逊尼派,又有别于伊斯玛仪派的极端主义倾向,故又称温和派或中间派。什叶派形成后,因受到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镇压和迫害,长期分散在各地,处于秘密活动状态,各自独立发展。后因内部在政治主张、教义和伊玛目传系等问题上的意见分歧,又相继分化出凯桑尼派、栽德派、伊斯玛仪派等,形成各自不同的教义学说。这些支派分离后,什叶派绝大多数信徒逐渐形成十二伊玛目派,成为什叶派的主体,其早期的活动中心主要在波斯和伊拉克。一般所称的什叶派主要指十二伊玛目派。 十二伊玛目派伊玛目世系的确立和教义学说体系的形成于10世纪。该派的伊玛目传系在早期并未确定,是由后来该派学者上溯而成的。该派所信奉的自阿里始至第十二位伊玛目大多死于非命。878年,第十二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在萨马拉清真寺山洞神秘的失踪,因年幼未有子嗣,伊玛目传系中断,该派尊其为“隐遁伊玛目”、“马赫迪”,随后该派学者遂正式确立了十二伊玛目世系。9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泰瓦基勒执政后,采取种种措施反对什叶派,迫使什叶派内部持温和主张的学者研究教义学说,申明本派的观点。约900年,伊玛目派的名称开始出现。10世纪,伊玛目派的学者对什叶派早期各派的不同教义主张进行了审核,排除了一些离开经、训的极端主张,提出了该派系统的教义学说。伊本?穆萨?诺伯赫特(?~922)所著《什叶派诸宗派之书》提出了伊玛目教义纲领性主张,奠定了该派政治和教义学说的理论基础。穆罕默德?库莱尼(?~940)编有《宗教学大全》,收有16000多段圣训及注释,为该派提供了教法学的经典依据。 945年,信奉什叶派教义的波斯布韦希人首领艾哈迈德?穆仪兹?道莱率兵入主巴格达后,建布韦希王朝,控制了阿拔斯王朝哈里发,使什叶派得到保护,获得了发展的良好时机。巴格达成为该派的学术中心。962年,穆仪兹?道莱下令在国内确定阿舒拉日(侯赛因殉难日,教历1月10日)和盖迪尔?胡木(阿里纪念日,教历12月18日)为正式节日。阿杜德?道莱下令修建了纳贾夫阿里的陵墓和卡兹米耶第七和第九代伊玛目的陵墓,还规定朝觐卡尔巴拉、纳贾夫、卡兹米耶、马什哈德、库姆等地伊玛目的陵墓为定制。王朝还准许什叶派的宣教师在主要城市的清真寺讲演宣教等,使得十二伊玛目派在伊拉克南部和波斯一些地区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发展。该派还搜集辑录了有关什叶派的圣训典籍“四大圣训经”,其基本内容.与逊尼派的“六大圣训集”没有多大区别,仅传述世系不同,以阿里及其后裔的传述为据。在其圣训集中除辑录先知的言行外,还辑录了阿里及其他伊玛目的言行。四大圣训经的成书,为该派的教义和教法学确立了统一的经典依据。ll世纪,该派的学者在肯定前期伊玛目教义的前提下,摒弃了以前的将真主拟人化及灵魂转世说等极端思想,确立了以穆尔太齐赖派理性主义为教义的基础。该派的教义学家穆菲德(?~1022)、谢里夫?穆尔塔达(?~1044)、伊本?阿里?图西(?~1067)等,强调应以理性和“启示”为教义及教法的共同基础。在塞尔柱王朝统治时,大力迫害什叶派,该派的学者分散在纳贾夫、希拉、阿勒颇、伊斯法罕和库姆等地,研究教义、教法和经注,著书立说,使什叶派的学术得以延续。在蒙古伊儿汗国时期,因汗国统治者信奉什叶派教义,什叶派欧莱玛的地位提高,他们将什叶派教义与苏菲派的神秘主义结合,促进了十二伊玛目派宗教学说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宗教学者。该派的教义学家、天文学家纳绥尔了?图西(?一1274)在汗国任要职,著有《信仰分析》等著作;著名法学家奈季姆丁?贾法尔?本?叶海亚(?~1325)著有《伊斯兰教法》;学者阿拉玛?希里(?一1325)写有大量教义、教法著作。 1502年,波斯萨法维王朝建立,十二伊玛目派被正式奉为国教。王朝以行政手段推行该派的教义、教法和政治主张,压制和迫害逊尼派,遂使波斯大多数穆斯林改宗十二伊玛目派。该派的欧莱玛阶层地位大为提高,不仅担任各地主要清真寺的教长和教法官,而且参与国事,成为历代国王(即沙赫)的宗教助理,被授予“伊斯兰长老”的称号。这一时期是十二伊玛目派大发展的阶段,其宗教和哲学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伊斯法罕学派(亦称“照明学派”),其代表毛拉?萨德拉(?~1640),将什叶派的伊玛目教义同苏菲派的“完人”理论及精神修炼思想相调和。伊斯法罕的伊斯兰长老麦吉利西(?~1699)所著《光的海洋》、《心的生活》、反对苏菲主义思想,最终完成了该派的教义学说体系,影响深远。该派的思想影响扩及印度穆斯林,甚至播及某些印度教徒。19世纪以后,十二伊玛目派内部分化出谢赫学派及其分支巴布教派,后又出现白哈派。现十二伊玛目派仍为伊朗的国教。 十二伊玛目派在尊奉《古兰经》及“四大圣训经”、承认安拉独一、履行教法规定的宗教功课的前提下,确立了教义学说。关于伊玛目的学说是该派教义的核心。认为伊玛目的地位和权力由安拉指定,它的传承世系也由安拉确定;伊玛目是全体穆斯林的精神领袖和导师,不同凡人而是超人,具有安拉赋予的灵知和真光;他们一贯正确,永不会犯错误,继承了先知穆罕默德的一切美德和学问;伊玛目作为安拉与穆斯林之间的“中介”,必须通过他们的引领才能认识安拉的真理,而最后进入天园,也只有伊玛目才能明晓和解释《古兰经》的隐义和创制教法的权利。阿里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是第一代伊玛目,他和法蒂玛的直系后裔才有资格为伊玛目。该派还认为,第十二代伊玛目穆罕默德?蒙泰扎尔就是马赫迪,他没有死而是隐遁,将来会以马赫迪复临人间,铲除暴虐,带来光明正义。在教法上,以《古兰经》和“四大圣训经”作为立法的依据。在伊玛目隐遁期间,由纳吉布(或穆智台希丁)作为伊玛目的代理人行使伊玛目部分权力,解释教法,运用推理和判断创制律例,领导宗教活动。该派重视教法权威的个人意见,而不承认公议。教法上分为乌苏勒派和阿赫巴尔派,前者占主导地位。该派穆斯林除缴纳“天课”外,对农产品还缴纳“五一税”。准许实行临时婚姻制,并准许信徒在受迫害时,实行“塔基亚”原则,隐瞒自己的信仰。现该派的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中亚等地也有少量信徒。 德鲁兹派 德鲁兹派(a1-Daruziyyah)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派分支派别之一。1l世纪初,产生于埃及法蒂玛王朝第六任哈里发哈基姆(996~1021在位)统治的末期。哈基姆执政后,成为伊斯玛仪派的精神领袖,但他暴虐无道,精神失去自控,晚年竭力神化自己,暗示他就是信徒所崇拜的第七代伊玛目(“活主”)降临。中亚布哈拉突厥人的传教师德拉齐(?~1019)和波斯人哈姆扎?伊本?阿里(985~约1022)先后来到开罗,支持迎合哈基姆自我神化的主张,受到哈基姆的恩宠。1017~1018年,德拉齐在开罗清真寺公开宣传哈基姆具有超凡的神性,是最高宇宙灵魂的化身,是安拉在现世的代理人,是穆斯林的“活主”。其宣传引起开罗伊斯玛仪派官方传道会长老的反对和信徒的骚动。德拉齐遂被迫转移到叙利亚―黎巴嫩山区德鲁兹人中传教,以后逐渐形成以其名字命名的德鲁兹派。1019年,德拉齐卒后,哈基姆秘令哈姆扎为总传教师,继续宣传神化哈基姆的教义,并派出传教师到各地传教。哈姆扎自称是哈基姆授命的代言人和伊玛目。他完善了该派的教义,建立了组织,并自称其追随者为“穆瓦希敦”(Muwahidun,意为“认主独一者”),从而使德鲁兹派定型。1021年哈基姆失踪后,开罗的伊斯玛仪派将德鲁兹派逐出埃及,哈姆扎逃往叙利亚―黎巴嫩山区该派的传教地,追随者日增。约1022年,哈姆扎“隐遁”后,该派由传教师巴哈尔丁?穆丹纳担任首领,被信徒尊为“谢赫”。他以黎巴嫩的瓦迪?泰姆地区为传教中心,整顿组织,奉行“塔基亚”原则,以保存力量。1034年,巴哈尔丁?穆丹纳“隐遁”。由于遭到当局的镇压,该派的组织和首领不予公开,并停止向外发展信徒,不对外进行宗教宣传,成为封闭式的宗教社团。该派汇集有一本名《智慧书》的法规,收有包括哈基姆、哈姆扎、伊斯玛仪?台米米、巴哈尔丁?穆丹纳等人的111封信件,被德鲁兹派奉为经典。该派的教义长期以来鲜为人知,19世纪,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的军队从叙利亚德鲁兹派的宗教活动场所缴获许多手抄本经书后,其信条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德鲁兹派是在伊斯玛仪派的宇宙论和十二伊玛目派的“隐遁伊玛目教义”的基础上,经过演变发展,形成了该派新的教义和礼仪。其主要的教义是:(1)信仰独一的安拉,反对多神崇拜。认为安拉仅具有唯一的至高的“神性”,而没有其他的属性,安拉的灵知(神智)是人的理智所不能领悟的,只有安拉在人间的唯一代理人,才能领悟安拉的旨意。(2)信奉哈基姆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安拉赋予他具有唯一的神性,他是宇宙智慧的最完美的化身,超越一切名义与善恶,是唯一的“活主”。他并没有死,而是“隐遁伊玛目”,在世界末日时,将以“时代救世主”的身份重新出现,惩治“雅各”和“马格”(指《古兰经》中所预示的两支乱世的恶魔人群)。(3)认为宇宙万物是安拉通过宇宙智慧依等级次序流溢出来的。认为该派上层成员的品位有五大宇宙等级(“哈德”),即阿赫勒、宇宙智慧、先知及左右助手,每个等级都有一位宗教领袖。在五级以下还有三级:达伊(传教师)、马遵(讲经者)、穆卡西尔(劝道者)。(4)相信灵魂转世说。认为凡德鲁兹派的一个信徒死亡与本派的一个婴儿出生时间正好相符,死者的灵魂迅即转入母腹内的婴儿身上。完善的人死后灵魂上升为星星,恶人转世为猪、狗等动物。(5)信守哈姆扎提出的7条箴言:忠于所信仰的真理,弃绝多神教,不向外泄露教内秘密,拒小人而远离邪恶,承认神的原则存在于人性中,坚决信守哈基姆的思想,绝对服从哈基姆通过其代理人传达的旨意。 德鲁兹派不履行伊斯兰教法所规定的五项宗教功课,主张免去礼拜、朝觐、天课、圣战等义务,不设清真寺,简化宗教礼仪。该派将信徒分为“知秘者”(欧格拉)和“无知者”(朱海拉)两个等级。“知秘者”为宗教上层,通晓该派的隐秘教义和礼仪,其德高望重者任首领,称为“谢赫”,拥有特殊权利,为“无知者”的精神导师,主持教务和信徒的婚丧仪式。“知秘者”在每星期四晚上举行宗教活动,诵读《智慧书》和规定的祷词,讨论哈基姆的奥秘教义,阅读秘密经籍等。而“无知者”只参加该派规定的一般仪式。其节日只过宰牲节和阿舒拉节。信徒只朝拜本教派圣徒的坟墓。德鲁兹派长期以来被逊尼派和其他教派视为“异端”,其信徒经常实行“塔基亚”的原则以保护自己。德鲁兹派的教义至今还在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的德鲁兹人中奉行,人口约100多万。 哈瓦利吉派 哈瓦利吉派(a1-Khawgrij中世纪伊斯兰教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宗教政治派别。“哈瓦利吉”,阿拉伯语意为“出走者”,即指从伊斯兰教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队伍中分裂出走的一个派别。一说该词源于《古兰经》:“谁从家中出走,欲迁至真主和使者那里,而中途死亡,真主必报酬谁”(4:100)。该派的基本群众是阿拉伯台米姆部落的游牧民,曾在四大哈里发时期参加军队,驻守巴士拉。其中有一批诵经学家,平时以背诵《古兰经》为职责,指导穆斯林的宗教生活,战时进行宣传鼓动。他们原是阿里的追随者,曾加入了反对奥斯曼的行列。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杀后,阿里被推选任第四任哈里发,奥斯曼的堂弟、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举兵反抗,657年双方在幼发拉底河畔的隋芬平原发生激战。穆阿维叶在面临失败的情况下,提出“以《古兰经》裁判”的停战议和要求。当时在阿里的营垒中主战派占少数,大部分人主张媾和,阿里本人也倾向和解,遂接受了穆阿维叶依经裁决的要求,由双方分别派出的公断人进行裁判。裁决的结果是罢免双方领导人所任的职务,把正统哈里发阿里置于和穆阿维叶同等地位。因此引起主战派的极端不满。他们认为奥斯曼被杀后阿里被推选为哈里发乃系穆斯林公社的集体决定,即是安拉的裁决,是神圣的,“除安拉外,别无裁判”;认为阿里接受仲裁,就是“违犯真主的法度”,是“叛教行为”。当时约有1.2万人退出阿里队伍出走,被称为哈瓦利吉派。658年,他们在库法附近的哈鲁拉村推举一虔诚的普通士兵阿卜杜拉?本?瓦哈布?拉西比(?~658)为第一任哈里发,宣布不承认阿里和穆阿维叶在伊斯兰社会中的领袖地位。起初阿里为了对付穆阿维叶,曾亲自去哈鲁拉村说服该派归队,虽使很多人离开了哈瓦利吉派,但仍有约3000人坚持与阿里为敌。其后因哈瓦利吉派杀死支持阿里的麦达因总督和阿里的使者,迫使阿里率兵围歼,从而导致658年的纳赫拉万之战。结果哈瓦利吉派惨败,拉西比阵亡,阿里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纳赫拉万之战后,哈瓦利吉派不但未屈服,反而激起他们复仇的精神,他们自称是唯一正确信仰安拉之道者,是最有资格享有伊斯兰社会领导权的派别。他们决心除掉阿里、穆阿维叶和阿慕尔?本?阿斯。661年派人暗杀了阿里,刺伤了穆阿维叶。此后该派的力量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们以巴士拉以西的沼泽地为基地,分股采用游击战术,继续进行武装斗争。在伍麦叶王朝时期,该派在各地的支派曾先后举行过35次反对哈里发统治的武装起义,一度占领库法、叶麻麦、哈达拉毛和塔伊夫城等,其势力最大时曾扩展到波斯、伊拉克、阿拉伯半岛的希贾兹和也门地区,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相当影响,但终被镇压下去。在阿拔斯王朝时期,由于该派反对压迫和提倡平均主义思想,通过散居各地信徒的传播,得到广大贫苦穆斯林的响应和支持,发动过规模不等的起义。8世纪中至10世纪初其支派在北非建立过哈塔卜王朝、罗斯图姆王朝和萨杰拉马赛王朝。866年该派领导巴士拉赞吉起义,反对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统治。以后又有士兵、贝都因人、自由农民参加,使这场起义先后持续达14年之久,但最后终于失败。此后,该派便把注意力从政治和军事斗争转向教义学的研究方面。其思想家提出不同于正统派和什叶派的宗教和政治主张,对当时伊斯兰教的政治生活和教义学说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哈瓦利吉派在政治纲领上,主张凡穆斯林一律平等,通过民主选举哈里发。该派认为哈里发应由全体穆斯林推选,当选者不应只限于古莱什人,任何一个信仰虔诚、熟知教义教法和行为端正的穆斯林,不分民族和种族,甚至奴隶都有资格当选。哈里发应绝对遵奉“安拉之道”,代表全体穆斯林的利益,否则就应废除,甚至被处死。他们既反对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贵族专政,也反对只有先知穆罕默德及阿里的后裔才能当哈里发的主张。他们只承认艾布?伯克尔和欧麦尔两位哈里发的合法地位。他们提倡原始的经济平等思想,主张在所有穆斯林中平等分配土地和战利品,“消除奴隶和奴役制”,故又被称为“军事民主派”。但该派还反对不赞同他们政治观点和教义的穆斯林,认为除哈瓦利吉派的信徒外,其他穆斯林都是“背离主道”的叛教者,异己的穆斯林在后世不能得救;处死“背离主道”的人不仅无罪,而且是信徒的职责,是“安拉喜悦的事情”。故该派中的的极端支派经常迫害和屠杀不赞同他们教义的穆斯林平民,而却对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拜火教徒表示宽容,禁止杀害非穆斯林。 在宗教教义学说上,哈瓦利吉派是虔诚严格的派别,它与栽德派、穆尔太齐赖派的观点大体相同。该派认为,安拉是独一的,无形无影,无方位;对安拉必须笃信和虔诚,任何怀疑和动摇都是大罪,是叛教者,今世应给予严励的惩罚,死后将堕入火狱。它认为《古兰经》除第12章(即优素福章)为被造之作外,其他章节均属安拉言语,必须按原意信守,不得擅自加以解释和变动。在信仰与行为的关系上,它强调信仰必须伴以行为,认为穆斯林仅有信仰是不够的,必须以宗教行为表明自己的信仰。认为宗教行为包括履行五项宗教功课、参加圣战和遵守教法教规,强调“礼拜、斋戒、诚实、公正都是信仰的一部分”。同时也严格要求信仰的纯正,认为必须思想纯净,斋戒、礼拜才能有效。因此该派成员为表明自己信仰虔诚而加重苦行,延长礼拜时间,增加叩头次数,直至额生胼胝,故又被称为“有胼胝者”。念诵《古兰经》,当读到天园时就激动流涕,企望天园泽降于自己;读到火狱时,就喘息唏嘘,表示恐惧。在前定与自由问题上,该派的一些主要支派主张有意志自由,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自己的意志,人类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承认定命论。该派还规定了苦修和禁欲的有关教规,如禁止烟酒,禁止一切娱乐活动,禁止剃须,禁止哀悼亡人,禁止说谎,禁止与本派以外的人通婚和发生继承关系等。 该派在反对哈里发国家统治者的长期斗争中,因遭当局的迫害镇压,被迫分成小股在各地进行活动,其内部在政治、军事和宗教等方面经常产生分歧和矛盾,先后分裂为20多个支派,在教义上各有差别。主要的支派有阿扎里加派、纳吉迪耶派、苏夫里耶派、哈兹米叶派等。有的学者认为,艾巴德派也是该派的一个分支。 苏非主义 苏非主义指的是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苏非一词源于Suf (阿拉伯语,原意为“羊毛”)因信奉苏非主义的信徒身着粗羊毛衫 以示俭朴而得名。一说由清净(Safa)或高位(Saff,意指在安拉处有高位)等词衍化而来。 产生的渊源 禁欲主义 苏非主义最初始于禁欲主义;穆罕默德对真正的禁欲主义没有表露出任何倾向性,而对忘情于礼拜和斋戒的穆斯林则予以尊重。禁欲主义思想在《古兰经》的许多章节中亦约略可见,例如第8章第67节说:“你们欲得尘世的浮利,而安拉愿你们得享后世的报酬。”穆罕默德去世后,新兴哈里发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连绵不断的对外扩张,破坏性的内战,残酷的军事专制,上层阶级的奢侈,宗派主义种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等,使成千上万的人对现实感到厌恶,而想从禁欲主义的实践中得到拯救。这种思想更为《古兰经》中的世界末日论所加强,因而一部分穆斯林开始提倡守贫、苦行和禁欲。7世纪末至8世纪初,禁欲主义成为一种反奢华的势力在伊拉克出现。这些人开始穿粗羊毛服(苏夫),从而被称为苏非派。当时只是一种宗教实践而非思辨体系。 神秘主义 在伊斯兰教历第二世纪,禁欲主义发展成为神秘主义。神秘主义者把苦行、禁欲作为一种修行的方法,目的是认识安拉,喜爱安拉,最后与安拉合而为一,而不是企图在后世获得安拉的报酬。苏非主义对安拉的认识是凭借一种神秘的直觉,最早创神秘主义直觉学说的是艾卜?苏莱曼?达拉尼。使苏非主义得以定型的是埃及人骚班?艾卜勒?斐雅德?伊本?易卜拉欣,他首创一种观念:只有入神,才能认识安拉,此外别无其他途径。 依照苏非主义者的说法,安拉是永恒的美,通向安拉的道路是 爱。爱成了神秘主义的要素和精髓。到伊斯兰教历第二世纪末叶, 神秘主义的爱的信条在拉比尔?阿德维雅的言行中得到发展。她 是苏非派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第一位妇女。她曾宣称:她崇拜安 拉,不是因为惧怕他,也不是因为贪图天园,而只是因为喜爱安拉, 向往安拉。神秘主义者力求通过爱和沉思冥想,即通过消除个人意 识来服从安拉,使自己融于安拉,从而达到“无我”。首创无我主义 的据说为波斯人艾卜?亚齐德?比斯塔米。 泛神论 苏非主义者把安拉与,自然界,与一切存在物视为一体,具有泛神论的性质。苏非主义代表人物哈拉智说“我就是安拉”。充分表明了他的泛神论思想。但是,把泛神论思想系统化的是苏非主义神学家、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伊本?阿拉比。他的一元论学说,把客观事物和人的自由意志都看成是安拉本质和德性的表现。 苏非主义者尽管吸收了许多外来的因素,但始终还是通过对《古兰经》和圣训的解释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但却对正统的习俗和?法定的宗教仪式表示冷漠,因而遭到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派神学家和哈里发政权的谴责乃至迫害。从9世纪末开始,一些苏非主义者就被作为异端进行裁判,如哈拉智因被指控“篡夺安拉的最高权力”,被处以磔刑。因为他高喊“我就是安拉”不仅有损于安拉,而且有损世俗统治者的权力。但苏非主义在度过这一困难时期后,不仅没有衰落,却发展成为正统派也不能忽视的力量,并出现了安萨里这样一位把各种传统的、唯理论的和神秘主义的因素加以综合,将一些神秘主义思想引入正统信仰的“伊斯兰教的权威”。他的学说不仅对伊斯兰教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院哲学也曾产生明显的影响。以后阿卜杜?卡迪尔?吉拉尼为苏非主义作了本体论的证明。他把“经验的统一”提高到了“存在的统一”。宣称灵魂与安拉的结合即是被造物与安拉的融合。伊本?阿拉比又进一步发挥了这种神秘主义的思想,把客观事物和人的意志都看作是安拉的本体和德性的表现,从而使苏非派的神秘主义发展成为有系统的“泛神论”思想。 教团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的苏非派,几乎完全建立在个人活动的基础上。他们单独地或结成小伙到处漫游,宣传其主张和生活方式,有时靠别人施舍为生,有时则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年久日长,在某些苏非主义者的周围,聚集了不少门徒,逐渐在各地形成大小不等的修道院。修道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修炼。不过当时通常是私人的结合,也是地方性的,没有常设的机构。10~11世纪,论述苏非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著作接连出现。在尚存的最早的这类论著中可以看到,他们认为要到达安拉那里,必须通过一系列上升的阶梯:忏悔、禁欲、克制、守贫、忍耐,信赖安拉、默认安拉的旨意等;随之而来的是宗教感觉方面类似的阶梯,诸如畏惧、希望、爱等。通过沉思冥想达到直觉。 组织严密的教团,是在修道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历史上究竟有多少教团,众说不一。有的学者认为有200多个主要的教团,还有难以计数的分支。也有人认为教团总数有几十个,但最著名的只有十余个。 教团的出现 12世纪在巴格达出现的卡迪里教团是苏非主义历史上的第一个教团,因阿卜杜?卡迪尔?吉拉尼而得名。阿卜杜?卡迪尔?吉拉尼曾任巴格达经学院院长,善于讲经,颇有威信。他在世时教团尚未真正形成,死后才由其弟子正式建立。现在成员遍及穆斯林世界各地。教义除要求信徒履行苏非派仪式和理解其神秘主义外,还要求尽逊尼派的宗教职责。 依时间顺序,第二个是里法伊教团,为伊拉克人艾哈迈德? 本?阿里?里法伊所创。它以巴格达为中心,传至叙利亚、埃及等 地,并分为若干分支。这个教团主张禁欲、守贫、不杀生、不抵抗。在 举行宗教仪式时,信徒们互相以手搭肩,围成圆圈唱颂经文,并前 仰后合地跳跃,因而被称为“嚎叫的苦修者”。信徒们有时还演出各 种杂技,如吞炭火、活蛇、碎玻璃以及用针或刀刺身等。再其次是毛 拉维教团,系13世纪波斯著名神秘主义诗人加拉勒丁?鲁米所 创,因他被尊称为“毛拉”,故名“毛拉维教团”,在土耳其被称为麦 夫列维教团。鲁米著有神秘主义的长诗《迈斯纳威》,意译为《训言 诗》,被奉为苏非派的经典。该教团的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伴随 音乐旋转,因而被称为“旋转的苦修者”。这个教团以前在土耳其的 势力较强,曾传播到埃及、麦地那、大马士革、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 等地,目前还流行于中东一些地区,主要在叙利亚的阿勒颇。 非洲的教团 最大的是沙兹里教团,创始人沙兹里。据说有 13个分支,信徒遍布于北非以及叙利亚、也门和东南亚等地。该教 团的教义基本上持逊尼派观点。与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和平相处, 并称其为兄弟。德加维教团系18世纪末穆来?阿拉比?德加维所创。信徒分布于摩洛哥东部、北部和阿尔及利亚西部地区。它虽由沙兹里教团中分出,但两者却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信徒苦修,蔑视世俗权力和财富,主张回到“纯正的”苏非主义。信徒在举行仪式时伴以舞蹈和诗歌,并高声赞主。这个教团本身又分为许多支派,其圣地在阿玛吉朱特,每年9月举行节庆活动。在埃及影响较大的还有巴达维教团和巴伍米教团。 中亚教团 在中世纪,影响大的有三个教团:花刺子模的库布拉维教团、中亚的雅萨维教团和布哈拉的纳格什班迪教团。库布拉维教团的创始人是纳吉姆丁?库布拉。在传播过程中曾派生许多分支,但大多数已不复存在。雅萨维教团的创始人是艾哈迈德?伊本?易卜拉欣。该教团拥有一些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分支,信徒分布于中亚及伏尔加河流域、呼罗珊、阿塞拜疆和安纳托利亚等地。纳格什班迪教团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伊本?巴哈丁(也有人认为是艾卜?雅古布?优素福?哈马丹尼首创,几经传授才到了巴哈丁),因其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默颂经文并在胸前画线,表示净化心灵,故称巴哈丁为纳格什班德(意为画家)。他宣传温和与谦逊,谴责贪权谋利,反对狂热仪式。目前它的信徒分布在中亚、高加索、库尔德斯坦、安纳托利亚、印度等地。 在土耳其,还有因崇拜卧里(圣徒)哈吉?白克塔西而著称的白克塔西教团。该教团创立于13世纪,发展于15世纪。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期,大部分近卫军成员都加入了这个教团。它的教义受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基督教的影响,信仰十二伊玛目,崇拜阿里,视安拉、阿里、穆罕默德三位一体。在仪式方面接近基督教,不遵行伊斯兰教的礼拜仪式和教法,妇女礼拜时不戴面纱。在阿富汗和南亚次大陆有苏哈来瓦迪教团。它的分支哈尔瓦提教团则分布于土耳其、阿拉伯半岛、埃及、苏丹、索马里和阿尔及利亚等地。此外,印度还有契什提教团。 近代苏非派教团 著名的有提加尼教团和赛努西教团。前者由提加尼于1773―1782年间创立于摩洛哥的非斯。其教义强调净心善行,主张服从政府,因而得到执政当局的扶植。它的宗教仪式 简单,教团内互称教友,严禁成员参加其他教团。总部设在非斯,其 成员除到麦加朝觐外,还朝拜非斯的提加尼墓地。主要分布于摩洛 哥和阿尔及利亚,曾传播于埃及、几内亚、苏丹、阿拉伯半岛等地。 赛努西教团于19世纪中叶在北非的昔兰尼加(今利比亚境内)兴 起,其创始人为穆罕默德?本?赛努西。自称是先知女儿法蒂玛的 后代,到处讲道,宣传穆斯林大团结,主张恢复先知的教义。1838 年,他在麦加近郊建立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宣传点“扎维亚”,后迁至 利比亚。在其继承人穆罕默德?马赫迪时期,教团的权力达到顶 点,19世纪80年代信徒有155~300万,遍布北非各地。20世纪初 开始衰落。 塔伊法阶段 大约在15世纪,据称苏非主义教团已经历哈纳 卡、塔里卡两个阶段,开始向塔伊法阶段过渡;有的学者把这一过 渡称之为苏非主义教团的封建化过程。在这个阶段里,教团的权力 空前集中。修道者和人数众多的世俗成员要完全听命于教团首领。 卧里崇拜盛行。多数教团的首领一般都自称圣裔,实行世袭制。教 团的创始人以及在教团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的或在世的谢赫往 往被尊为卧里而受到尊奉。与卧里崇拜密切相关的是朝拜圣墓,一 般教团都为卧里修有墓庐(拱北),有些陵墓还修有颇为壮观的道 堂或清真寺。各教团往往都有自己诵念迪克尔(赞颂词)的一套 仪式。 教义和仪式 苏非主义既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没有统一 的教义和仪式。除了保持伊斯兰教最主要的教义和外部形式之外, 各式各样的教团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为适应居民的地方传统和 观念,接受旧有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但各教团还有许多共同之处。 与安拉相融合 苏非主义多数教团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 是通过“无我”达到与安拉的融合。用伊本?太米叶的话说,在他们 的观念中,“被造物的存在不是别的,而是造物主的存在;一切源于 安拉的本质,目的是最终还原于安拉的本质”。为达此目的,各教团 的首领都设想了必经的途径和阶段,有的苏非权威说要经过七个 或更多的阶段或梯阶,中国一部分学者和穆斯林认为有三级,亦称 三乘或三程,但许多人则认为有四个过程或等级:①沙里亚特(意 译为“教法”),亦称“礼乘”或“常道”,指通过竭诚地履行正统伊斯 兰教教法规定的五功来认识和接近安拉;②塔里卡特(意译为“道 路”),亦称“道乘”或“中道”。指在宗教导师的指导下走上苏非主义 的道路。修道者经过各种功修,弃除其意志和个性,思念安拉,沉浸 于对安拉的炽爱之中,最后通过心醉神迷的突发达到第三个等级; ⑧买里法特(意译为“认识”),即达到“认识”和“悟彻”真理的地步。 这时内心已认识到宇宙统一于安拉,可洞察世界的虚幻、善与恶、 道德与不道德的均衡等,修炼到这个阶段就可以成为一位谢赫―卧 里;④哈基卡特(意译为“真理”),亦称“真乘”或“至道”。修炼到这 个阶段,则认为已达“浑然无我,心不纳物,唯独一主”的境界,处在 融于安拉,天人合一的状态。 迪克尔 各教团的共同的仪式,原意是赞念安拉,并为此举行 一定的仪式。有的学者认为,这是神秘主义的核心。苏非主义者认 为,举行迪克尔的根据是《古兰经》的经文:“信士们啊!你们应当常 常记念安拉,你们应当朝夕赞颂他超绝万物。”迪克尔的形式不尽 相同,有些教团朗诵迪克尔,如卡迪里教团、库布拉维教团、雅萨维 教团等;另一些则遵循默念,如纳格什班迪教团。此外,如毛拉维教 团等还伴之以音乐和舞蹈。据说舞蹈与精神的循环有关,大家围绕 着一个存在物跳舞,目的是要取得天启的影响;旋转表示他们在外 表和思想上的循环,意思是愿安拉使他们内心深处变成神圣的,从 而达到入神,达到与安拉的结合;跳跃则表示他们从人的地位跳到 了与安拉相结合的地位。 赞珠 亦称念珠。穆斯林的赞珠一般每串为33颗或99颗,关 于赞珠的功用,巴格达的神秘主义者祝奈德认为是达到入神的方 法。有人曾劝说他不应使用这异端的物品,他则回答:我不愿抛弃 把我引到安拉面前去的道路。到15世纪,赞珠得到普遍的推广,现 在,连严格的瓦哈比派也在使用。 卧里崇拜 伊斯兰教没有承认卧里的正式规定,早期的正统 派觉得祈祷卧里是一种多神教的崇拜方式。到12世纪,正统派教 理与卧里崇拜之间在哲学上已经调和,此后这种宗教仪式在各派 穆斯林中就程度不同地得到承认或默认。由于对当地卧里及其陵 墓的朝拜,有时就免除了到麦加朝觐的义务,特别是由于去麦加的 路途遥远,加上其他困难,远非所有的穆斯林都能前往,因而苏非 派的卧里崇拜更加盛行。 对其他宗教信仰的汲取 在伊斯兰教兴起和传播之前,在今 日信仰伊斯兰教的广大地区,曾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 俗,如犹太教、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萨满教以及其他多神 信仰等等。苏非主义者不仅对当地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信仰和仪式 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且从中加以汲取。如在昔日萨满教流行的中亚 许多地方,他们把对安拉的信仰与萨满教对腾格里(“天”)的信仰 结合起来。 精诚兄弟社 精诚兄弟社是10世纪下半叶在今伊拉克巴士拉成立的伊斯 兰教秘密学术组织。一译精诚同志社。又称“公道派”、“赞颂家”和 “百科全书派”。他们宣称伊斯兰教被无知和迷误所污染,须用哲学 加以洗涤,应以神圣、纯洁和忠诚为信条。其哲学思想和社会主张, 集中反映在大约970年出版的《精诚兄弟社论文集》中。为了调和 宗教和科学的矛盾,对伊斯兰教哲学和希腊哲学采取折衷的态度。 他们的哲学以研究数字和字母为开端,然后研究逻辑学、自然科 学,最后归于对安拉的认识。宣称他们的主张是折衷众说,集各民 族、各宗教哲学之大成;认为伊斯兰教是治疗懦弱诸病的良药,哲 学的深思是健全灵魂的营养。声称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在旧宗 教的废墟上,建立一种包罗全人类知识的哲学,使人的灵魂与安拉 同化。文集包括数学、物理、形而上学和神学四个部分,主要作者有白思谛、赞加尼和奈海尔朱利等。 精诚兄弟社继承以往伊斯兰教哲学家的流溢说。强调世界的本原是安拉,安拉乃是超乎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最高实在,世界万物完全来源于安拉。世界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实体(又称物质的形态)和偶性(又称精神的形态)。认为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过程。人类的灵魂首先借感官认识事物的表象,获得粗浅的认识;由此进一步深化,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为使人类与安拉化为一体。他们主张节欲苦行,陶冶精神,只有抛弃市俗观念和享受,才能获得今生和来世的幸福和光明。他们认为,世界万物中,人类的灵魂(即个体灵魂的总和)是首要的。它来源于万物的灵魂,或世界的灵魂。人类的灵魂与物质世界相结合,产生理性――人的思维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人类才有可能获得认识。人类理性有语言和艺术的特征,有判断行为的能力,能支配人的意志。 精诚兄弟社的观点不仅为伊斯玛仪派、德鲁兹派和阿萨辛派所接受,而且还向东方介绍了希腊哲学,对东方哲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原教旨主义 原教旨主义是西方对近代伊斯兰教中出现的反对“异端”、提 倡回到《古兰经》与圣训的原来教义中去的思潮的称谓。阿拉伯人 称尊古主义(即宗教改良主义)。13~14世纪时伊本?太米叶,坚 持初期伊斯兰教的正统思想和罕百里学派的法学见解,除了《古兰 经》、圣训和惯例外,不信奉任何权威。他认为穆罕默德创教时期先 辈们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宗教,反对后人对经、训所作的发挥和解. 释;反对教规中的繁文缛节和标新立异;反对对任何人包括先知、 卧里(圣徒)及其陵墓遗物的崇拜,提出“回到《古兰经》去”的口号。 18世纪末,阿拉伯半岛兴起了瓦哈比派宗教改革运动。该派领导 人瓦哈卜继承伊本?罕百勒和伊本?太米叶思想,提出严格奉行 一神论,恢复初期伊斯兰教的纯洁性。该派还禁止饮酒、吸烟和跳 舞,甚至禁止穿着绸缎和佩戴饰品,被称为伊斯兰净化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改革运动领导人如穆罕默 德?阿布杜也曾推崇原教旨主义。他认为伊斯兰教国家和民族之 所以长期陷入落后状态,其根源在于伊斯兰教丧失了早期的纯洁 性与朴素性。在他看来,早在穆罕默德在世时,伊斯兰教已臻于完 善,其基本信仰、宗教制度、伦理准则、宗教习俗、法律制度等等已 最后定型,现在所应做的只是恢复伊斯兰教的本来精神。他提出: 要用伊斯兰教内部出现分歧前的先辈的方法去领会宗教,从最原 始的源泉中掌握宗教教理。 伊斯兰教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以原教旨主义为基础进行复古返 朴的净化运动,每次的动机和内容不尽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以后,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发展,原教旨主义运动出现了新的高 潮,在一些伊斯兰教国家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泛伊斯兰主义 泛伊斯兰主义指的是19世纪中叶,伊斯兰世界为反对西方殖 民主义的侵略,复兴伊斯兰教的一项政治主张。主要倡导者是阿富 汗人哲马鲁丁?阿富哈尼。他认为伊斯兰教是精神上的同盟,为求 宗教的复兴,一切穆斯林联合起来,在一个哈里发领导下,共同反 对基督教国家的进攻。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加紧对伊斯兰教国家进行侵略, 伊斯兰教的思想家们感到伊斯兰教有被西方基督教国家消灭的危 险;而伊斯兰教国家内部,封建制度亦发生严重危机。因此,一部分 穆斯林知识分子根据《古兰经》中关于“众信士都是兄弟”的思想, 号召穆斯林团结起来,反对侵略、捍卫、复兴伊斯兰教。自此,遂形 成泛伊斯兰主义运动,并在伊斯兰世界逐渐发展。其过程大致可分 为4个阶段: ①自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一时期中,奥斯 曼帝国利用泛伊斯兰主义维持自己的军事封建统治,但由于民族 主义运动的兴起,泛伊斯兰主义的宣传受到抵制。同时,伊斯兰教 内部出现了以哲马鲁丁的弟子穆罕默德?阿布杜为代表的现代改 良运动。按其思想乃瓦哈比派、苏非派、穆尔太齐赖派唯理思想和 近代欧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泛伊斯兰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 以利比亚赛努西派为代表的苏非主义的兄弟会组织。赛努西派起 源于19世纪中叶,以扎维亚为传教中心,创始人为阿尔及利亚人 穆罕默德?本?赛努西。该派以利比亚为基地,传播到不少地区。 在法、意等国侵略利比亚时,该派曾组织群众进行抵抗。 ②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924年哈里发制度被废除。这一时期,泛伊斯兰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了同盟国一方,战争失败以后,哈里发的地位一落千丈。1924年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废除了哈里发制度,于是泛伊斯兰主义者先后在开罗、麦加等地召开会议,商议恢复哈里发制度问题。但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使恢复哈里发制度终成幻想。 ③自土耳其废除哈里发制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哈里发制度被废除后,凯末尔采取的一系列的民族、民主革命措施,引起全世界穆斯林的很大震动。1926年泛伊斯兰主义的国际组织――世界伊斯兰大会在麦加成立,1931年在耶路撒冷举行了第二次世界伊斯兰教理事会,选出了巴勒斯坦穆罕默德?艾敏?侯赛因为第一任主席。 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伊斯兰教国家纷纷独立,泛伊斯兰主义运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它不再是一个统一领导的运动,而变成一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多中心的运动。泛伊斯兰主义者号召全世界穆斯林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犹太扩张主义的侵略,但不再反对基督教,而是与其他宗教展开对话,希望以这种方式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同时,提倡伊斯兰文化学术研究,出版书籍,召开学术会议等。 ********************************** 四大哈里发 艾卜.伯克尔 艾卜.伯克尔是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一任哈里发。573年,出生于麦加古来什部落台姆家族。他原是麦加的富商,在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初期,与赫蒂彻、阿里等首先信教,并以自己绝大部分资产支持传教事业,是穆罕默德传教活动和历次战役的一贯支持者,为当时伊斯兰教中影响最大的人物。 穆罕默德去世后,艾卜.伯克尔被推选为第一任哈里发。他在任职演说中向穆斯林宣布:我作为你们的执事者并不一定比你们强。今后,我做得对,你们就支持我;我做得不对,你们就纠正我。忠诚是义务,说谎是背叛……。在他执政期间(632~634),首先平息了在穆罕默德去世后拒纳天课并反对伊斯兰教的叛乱。他要求叛乱者无条件投降,并派哈立德进行征讨。先后击败了泰伊族、艾赛德族、盖特芳族、哈尼法族中的背叛者以及他们中的“伪先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扭转了面临分裂的局势,使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重获安定,树立了伊斯兰教的权威。 为使《古兰经》免遭失散,艾卜.伯克尔命令栽德.本.撒比特收集当时流传的,古兰经》的零星散片,交由他亲自收藏,为以后《古兰经》的保存整理和统一定本作出贡献。634年逝世。 欧麦尔 欧麦尔是伊斯兰教史上第二任哈里发。592年,出生于麦加古来什部落阿迪家族。年长后成为麦加有声望的贵族商人。据传,他最初反对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618年受其姐法蒂玛和姐夫赛义德的影响,信奉伊斯兰教;并将自己的女儿哈福赛嫁给穆罕默德。在追随穆罕默德传教过程中,他参加了白德尔之战和吴侯德之战。在他任哈里发的10年(634-644)期间,被穆斯林称为辉煌的年代;他本人也被称为“信士的长官”。他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内讨伐叛教部族;对外相继击败拜占廷、波斯帝国军队,占领大马士革,并先后攻占埃及和波斯。从而传播了伊斯兰教,扩大了哈里发国家的版图。为确立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地位,欧麦尔对新征服的地区实行了严格的管理。他下令驱逐半岛上的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凡不愿信奉伊斯兰教者必须缴纳人丁税。土地归全体穆斯林所有。国家岁入全部入国库,行政费和军费由国库支出,把每年的积余,根据人口花名册分配给全体穆斯林。花名册的顺序是按其战功和对《古兰经》的认识排列的;这种岁入岁出总登记制度,被称为“底瓦尼”。据说他曾任命一个卡迪(教法官)受理大马士革和约旦的诉讼,为穆斯林设法官职位的先河。他将迁徙之年定为伊斯兰教纪元元年。这些措施,不仅强化了哈里发国家的统治,而且使伊斯兰教得以广泛传播,也加速了西亚、北非地区伊斯兰化的进程。644年,欧麦尔在麦地那清真寺遇刺身亡。 奥斯曼 奥斯曼是伊斯兰教史上第三任哈里发。577年,出生于麦加古来什部落的伍麦耶家族,是贵族富商。据说他在艾卜.伯克尔的影响下,于615年信奉伊斯兰教,此后一直是穆罕默德的忠实支持者。穆罕默德先后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鲁吉亚和乌姆.库勒苏姆嫁他为妻,因而有“双光者奥斯曼”之称。在穆罕默德传教初期,他曾率众迁移到埃塞俄比亚,参加白德尔之战和吴侯德之战,并以巨大的财力支持穆罕默德的传教活动。他继欧麦尔任哈里发期间(644~656),继续进行军事征战,将哈里发国家的版图扩大到亚美尼亚和北非。他在任内建立了穆斯林的第一支海军,并在655年的船桅之战中击败罗勒由500多艘战舰组成的拜占廷海军。在征战期间,他仍十分重视《古兰经》的收集、整理工作,确定了统一的版本,并命令栽德、祖拜尔、赛义德、阿卜杜.拉赫曼等人抄写了数部,分寄各地以取代民间的抄本,从而形成了伊斯兰世界统一的“奥斯曼定本”,一直沿用至今。晚年,因优柔寡断,不能认识和解决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加之受周围亲属的挟制,致使社会动乱,政局不稳。656年4月在内乱中被杀。 阿里 阿里为伊斯兰教史上的第四任哈里发。约600年,出生于麦加古来什部落的哈申家族,是穆罕默德的堂弟。与艾卜.伯克尔和栽德等人同时信奉伊斯兰教。娶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为妻。自始至终参加穆罕默德的传教活动。他很熟悉《古兰经》的内容及降示背景,特别善于解释《古兰经》隐晦的经文。当穆罕默德被多神教徒攻击时,他不顾个人安危,保护穆罕默德的生命安全;并参加穆罕默德领导的历次武装战斗。 阿里是在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杀偶继任哈里发的。在他任职期间(656~661)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战争。他把首都从麦地那迁到了经济、文化、商业较为发达的库法。并任命了一批地方总督,撤换了奥斯曼任命的大部分总督。在他执政期间爆发了骆驼之战、隋芬之战和讨伐哈瓦利吉派的拿赫鲁宛之战;并开始出现教派之争。他骁勇善战,在穆斯林中有“安拉的雄师”之称;被认为是“高贵和豪侠的典型”。什叶派尊奉阿里为该派第一代伊玛目。661年1月24日,阿里在去库法清真寺礼拜的途中,被哈瓦利吉派的伊本.穆勒杰姆杀害,葬于库法附近的纳贾夫。 http://www.alaboyu.com/article/?action=show&id=1048&page=1 http://www.alaboyu.com/article/?action=show&id=1049&page=1 http://www.alaboyu.com/article/?action=show&id=1047&page=1 http://www.alaboyu.com/article/?action=show&id=1050&page=1 |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 Posted on Wednesday, May 16, 2007 - 11:58 am: | |
-------------------------------------------------------------------------------- http://www.zaobao.com./yl/yl070516_501.html 天主教在拉丁美洲面临挑战 ● 于时语 教宗本笃十六世对巴西的访问终于落下帷幕。这次访问受到大量关注,主要因为拉丁美洲是全球天主教徒最多的地区,而巴西的天主教人口又是世界第一。 更为重要的最近几十年来,原来差不多占人口九成的天主教信仰,在拉美被其他教派尤其是福音派基督教不断“蚕食”,如今只占巴西人口64%。长此以往,天主教在这一重要大本营的多数地位委实堪忧。 这是本笃十六世继任教宗以来首次出访南美,尽管在当地依然不乏人山人海的盛况,但是具体数字却无法令人乐观。《华盛顿邮报》报道,教宗这次在巴西主持的最大一次集会——上周五的户外弥撒,参加人数不超过80万,对比前些时候当地一次同性恋大游行就吸引了300万人。 《纽约时报》报道教宗在访问巴西时最后一次布道,只吸引了15万信徒,远远不到梵蒂冈电台原来乐观估计的百万听众。 大背景是拉美贫富悬殊 天主教在拉丁美洲每况愈下,与梵蒂冈中枢最近几十年来坚持的保守教义和政策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罗马教廷为了赢得对苏联东欧共产主义阵营的斗争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长期以来,拉丁美洲是世上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地区,大量财富集中在极少数巨富阶层手中,而大多数民众生活在贫困之中。 更恶劣的是少数富有阶级运用各种手段来维持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结构。于是在许多基层教士的推动下,所谓“解放神学”应运而生,主张教会应该积极地为穷人争取社会公平和正义,因而有时又被称为“基督教社会主义”。 在1970到1980年代,“解放神学”在拉丁美洲大行其道,成为左翼力量的同路人,同时也成为右翼专制政权的眼中钉,许多教士因此遭到杀害。 但是这正值若望·保禄二世出任教宗、与美国联手将苏欧共产阵营作为主敌的时代。教廷于是一反1962-1965年第二次梵蒂冈主教会议之后的“自由化”趋向,开始严厉批评和制裁拉美天主教会中的“解放神学”派系。 现任教宗本笃十六世,当时正是若望·保禄二世“清理门户”的主要助手。在罗马教廷和当地右翼政权的双重压制打击下,“解放神学”逐渐退出拉美天主教主流。 但这并不是说“解放神学”从此消失。据《纽约时报》报道,由于拉美社会的两极分化毫无改善,“解放神学”仍然在教会基层享有重大的支持和影响。 “解放神学”具有很大道德号召力,罗马教廷对它的压制,成为主流天主教社会影响日益下降的重要因素。 教会的社会责任提上议程 天主教在拉美遭到福音派基督教“蚕食”的另外原因,也与罗马教廷坚持的保守政策有关。尤其是传统呆板的教会仪式,甚至强调以拉丁文布道等等。 而福音派,则以现代大众商业行销手段来传教。两者对比,对“普罗大众”而言,颇有点类似以西方古典音乐来与现代摇滚音乐争夺听众,输赢自然不难猜测。 另外,拉美近年来民主化的一个新趋向是原来被长期压制的南美土著居民的政治觉醒。 天主教当年的传播,按照《纽约时报》的说法,是依靠殖民势力将土著居民挤压在“十字架和刀剑之间”。本笃十六世却坚决反对“解放神学”人士反省强迫土著信教过程的主张。 除了在爱之病(艾滋病)流行之际仍然坚持反对使用避孕套,以及在堕胎问题上采取极不妥协的传统立场之外,梵蒂冈在贫富对立严重、缺乏社会公平的拉丁美洲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教会在“拯救灵魂“之外,究竟还负有什么社会责任? 按照对《死海古卷》等古代资料的研究,早有学者指出原始基督教代表一种争取社会公平的革命运动。耶稣基督关于“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的教导,也是明确的证据。 但是现代基督教特别是天主教,是基督教在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过程中经过所谓“君士坦丁转变”(Constantinian shift)的产物。教会是否应该积极干预社会,因此成为很有争议的问题。 看起来,在天主教徒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而下一任教宗很可能来自南美的前景下,梵蒂冈迟早必须正视“解放神学”为何在拉丁美洲始终“阴魂不散”的社会现实。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