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AFFAIRS Log Out | Topics | Search
Moderators | Edit Profile

Kanwit Family » TEA TIME » CURRENT AFFAIRS « Previous Next »

  Thread Last Poster Posts Pages Last Post
ASIA PACIFICLd10 04-16-11  07:32 am
SOUTH AND CENTRAL ASIALd25 09-27-12  10:06 am
MIDDLE EASTLd19 11-29-12  07:03 pm
EUROPELd14 11-19-11  12:20 am
AMERICASLd11 10-14-11  04:32 pm
AFRICA 05-13-07  09:46 pm
WORLD ECON)MY AND OILLd04-28-13  12:25 pm
ENVIRONMENTLd09-29-08  12:49 pm
RELIGIONLd06-13-09  08:28 pm
GLOBAL FINANCIAL CRISISLd12-08-10  09:36 p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01-06-09  05:57 pm
WORLD HISTORY 01-06-09  05:36 pm
  Start New Thread        

Author Message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12 - 10:33 am: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423870

這次美國大選告訴我們的幾件事

楊仁賢 2012/11/12
不意外,歐巴馬再次當選。但我們在這次美國史上最激烈、最昂貴、以及最負面的大選中,看到了甚麼?有何值得我們借鏡與學習的地方?

首先,美傳統保守基督教福音派對政治的影響力式微。美國大約有七成的民眾是基督徒,而這中間有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屬於福音教派 (Evangelicalism) 的新教基督徒 (Protestant),佔美選民人口大約有20%。他們反墮胎、反同性戀婚姻、反移民改革、反大政府、反幹細胞研究,他們認為,這是基督徒應該持有的 道德。他們多數是美國共和黨的支持者,2004年美總統大選時,有超過8成的白人福音派基督徒把票投給了小布希,對小布希的連任之路,發揮了重要關鍵。

時不我予。歐巴馬連任成功說明了白人福音派再也不是共和黨的票倉。除了非裔美人對歐巴馬的高度支持外,歐巴馬支持同性婚姻與墮胎的政策立場,也讓歐贏得多數年輕白人選民與單身婦女的選票。

美國南方福音派領袖之一,也是基督郵報的專欄作家艾柏特‧莫勒爾 (Albert Mohler) 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CNN訪問,不由得感慨地說,「我們國家正在經歷一場基本傳統價值觀的轉變」。他說,第一次,在一些屬於共和黨的紅色州中,堅持反墮胎 的議員候選人,皆遭遇到挫敗;緬因州、馬里蘭州與華盛頓州,竟然都通過了同性婚姻的公投案。

總體來說,黑人福音派對民主黨的支持度是較高的。而對白人福音派來說,有學者認為,他們對共和黨的支持度早已下滑,甚至有分裂的狀況,特別是在年輕族群方 面,他們對共和黨太過於保守的政策,早有不滿,這次的大選只不過是證明了此點。世局的變化與年輕世代價值觀的變化,讓美新教基督徒的傳統價值觀,面臨挑 戰,對美政局的影響力也就無法同日而語了。

第二,人口結構轉變,美白人將成少數族裔。共和黨若要贏得下次選舉就必須改變,否則只有再次失敗。繼柯林頓之後,民主黨籍的歐巴馬再次連任說明了此點。各 項事後公佈的數據分析也指出,美國白人的政治影響力正在消退,最大的原因就在美國的人口結構已有改變。已有分析師指出,美國有色人種數目持續成長下,白人 人口將會在2040至2050年間成為少數族裔。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 (Brookings Institute) 的人口學教授佛雷 (William Frey) 在接受訪問時說,「我們看到年長的白人朝一個方向走,其他少數族裔與年輕人正朝另一個方向走去」。根據美統計局的數據,今年少數族裔的新生兒人口數正式超 過美國全體新生兒人口數的一半,創下紀錄。

已逝的杭廷頓教授 (Samuel P. Huntington) 曾在2004年3月1日的《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雜誌中發表過一短篇文章〈早期警告〉(Early Warnings)。他說,越來越多講西班牙話的移民人口,將會給美國內因過去歐洲移民所建構的傳統社會結構帶來深刻的影響與變化,這種趨勢不會改變,西 班牙語將會在美國內廣泛地被使用。

可以說,美國每四年一次的總統選舉,將會讓有色人種的選票更形重要,也愈具多元性。這次歐巴馬囊括了多數有色人種選票 (亞裔、非裔、拉丁裔等),說明了此趨勢。對超過5千萬人口數的拉丁裔 (已是美最大的少數族裔,佔16.3%) 來說,共和黨此次選舉,所抱持的保守移民改革方案可說是非常不智。有色人種正在改變美國的政治與未來,世界局勢也將會越來越不一樣。

第三,美國是超強大國,但也是超窮國家,外交行為將受制約,施政焦點轉國內。若不說,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美國已是窮人。根據聯邦儲備委員會的資料,美家庭 債務總額已高達8.2兆美元,若是再加上美國政府本身所有的債務,債務總額已超過39兆美元,是美國內生產總額的2.5倍。

現今美國失業率已將近有8%,大約有2千三百多萬人找不到工作,據報載,美國已有1千多萬人需靠地方政府所發的食物劵過活。大學生負債的比例也很可怕,根 據CNN報導,如今已有近6成的大學生負債金額高達2萬6千多美元。另外,美國內的貧富差距仍在惡化中,美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口,竟擁有全國將近百分之四 十的財富;美貧困線以下的人口 (家庭成員四人,年所得低於2萬3千美元) 已經連續第三年成長。「美國夢」似乎已成神話。

歐巴馬在勝選演說中承諾,他將更加堅定地推動改革,因為人民的選票投給了「行動」(vote for action)、因為人民的心聲聽到了 (I have listened to you)。是與不是,都看的出,歐巴馬的第二任任期不會比第一任輕鬆,反而會更加的艱鉅。歐巴馬已喊話,美富人必須多繳稅,但共和黨所掌控的眾議院也聲 明,共和黨不會同意其稅改方案。這幾天美國內的談話性節目一直在評論國會僵局可否有解決方案,可以看出,大家都在關注歐巴馬將如何爭取共和黨對其改革方案 的支持 (包括醫療與金融監管),第一任作不到,這最後一任可能嗎?

由於經濟力量下滑的制約,歐巴馬的外交安全行為仍會以尋求多方協商合作為主,輔以制裁威嚇。為求赤字消減,軍事預算將被大幅削減。美國確實無法像以前那樣 西部牛仔般的單邊行事。鑒於歐洲經濟仍陷泥沼,美國更加會以亞洲為中心,作為其經濟改善的外部催化劑,而亞洲人也將在未來成為全球消費的主要人口。

當然,北京與華府在經濟事務上,勢必會有更多的磨擦,因為兩邊都有無法認輸的政治壓力與經濟負擔。在人民幣匯率、對美市場開放、北韓、伊朗、以及南海等問題上,華府一定會有更多的要求,以助歐巴馬得分爭取共和黨支持。

雖然習近平等新領導人普遍都有良好的國際觀與能力,且習本身也有留美經驗,但大陸因自身各項的嚴峻考驗 (如貧富差距擴大,發展失衡加劇、環境承載能力惡化、貪污腐敗廣泛、以及失業率惡化),北京不會讓華府予取予求。

有學者總喜歡以圍堵或圍和的字眼來為中美關係添油加醋,可是綜觀歷史,沒有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可以被圍堵的,尤其是與美國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中國大陸。其 實,華府與北京已走向所謂的3C時代 (合作、競爭與爭辯),誰都不能沒有對方。兩邊的合作仍會是主旋律,而在這主軸下的台美關係,穩健的成長,是可預期。

整體而言,歐巴馬較之四年前的得票率,仍是下滑了一些,領先羅姆尼的選票差距並不大。歐巴馬確實在美國歷史上創造出了新頁,他成了二戰後,首位在經濟情勢低迷,且失業率高漲的情形下,成功連任的第一位黑人總統。美國人最終給了歐巴馬機會,但他的前路肯定是更加的艱辛漫長。

use.jpg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uesday, November 15, 2011 - 09:17 am: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365

革命之后,利比亚的未来会更好吗——利比亚与伊拉克的转型对比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陈斌
2011-09-22 15:28:48



2011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辞职发表讲话,说“我们的有生之年,很少能有幸见证历史的发生,而现在正是这样一个时刻”。几天之后,他可能就会后悔这话说太早了,因为此时,阿拉伯民主化浪潮的后面几个波峰还没有抵达,令观潮人大饱眼福的更壮观画面还在后头。2月15日,利比亚的班加西、的黎波里等城市发生示威,要求执政了42年的卡扎菲下台,掀起了大戏的序幕。在半年之后的8月底9月初,终于演到了大结局,与观众的心理预期相去不远。

很显然,“破”的阶段即将结束,“立”的阶段正在到来,利比亚的“布新”能否在给力程度上不逊于“除旧”?乐观者激情澎湃,相信利比亚事件破除了亨廷顿伊斯兰文明与现代文明不能兼容的论断,悲观者不以为然,预言利比亚可能将成为极端势力的逐鹿之地或“另一个伊拉克”,孰是孰非?

国际干预的模式不同

把利比亚和伊拉克放到一起比较,并不专断和随意,两国在地理、民族与宗教及转型前政治上相似之处颇多。

两国都位于环地中海的“新月地带”,同属阿拉伯世界。根据2009年Pew研究中心报告,利比亚、伊拉克的穆斯林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 96.6%和99%,但前者基本为清一色逊尼派,后者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比例大致为2∶1。独立前,两国均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转型前,两国均是被“超凡魅力型领袖”统治的世俗专制国家,“大阿拉伯利比亚社会主义民众国”的卡扎菲和“阿拉伯社会复兴党”的萨达姆执政都超过40年,都奉行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而且,两国在转型期“破”的阶段都有国际力量干预,不过外力干预及国家转型的模式很不一样。2011年3月19日,以北约为核心、有阿拉伯联盟国家参与的国际力量发动了“奥德赛黎明行动”,拿着安理会“保卫利比亚平民”的授权,没有派出地面部队,仅对卡扎菲的重型武器和指挥中枢等军事目标进行定点精确打击,实际效果是配合、支援了班加西的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对卡扎菲军队的战斗。在起事六个多月后,班加西武装终于拿下了首都的黎波里,冲突的代价是数万利比亚人的生命,但负责国际干预的飞行员并无伤亡。这是内力在前台当主角、外力在后台提供关键支持的模式。

刚好在8年之前,2003年3月20日,以美英军队为核心的国际联合部队启动了“伊拉克解放行动”,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派出了包括美军24.8万人和英军4.5万人的地面部队。以摧枯拉朽之势,不到一个月就宣布“主要战事结束”,拿下了伊拉克,美英士兵分别有128人与31人的死亡,成为速胜的经典。这是外力大包办的模式。

基于国内讨论之后的宪政共识

不同的外力干预及“除旧”模式,其总体的成本-收益结构是不一样的。伊拉克模式好处是外力主导,短平快,但没有安理会的授权;利比亚模式是凝聚了国际共识之后的有限外力干预,内力主事,但起效较慢。这就给接踵而至的“布新”带来了几方面的不同效果。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利比亚模式更有利于一个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共同讨论和共识的形成,及内部民主宪政力量的自生自发、健康成长,这两个方面对“布新”的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两国在转型之前,都是偏极权主义的政治模式,均有强大的“国有经济”,政权对民众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进行严厉控制。人人处在“单子化”的生存状态,既无言论的自由市场,也无政治的自由市场,意味着社会对国家现状和未来不可能有公开、正式和成熟的讨论,任何独立于政权的组织都没有成长的空间,更不要说对现代政治文明的模式与价值有深入认识的组织了。

就利比亚而言,当转型到来之时,言论与政治的自由市场一下子打开了,涌现多股因对现政权“恨”而生的政治力量:有从现政权脱离出来的高官和将士,有被现政权长期打压的宗教力量,有被现政权放逐而在民主国家定居的专业人士,有被现政权侵夺了经济机会的中间阶层……

这些力量有共同的敌人,在大敌当前之际暂时联合起来没有问题。但随着胜算的上升,必然要面对诸如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国家等课题,因为反对“卡扎菲的专制”的并不必然倾向于建立民主,也有可能倾向于建立某一个人或某一派别的专制。这就意味着反对派及民众将日益卷入一场关于未来国家走向的公共讨论,讨论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凝聚政治共识,先行从理念上塑造未来的利比亚。

有互联网的帮助及海归人士的现身说法,民众也不难知道真正的民主生活是什么样的。在充分知情的言论自由市场之下,民主与宪政相对于其他方案更有优势,这并不奇怪,至关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案是利比亚人民充分讨论、自主选择的结果,是内生的,因而更有一种道义上的优势。本质上,民主并不需要强加,需要强加的是专制,只要所有人都可以畅所欲言、有广泛深入的公共讨论,民众倾向于民主还是专制是不言而喻的。

公共讨论的结果、民众总体上的偏向,会给民主与宪政力量的成长壮大提供光照与养分,会有利于这类主张的组织在政治的自由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得到大家的认可与祝福,民主力量的成长是对种种改头换面的新专制力量最好的抑制,而旧专制力量又一天天在战场上被消灭,这意味着民主力量正取得对专制力量的优势。而民主力量在多大程度上压倒专制力量,将决定建立民主的过程是难是易、民主建立后有多少活力及未来国家政治文明的品质怎样、成色几何。

在伊拉克,一切都太快了,人民的思考和反应一时跟不上来,在人民对未来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还缺乏一个公共讨论、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共识时,旧专制力量已被打垮,但民主力量还没有时间足够壮大而有能力主导这个国家的未来,种种新专制力量粉墨登场,企图按照自己的蓝图和方式塑造这个国家:基地组织用恐怖袭击恐吓伊拉克人民走向投票箱,萨德尔培植私家武装割据一方企图建立政教合一小王国,世俗原则和妇女权益受到原教旨势力的挑战等。

在推翻萨达姆的战争结束后的第三个年头,伊拉克才相继有了一个民选的临时政府,起草并通过了一部算得上民主的宪法,选举了国民议会。为了保卫这个先天不良、后天失调的虚弱民主政权,美军在8年中总共付出了4474条生命,超过了“9·11”事件的死亡人数,其中在2004-2007年这4年间,每年都阵亡800-900人,这几乎让当初的速胜成为一个笑柄。在伊拉克,“除旧”之易与“布新”之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民众的力量

其次,利比亚模式是内力为主角,人民上前线流血牺牲,民主力量与专制力量进行着殊死的搏斗,旷日持久。人民知道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将会在理智上更珍惜、在情感上更认同未来的民主,而不会被种种披着民主面纱的新专制所蒙蔽,知道如果新专制一旦得逞,这血又白流了,将来又得再流一回。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每月花家长给的1000元钱不心疼,大手大脚,但花自己辛苦打工挣来的1000元就会心疼,不会随便乱花,这是经济学上的“历史成本”幻觉,虽然1000 元无论其来源如何价值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来源确实会影响人的行为。伊拉克的民主对其人民来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对按照民主本身价值来理解的人来说,这并不构成困扰,但对看重来源的人来说,就会有心理上的困扰。

内生的宪政民主更具合法性

最后,是合法性问题。尽管从学理上来讲,民主制度本身就有合法性,这种合法性来源于民主本身的价值,而不取决于民主建立的途径,但利比亚模式中有一个国家未来走向的公共讨论,有民主力量自然成长的机会,民主成果需要艰辛的努力,这些在伊拉克模式中阙如的东西,是赋予未来民主更高品质的要素,会给民主带来更强更大的合法性,意味着民主有着更丰裕的道德资源和社会认同的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一)利比亚模式中倡导内力做主角,国际力量做有限干预,而对随后的利比亚“布新”建立民主,相对于伊拉克模式有上述丰厚的社会利益,这种干预受到利比亚人的欢迎;(二)有国际社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但不包括派遣地面部队保卫利比亚平民”的授权,国际上的反对声音较少;(三)国际干预的成本更低,2011年6月布朗大学估计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花费为3.7万亿-4.4万亿美元,这钱大部分是花在伊拉克的,利比亚的干预模式将有可能成为今后主流的国际干预模式。

迄今为止,已经有了三种干预模式。第一种是美国在日本的模式,在摧毁专制制度和建立民主制度两阶段均由外力主导,日本的和平宪法是由麦克阿瑟领导的盟军最高统帅部制定的,效果不错,但已成为历史。第二种是美国在伊拉克的模式,除旧阶段由外力主导,布新阶段让伊拉克人自己来,效果不尽理想,重演的可能性较小。第三种是国际干预力量在利比亚的模式,除旧阶段也让内力唱主角,外力扮演支援角色,可为布新阶段做良好的准备,有迹象显示,在未来可能是可取的模式。

民主宪政需有传统转型

上述分析只是意味着利比亚在建立民主制度上会有较大的概率比伊拉克顺利一些,但并不意味着利比亚今后的民主道路将一帆风顺,事实上,由于传统与民主之间的张力,有反复将是不可避免的。

就西方而言,政教分离早就不成其为问题,这是因为,16世纪西方的宗教改革,主张人人都可以通过《圣经》与神直接对话,出现了路德宗、加尔文宗等新教,其意义是打破了天主教在西方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在基督教的大框架内,出现了宗教的自由市场,竞争给不同的教派都带来了活力,就像中国当年小灵通风行时,不使用小灵通而使用移动手机的人也享受到了因竞争带来的资费降低。而在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和东正教一西一东,好比现在南方电网与国家电网的分区垄断,没有真正的竞争。

在阿拉伯世界,并没有过西方意义上的宗教改革,两大教派类似于新教出现之前的天主教和东正教分区垄断,政教分离尚未成为一种共识。这意味着这些国家一旦转型,其传统与民主之间必然会存在极大的张力。当然,张力的另一面意味着对话,在对话中每一方可能都会有所改变,但总体上是谁的力量弱,谁被改变的程度就越大。在转型前,利比亚和伊拉克均通过世俗力量强力压制宗教力量;在转型后,伊拉克出现了宗教力量的反弹,甚至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教派冲突也浮出水面,利比亚恐也难以避免。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October 03, 2011 - 12:17 am: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930.shtml

什么样的新中东?

[约施卡·费舍尔] (2011-09-30)

  不管“新中东”的民主化能否成功或是独裁政府卷土重来,一个根本的变化已经明白无误地发生了:再没有人能在无视本国民意的情况下治理国家了。

  这一变化将改变中东地区冲突(以色列-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或者更广泛的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的外交政策考量。在以色列与埃及和约旦签署的和平协议,及与巴勒斯坦人签订的《奥斯陆协议》的基础上,尽管经历了黎巴嫩和加沙地区的战争,还有西岸占领区的起义,这些考量数十年来出人意料地保持了稳定。

阿拉伯地区的民主化牵涉多方

  但一切都将改变。该地区的政治架构变动虽然是由所谓的“阿拉伯觉醒”所触发的,但其参与者并不仅限于阿拉伯世界或是中东冲突的范围。美国、欧洲,土耳其及伊朗(在某种情况下),都扮演了一定角色——只是有一些的角色比较直接。

  先从美国开始。奥巴马总统两年前在开罗的演讲带来了巨大的期望,但它们事实上却几乎完全没有得到实现。相反的,在以色列政府缺乏任何行动的情况下,美国让一个政治真空出现了。这个真空如今被“阿拉伯觉醒”填补了。

  与此同时,欧洲正深陷于其内部危机中。过去几年,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的领导下,欧洲人事实上已当着土耳其人的面关上了加入欧盟的大门。结果,土耳其转而采取了“新奥斯曼”(neo-Ottoman)的外交政策——阿拉伯世界比高加索、中亚和巴尔干地区占更重要的定位。

  当然,出于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土耳其别无选择的必须密切关注其南面邻国,并尝试阻止那些地区出现任何形式的混乱。土耳其即使是融入欧洲架构也将面对同样的风险,但其优先考虑会完全不同。

土耳其或许能促进以巴和解

  由于欧洲的短视,土耳其事实上放弃了加入欧盟的梦想,转而走上了一条寻求成为中东重要势力的“新奥斯曼”之路——这个政策改变反映了其利益和意识形态。此外,土耳其将区域称霸视为进一步在全球扮演更大角色的垫脚石;另一方面,它也将自身视为中东地区成功实现伊斯兰民主现代化的楷模。

  这种争当区域老大的做法,迟早将让土耳其和邻国伊朗爆发严重冲突。如果土耳其胜出,伊朗及区域内的极端势力将遭遇历史性的惨败,而它们也深知这一点。

  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的政府试图与伊朗维持友好关系,但它成为逊尼派穆斯林国家领头羊的野心意味着土耳其迟早会在伊拉克、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挑战伊朗的影响力。这当然也意味着冲突。

  土耳其与以色列关系的迅速降温也与伊朗-土耳其的敌对状态有关。当然,这种敌对关系对以色列来说也有有利的一面——伊朗和极端分子将遭到削弱。但对土耳其这个野心勃勃的区域领袖来说,巴勒斯坦人所代表的利益自然要比以色列大。以目前阿拉伯世界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来看,情况更是如此。这也是埃尔多安外交政策转向的根源。

  结果,以色列陷入了一个日益艰难的局面。由于没有进行任何战略转向——在一个急速变化的世界秩序中维持被动是危险之举——以色列将进一步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并在国际上孤立自己。以色列对区域的激烈变革——以及它们可以预料的后果——的可行回应,只能是与阿巴斯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展开认真谈判,并以签署一个全面的和平条约为目标。

  安全问题必须认真考虑,但由于双方在上述和平条约的签署和全面实施之间,可以有足够时间彼此进行协商,它们的重要性将慢慢减少。但只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继续认为自己的执政联盟的生存比一个决定性和平方案更重要的话,以色列目前的被动——及因此对国家造成的长期负面后果——将持续下去。

  与此同时,阿拉伯革命的压力正把巴勒斯坦转变为一个有力的政治因素。比如,由于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看来即将下台、埃及革命的压力、及伊斯兰教在该区域所扮演的新角色,哈马斯与伊朗的结盟正变得越来越充满变数。我们也可以拭目以待,看“土耳其进程”(Turkish course)最终是否能压倒加沙地区的极端势力。

  无论如何,哈马斯都将面对一系列将给自身带来风险和重大结果的决定——若其主要对手阿巴斯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最近在联合国展开的外交行动取得成功的话,情况将更是如此。奥巴马已经承诺在一年之内实现巴勒斯坦建国,而阿巴斯则在进一步落实这一承诺。

  接下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阿巴斯是否能把巴勒斯坦人团结在外交途径上?局势是否会再次陷入暴力和另一场灾难?当联合国认可了某种形式的建国后,巴勒斯坦的和平之路又将是何种走向?

  按中东地区目前的变革步伐,我们可能不需要等太久就能看到答案——或是更多的问题。

作者 Joschka Fischer于1998年至2005年任德国副总理兼外长,并曾任德国绿党领袖约20年。

英文原题:Which New Middle East?

版权所有: Project Syndicate,2011.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May 25, 2011 - 11:12 am: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5/24/c_121448559.htm

叙利亚:这是怎样一个国家

2011年05月24日
来源: 《世界知识》杂志

s.jpg
4月23日,人们在叙利亚拜尔宰听到枪响后逃离。(视频截图)新华社/路透


在利比亚战事如火如荼、中东乱局仍在不断发酵之际,叙利亚的动荡显得非常抢眼。从3月中旬起,这个在中东乱局中曾一度保持稳定的国家突然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活动,且愈演愈烈。4月19日,叙利亚政府不得不废除实施了长达48年之久的紧急状态法,不过局势并未因此缓解,反对派号召民众继续参与示威,政府则在5月2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暴徒和恐怖分子们”在15天之内自首。形势将如何发展,现在难有定论。

可以说,地处北非的利比亚相对处于阿拉伯世界的边缘,而叙利亚则是处于阿拉伯世界“心脏地带”的“核心”国家之一。正如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说,利比亚的危机只不过是一个“客串的小节目”,叙利亚才是中东冲突的核心。的确,作为中东战略链条中举足轻重一环的叙利亚一旦生变,势必在中东地区引发更为剧烈的动荡。美国《华盛顿邮报》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叙利亚可能给中东带来“末日场景”。追根溯源,叙利亚“牵一发而动中东全身”的特殊地位,既源于其险要的地理位置,更源于其独特的历史轨迹。


阿拉伯民族主义跳动的心脏

大马士革,叙利亚的首都,统治着这个只有18万平方公里、2000多万人口的国家。但是在1200多年前,这个城市却作为整个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首都长达100多年,后让位于巴格达。千百年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已深深扎根于叙利亚社会土壤之中。

其后,叙利亚虽然几经时代变迁、异族统治、外国占领,但其根深蒂固的“阿拉伯属性”及民众对阿拉伯民族的认同感却经久不衰。在与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一起陷入奥斯曼帝国统治几百年后,叙利亚在20世纪上半期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

最终在40年代获得独立,而其阿拉伯认同也终于演变为阿拉伯民族主义,并自视为“阿拉伯民族主义跳动的心脏”。以统一阿拉伯世界为使命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最早就是在叙利亚创建的,取得政权后他们把自己的理想一次一次地试图诉诸实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叙利亚先后与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形成开罗-大马士革-利雅得轴心。

1958年,叙利亚甚至不惜放弃主权,与埃及共同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然而,因国情迥异,这个一统阿拉伯的尝试昙花一现,只维持了短短三年便宣告解体。

直到在1967年第三次阿以战争中遭受丧失领土的重大挫折后,叙利亚逐渐开始明确地将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内涵由一个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转变为一种实现收复领土的“现实主义”目标的手段。在老阿萨德统治时期,特别是在埃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约旦先后单独与以色列媾和后,叙利亚的对外战略也加快了向现实主义回归的进程。


纵横捭阖的平衡外交

要想在复杂的中东生存、亦或争得一席之地,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手段。叙利亚现总统巴沙尔之父、前总统老阿萨德于1970年上台,曾被称为大马士革的“斯芬克斯”,其制定的叙利亚对外战略也如其本人一样高深莫测,令人很难读懂。然而不得不承认,老阿萨德超凡脱俗的驾驭国际和地区形势、以及善于在各种势力之间搞平衡的能力,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看似矛盾、却紧紧围绕叙利亚国家利益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最终使叙利亚从一个被西方列强弱肉强食的“牺牲品”转变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地区强国。

冷战时期,叙利亚奉行亲苏政策,是苏联在中东的坚定盟友,也是苏联打入中东与美国争夺对抗的重要依托,而且与埃及最终转投美国不同,叙利亚一直站在苏联的阵营中。因此,叙利亚与美国早在历史上就结下了不小的梁子。

1978年
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这等于是背叛了与叙利亚的盟约,使叙利亚独自面对以色列超强军力的威胁。在当时的中东,叙利亚与伊拉克虽同为同根同源的复兴党执政,但一山不容二虎,政治主张分歧加上利益矛盾,两国关系一直不睦。

1979年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查封了国内惟一的复兴党亲叙力量,使伊叙刚刚结成的反埃联盟瓦解,叙利亚深陷腹背受敌的困境。但正是同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由昔日美国和以色列的盟国摇身变为反美、反以的急先锋。老阿萨德抓住时机,不惜冒着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翻脸的危险,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朗对抗伊拉克。也正因如此,

当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时,只有伊朗派军队支援叙利亚。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老阿萨德再次审时度势,认为一旦萨达姆成功吞并科威特,并通过沙特操纵石油武器,将壮大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同时,考虑到苏联衰落、美国一超独霸的态势,叙利亚失去背后靠山,老阿萨德决定加入老布什政府组建的反伊拉克联盟。这次“站队”为叙利亚赢得了丰厚的回报,西方国家和海湾六国减免了它的大部分外债,欧盟撤销了对其武器禁运的制裁,并继续向其提供经济援助。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不久,叙利亚又与埃及一道,同海湾六国共商战后海湾安全安排问题,并签署了《大马士革宣言》,提出组选一支以埃叙为主力的海湾阿拉伯维持和平部队,以保证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的安全与和平。叙利亚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而叙利亚与邻国黎巴嫩的“特殊关系”一直就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当然,这个弹丸小国也是叙利亚重温昔日“大叙利亚”之梦的立足点。黎叙在法国委任统治时期曾是同一个政治实体。

40年代黎巴嫩独立后叙未予承认,黎叙仍保持“特殊关系”。1976年黎巴嫩发生大规模内乱,3万叙利亚军队以“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名义进驻黎境内。自此,叙利亚在政治、军事方面对黎巴嫩进行了实际上的控制。同时,叙利亚坚持认为,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抵抗运动”不是恐怖活动,而是“正义斗争”。因此,叙利亚大力支持巴勒斯坦哈马斯、吉哈德(伊斯兰圣战组织)和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不但在大马士革为这些组织设立办事处,而且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支持黎巴嫩和巴勒斯坦激进力量与以色列抗衡,使之成为对以、对美斗争中行之有效的两张“牌”。

2000年
老阿萨德去世,巴沙尔子承父业执掌叙利亚大权,在战略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老阿萨德的平衡外交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将改善与美国关系放在外交的重要地位,力求在叙以和谈与对美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有所突破。9.11事件后,叙利亚不仅强烈谴责,而且还向美国提供了重要的情报合作。

2001年,摩洛哥根据叙利亚提供的情报,逮捕了一批正在策划袭击美国海军舰船行动的“基地”组织成员。但是对2003年美英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却持坚决反对态度。面对伊拉克战后美国国内一度传出“改变叙利亚政权”或将叙利亚列为“下一个目标”的声音,巴沙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与欧洲以及阿拉伯国家加强对话与沟通,寻求化解之策。为此,巴沙尔在黎巴嫩问题上也做出了让步。一是于2005年4月全部撤出驻黎部队,结束了对黎长达30年的军事占领。二是与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叙利亚与美国的关系。

同时,为了平抑来自美国的压力,叙利亚还尽力拉拢俄罗斯和欧洲国家。冷战结束后,叙俄依旧保持密切的政治、军事关系,俄罗斯也是叙最主要的军火供应国。俄罗斯不顾美国和以色列的制裁威胁,执意向叙出售导弹等敏感武器。2010年9月,俄罗斯决定履行2007年与叙利亚签订的有关向叙出售P-800“宝石”(Yakhont) 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的合同。

此外,叙利亚与欧洲也有着传统的联系。 1995年11月,欧盟15国与包括叙利亚在内的地中海沿岸12国外长在西班牙召开“欧洲-地中海会议”,提出了“地中海伙伴国关系”的构想,叙利亚与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加强。巴沙尔也与西班牙、法国、德国和英国等国家的领导人建立了私人关系。


小国家,大能耐

论规模,叙利亚在中东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中等国家。然而,从地图上看,叙利亚周边国家都是非常敏感的国家,包括伊拉克、约旦、以色列、黎巴嫩,以及北部的土耳其和隔着伊拉克的伊朗。同时,中东地区的几个重大热点问题,如阿以和谈、伊拉克问题、反恐问题、以伊朗核问题为中心的核不扩散问题、库尔德民族问题等,无不与叙利亚息息相关。

首先,在阿以问题上,叙利亚是当之无愧的对抗以色列的“旗手”和阿以和平的关键角色。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重启中东和平进程,叙利亚开始同以色列进行和谈,成为全面实现中东和平的关键所在。在谈判中,叙利亚一向强调收复1967年被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是其最高利益和首要任务,要求以色列撤回到1967年前的边界线,并坚持“先撤军,后安全”的原则,在领土问题上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和异乎寻常的耐心。在埃及、约旦相继与以色列建交、巴以谈判磕磕绊绊的情况下,“恪守底线”的叙利亚是阿以和谈中最为关键的棋子,无论是中东和平进程的主导者美国还是以色列,都不能忽视。

在整个中东和谈事务中,黎以谈判本是最简单的一环,但实际上却颇为曲折。由于叙黎关系的特殊性,黎巴嫩在对以谈判问题上一直受叙利亚“幕后操纵”,黎以谈判无形中与叙以谈判“捆绑”在一起,换言之,在叙以谈判取得进展之前,黎以只能“免谈”。不仅如此,黎巴嫩政坛还存在一股以真主党为代表的“亲叙派”势力,不时对以色列发动武装袭击,对和平进程形成强力牵制。可见,如果没有叙利亚的配合,中东和平进程要取得全面突破无疑是天方夜谭。正如以色列开国总理本·古里安称,没有埃及,阿拉伯国家无力对以色列发动战争;没有叙利亚,以色列无法与阿拉伯国家实现和平。

其次,对美国中东战略利益而言,叙利亚的地位和影响远非利比亚可比。美防长盖茨认为:“利比亚并非关系到极其重要的国家利益。如果要寻找一个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对美国的地区和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阿拉伯国家,决策者或许希望更多地关注叙利亚。”9.11事件后,美国虽未将叙利亚列为“邪恶轴心”,但一直将其列入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黑名单。美指责叙利亚的“罪名”有:长期支持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和黎巴嫩真主党;控制并操纵黎巴嫩政府,阻挠美国主导的中东和平进程;暗中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对伊拉克战争,暗中支持伊拉克反美武装,默许、甚至纵容恐怖分子穿越叙伊边境,直接威胁驻伊美军安全;与美国的敌人伊朗构筑战略联盟关系,威胁美对伊政策实施等。为此,布什政府通过武力威胁、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等多种手段“敲打”叙利亚。奥巴马上台后,调整了对叙政策,逐步恢复和改善与叙关系,两国政府间互动增多。不过,美国国务院的最新年度恐怖主义报告中,仍将叙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黑名单。2010年5月,奥巴马决定将对叙制裁延长一年,理由是“叙利亚政府的行为和政策,其中包括继续支持恐怖主义组织和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导弹计划的追求等,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对外政策以及经济构成‘非同寻常的和重大的’威胁”。

不过,在对叙利亚极力打压的同时,美国也很清楚,其为叙利亚定下的几大“罪状”,恰恰折射出叙利亚在一系列地区重大问题上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尽管美国不喜欢巴沙尔政权并希望叙利亚“改朝换代”,但亦担心政权发生更迭,一旦由更为激进的力量掌权,将会给美国在中东的利益造成更为严重的威胁。

再者,在伊拉克战争后,随着伊朗核问题成为有关各方广泛关注的焦点,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攀升。对叙利亚来讲,与伊朗保持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紧密关系,特别是进行军事合作,既有助于应对来自以色列及驻伊美军的威胁,也无形中提高了自身在地区的战略地位,增加了与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平起平坐”的筹码。叙利亚和伊朗这两个地区大国之间的关系,在此次中东骚乱中也尤其引人关注。

此外,在敏感的中东民族问题——库尔德人问题上,叙利亚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库尔德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界的民族群体,大部分生活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在上述四国中,尽管叙利亚的库尔德人数最少,但却成为叙政府手中的一张“外交牌”。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了表达对土耳其在幼发拉底河水分配不公的不满,叙利亚暗中支持了土反政府武装 “库尔德工人党”,甚至险些因此酿成一场地区战争。不过,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自治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引起叙利亚、伊朗和土耳其对本国库尔德人可能受其影响、普遍要求自治甚至独立的担忧。为此,巴沙尔特意访问土耳其,就反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独立协调立场。

总之,与此次“中东波”中其他国家(已经“变天”的突尼斯、埃及和仍处于动荡的利比亚、也门)相比,叙利亚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地位。换言之,叙利亚是阿拉伯动荡多米诺骨牌中至关重要的一张。(陈双庆)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May 20, 2011 - 09:53 am:   

http://www.kanzhongguo.com/node/404797

奥巴马总统5月19日就美国对中东和北非政策发表讲话

o.jpg
奥巴马演说 全面支援中东北非民主改革(图)

发表时间: 2011-05-20 01:05  
奥巴马总统就美国对中东和北非政策发表讲话
奥巴马总统5月19日就美国对中东和北非政策发表讲话(图片来源:Reuters)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即时发布
2011年5月19日
总统关于美国对中东和北非政策的讲话

美国国务院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美国东部夏令时下午12:15

谢谢你们,谢谢(掌声)。非常感谢。谢谢。请坐。多谢。首先,我要感谢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过去六个月来,她四处奔波,已经接近一个新的里程碑——积累100万英里的常飞客里程(frequent flier Miles)。(笑声)我每天都依靠希拉里,我相信她将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国务卿之一被载入史册。

在国务院庆祝美国外交史上一个新篇章的开始特别合适。六个月来,我们目睹中东和北非发生非同寻常的变化。在一个又一个广场、一个又一个城镇、一个又一个国家,人民奋起争取自己的基本人权。两位领导人靠边站了,还可能有更多的领导人靠边站。虽然这些国家远离我国国土,但我们知道,经济与安全的力量以及历史和信仰把我们的未来与这一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想谈谈这一变化——推动变化的力量和我们如何作出反应以弘扬我们的价值观并增强我们的安全。在经历了以两场代价巨大的冲突为特征的10年后,我们已经为改变我们的外交政策做了大量工作。在多年的伊拉克战争后,我们撤出了10万美国军队,结束了我们在那里的作战任务。在阿富汗,我们遏止了塔利班的扩展势头,今年7月,我们将开始撤军,继续朝着由阿富汗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向过渡。在与“基地”组织及其同伙交锋的多年战争后,我们击毙了它的头目乌萨马∙本 ∙拉丹(Osama bin Laden),给予“基地”组织巨大的打击。

本∙拉丹并非殉道者。他是一个宣扬仇恨的杀人狂,鼓吹穆斯林必须拿起武器对付西方,还鼓吹滥杀男女老幼的暴力是通往变革的惟一道路。他否认穆斯林应享有民主与个人权利,主张暴力极端主义;他的核心目标是毁灭,而不是建设。

本∙拉丹及其杀人的愿景赢得了一些追随者。但即使在他亡命之前,“基地”组织已经输掉了争取民心之战,因为绝大多数人认识到杀害无辜无助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我们找到本∙拉丹时,该地区绝大多数人已经把“基地”组织的图谋看作一条死胡同,中东和北非人民已经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争取掌控自己命运的故事六个月前始于突尼斯。12月17日,一个名叫穆罕默德∙布阿齐齐(Mohammed Bouazizi)的年轻小贩因被警察没收了他用来摆摊的推车而被逼入绝境。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同样的令人屈辱的事件——践踏公民尊严的政府暴虐行为­ ——每天都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发生,只是这一次的后果不同。在地方官员拒绝听取他的投诉后,这位从未在政治上特别活跃的年轻人前往省政府,把汽油浇在自己的身上,点火自焚。

在历史进程中,有时普通公民的行动会激起争取变革的运动,因为这样的行动会引起人们心中积聚多年的对自由的渴望。在美国,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年那些拒绝向国王缴税的波士顿爱国者的反抗精神,或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在公共汽车上]勇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所展示的尊严。就这样,在突尼斯,这名小贩因绝望而采取的行动唤醒了全国民众的愤慨。数百名抗议者走上街头,后来增加到数千名。面对警棍甚至子弹的威胁,他们拒不回家——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直到一个统治长达20多年的独裁者最终放弃了权力。

这个革命的故事及其后一系列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中东和北非国家早就赢得了独立,但在太多的地方,这些国家的人民没有赢得独立。在太多的国家,权力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里。在太多的国家,像这位年轻小贩一样的公民无处求助——没有诚实的司法机构听取他的投诉,没有独立的媒体为他代言,没有具有公信力的政党代表他的观点,没有自由公平的选举可以让他来选择自己的领导人。

这种缺乏自决——按自己意志改变生活的机会——也表现在这个地区的经济上。的确,一些国家很幸运地享有石油和天然气财富,这导致了一些局部的繁荣。但是,在以知识为基础,在以创新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中,没有任何发展战略可以仅仅以来自地下的东西为基础。在不贿赂就不能创业的环境中,人们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

面对这些挑战,该地区太多的领导人试图把本国人民的不满引向它方。西方被指责为所有弊病的根源,可是殖民主义已结束了半个世纪。反对以色列成为唯一可被接受的政治言论。部落、民族和宗教派别隔阂被利用作为维持政权或从他人夺取政权的手段。

但是,过去六个月的事件告诉我们,镇压策略、转移视线的策略不再奏效。卫星电视和互联网提供了观察更广阔世界的窗口——一个出现了像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地的惊人进步的世界。手机和社交网络让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联络和组织。一代新人开始出现。他们的声音告诉我们,变化不容否认。

在开罗(Cairo),我们听到年轻妈妈说:“这就像我终于第一次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

在萨那(Sanaa),我们听到学生高呼,“黑夜必将结束。”

在班加西(Benghazi),我们听到工程师说:“我们的言论现在自由了。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在大马士革(Damascus),我们听到年轻人说:“经过第一次大喊,第一次大叫,你感受到了尊严。”

这些人类尊严的呼喊声响彻整个地区。这个地区的人民以非暴力的道德力量,在短短半年内促成的变革比恐怖主义分子几十年产生的变化更多。

当然,如此规模的改变来之不易。在我们今天的时代——24小时新闻循环,不间断的通讯——人们期待这个地区的转变在几周内就可以完成。但这段历程将需要经过多年时间才会到达终点。在途中,会有顺利的时候,也会有不顺利的时候。在有些地方,变化将是迅速的,在另一些地方,则是循序渐进的。正如我们已经看到,在有些情况下,改变的呼声可能转变成对权力的激烈争夺。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这个进程中美国将扮演何种角色。几十年来,美国一直在该地区遵循一套核心利益:打击恐怖主义和制止核武器扩散、确保商业的自由流通、保卫该地区的安全;支持以色列的安全和追求阿拉伯-以色列和平。
我们将继续这样做,因为我们坚信,美国的利益与人民的希望并不敌对,而是对其十分重要。我们认为,任何人都不会从该地区的核军备竞赛中得到好处,也不会从 “基地”组织的野蛮攻击中得到好处。我们认为,世界各地的人都会看到切断能源供应将造成他们的经济瘫痪。正如在海湾战争(GulfWar)中一样,我们不会容忍跨国界的侵略行为,我们将恪守对朋友和伙伴的承诺。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仅以对这些利益的狭隘追求为基础的战略不会让人有食果腹,也不会让人能够直抒己见。此外,不注重普通人民更广泛的渴求只会增加萦绕多年的怀疑,即美国靠牺牲他人而追求自己的利益。鉴于这种不信任是双向的——因为美国人曾因被扣押人质、暴力言论和导致数以千计公民丧生的恐怖袭击而留下痛苦的烙印——不改变我们的方法有可能使美国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分歧循环深化。

这就是为什么两年前在开罗,我开始扩大以我们的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交往。我当时相信,而且现在也相信,我们不但与这些国家的稳定利益攸关,而且与个人自决利益攸关。维持现状是不可能的。靠恐惧和压迫维持的社会也许可以一时带来稳定的幻觉,但它们是建立在断层上,终将土崩瓦解。

因此,我们面临着一个历史机遇。我们有机会来表明,在突尼斯街头小贩的尊严与独裁者的野蛮权力之间,美国更看重前者。不容质疑的是,美国欢迎促进自主与增进机会的变革。不错,与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刻联袂而至的也有风险。但是,在数十年来一直接受这个地区的现状之后,我们现在有机会来争取让该地区变成它本应该有的样子。

当然,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必须抱着谦恭的态度。并不是美国把人们推上了突尼斯或开罗的街头,而是当地人民发起了这些示威抗议行动,最终也必须由当地人民自己决定结果如何。

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会效仿我国代议制民主的特定形式,而且会有我们的短期利益与我们关于该地区的长期愿景并不完全相符的时候。但是我们能够而且将会阐明一系列核心原则——指引我们对以往六个月发生的各种事件作出回应的原则:
美国反对对该地区人民使用暴力与镇压手段。(掌声)

美国支持一系列普世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和平集会的自由、宗教自由、法治之下的男女平等,以及选择自己的领导人的自由——无论在巴格达(Baghdad)、大马士革(Damascus),还是萨那(Sanaa)或德黑兰(Tehran)。

我们支持发生在中东和北非的能够满足整个地区普通人民的合理愿望的政治与经济改革。
我们对这些原则的支持并不是我们的次要利益所在。今天,我要在这里明确宣布,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将之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当务之急,我们还将利用我们所掌握的所有外交、经济与战略手段予以支持。

具体来说,首先,促进整个地区的变革,支持向民主过渡将是美国的政策。这项努力始于埃及和突尼斯,那两个国家的成败利害攸关,因为突尼斯是掀起这场民主浪潮的先锋,而埃及既是我们的长期伙伴,也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国家。这两个国家都能通过自由与公平的选举、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实行问责与高效的民主机构,以及负责任的地区性领导作用树立优秀典范。但我们的支持还必须扩大到那些转型尚未开始的国家。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在太多的国家里,要求改革的呼声被暴力压制,其中最极端的例子是利比亚(Libya),在那里,卡扎菲(Moammar Gaddafi)向他自己的人民发动了一场战争,并扬言要像灭老鼠一样把他们斩尽杀绝。正如我在美国加入国际联盟共同干预利比亚局势时所说,我们无法制止政权对其人民所施加的每一个不公正行为;我们在伊拉克的经验让我们认识到,无论多么用心良苦,试图用武力来实现政权更迭,其代价是多么高昂,而且是何等的困难。

但是在利比亚,我们看到的是迫在眉睫的大屠杀的可能性,我们获得了行动的授权,我们听到了利比亚人民要求援助的呼声。如果我们没有与我们的北约(NATO)盟友和该地区的联盟伙伴一起采取行动,数以千计的平民恐怕已经丧生。那样的情况只会说明:为了保住权力,杀死多少人都在所不惜。现在,卡扎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已经失去对国家的控制,反对派已经组织起一个合法的、有信誉的临时委员会(InterimCouncil)。当卡扎菲无可避免地下台或是被罢黜时,数十年的挑衅将划上句号,利比亚向民主过渡的进程将会开始。

尽管利比亚出现最大规模的暴力,但它并不是国家领导人以压制手段来维持权力的唯一一个国家。就在最近,叙利亚(Syrian)政权选择了谋杀并大批逮捕其公民的道路。美国已经声明谴责这些行径,并正与国际社会一起采取行动加强对叙利亚政权的制裁,包括昨天宣布的对阿萨德总统(President Assad)及其亲信的制裁。

叙利亚人民要求向民主过渡表明了他们的勇气。阿萨德总统现在可以作出选择:他可以领导这场过渡,也可以让出道路。叙利亚政府必须停止向示威者开枪,并允许举行和平抗议活动。它必须释放政治犯并停止不公正的逮捕。它必须允许人权观察员进入达拉(Dara’a)等城市,并开始进行推动民主过渡的认真对话。否则,阿萨德总统及其政权将继续受到来自国内的挑战并在国外继续陷于孤立。

到目前为止,叙利亚一直追随其伊朗盟友,并就镇压策略向德黑兰求助。这说明了伊朗政权的虚伪,它宣称支持其他国家抗议者的权利,却镇压本国人民。让我们记住最初的和平抗议活动发生在德黑兰街头,而伊朗政府在那里残暴地镇压男女示威者,并把无辜的民众投入监狱。来自德黑兰建筑物顶部的抗议声今天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一位年轻女子惨死街头的形象仍然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我们将继续表明态度,伊朗人民应该获得他们的普世权利,应该享有一个不扼杀他们的理想的政府。

众所周知,我们反对伊朗的不容异见的做法和压制行为,反对伊朗非法从事的核项目及其对恐怖活动的支持。但是,如果美国要享有公信力,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在该地区的朋友们有时对于那些与我今天概述的原则一致的变革要求并没有作出应有的反应。在也门是如此——也门总统萨利赫(Saleh)需要兑现其转交政权的承诺——今天在巴林也是如此。
巴林是一个长期合作伙伴,我们致力于保障它的安全。我们认识到伊朗试图利用那里的骚乱,认识到巴林政府有维护法治的合法权益。

然而,我们在公开和非公开场合都表明,大规模逮捕和残酷的暴力与巴林公民的普世权利并不相容,这些做法不会使要求改革的合法呼声消失。唯一出路是政府与反对派进行对话,而当和平争取权利的一些反对派人士身陷囹圄时,无法进行真正的对话。(掌声)政府必须创造对话的条件,而反对党则必须参与对话,以便为全体巴林人民缔造一个公正的未来。

的确,可从这一时期得出的更具广泛意义的教训之一是:派系分歧不是造成冲突的必然原因。在伊拉克,我们看到建立一个多族裔、多教派的民主国家的希望。伊拉克人民在争取民主的进程中拒绝了危险的政治暴力,尽管他们正在承接保护自身安全的全面责任。当然,与所有新兴民主国家一样,他们将面对各种挫折。但是,伊拉克如果继续走向和平,就会在该地区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将作为一个坚定的伙伴自豪地与他们站在一起。

因此,在未来几个月,美国必须运用我们所有的影响力来鼓励这个地区的改革。即使我们认识到每个国家各不相同,我们也必须坦诚地表明我们所坚信的原则,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对敌人。我们要传达的信息简单明了:如果你们承担改革所蕴含的风险,就会得到我们美国的全力支持。

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努力,将我们的接触范围扩大到精英人士之外,联络将开创未来的群体,特别是年轻人。我们将继续兑现我在开罗所作的承诺——建立创业者网络,扩大教育交流,促进科技领域的合作以及防治疾病。在整个地区,我们打算为公民社会提供援助,其中包括那些可能未经政府认可的、敢于揭露不堪事实的组织。我们并将利用技术与人民沟通,倾听他们的呼声。

因为事实是,真正的改革不会仅仅通过投票实现。我们必须努力支持讲真话和获得信息的基本权利。我们必须支持互联网的自由开放,以及新闻记者——无论是大型新闻机构还是博客作者个人——的话语权。在21世纪,信息就是权力;真理不容掩盖;政府的合法性将最终取决于活跃和知情的公民。

这样的公开对话很重要,哪怕其中的言论与我们的世界观不符。我要说明:美国尊重公开表述一切和平与守法的言论的权利,哪怕我们不赞同这些言论,甚至有时强烈反对这些言论。

我们期待着与所有提倡真正的、有包容性的民主的人共同努力。我们将反对任何组织限制他人权利的任何企图,反对利用强迫手段——而不经[人民的]同意——把持权力。这是因为民主依靠的不仅是选举,而且是强大和负责任的机构,以及对少数派的权利的尊重。

这样的宽容在宗教问题上尤其重要。在自由广场(Tahrir Square),我们听到埃及各行各业人士高呼“穆斯林、基督徒,我们团结一心”。美国将努力确保这一精神得到发扬——所有宗教信仰都受到尊重,并在它们之间搭建桥梁。在这个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不宽容只会导致痛苦和僵滞。为了在这个变革时期获得成功,什叶派在巴林的清真寺绝不应当遭到毁坏,同样地,开罗的科普特基督徒(Coptic Christians)也必须享有自由信教的权利。

宗教少数派的情况也同样表现在妇女权利上。历史表明,在妇女拥有权利的情况下,国家就更加繁荣太平。因此,我们将继续坚持妇女同男人一样享有普世权利—— 我们将提供针对儿童和母亲健康的援助;帮助妇女参与教学或创业;支持妇女争取让她们的声音得到倾听和竞选公职的权利。如果这里一半以上的人口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个地区也就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掌声)

即使在这个地区促进政治改革和人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将努力仅限于此。我们必须支持这个地区作出积极转变的第二个途径是,努力推动向民主转化的国家的经济发展。

政治毕竟不是人们上街示威的唯一原因;最终导致许多人走上街头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更为经常不断的与养家糊口相关的担忧。这个地区有太多的人每天醒来,除了设法度日和也许指望时来运转以外,无所期盼。这个地区到处都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然而由于经济封闭,他们无法找到工作。实业家虽创意层出不穷,但腐败使他们无法收益。
中东和北非地区未得到启用的最宝贵资源是那里的人民。在最近的示威活动中,人们运用技术手段转变了世界,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人才。解放广场上的领袖人物之一是谷歌(Google)一位主管,这不是偶然的巧合。现在需要的是,将这种能量在各个国家逐一汇聚起来,让街头的成果通过经济增长得到巩固。如同缺少个人机会可以导致民主革命一样,成功的民主转型取决于扩大发展和普遍繁荣。

基于我们在全世界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必须注重贸易而不只是扶助,注重投资而不只是援助。必须让这样一个模式成为我们的目标——它使保护主义让位于开放;商贸控制权从少数人转到多数人手中;让经济给年轻人带来就业。因此,美国对民主的支持将基于确保金融稳定;促进改革;让竞争性市场相互融合并与全球经济接轨。我们将从突尼斯和埃及开始。

首先,我们已经要求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在下一次G-8峰会上提出计划,阐明我们为突尼斯和埃及实现经济稳定和现代化必须进行的工作。我们必须共同帮助他们克服各自民主运动期间出现的停滞状态,支持今年将通过选举产生的政府。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帮助埃及和突尼斯满足近期的财政需要。

第二,我们不希望一个民主的埃及受累于过去的债务。因此,我们将为民主的埃及免除高达10亿美元的债务,并将与我们的埃及伙伴协作,把这些资源用于促进经济增长和鼓励创业。我们还将为埃及担保10亿美元的债务,把这笔钱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增加就业,从而帮助埃及重新获得市场。我们也会帮助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新政府索回被盗窃的资产。

第三,我们正在与国会协作,建立“创业基金”(Enterprise Funds),在突尼斯和埃及投资。此类基金将仿照柏林墙倒塌后用于支持东欧过渡的基金。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不久将启动一项20亿美元的贷款计划,广泛支持对这个地区的私人投资。另外,我们将与盟友协作,重新确定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的投资重点,像在欧洲那样支持中东和北非的民主过渡和经济现代化。

第四,美国将在中东和北非推出一项全面的“贸易和投资伙伴计划”(Trade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Initiative)。如果不计算石油出口,这个拥有4亿多人口的地区的出口额与瑞士大致相等。因此,我们将与欧盟协作,促进这个地区内部的贸易,扩大现有协议,促进与美国及欧洲市场的整合,为作出一项地区性贸易安排打开大门,使那些推行高标准改革和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受益。正如欧盟成员资格被用于在欧洲鼓励改革一样,关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繁荣经济的愿景也应当成为在中东和北非推动改革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要实现繁荣,还必须拆除阻挡进步的障碍——从人民手中窃取资产的精英阶层的腐败、阻碍把创新想法变成企业的繁缛的审批手续、基于部落或派系分配财富的制度。我们将与倡导改革的议员们以及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增加透明度和向政府问责的社会活动人士协作,帮助政府履行其国际义务,大力反腐败。--政治与人权;经济改革。

最后,我要讲一下我们对该地区方针的另一块基石,它关系到追求和平。

数十年来,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为该地区蒙上了阴影。对以色列人而言,这意味着生活在恐惧之中,担心校车上的孩子被炸或他们的住宅被火箭弹摧毁,同时痛苦地意识到该地区的其他孩子受到仇恨他们的教育。对巴勒斯坦人而言,这意味着忍受被占领的屈辱,永远没有机会在自己的国家生活。另外,这场冲突也使中东地区承受更大的代价,致使可能为普通人带来更大安全、繁荣和权利的伙伴关系无法建立。


两年多来,本届政府一直在与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结束这一争端,但预期的目标却没有实现。以色列修建定居点的活动还在继续。巴勒斯坦方面退出了谈判。全世界看到双方的冲突几十年来缠绵不休,认为这只能是一个僵局。的确有一些人强调,鉴于该地区的种种变化和不确定因素,根本不可能向前推进。

但我不这样认为。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人民摆脱历史包袱的时刻,实现一个能够结束争端并解决所有诉求的持久和平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于涉及此事的双方,这一点已经确定无疑。

对巴勒斯坦人而言,否认以色列合法性的做法只会以失败告终。九月份在联合国孤立以色列的象征性举动不可能促成一个独立国家的建立。如果哈马斯(Hamas)执意要走恐怖和否认的道路,巴勒斯坦领导人将无法实现和平或繁荣。巴勒斯坦人永远都无法通过否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来实现自己的独立。

至于以色列,我们的友谊深深地植根于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对以色列安全的承诺是坚定不移的。我们还将反对试图在国际论坛上仅对以色列进行指责的举动。但正是出于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必须实言相告:这种现状是无法持续的,为推动实现持久和平,以色列也必须采取有魄力的行动。

实际情况是,有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生活在约旦河以西地区。新技术将增加以色列保卫自己的难度。一个正在经历巨变的地区将促使民粹主义出现,这里的千百万人民——而不仅仅是个别领导人——必须相信和平是可能实现的。国际社会已对一个从未产生任何结果的无休止的进程感到厌倦。一个犹太人的民主国家的梦想无法通过永久占领来实现。

归根结底,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必须采取行动。不可能把和平强加给他们—美国不可能做到,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但无休止的拖延也不可能解决问题。美国和国际社会能够做到的是直言不讳地说明人人皆知的事实:持久和平必须有属于两个民族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作为犹太人家园的犹太国家以色列,另一个是作为巴勒斯坦人的家园的巴勒斯坦国;这两个国家都享有自决权,相互承认,和平共处。

因此,尽管这一争端的核心问题必须通过谈判解决,但有关谈判的基础是明确的:一个能独立生存的巴勒斯坦和一个有安全保障的以色列。美国认为有关谈判应当产生两国格局,划定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约旦和埃及之间的永久边界,并划定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永久边界。我们认为,以巴边界应当以1967年的界线为基础,并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交换土地,使两个国家都有安全的、得到承认的边界。巴勒斯坦人民必须拥有主权、领土完整的国家,有权实行自治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至于安全,每个国家都有自卫的权利,以色列也必须能够有力量保卫自己,应对任何威胁;还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防范恐怖主义复苏,制止武器偷运,有效地保障边界安全。以色列阶段性的全面撤军应该与巴勒斯坦在一个非军事化的主权国家内部承担安全责任的过程相协调。对于这段过渡期的长短必须达成共识,安全措施的效力也必须得到证实。

这些原则为谈判奠定了基础。巴勒斯坦应该能够确知其国家的边界,以色列应该能够确知其基本安全得到保障。我知道这两个步骤本身并不足以解决冲突,因为此外还有两个充满感情纠结的问题:耶路撒冷的未来和巴勒斯坦难民的命运。但是,只要现在基于边界和安全问题向前迈进,就会以尊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权利和愿望的公正和公平的方式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打下基础。

我谨在此表明:认识到谈判需要始于边界和安全问题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而易举地重启谈判。具体而言,法塔赫(Fatah)和哈马斯(Hamas)最近公布的一项协议使以色列面对一个有正当理由的根本性问题:你如何能够同一个表示不愿意承认你的生存权的对手谈判?在接下来数周和数月的时间内,巴勒斯坦领导人必须对这个问题提出可信的答案。在此期间,美国、我们的四方集团(Quartet)伙伴以及阿拉伯国家必须继续尽力打破目前的僵局。

我知道做到这一点有多么困难。几代人以来,猜疑和敌意代代相传,有时候变得更加根深蒂固。可是我确信,大多数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希望面向未来,而非自陷于过去的泥淖。我们在其儿子被哈马斯杀害的一名以色列父亲身上看到这种精神,他协助发起了一个组织,聚集痛失亲人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他说:“我逐渐认识到,进步的唯一希望在于认清冲突的面目。”我们也在一名于以色列炮轰加沙(Gaza)时失去三个女儿的巴勒斯坦人身上看到这种精神。那位父亲说:“我有权利感到愤怒。许多人都以为我会仇恨。我对他们的回答是:我不会仇恨。让我们对明天充满希望。”
这是一个必须做出的选择──不仅是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中,而是在整个地区内──在仇恨和希望之间、在过去的枷锁和未来的承诺之间做出选择。这是一个必须由领导人和人民做出的选择,它会确定一个曾经是文明的摇篮和冲突的坩埚的地区的未来。

尽管未来的道路上充满挑战,我们依然有很多理由抱持希望。在埃及,我们在领导抗议的年轻人的努力中看到它。在叙利亚,我们在那些冒着弹雨呼喊“和平、和平”的人们的勇气中看到它。在受到毁灭威胁的城市班加西(Benzhazi),我们在聚集于法庭广场庆祝未曾有过的自由的民众身上也看到它。在整个地区,那些挣脱魔掌的人们正在为获得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利而欢欣鼓舞。

对于美国人民来说,该地区的动荡情势可能令人不安,但是对背后的驱动力量并不感到陌生。我们自己的国家就是通过反抗帝国建立起来的。我们的祖先曾经打过痛苦的内战,将自由和尊严扩大到曾经饱受奴役的人们。如果不是过去的世世代代以非暴力的道德力量作为完善我们联邦的方式—共同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组织、游行及抗议,使我国的建国宣言变成真实,我今天就不可能站在这里:“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们必须以这些箴言为指导,对使中东和北非发生蜕变的变革作出反应——这些箴言告诉我们,专制压迫必然失败,暴君必将垮台,每一位男男女女都拥有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

这并非易事。进步的道路不可能笔直向前,希望的季节总是伴随着艰苦。然而,美利坚合众国当初是建立在人民应当自治的信念上。现在,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坚定地站在那些正在争取自己权利的人们一边,知道他们的成功将会带来一个更和平、更稳定、更公正的世界。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May 04, 2011 - 03:31 am:   

http://www.zaobao.com/yl/tx110504_002.shtml

奥萨马的巴基斯坦

(2011-05-04)

● 布拉马·切拉尼

    美国特种部队用直升机对伊斯兰堡附近一栋豪华庄园展开袭击,杀死了奥萨马。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在巴基斯坦其他城市也曾捕获过其他卡伊达组织领导人。我们又一次发现,恐怖分子真正的避难所是在巴基斯坦腹地,而不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印度的边境。

  这反过来突显了另一项基本事实——要想在对抗国际恐怖主义上取得胜利,就必须解除巴基斯坦的武装和避免激进化,包括重新平衡军民关系及控制胡作非为的三军情报局。

奥萨马获得巴国安全机构协助

  在911事件后于巴基斯坦被抓的其他恐怖分子领导人,包括卡伊达第三号领导人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Khalid Sheikh Mohammed)、活动主脑阿布·朱贝达(Abu Zubeida)、亚瑟·扎泽瑞(Yasser Jazeeri)、阿布·法拉(Abu Faraj Farj)及911事件策划人之一拉米兹·比那尔什布(Ramzi Binalshibh,也都是在巴勒斯坦境内城市落网的。如果奥萨马的藏身之处让人感到惊讶,那就是它位于阿伯塔巴德(Abbottadad)军事重镇,并且在一个陆军学院附近。

  这凸显了奥萨马一定是得到巴基斯坦安全机构的大力协助,才能躲过美国近10年的追捕。美国冒着与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局的长期关系可能破裂的危险,在巴基斯坦军方不知请的情况下,深入其内部部署了一些中央情报局特工、特别行动部队人员及承包商后,追捕奥萨马的工作才有了突破。

  近年来,随着其高级行动人员被抓获或击毙,再加上奥萨马一直躲藏在巴基斯坦,严重分裂的卡伊达已经失去了进行大规模国际攻击,或公开挑战美国利益的能力。随着奥萨马的丧生,卡伊达将逐渐枯萎。

  然而,它的危险意识形态却会继续存在,并激励由国家支持的非国家分子。这些主要是有能力发动跨国恐怖袭击,就像2008年孟买的恐怖袭击的分子。即使在阿富汗,美军的主要敌人也不是卡伊达,而是在巴基斯坦的庇护下死灰复燃的塔利班。

  这就是为什么国际焦点将集中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组织网络,还有国家和非国家分子扮演的角色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国中央情报局慢慢包围奥萨马,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斯(Mike Mullens)海军上将首次公开表示,巴基斯坦军方和一些在阿富汗攻击美军的激进分子间有联系。巴基斯坦土生土长的伊斯兰武装分子继续公开行动,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机关也仍然不愿意断绝与极端和恐怖分子的良好关系。

必须改革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局
  对美国来说,巴基斯坦是个非常艰巨的挑战。尽管美国在911事件后,给巴基斯坦提供200亿美元的反恐援助。在情况好的时候,美国得到的也只是勉强的协助;在情况不好的时候,巴基斯坦甚至会进行有意的欺骗。如今,在反美主义浪潮中,美国在巴基斯坦的政策正迅速瓦解。然而,作为世界上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最低的几个国家之一,巴基斯坦却越来越依赖美国的援助。

  尽管美国人民因奥萨马之死而欢呼雀跃,美国政府却必须认识到,他们在巴基斯坦的错误政策无意间已经使它成为世界恐怖分子的主要避难所。美国不但没有在那里帮忙建立健全的民间机构,反而纵容了被圣战主义者渗透的巴基斯坦军方。华盛顿在下个财政年度将提供给巴基斯坦新的30亿美元军事援助计划,就是最好的证明。自从独裁者穆沙拉夫被赶下台后,新的巴基斯坦平民政府就下令情报局要向内政部报告。但他们加强政府控制的努力,却没有得到美国的支持,这让军方很快便故态复作。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增加了在阿富汗的兵力。然而,他却对巴基斯坦增加了援助。尽管阿富汗的塔利班领导人和卡伊达残余分子仍然安稳的藏匿在那里,巴基斯坦还是成为美国最大的支援对象。这只能让我们在错误的战争越陷越深,促使巴基斯坦大胆的让阿富汗塔利班壮大起来,即使美国持续性地攻击正削弱卡伊达。

  可以肯定的是:造成巴基斯坦恐怖主义祸害的,更多时候是喝着苏格兰威士忌的将领,而不是手持念珠的毛拉(mullahs)。正是这些将军,让圣战分子茁壮并带来了塔利班、武装组织拉什卡尔-伊泰巴”(Lashkar-Taiba)、哈卡尼民兵团(Jalaluddin Haqqani)和其他组织。然而,他们却把充当恐怖主义代理人的责任,推给他们的毛拉傀儡。这些将军让美国相信,关键是抑制宗教激进分子,而不是操纵傀儡的人。

  事实上,巴基斯坦成为圣战基地,不是在平民统治时期发生的,而是在两个军事独裁者时期就有了——其中一个培育并放任圣战组织,另一个则把国家推到了悬崖的边缘。

  要是不改革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局,跨国恐怖主义将永无休止,巴基斯坦也不会有任何真正的建设。但是,巴基斯坦的军队和情报机构不受平民政府监督,决定性力量又掌控在军事将领手中,它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呢?

  奥萨马死后,卡依达组织重建的唯一方法就是巴基斯坦军方成功地在阿富汗设置一个代理政府。巴基斯坦仍会是世界面对的恐怖威胁的爆发中心,一直到其军方对权力的牢固掌握被打破,情报局规模缩小。

作者Brahma Chellaney是新德里政 策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教授。

英文原题:Osama bin Laden's Pakistan

版权所有: Project Syndicate,2011.

p.jpg



http://www.zaobao.com/gj/gj110504_003.shtml


奥萨马最信任信使 一通电话让藏身处曝光

(2011-05-04)

 美国情报人员盯上这个关键人物,终于监听到一通电话,在该名信使不知情下,把情报人员带到巴基斯坦东北部的一座庄园,最终让美军特种部队将奥萨马击毙。

  (华盛顿美联电)美国政府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查到奥萨马的下落,并在前天把他击毙。这整个过程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深得奥萨马信任的私人信差。情报人员在盯上该名信差后,才确认奥萨马的藏身地,最后直捣龙穴将他打死。

  当奥萨马最信任的信使在去年接到一通电话时,他根本意想不到此举会把美国特种部队带到他老板——全球头号恐怖分子奥萨马的门前。

  美国官员周一表示,该通被美国监听的电话,终让美方多年搜寻努力开花结果。该名信使接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情报人员带到了巴基斯坦东北部的一座庄园,最终让美军特种部队将奥萨马击毙。

奥萨马最脆弱一环

  搜寻奥萨马的美国中情局人员向来很清楚,奥萨马最脆弱的一环就是他的信使。精明的奥萨马知道,要隐藏自己的行踪;他不让卡伊达战斗员,甚至是高级将领,知道他的藏身之处。但是,他还是需要把一些指示传出去,这就需要他绝对信任的人帮忙传达。

  在2001年的九一一恐怖袭击发生后不久,中情局就从他们拘押的人口中获知,有一名叫阿布·艾哈迈德·库威蒂(Abu Ahmed al-Kuwaiti)的重要信使与奥萨马关系密切。在中情局逮捕了卡伊达第三号人物卡利德·谢赫·穆罕默德(Khalid Sheikh Mohammed)之后,他证实认识库威蒂,但否认后者与卡伊达有关联。

  2004年,卡伊达高级领导哈桑·古尔(Hassan Ghul)在伊拉克被捕。他告诉中情局,库威蒂是一名信差,对卡伊达非常重要。他还透露,库威蒂与取代穆罕默德成为卡伊达作战指挥官的法拉杰·利比(Faraj al-Libi)关系尤其密切。这对美方寻找奥萨马私人信使是一次重要突破。

  2005年5月,利比终于被捕。在中情局的盘问下,他承认当他获得擢升取代穆罕默德时,他是从一名信使口中接获继承令。不过,他为该名信使捏造了一个名字,而且坚决否认认识库威蒂。不过,他越是否认,中情局就越确定,他是在保护库威蒂。这使中情局坚信,库威蒂对卡伊达非常重要。他们确信,若能找到库威蒂,就一定能找到奥萨马。

  中情局再经过多番努力,终于在2007年取得突破,确认库威蒂的真实姓名为谢赫·阿布·艾哈迈德(Sheikh Abu Ahmed),是在科威特出生的巴基斯坦人。被中情局关押的卡伊达成员指出,艾哈迈德是一名中级人员,专门协助卡伊达成员和其亲属寻找藏身之处。虽然确认他的身份,但是,美方当年还是找不到他的行踪。


 据美国官员透露,2010年中旬,艾哈迈德与一名被中情局监视的人通了电话。虽然他打电话的地点与奥萨马的藏身地有一段距离,但他已让情报人员紧紧盯上,这本身是另一重要突破。

  2010年8月,艾哈迈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情报人员带到巴基斯坦北部阿伯塔巴德(Abbottabad)的一座庄园。美国情报人员多年前就知道这座庄园的存在,它四周筑起5.5米高的围墙,围墙上还装置一圈圈铁篱。但是,它没有大批的护卫,庄园也鲜有人们进出。所以,美国情报人员从未怀疑奥萨马藏身里面。

  在发现艾哈迈德和他的一个兄弟进出这庄园之后,情报人员再仔细的观察,发现它没有电话线或互联网,里面的人也自行焚化垃圾,这些小地方叫人起疑。他们也推测,艾哈迈德兄弟没有那个财力,拥有这么价值不菲的庄园。今年2月,中情局确定,有一“重要人物”藏身庄园内。

  上星期五,奥巴马认为相关情报已经充分,授权采取针对奥萨马的军事行动。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hursday, April 14, 2011 - 12:20 am: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414a.shtml

土耳其与欧洲的未来

[彭定康] (2011-04-14)

cp.jpg

  在这篇专栏文章后,我将有一段时间内不会动笔了。我即将出任英国广播公司托委会(BBC Trust)主席一职——世界上最伟大广播电台之一的策略管理机构。我必须宣誓,在担任主席期间不对有争议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我只能暂时停笔了。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三月早晨,我遥望眼前的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us)。昨天,伊斯坦布尔还飘散着雪花。但今天,这个城市的亚洲海岸线在阳光照耀下是波光粼粼;海鸥在微风中飞翔;一艘巨大的客轮缓缓地向着北面的黑海驶去。此时此刻,不禁让人感到“活着真好”。

  在伊斯坦布尔这个充满世界历史的伟大城市,我总是有这种感觉。欧洲的未来可能要取决于伊斯坦布尔,而不是布鲁塞尔、巴黎或者柏林。

欧洲的分分合合

  欧洲当前的政治认同源于其近代历史。在19世纪,欧洲大陆的人口从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增加到四分之一。人口增长使欧洲国家成为扩张殖民地的强国,主导了这个世纪。但它也导致了争夺生活空间的压力,而对抗主要出现在法国与新兴的德国之间。

  其结果是在70年内爆发了三次战争。你可以从法国北部和东部,还有中欧各国边境地区随处可见的公墓,看到这些战争的后果。而且,我们也把别人拖入我们的斗争中。在皮卡第(Picardy)的阵亡者纪念碑上刻满了印度人的名字。我还记得位于新西兰南岛,皇后镇以北的一个小村落里的战争纪念碑。在离法国血腥战场数千英里外的一个花岗岩的十字架上,刻着在那里丧命的26个新西兰年轻人的名字。

  就这样,在欧洲人崇拜战神马尔斯(Mars)的那个年代,世界其他地方往往被卷入欧洲大陆的战争中。我们欧洲人对彼此来说是危险的,而且往往若是朋友就越是危险。

  欧洲人建立欧盟是为了防止爆发另一场战争。法国与德国被设计成不可分割的一体——经济合作的目的是要造成更密切的政治联盟。随着法德达成了历史性的妥协,其他国家(包括像英国这样原先对整个合作持怀疑态度的国家)便以法德合作为核心结成联盟。欧洲国家全被这个联盟吸引,而欧洲的和平与繁荣也得到巩固。

  欧盟的成效是持怀疑态度者认为不可能的。事实上,它的效果甚至比创始者们预期的更好。它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单一市场。主权共享在诸如环境和贸易等领域发挥了重大影响。一个占世界人口7%的联盟,创造了占世界22%的产值。这个比率超越美国,几乎是中国的两倍和印度的4-5倍。

  这个欧洲经济巨人渴望扮演全球性的政治作用,但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二十世纪耀眼的战神在21世纪却失去了自信。欧洲似乎日渐成为一个国际事务的旁观者,直到开始了得到联合国支持的干预利比亚的行动。但欧洲对利比亚的干预,主要是法英两国的事情,德国选择了不参与。

土耳其将为欧洲注入新活力

  那么,今日欧洲存在的意义何在呢?我对我的孩子说,欧盟的存在是为了防止欧洲国家之间再次发生战争,他们的回答是直言不讳的:“我们当然不会再打仗了”。欧洲现今的道德目标是一个所有欧洲人都必须考虑的生存问题。

  对我来说,答案可以在土耳其找到。土耳其成为欧盟的一个成员国自然会使欧盟的经济更具活力。土耳其是个区域能源枢纽。它拥有强大的武装部队,在所处地区具有影响力,也得到尊敬。更重要的是,土耳其现在是其他努力容纳民主、公民自由、法治、开放型经济、多元化及宗教的伊斯兰社会的榜样。

  作为欧盟成员国,土耳其将为欧洲深厚的历史又添加新的特色。欧洲人也可借此显示,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伊斯兰民主国家,并在欧洲与西亚之间建立一座坚固的桥梁。

  这将进一步为欧盟制造一个新的认同感、为欧盟在本世纪的存在找到新的理由、及显示对导致分裂的旧政治的拒绝。我希望在我又开始执笔时,我们正朝这一目标前进。要不然,对许多人来说,除了是个贴着金字招牌的海关同盟,和在政治上雄心勃勃但却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组织,我们将越来越难看到欧盟会有什么前景。

  

作者Chris Patten是英国最后一任香港总督,曾任欧盟外交委员会专员,现为牛津大学名誉校长。

英文原题:Turkey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

版权所有: Project Syndicate,2011.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hursday, April 07, 2011 - 11:29 pm: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7950/en

2011年04月08日 06:02 AM

It’s 1989, but we are the Russians

By Gideon Rachman

For the western world, the “Arab spring” threatens to be a classic case of good news and bad news. The good news is that this is the Arab 1989. The bad news is that we are the Soviet Union.

An exaggeration? Certainly. But there is enough truth in the analogy to explain why both the U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are uneasy about revolutions that – on one level – promote core western values, such as democracy and individual rights.

Much of the corrupt and autocratic order that is wobbling so badly in the Middle East was western-backed. The sponsorship was nowhere near as brutal or as overt as the Soviet repression of eastern Europe. And there have always been anti-western regimes, such as Iran and Syria, existing alongside the pro-western governments in the Middle East.

But there is no doubting that rulers such as Hosni Mubarak in Egypt, Ali Abdullah Saleh in Yemen and King Abdullah of Saudi Arabia have been key western allies. In the classic formulation of the cold war, they were “our sons-of-bitches”. Or, as a writer in The Washington Times lamented last week: “Mr Mubarak may have been a tinpot dictator, but he supported America.”

Earlier this year,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made it clear to Mr Mubarak that the US would not accept the violent suppression of the Egyptian uprising; just as in 1989 Mikhail Gorbachev, the leader of the Soviet Union, told the East German leadership that he would not support the murder of peaceful demonstrators in Leipzig. In both cases – Egypt and East Germany – the withdrawal of superpower support helped to tip the regimes over the edge, and to spread turmoil across a whole region.

Like the USSR in 1989, the US chose the honourable option in refusing to let its regional ally stay in power through force. But, like the Russians, the US now has to worry that it will sacrifice power in a traditional sphere of influence. American officials know that they risk losing friends and endangering economic and security interests in an emerging Middle East that they barely understand. After the fall of Mr Mubarak, a senior US official was heard to lament: “But we do everything with Egypt. Who do we work with now?”

The Europeans have a similar dilemma. The French and British eagerness to intervene in Libya reflected a desire to put themselves on the “right side of history” – and to bury an embarrassing record of co-operation with the old regimes in Tunisia and Libya. But backing the democratic uprisings in north Africa was a relatively easy call for the western powers, compared with the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lemmas thrown up in the Gulf,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oil-producing region in the world and a key base for al-Qaeda.

America has been noticeably reticent about supporting challenges to the ruling regimes in Saudi Arabia, Bahrain and Yemen. It has called on the government of Bahrain to reform; but the US barely protested when Saudi Arabia sent troops into Bahrain to help repress an uprising there. Robert Gates, US defence secretary, has said that his top priority in Yemen is the “war on terror” and praised Mr Saleh for his co-operation with America. Only after months of demonstrations, and bloodshed on the streets of Yemen, has the US apparently concluded that Mr Saleh is another old ally who will have to go.

Saudi Arabia itself represents the ultimate dilemma. More than 30 years ago, the US made clear that it would regard a threat to oil supplies from the Gulf as justification for military intervention. The “Carter doctrine”, announced in January 1980 after the Soviet invasion of Afghanistan, proclaimed that: “An attempt by any outside force to gain control of the Persian Gulf region will be regarded as an assault on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such an assault will be repelled by any means necessary, including military force.” A peaceful transition to a more liberal political system in Saudi Arabia would clearly not breach the Carter doctrine. But something more chaotic and violent that opened the way to increased influence for al-Qaeda or Iran? Who knows?

The fact that the Iranian government in Tehran and the leadership of al-Qaeda in Pakistan are also trying to influence events in the Arab world underlines that the US is not the only external actor with much at stake. The Iranians will see opportunities in Bahrain and Saudi Arabia – but will be very anxious about unrest at home and about the threat to the government of Syria, a key regional ally.

Iranian anxiety illustrates that the geopolitics of the Arab spring are still far from settled. While turmoil in Saudi Arabia and a strengthening of al-Qaeda or Iran are America’s nightmares, policymakers in Washington also have a dream. In this, the governments of Syria and Iran are toppled and replaced by much more moderate regimes. The Israelis, reassured by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ir biggest foes, agree to the creation of a viable Palestinian state. Egypt stabilises and becomes a prosperous democracy. Colonel Gaddafi is defeated and the grateful Libyans hail the west as heroes. A new and legitimate Yemeni government takes up the fight against al-Qaeda. The Saudi government embraces reforms that defuse its internal crisis, and keep the oil flowing.

Such a series of benign outcomes would be the political equivalent of being dealt a royal flush in poker. It could happen. But nobody should count on it.

===============================================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7950

阿拉伯之春:谁最不安?

2011年04月08日 06:02 AM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

对西方世界而言,“阿拉伯之春”恐怕是一件夹杂着好消息与坏消息的经典案例。好消息是,这是阿拉伯世界的1989;坏消息是,我们是苏联。

这种说法当然有些夸张。不过,这个类比所蕴含的事实,足以解释为什么美国和欧盟都会对(在某种程度上)弘扬民主和个人权利等西方核心价值观的革命如此不安。

中东许多目前正摇摇欲坠的腐败专制政权,过去曾得到西方的支持。这种支持远不像过去苏联对东欧的压制那样残暴、那样明目张胆。而且在中东,既存在亲西方的政权,也一直都存在反西方的政权,如伊朗和叙利亚。

毫无疑问,埃及的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也门的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Ali Abdullah Saleh)以及沙特国王阿卜杜拉(King Abdullah)等统治者,都曾是西方的重要盟友。在冷战的经典格局中,他们都曾是“我们的狗杂种”。或者,正如《华盛顿时报》(The Washington Times)一位撰稿人上周哀叹的那样:“穆巴拉克或许是个无足轻重的独裁者,但他支持美国。”

今年早些时候,奥巴马政府向穆巴拉克表明,美国不会接受对埃及示威进行暴力镇压;这正像1989年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对东德领导人说的那样,他不会支持东德屠杀莱比锡的和平示威者。在这两个例子中,超级大国撤回支持促成了埃及和东德政权的颠覆,推动风暴在整个地区蔓延。

像苏联在1989年所做的一样,美国选择了值得尊敬的选项——拒绝听任其地区盟友通过使用武力继续掌权。不过,和俄国人一样,美国现在不得不担心自己会在一个传统势力范围内失去影响力。美国官员明白,在一个他们知之甚少的、新崛起的中东,他们有可能失去朋友、让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受到威胁。穆巴拉克倒台后,有人听到一位美国高官这样惋惜地说道:“我们和埃及有各种联系。现在,我们该和谁合作呢?”

欧洲也面临与此相似的两难困境。法国和英国如此迫切地干涉利比亚局势,既反映出欲让自己站在“历史正确一方”的强烈愿望,也反映出迫切想要埋葬与突尼斯和利比亚旧政权合作的尴尬纪录。不过,支持北非的民主抗议对西方大国而言是一个相对容易的使命,海湾地区出现的战略和经济困境则要更加棘手,那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油区,也是基地组织(al-Qaeda)老巢之一。

对于是否支持沙特、巴林和也门民众挑战现政权,美国显然一直保持缄默。美国曾呼吁巴林政府实施改革,但在沙特派兵进入巴林帮助平息暴乱时,美国却几乎未作丝毫抗议。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曾说,他在也门的最重要目标是“反恐战争”,他还赞扬了萨利赫总统与美国的合作。在抗议活动持续数月、也门街头出现流血之后,美国貌似才终于确信萨利赫是另一个必须下台的旧盟友。

沙特代表的则是一个终极困局。30多年前美国曾表明,它将视海湾石油供应受到威胁为实施军事干预的理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的1980年1月问世的 “卡特主义”(Carter doctrine)宣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沙特和平转型到一个更加自由的政治体制,显然并不违背卡特主义。不过如果局面变得更加混乱和暴力、为基地组织或伊朗增强影响力打开方便之门,是否违背卡特主义呢?天晓得!

位于德黑兰的伊朗政府,以及位于巴基斯坦的基地组织领导层,也在努力影响阿拉伯世界的事态。这表明美国并不是唯一一个有巨大利益牵扯其中的外部力量。伊朗会在巴林和沙特的局势中看到机遇,但会对本国的抗议和叙利亚政府面临的威胁惴惴不安。叙利亚是伊朗在该地区的一个重要盟友。

伊朗的不安显示出,阿拉伯之春的地缘政治动荡目前远未尘埃落定。如果沙特出现动荡、基地组织或伊朗的影响力增强,那将是美国的噩梦。但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们也有自己的美梦:叙利亚和伊朗政府倒台,被更加温和的政权取代;在最大的敌人消失以后,以色列安下心来,同意建立一个能够生存的巴勒斯坦国;埃及局势稳定,成为一个繁荣的民主国家;卡扎菲上校(Colonel Gaddafi)被击败,心怀谢意的利比亚人将西方视为英雄;具有合法性的也门新政府着手打击基地组织;沙特政府积极图变以缓解国内危机,同时确保石油供应不间断。

取得这一系列有利结果的政治意义,就像在打牌时抓到一手皇家同花顺——虽然不是毫无可能,但任何人都不应指望自己能抓到。

译者/王柯伦


========================================================
http://www.zaobao.com/yl/tx110408_001.shtml

张云:中东的未来取决于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

(2011-04-08)

● 张云

  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与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权相继倒台,利比亚的卡达菲政权已岌岌可危,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经历着政治动荡,很多人都兴奋地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但是政治变革后的阿拉伯世界并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立刻进入政治清明,民主法制,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理想状态,相反深藏于这些社会的深层次经济社会结构矛盾依然存在,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政治变革带来的短暂的激动很容易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破。

经济结构单一是万恶之源

  从统计数字看,中东阿拉伯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在经济上的表现并不差,美国皮尤研究所数据显示,2010年沙特的人均GDP达到1万6600美元,巴林为1 万9600美元。即使在已经被推翻政权的埃及和突尼斯,人均GDP也超过了3000美元,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至少属中游水平,那么为什么在这些国家会发生政治动荡呢?政治专制当然不可否认是原因之一,但根源还在于畸形的过于单一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东阿拉伯国家政府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以能源出口等非创造性生产部门的收益。众所周知,阿拉伯国家政府收入严重依靠石油出口,或者其它非创造性收入。以石油资源相对较少的埃及为例,除了能源出口收入外,政府的收入主要依靠旅游业、苏伊士运河通行费再加上外国援助。

  第二,相对较高的人均GDP并不反映这些国家经济的发达和精致程度,也不完全反映人民的富裕程度。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既没有发达国家的高附加值创造性活力,也没有新兴经济体的制造业繁荣。畸形的经济结构制造出的是少数与高利润垄断行业相关的“经济精英”,同时也孕育了大量与这些产业无缘的贫困者。在埃及大约有43%的人口生活在每天低于2美元以下,这个数字高于相同人均GDP水平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英国《经济学家》报道2010年埃及的年轻人失业率为 25%,突尼斯为30%,沙特也高达30%。简言之,少数的富翁拉高了人均GDP。

畸形经济结构孕育畸形社会结构

  中东阿拉伯国家经济结构高度单一的特点直接影响其社会结构,随着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首先,政府与国民之间没有建立正常的“契约”关系。一般,政府通过向国民征税获得财源,并向国民提供各种服务,对国民负责,双方存在着隐性“契约”关系。而中东国家的政府类似依靠收租金生活的“寄生虫”,这些国家对于国民征税较低,有些国家甚至可以不向国民征税。靠不劳而获生存的政府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必要和动力去建立政治体系来倾听国民的声音,相反将政府对国民的服务视为统治者对臣民的赏赐,更不认为国民有权利过问政府决策。丰富的资源和政府可观的容易收入(easy money)则被用来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易的筹码和压制国内反对派的资金来源,国家机器趋向暴力化,社会生活趋向凋零化。

  第二,依赖石油等非创造性产业收入可以维持政府运转的模式让阿拉伯国家普遍没有动力鼓励创新,因为不需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生产力创新,这些国家也能够“较好地”生存,其结果是除了能源等少数产业繁荣外,几乎找不到任何值得骄傲的经济和技术创新的闪光点。
  第三,能源产业带来的快速,省力和巨额的利润无形地打击着人们通过艰辛的创业去获得财富的动力,勤劳致富的社会风气荡然无存。只有获得政府高层关系才可能获取垄断部门的高额利润成为社会“共识”,而大部分没有这种机会的人群则被日益边缘化,长此以往社会矛盾不断积累,而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被利益集团绑架的政府又不得不继续加强军队和警察的力量走暴力化道路。

中东阿拉伯的未来任重道远

  虽然突尼斯和埃及年轻人们推翻了独裁政权,尽管他们都渴望变革,但是在他们的口号中却很少出现这些国家现在迫切需要的经济社会改革,而埃及和突尼斯的新政府也没有将这些放到优先位置。如果原有的经济结构得以延续,政府与国民的契约关系仍然不能建立,利益集团仍然会垄断决策过程,政府仍然可能将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更不认为国民有权利过问政府决策,这就又回到原来的模式,即使有了一个民主的外衣,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正是中东国家经济模式,政治治理,社会形态的特殊困境。虽然民主进程值得欢迎,但是该地区的国家大多缺少向民主过渡的基本前提,其中包括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一个真实的3000美元的人均GDP,以及发达的市民社会。在不成熟的情况下强制推进民主很可能被极端主义者利用,走向人们所期望的相反方向。

  新生的阿拉伯国家政府必须要认识到以上挑战,首先减少对能源等部门的过度依赖,积极鼓励私人部门的发展,并且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建立充分就业,加强法治机制建设,创造有竞争性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投向非能源部门。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更应当放弃只关心自身利益的短视做法,帮助阿拉伯国家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素质提高等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阿拉伯春天”才会真正降临,阿拉伯人民才会感到安全,西方世界才会感到安心。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aturday, February 12, 2011 - 10:05 am:   

http://www.zhengshe.net/discus/messages/7/7.html?1297453954
e.jpg

http://news.southcn.com/i/2011-02/12/content_19943293.htm

穆巴拉克已离开首都开罗 明确表示不离开埃及

2011-02-12 来源: 新华网

  2月10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将部分权力移交给副总统苏莱曼。新华社发

  埃及副总统苏莱曼11日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军方。据总部设在阿联酋迪拜的阿拉伯电视台11日报道,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及其家人当天早些时候已离开首都开罗,抵达位于埃及西奈半岛的红海海滨旅游城市沙姆沙伊赫。据目击者说,至少有两架直升机当天从总统府起飞。

  人物 穆巴拉克曾四次蝉联总统

  穆巴拉克1928年5月4日生于曼努菲亚省一农民家庭。1949、1950年先后毕业于埃及军事学院和空军学院,1959、1961和1967 年三次赴苏联学习。历任空军学院教官和院长、轰炸机旅旅长、空军基地司令、空军参谋长等职。1972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司令,1975年任副总统,1981年10月当选总统,1982年1月当选民族民主党主席。1987年10月12日、1993年10月5日、1999年9月26日和2005年9 月9日四次蝉联总统。

  穆巴拉克懂英文和俄文。曾多次访华。 据外交部网站

  交权 困难时期穆巴拉克辞职

  苏莱曼说:“在国家目前正在经历的困难时期,穆巴拉克总统决定辞去总统职务。”他说,穆巴拉克已经授权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掌管国家事务。

  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11日发表声明说,支持穆巴拉克关于政权和平过渡的计划,并保证穆巴拉克在电视讲话中提到的各项承诺得到执行。声明说,保证在局势平稳后结束紧急状态法,执行司法机构对议会选举结果的裁决,保证宪法改革和举行自由公正的总统选举。声明还要求抗议者恢复正常生活秩序,返回工作岗位。

  自1月25日以来,埃及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已进入第18天。11日,开罗市中心解放广场聚集数万人。

  去向 离开开罗不会离开埃及

  总部设在阿联酋迪拜的阿拉伯电视台11日报道,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及其家人已离开首都开罗,抵达位于埃及西奈半岛的红海海滨旅游城市沙姆沙伊赫。

  阿拉伯电视台11日在报道中修正了先前有关穆巴拉克携家人离开埃及的说法,称他当天由开罗郊外的一座空军基地乘飞机离开首都,抵达位于埃及西奈半岛的红海海滨旅游城市沙姆沙伊赫。据目击者说,至少有两架直升机当天从总统府起飞。

  此前,开罗郊外一座空军基地的消息人士向新华社记者透露,穆巴拉克及其家人“极有可能”已经离开开罗。穆巴拉克本人先前在全国电视讲话中曾明确表态“不会离开埃及”,而是“将死在埃及的土地上”。

  “埃及之变”

  ●1月25日

  开罗等地爆发大规模民众示威。

  ●1月29日

  总统穆巴拉克令政府集体辞职。

  ●1月31日

  新政府就职但示威继续。

  ●2月1日

  总统穆巴拉克宣布不再谋求连任。

  ●2月3日

  政府宣布总统之子不参选总统。

  ●2月5日

  执政党高层集体辞职。

  ●2月6日

  副总统与反对派对话,达成改革共识。

  ●2月10日

  穆巴拉克宣布把总统权力委托给副总统。

  ●2月11日

  穆巴拉克辞去总统职务,与家人离开开罗。

南方网编辑:贾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sted on Friday, February 11, 2011 - 10:00 am: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2/12/c_121066948.htm
msd.jpg
综合消息:穆巴拉克宣布辞职 权力移交军方

2011年02月12日

新华网北京2月11日电 埃及副总统苏莱曼11日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军方。

苏莱曼说:“在国家目前正在经历的困难时期,穆巴拉克总统决定辞去总统职务。”他说,穆巴拉克已经授权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掌管国家事务。

据总部设在阿联酋迪拜的阿拉伯电视台11日报道,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及其家人当天早些时候已离开首都开罗,抵达位于埃及西奈半岛的红海海滨旅游城市沙姆沙伊赫。据目击者说,至少有两架直升机当天从总统府起飞。

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11日发表声明说,支持穆巴拉克关于政权和平过渡的计划,并保证穆巴拉克在电视讲话中提到的各项承诺得到执行。声明说,保证在局势平稳后结束紧急状态法,执行司法机构对议会选举结果的裁决,保证宪法改革和举行自由公正的总统选举。

声明还要求抗议者恢复正常生活秩序,返回工作岗位。

这是埃及军方自10日以来发表的第二份关于埃及局势的声明。10日,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发表公报说,委员会将进入持续开会状态,研究保护埃及安全和民众诉求的措施。

穆巴拉克10日晚发表电视讲话时宣布,他根据宪法将部分权力移交给副总统苏莱曼,他本人不会辞去总统职务,并表示要求对宪法部分条款进行修改,涉及总统候选人资格、总统任期等。同时,他在讲话中重申自己不会离开埃及,而是将“死在埃及的土地上”。

在穆巴拉克讲话后,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凯瑟琳·阿什顿10日发表声明说,“埃及人民的要求和期待必须得到满足,应由他们来决定穆巴拉克总统宣布的各项措施是否能满足他们的渴望。”声明还表示,“欧盟随时准备以各种方式帮助埃及人民”。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0日通过其发言人发表声明,表示密切关注埃及目前局势发展,并再次强调埃及的未来应由埃及人民决定。声明重申,埃及政权过渡应该“透明、和平、有序”地展开,并满足埃及人民的合理诉求,这其中包括举行“自由、公平和可信的选举”。

自1月25日以来,埃及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已进入第18天。11日,开罗市中心解放广场聚集数万人。埃及总统府和国家电视台附近也聚集了大批抗议者,军方在周围部署多辆坦克,并放置铁丝网,防止示威者冲进大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1/02/110211_egypt_constitution.shtml

分析:埃及总统下台后存在的宪法问题

2011年 2月 11日
多尔
BBC国际发展事务记者

埃及强人总统穆巴拉克在执政30年后被迫下台,但是开罗解放广场上的示威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替代人选。

在过去两个星期当中,这些示威者团结起来,一心一意迫使穆巴拉克下台,与此同时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变革,但这个民主在他们眼中是模糊的。

从理论上讲,根据埃及宪法,埃及议会议长应该在过渡时期接管权力。不过所有人都知道现在是埃及军方接管权力,而且是他们在操纵,如果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分事情。

实际上,埃及的副总统苏莱曼明确表示穆巴拉克总统将向军队的委员会移交权力。因为埃及军队拒绝镇压示威者,所以大部分公众至少现在对士兵仍然寄予希望。

在欢庆的气氛中,埃及军队在没有遇到反对的情况下接管国家权力。

历史上由街头抗议引发的革命,最后权力由组织性更强的团体接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这些结果有好有坏。

但就目前来说,埃及公众欢呼庆祝穆巴拉克的专制统治结束的声音压倒了任何关于宪法问题的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sted on Sunday, February 06, 2011 - 11:46 pm: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1/02/110206_brotherhood.shtml
新闻背景:埃及穆斯林兄弟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819190%2C00.html,14819190%2C00.html,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4819190,00.html
埃及仍在任的总统穆巴拉克家族有钱,这是众所共知的。媒体称这家人的财富总额高达400亿美元。而这一数字是否准确呢?

穆巴拉克家族究竟有多富

2011.02.06

e.jpg穆巴拉克总统和他的儿子、家庭首富加玛尔(左)


媒体称:穆巴拉克的儿子加玛尔以170亿美元的财产居首,总统本人以100亿美元居次席,之后是儿子阿拉有80亿美元,而夫人苏珊则拥有40亿美元。

当总统的能挣那么多钱吗?

巴塞尔政权研究所(Basel Institute on Governance)所长、瑞士透明国际理事会成员特莱斯克拉夫(Daniel Thelesklaf)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们提及的穆巴拉克家族财产数额至少不是不现实的,"假如跟尼日利亚前总统阿巴沙相比,阿巴沙在任没几年,就积累了50到60亿。从这个角度看,在任期间每年盗窃10亿不是不可能的。"

至于穆巴拉克家族在霍斯尼·穆巴拉克统治的约 30年时间时具体从哪里弄来的这些钱,那是很难调查清楚的。同样难以回答的问题是,其中非法所得占多少。特莱斯克拉夫说:"比如有这样的情况,在这样的政权里,垄断企业被交给家庭成员去打理,或者利非常非常大的进口许可证给了朋友或者家庭圈子里的人。巨大的财产可以以这样的方式积累起来,而无法明确地去定位,这些是事实上的犯罪所得。"

钱从何处来?

即使财富的一部分,无论这部分有多大,来自非法交易,问题却是:掩盖很成功,灰区非常大。开罗2阿尔阿拉姆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的经济专家纳加尔(Ahmed el Naggar)给德国之声记者举了个关于加玛尔·穆巴拉克是怎么获得其170亿美元财产的例子:"埃及当年不得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售其国家债券,因为埃及的信用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受到普遍的质疑。这种国家债券当时以其票面价值35%的价格出售。加玛尔·穆巴拉克买下了这种债券,因为他得到保证,他将在埃及国内获得票面价值的百分之百。这个保证当然是在他的父亲霍斯尼·穆巴拉克的影响下作出的。"

纳加尔指出,除了国家债券外,穆巴拉克家庭成员还通过出售国有土地和私有化计划积累了财富。没有一个专家相信,这些财产完全是靠霍斯尼·穆巴拉克的工资积累起来的。

钱在何处?

据媒体报导,这些钱的大部分在外国。观察家们估计,相当大一部分存在瑞士,包括大银行UBS和瑞士信贷银行。然而,这方面相当可信的是,那里存的钱,总额不超过36亿瑞朗。因为据瑞士央行公布的信息,2009年底时瑞士的埃及存款总额就是这个数。

这个存款总额里有多少可能属于穆巴拉克家族,并不清楚。瑞士两大银行对德国之声记者的相关提问报以瑞士式沉默。瑞士信贷银行只以书面作出了如下声明:"瑞士信贷银行严格遵守瑞士关于反洗钱斗争和特殊政治人物的规定和细心对待之义务,这些规定属于全世界最严格的规定之列。"至于谁、是否跟这家银行有业务关系,该银行不予表态。UBS银行则还没有就德国之声的提问作出答复。

穆巴拉克家族无论如何都能保有这些钱吗?

在霍斯尼·穆巴拉克在位的情况下,不存在冻结穆巴拉克家族分散在全世界的资金的政治手段。但巴塞尔政权研究所所长特莱斯克拉夫解释道,银行则现在就可以采取措施了,"如果一家银行可以说:我们必须澄清背景情况,那么它就可以冻结一个帐户了。这事现在就可以做了,而不必等到某人被推翻。对政府来说,对待仍然在位的他国政府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穆巴拉克政府始终还是在国际法上得到承认的政权,因此而享有豁免权。从国际法的角度看,现在不能,或者说还不能采取措施。"特莱斯克拉夫说,只有在继任的政府开启刑事程序,并能拿出证据证明这些钱是非法所得的情况下,才能够正式没收穆巴拉克家族的财产。

专家们估计,把全部非法所得的财产归还给埃及人民的机会很小,因为统治者家族通常有一批顾问,通过他们的建议,对金钱的来源和流向很好地加以掩饰。开罗的经济专家纳加尔说,民众对这方面的兴趣当前并不是特别大,"目前民众并不特别瞩目于这些细节,因为大家都知道国内腐败的可怕程度,无论事关腐败的总统家族还是其他官员。"

作者:Sonila Sand 编译:平心

责编:韩明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1/02/110206_brotherhood.shtml

新闻背景:埃及穆斯林兄弟会

2011年 2月 6日

穆斯林兄弟会建立于1928年,是埃及最早建立和最大的穆斯林组织,其创建人是埃及著名社会活动家哈桑·班纳。

穆斯林兄弟会起初的活动目标只是传播伊斯兰理念和从事慈善事业,但是很快涉足政治,开始为埃及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以及清除西方影响而努力。

在班纳创建穆斯林兄弟会之后,这个组织发展迅速,大量的分支机构在埃及各地出现,每个分支都管辖一个清真寺、一所学校和一个体育活动中心。

发展迅速

到1940年代末,穆斯林兄弟会在埃及已经发展了大约200万名会员,其理念也传播到整个阿拉伯世界。

与此同时,班纳创建了穆斯林兄弟会的武装分支,从事反对英国统治的活动,并且发动了一系列的炸弹攻击和暗杀行动。

埃及政府在1948年以穆斯林兄弟会攻击英国和犹太人目标为理由宣布取缔这个组织。随后不久,穆斯林兄弟会被控暗杀埃及总理诺克拉希。

班纳谴责了杀害诺克拉希的行为,但是他本人很快遭枪击身亡,据信刺杀他的是埃及安全部门的一名成员。

1952年,由一些年轻军官组成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上台,得到穆斯林兄弟会的支持。后来在1970年出任埃及总统的萨达特当时曾在穆斯林兄弟会和自由军官组织之间充当联络人。

遭受镇压

但是,穆斯林兄弟会和当局之间的关系很快恶化。1954年发生刺杀埃及总统纳赛尔未遂事件,穆斯林兄弟会遭到指责、查禁,大批成员被捕,受到酷刑折磨,穆斯林兄弟会转入地下活动。

埃及政府在1965年再次镇压穆斯林兄弟会,并在1966年处决其重要成员赛义德·卡塔布。

从1980年代开始,穆斯林兄弟会试图进入埃及主流政治,同其他政党结盟,并且在2000年获得人民议会的17个议席。

2005年,穆斯林兄弟会以独立候选人的名义获得议会20%的议席,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佳选举结果。

这一选举结果让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感到震惊,促使他开始采取措施遏制穆斯林兄弟会的发展。

伊斯兰法

重新修改的宪法禁止任何以宗教为基础的政治活动和政党活动,也不准独立候选人竞选总统。这一宪法内容被认为是针对穆斯林兄弟会的政治活动。此外,反恐怖立法也赋予安全部队更大的拘押嫌疑人和限制公共集会的权力。

在执政的民族民主党官员的努力下,穆斯林兄弟会终于未能在2010年11月的选举中再次显露锋芒。但是,穆斯林兄弟会在首轮选举中未获一席的结果也让执政党难堪,引发了选举舞弊的广泛指称。

穆斯林兄弟会随后和其他反对党一道抵制第二轮选举,穆巴拉克的民族民主党最终获得议会80%的议席。

当局对反对派的继续镇压是引发2011年1月大规模反政府抗议示威的原因之一,穆斯林兄弟会也因此受到煽动骚乱的指称。但是这个组织的负责人说,这是一场民众抗议,他们只是民众的一部分。

穆斯林兄弟会表示支持民主的原则,但是他们所申明的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由伊斯兰法统治的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zaobao.com/gj/gj110206_006.shtml

谁可能继承穆巴拉克? 阿盟秘书长穆萨被看好

(2011-02-06)

“茉莉花革命”之火烧埃及

75岁的穆萨(右图)曾在1991年至2001年担任埃及外长,具有强烈的反以色列立场。欧洲和阿拉伯外交官都认为,穆萨是埃及人民和国际领袖都愿意接受的总统候选人。

  (开罗综合电)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如果下台,阿拉伯联盟秘书长穆萨是呼声最高的继承人选。这位埃及前外长已表明,不排除竞选总统的可能性。

  穆巴拉克虽然坚持要等到9月才下台,不过,可能继承其总统职位的人选已纷纷出炉。除了穆萨(Amr Mussa)之外,前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陆军总参谋长埃南(Sami Enan)都是可能人选。

  穆萨将在两个月后卸下阿拉伯联盟的秘书长职务。对于他是否会参加下届大选的提问,穆萨回答:“为什么要说不?我当然愿意为国服务。”

  75岁的穆萨曾在1991年至2001年担任埃及外长,具有强烈的反以色列立场。他充满个人魅力,也富有幽默感,经常让他的前老板穆巴拉克相形见绌。不过,就在他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穆巴拉克却提名他出任阿拉伯联盟的秘书长一职。埃及媒体当时就揣测,穆巴拉克是为了“铲除”这个“潜在对手”,才把他推到阿拉伯联盟这个没什么影响力的组织。

  然而,欧洲和阿拉伯外交官都认为,穆萨是埃及人民和国际领袖都愿意接受的总统候选人。开罗一名外交官说:“如果有一天他竞选总统,他肯定会是胜利者。”

  另一个可能人选是68岁的巴拉迪,他在埃及反政府示威爆发几天后回返国门,成为反对派的领袖。自去年初开始,有关巴拉迪可能继承穆巴拉克的传言便甚嚣尘上。不过,许多示威者指出,巴拉迪对许多课题都没有明确立场,大部分时间也在国外,这严重影响了他的支持度。

  巴拉迪周五则表明,不会参加埃及的大选。他说:“我不会参选,我最多就是充当改革的催化剂……我当然希望能在未来发挥作用,但谁参加大选,现在不是那么重要。”

  埃及陆军总参谋长埃南则受反对派人士看好。路透社访问的一个知名反对派教士赫勒巴维指出,埃南同华盛顿关系良好,是反对派认为接任的适合人选。

  他说:“我想人们会接受他……因为他信誉好,也没有涉及贪污。”

埃及逮捕

半岛电视台总编

  另一方面,已遭埃及当局封杀的有线电视频道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昨天报道,其电视台的埃及总编辑和其中一名记者已被埃及当局逮捕。

  半岛电视台在其网站上报道说:“埃及安全部队已逮捕了半岛电视台在开罗的总编辑法耶兹和记者尤瑟夫。”

  埃及当局从一周前就开始禁止该台记者及工作人员在埃及活动,更在周五开始中断该台的信号。其后这家总部位于卡塔尔的新闻频道报道,该台有9名记者遭当局扣留。

  半岛电视台执行董事长安斯蒂说,美国白宫也是通过该台的报道,来追踪埃及局势的最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sted on Tuesday, February 01, 2011 - 06:06 am:
http://chinese.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1/02/01/20110201000003.html

埃及动乱加剧 全球经济遭冲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chinese.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1/02/01/20110201000024.html


护民主还是谋实利?美国左右为难


朝鲜日报驻华盛顿特派记者 任敏爀 (2011.02.01)


“美国不希望由激进主义势力来统治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埃及。”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当地时间上周日(30日)出现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福克斯新闻等美国五个频道的早间时事节目中。这是非常罕见的举动,目的是为了表明美国在埃及事态上的立场。希拉里阐明了“埃及的未来掌握在埃及国民手中”的原则,同时也毫不避讳地表明了美国的“真实想法”。她说: “我们希望埃及实现真正的民主,而不是坚持六个月或一年左右后又回到军事独裁的民主或是像当今伊朗那样的假民主。”“像当今伊朗……”这一措词直言不讳地表明,美国非常担心当今中东秩序发生根本性动摇。美国认为:“具有反美、亲伊朗倾向的政权在埃及掌权是最可怕的情况,尽防这种情况出现。”

hc.jpg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30日参加了美国新闻节目,她表示:“希望埃及实现真正的民主。”照片=法新社、韩联社

◆“应阻止反美政权上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政界开始逐渐把重点从“守护民主”转移到美国外交的“实际利益”上。因为美国认为,无法控制埃及将使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根基也将发生动摇。美国甚至还忧虑,如果埃及实现“伊朗式伊斯兰革命”,周边产油国的王政体制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发生动摇,从而升级为影响世界秩序的问题。《华尔街日报》(WSJ)当天以《美国靠近真实瞬间(moment of truth)》为题报道说:“美埃两国30年来一直保持‘大妥协(Grand Bargain)’状态,即,美国让穆巴拉克通过中立、世俗主义统治埃及并压制激进的伊斯兰势力,以此为代价对穆巴拉克的独裁视而不见,但最近的事态发生后,这一政策面临危机。”

穆巴拉克的心情也很复杂。他的最佳选择是采取改革措施,走美国希望的“有秩序的改革路线”,但何时能让美国如愿令人怀疑。另外,穆斯林兄弟会等伊斯兰主义政治势力随时会举起反美旗帜。

希拉里当天出席电视节目时强调:“目前尚未考虑中断对埃及的援助。希望大家认清一个事实,即,埃及至今为止一直是我们的合作伙伴。”这也是让穆巴拉克为难的问题。希拉里对穆巴拉克施压称:“到目前为止,穆巴拉克采取的措施还不够。”但就有关穆巴拉克下台的问题,希拉里只表示:“正努力促进有秩序地向民主化转变。”最终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据分析,美国担心如果直接要求穆巴拉克下台会在埃及失去杠杆,并引发权力空白状态。这让穆巴拉克仍然是一头雾水。


m.jpg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上月30日对新任总理艾哈迈德-沙菲克指示称,通过同在野党的对话摸索民主化方案。图为,2006年4月时的穆巴拉克。照片=美联社、韩联社

◆“美国不会对穆巴拉克倾囊相助”

有人分析称,美国不会对穆巴拉克倾囊相助。因为,美国的目标是“稳定管理埃及”,而非“守护穆巴拉克”。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代替方案”既能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又能使埃及局势稳定,美国就没有必要走这个死胡同。《洛杉矶时报》(LAT)当天报道称:“美国正谨慎地准备‘后穆巴拉克时代’。美国政府内部也有人指出,实际上很难反对埃及内部要求变化的声音继续支持穆巴拉克。”

特别是,美国媒体非常关注目前没有明确表示是否支持穆巴拉克的埃及军队。埃及军队每年从美国获得13亿美元的援助,因此,美国不开口,他们不敢贸然行动。有人推测称,上周初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和埃及军事合作会议上,埃及陆军总参谋长萨米-阿南等埃及军队的高层负责人可能收到了美国国防部就此次事件发出的某种信息。

朝鲜日报中文网 chn.chosun.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chinese.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1/02/01/20110201000003.html

埃及动乱加剧 全球经济遭冲击


朝鲜日报记者 崔炯硕 (2011.02.01 08:40)


随着埃及反政府示威的加剧,国际油价迅速攀升,全球股市出现暴跌。继上周末美国和欧洲股市下跌之后,上月31日韩国、日本、印度和菲律宾等亚洲主要国家的股市也均跌至今年最低点。

当天,日本股市下跌122.42点(跌幅1.18%),跌至10237.92点,创下今年最低点。印度(-0.37%)、澳大利亚(-0.46%)、香港(-0.72%)和菲律宾(-2.24%)股市也均下跌。

韩国KOSPI指数也一度下跌38.14点(跌幅1.81%),报于2069.73点,创下了今年最低纪录。外国投资者在韩国股市的净抛售达到7000亿韩元,创下了今年的最高值。由于外国人纷纷要把抛售股票的钱兑换成美元,外汇市场上一美元兑韩元汇率达到了1121.5韩元,比上月高出7.7韩元。

同时,恐慌的投资者们纷纷把资金投向美元或黄金之类的安全资产,以取代之前的股票。当天国际外汇市场上一美元兑欧元一度达到0.736欧元,比前一天上升了1个百分点。28日在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上升1.7%,创下3个月以来的最高值。

埃及动乱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恐慌,是因为人们担心石油运输通道--苏伊士运河被封锁或示威蔓延整个中东地区,会引发油价暴涨。HMC投资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李钟雨表示说:“一旦油价暴涨,最晚也会在一个月内反映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导致企业业绩恶化,股价下跌。”当地时间上月31日,北海产布兰特原油期货价格突破了每桶100美元,这是2008年以来的首次。

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大通本部长Im Ji-won说:“如果埃及动乱长期持续或扩大,就会导致油价暴涨和通货膨胀负担加重,进而延缓全球经济的复苏。”相反,建国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Park Chan-gi却说:“埃及事态不太可能蔓延整个中东。”

朝鲜日报中文网 chn.chosun.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sted on Monday, January 31, 2011 - 09:13 am: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1/01/110131_egypt_chinese_media.shtml

中国官媒低调报道埃及危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1/01/110131_ana_egypt_us.shtml

埃及时局分析:美国要演变不要革命

2011年 1月 31日
保罗·雷诺兹
BBC新闻网国际事务记者

hc.jpg

美国试图将埃及的局势导向可控的“演变”,而不是失控的“革命”。

它在寻求一条变革的中间道路。

美国不想简单的抛弃30年的盟友。因为这个盟友对美国的中东政策至关重要。

不过,对总统穆巴拉克的政治生涯,美国的调子已经有所改变。美国现在发出的信号是,穆巴拉克的下野早晚将是变革的一部分。

上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还在说,埃及政府是“稳定的,正在寻求对人民的合法权益和要求做出回应”。

而到了周日,同样是希拉里·克林顿,她已经在呼吁埃及“有序的向一个民主政权过渡”。

对于美国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穆巴拉克该不该下台,而是什么时候下台。埃及今年九月按计划将举行总统大选。那大概是一个不失脸面的机会。然而这个日期对于要安抚愤怒的民心又似乎太远了。

美国同时也向埃及军方转达了信息,要求他们对抗议民众克制。美国对埃及军方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美国每年向埃及军队提供价值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埃及军队完全依赖美国的军事技术。

开上开罗街头的坦克便是美国设计,埃及组装的。
和平过渡

美国现在希望埃及开始和平的变革进程,但它希望是可控的演变,而不是暴力的革命。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周日时说得很清楚。她要求政府对人民的诉求做出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回应。但同时,克林顿也表示这些变革“需要时间,不可能在一夜之内实现”。急速的变化只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华盛顿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是埃及目前最强大的反对派组织“穆斯林兄弟会”在埃及的政治权力中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发生这种情况将是克林顿所称的“严重后果”之一。

下一步有趣的是看美国是否会暗中努力,让反对派团结到巴拉迪周围。这位前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人虽然缺乏魅力,但至少是个可依靠的人。

埃及的动荡凸现了同独裁专制的盟友打交道美国面临的难题。

1979年伊朗革命,美国在支持了伊朗巴列维国王多年后,先是敦促其改革而后又抛弃了他。

埃及的革命则同伊朗十分不同。它更像东欧发生的革命。因此美国希望这场革命能“有序”,不会失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1/01/110131_egypt_chinese_media.shtml

中国官媒低调报道埃及危机


2011年 1月 31日

埃及的动荡进入第七天。成千上万抗议民众继续聚集在开罗市中心,号召全国总罢工,要求统治30年的总统穆巴拉克下台。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十分关注埃及局势的发展”。

然而几乎成为所有国际媒体头条新闻的埃及局势在中国媒体被淡化处理。周一打开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网首页,极少埃及局势的报道。

在国际频道网页,头条是关于中国准备派机接侨。其余能找到的便是外交部提请公民不要前往埃及以及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会见军政高层人士的消息。

没有埃及民众抗议示威的最新消息,也没有关于抗议民众诉求以及开罗街头军队坦克和抗议民众互动的报道。

新华网国际频道的热点观察则是“热点不热”,涉及到数百滞留中国公民和影响国际形势的埃及局势根本不在其中。
联想

有中国网民就在百度贴吧上发出疑问:为什么埃及动荡美国不间断直播而中国却难上头条?有网友回答说“因为中国人会联想,很脆弱。”

中国人的联想也许确实令一切以“维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和新闻管制官员为难。中国知名网络写手“北风” 在推特和新浪微博上发出了不少有关埃及局势的图片和消息。他对BBC中文网说,埃及动荡,民众上街的根源是高物价,高失业率,官员腐败和穆巴拉克专制30 年。这一切都很容易引起中国人的联想。

有报道说,中国限制网上评论埃及动荡。一些国际新闻机构也说无法登录中国的一些微博网站。“北风”对BBC中文网表示,他转发到新浪微博上有关埃及局势的新闻性消息和图片,今天还在,并没有被删。不过,评论特别是如果把埃及发生的情况同中国联系到一起则行不通。

北风还说,据他的观察,中国媒体有关埃及的报道对稿源的限制很严。报道限制在埃及政府的一些举动和有关侨民的问题,对街头抗议基本不报。用的基本是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通稿。

突尼斯前不久反政府示威导致“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本·阿里下台。现在又是埃及动荡。中国政府显然不希望近期埃及,突尼斯发生的变化对中国民众有所“启示”。不过这些变化也许迫使北京重新考量其非洲政策。英国《金融时报》刊登文章评论说,近期非洲国家的变化将使中国的能源与资源利益受到不小影响。如何面对一个 “变色”的非洲,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sted on Sunday, January 30, 2011 - 10:24 pm:
http://www.zaobao.com/gj/gj110131_010.shtml

埃及军队与示威者同一条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1/01/110130_ana_egypt_army.shtml


分析:穆巴拉克是否还能得到军方支持?

2011年 1月 30日

马格迪·阿卜杜勒哈迪

BBC阿拉伯事务分析员

坦克进入开罗市中心受到民众拦阻
e.jpg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说,华盛顿希望权力交接能给埃及带来一个民主政府。

克林顿说,民主、人权、经济改革符合埃及人民的利益。

她还说,美国希望埃及各方保持克制,美国不希望看到埃及安全部队采取暴力手段。

埃及总穆巴拉克周五发表电视讲话,目的是要想尽快控制范围越来越扩大的社会不满情绪,他还承诺要进行民主改革。

但是两天过去了,穆巴拉克看来还是使用了他最拿手的招数:动用军队。

目前看来,他恐吓威胁抗议群众的形式是把军队部署在街头,让战斗机在首都开罗市中心广场上空盘旋。

穆巴拉克让两位来自军方的人物担任副总统和总理,让外界很难看出此举是走向民主的第一步。

抗议者形容这是穆巴拉克希望保住自己政权的又一个花招。

穆巴拉克再次在国家电视台画面中出现,他这一次是和军方最高指挥官在一起。他要发出信号非常明确:他目前仍然掌权,仍然得到军方支持。

但是现在不清楚的是,他是否仍然能得到低级军官的支持。如果军队最高指挥命令街上的士兵清除抗议者,不知道士兵们会站在政府一边,还是站在人民一边。

穆巴拉克统治埃及已经30年,现在采取孤注一掷的态度: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很明显准备动用军队对人民进行镇压。

===========================================
http://www.zaobao.com/gj/gj110131_010.shtml

埃及军队与示威者同一条心?

(2011-01-31)

  (开罗综合电)埃及反政府示威群众以宽大胸怀对待奉令恢复治安的保安部队,相信军队是站在他们这一边。军队也投桃报李没对他们采取行动,还默许示威者爬上坦克和装甲车,似乎要表明中立。

  各方纷纷猜测埃及军方为何采取软策略,是因为前景不明朗不敢轻举妄动,或是在等待适当时刻出击?

  美联社的分析说,这其中无论是什么原因,唯一能够肯定的一点是,埃及军队仍是该国最有权力的机构。有鉴于此,军方接下来的任何举动都将影响埃及的未来。

  埃及示威者周六在街上举行抗议活动时,不但爬上坦克和装甲车,还热情拥抱和亲吻士兵,并与他们合照。一些示威者用喷漆罐,在军车上喷出要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的字句。

  在开罗市中心解放广场(Tahrir Square),示威者把一名挥动埃及国旗的军官举起来高喊口号:“人民和军队一条心。”

  据了解,拥有50万军力的埃及军队被民众视为最清廉和最有效率的政府机构。人们也认为,军队在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打败以色列而立下大功。因此,军队向来深受民众的尊敬。

  埃及军队自1952年发动军事政变推翻王室后,一直位处权力核心,四名总统皆军人出身,包括82岁的现任总统穆巴拉克。

  前天,穆巴拉克委任自己的心腹、情报机关首长苏莱曼出任副总统,显然是要确保掌控国家的权力仍保留在军人手中。

  有迹象显示,示威者对军方的爱戴可能会因为穆巴拉克的这项举动而不复存在。

  43岁的拉法特说:“如果他(苏莱曼)是由穆巴拉克委任的,那他也不过是同一个团伙的另一名成员。”

  分析说,随着埃及动荡的局势持续,目前还不清楚军方是否会继续以较宽容的态度对待示威者。

  上周六,军方已发出警告,劝请民众不要触犯夜间宵禁令或加入非法集会,并表示将严厉对付违例者。

  埃及总参谋长恩南已因国内爆发大规模示威而缩短在美国的访问,于28日晚赶回开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sted on Saturday, January 29, 2011 - 11:45 pm: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128.shtml

阿拉伯的春天?

[莫瓦希] (2011-01-28)


  突尼斯是不是阿拉伯独裁政权中倒下的第一张骨牌呢?或者它只是个独特的个案,不能被看作是对整个阿拉伯世界,尤其是马格里布(Maghred)地区的先例?这个地区的独裁者们试图对“茉莉花革命”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但突尼斯的星星之火有可能在几个月或几年内,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

  的确,恐惧之墙倒塌了,人们表达了他们的意愿,而“阿拉伯的春天”可能近在咫尺。到目前为止,突尼斯革命所传达的信息很清楚:腐败和独裁政权要小心了:除非你们迅速进行深化的改革,否则灭亡指日可待。最危险的,可能是茉莉花革命会和20年前罗马尼亚反共起义一样,下属为了维持权力才驱逐旧政权的领袖。

网络传播突尼斯人的感觉

  但和今天突尼斯情形最接近的,还是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去世前后的西班牙。通过旅游业对世界开放,并且重视教育和女权,本·阿里政权创造了中东地区独有的阶层:活跃的中产阶级。但这政权和佛朗哥的独裁统治一样,并未认真对待这一新兴阶级,因此引起了普遍的不满情绪。

  正因如此,将突尼斯和其茉莉花革命与该地区的其他国家国情相比较,似乎不仅是错误,还可能是危险的。然而,摩洛哥如今看起来稳定,是因为两大因素:君主制和改革。由一群技术官僚和年轻国王穆罕穆德六世领导的一项改革进程——包括政治自由化——正在积极展开,就算到目前成效还不大。

  而且,穆罕穆德六世作为“信众的指挥者”,拥有“穆斯林”领导的合法性,这是该地区两个最脆弱的国家阿尔及利亚和埃及不具备的。而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不同,并没有石油这个诅咒。

  就算突尼斯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独有的,忽视它对该地区其他国家的潜在影响也是短视的行为。在这个面簿(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的时代,许多阿拉伯年轻人有“突尼斯人的感觉”。他们也为自己国家领导的表现,以及在更深层次上,对他们的暴君本质感到羞耻。他们也渴求自由。无论茉莉花革命结果如何,就算它对阿拉伯世界的冲击不能像柏林墙的倒塌对欧洲的影响那么强烈,它也会有一个“先”和“后”的影响。

两种革命后的模式

  革命“后”的时代有可能给阿拉伯世界凸显两种不同的政治发展模式:土耳其或伊朗。如果在突尼斯开始的革命浪潮波及阿拉伯世界其他国家,有几个国家会选择土耳其的对外开放,又有多少会选择伊朗的原教旨主义?

  当然,这种二分法过于简单。土耳其对“温和伊斯兰”的实验也有灰色地带。而伊朗除了神学家外,还有我们有理由对其抱有希望的具活力和韧性的公民社会。

  西方很明显的倾向于土耳其模式。大多数欧洲人可能希望和土耳其保持距离,但是面对阿拉伯世界的变革,以及可能出现的无序甚至混乱,他们更看好土耳其能发挥稳定局势的潜能。

  当然,历史从不重演,但对于“阿拉伯大混乱”的风险,一种“新奥斯曼”(neo-Ottoman)秩序是否是最佳解决方案呢?总理埃尔多安管治下的土耳其已经在该地区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它在2010年6月以色列对土耳其慈善机构组织的加沙支援舰队的致命军事袭击上采取了强硬的外交立场,也强化了它在一般阿拉伯人中的形象。

  但受欢迎是一回事,作为模范又是另一回事。土耳其显示了伊斯兰教是可以和现代化和睦共处的。但土耳其人是奥斯曼帝国的后裔,与西方的希望相悖的,是阿拉伯世界尽管有不满的情绪,但却未必愿意承认这个丢人的现实:即它们需要前经统治者的模式来走向现代化。

  假设在突尼斯后,阿拉伯世界的民主近在咫尺是危险的想法。但相信事情会一成不变,也一样不切实际。不论好坏,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正在向前推进——而西方对此也无能为力。

作者Dominique Moisi是《情感的地缘政治》一书的作者。

英文原题:An Arab Spring?

版权所有: Project Syndicate,2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sted on Friday, January 28, 2011 - 01:08 am: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1/01/110128_egypt_significance.shtml

马库斯:埃及的动荡意味着什么

BBC外交事务记者 马库斯

2011年 1月 28日

1960年代,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军事和外交大国,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积极地推行新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

50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中东地区扮演主要战略角色的却是三个非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土耳其、伊朗。

尽管如此,埃及在这一地区的地位依然重要 — 而这并不仅是由于历史原因。

埃及的广阔疆土和军事实力使其在阿拉伯世界中享有重要的话语权。

埃及还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关键盟友之一,获取的美国军事援助仅次于以色列。

当然,埃及同中东地区其它国家面临同样的挑战:贫困、日益年轻化的人口、失业率上升,以及民主的匮乏。

埃及对整个中东地区有一个演示性的作用。

突尼斯发生的抗议使总统倒台。中东国家虽然担心,但总觉得风暴也许会逐渐平息。

但是如果埃及的穆巴拉克倒台,结果将会非同一般。

目前的动荡局势中最无法确定的是,如果埃及政府真的垮台,那么谁能来收拾残局?

突尼斯总统倒台后该国未来会如何在短期内还没有答案。

而如果埃及政府被扫地出门,那么其影响将远及华盛顿。

对于埃及的伊斯兰反对派来说,这会不会是一个机会?局势会继续混乱下去,还是军队会出面维持政局?这些都没有答案。

不过已经可以看出的是,埃及抗议示威触动的神经远远超出了中东地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5/8/3/0/101583090.html?coluid=70&kindid=1850&docid=101583090&mdate=0128013450

專譯:突尼斯茉莉花革命 阿拉伯陷危機

2011-01-28

tunisia.jpg
在突尼斯國內,有一個標語牌是那麼溫和而又深刻地表達了人民心底最純樸的反抗:“Have you ever seen? A president who treats his people like idiots ?” “你們見過一個把人民當蠢蛋來欺騙的總統嗎?”。  中評社香港1月28日電(記者 梁卓鈞編譯報道)突尼斯爆發“茉莉花革命”,震動阿拉伯世界。約旦前副總理馬阿謝爾(Marwan al-Muasher)27日以題為《突尼斯與阿拉伯世界》撰文《德克蘭時報》,分析突尼斯危機以及其對阿拉伯世界的影響。

  馬阿謝爾表示,阿拉伯世界因為缺乏良好的管治,現正處於危機之中。各國領袖需要理解到,唯有採取行動,開放政治體系,改善人民的民主及政治權利,才可以避免革命的發生,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從中免疫。

  突尼斯物價上漲,觸發人民上街示威。然而,僅把局勢突變歸究於經濟因素是錯誤的,經濟問題本身不足以促使突尼斯人上街示威。觸發突尼斯局勢動盪的原因,政府管治與經濟因素同樣重要。

  突尼斯以及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示威者很少以“物價高漲”作為示威口號。示威者主要指控政府背棄人民。由於缺乏良好的管治,示威者都感到相當無助,突尼斯以及其他阿拉伯國家必須汲取這一次教訓。

  馬阿謝爾認為,突尼斯會否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一盞燈塔,目前仍言之過早。但突尼斯會否出現一個和平的、可持續的民主進程,則絕對沒有保證。

  目前,突尼斯新政府裡仍然留存著許多舊臉孔,許多議題仍然懸而未決。顯然,突尼斯人民強烈希望國家有一個新的開始,並建立一個更民主、更多元的體系。這將會是漫漫長路。

  馬阿謝爾認為,突尼斯前總統本.阿里倒台是意料之外。突尼斯經濟相對不俗,反對派勢力溫和,又有健全的安保體系,因此發生叛亂的可能性是相對較低的,叛亂不應該在突尼斯裡發生。但突尼斯政局劇變,也證明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改革,需要在整個阿拉伯世界裡實行,包括擴大民意基礎,以及打擊貪污。


tunisia.jpg


埃及亞歷山大,示威民衆扯爛穆巴拉克兒子賈邁勒-穆巴拉克的照片。游行者大聲叫嚷著,“賈邁勒,告訴你父親,埃及人都恨你們。”衆多埃及人相信,在老穆巴拉克統治埃及30年後,82歲的政治老人將傳位給他兒子。賈邁勒是穆巴拉克的二兒子、現任執政的民族民主黨副書記。
  突尼斯危機會否擴散開去?

  阿拉伯國家所關注的,不是突尼斯的示威浪潮會否向其他國家漫延開去,而是在阿拉伯國家裡存在的張力,將可能在任何時刻突然爆發,突尼斯政變說明得很清楚。雖然每一個國家的國情都不一樣,但阿拉伯國家首要解決的,是改善管治、打擊貪污,並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人民。

  突尼斯革命爆發後,沒有一個阿拉伯國家不受影響。一些意見認為,突尼斯政變是屬於經濟危機,是能夠靠短期手段,如提供援助,或提高工資來解決危機。

  但馬阿謝爾認為,這些講法是不恰當的。除非阿拉伯領袖明白問題的根本原因,並採取正當的行動,阿拉伯世界就能夠重回正軌,亦不必承擔嚴重的後果。

  馬阿謝爾表示,那些盲目支持獨裁政權,或故意忽視鎮壓政策的西方政府,應該重新檢視他們的政策。改革是一個本土的過程,國際社會不應該阻止像突尼斯等國家裡的政治改革。

  他指出,突尼斯是一個警察國家,近年貪污腐敗嚴重,這些都是西方國家清楚知道卻又忽視的。當西方國家與阿拉伯國家打交道時,該國的管治水平應該被受到重視。貪腐、平等、良好管治、法治都具有全球普遍性,國際社會不應該忽視它們。

  阿拉伯世界的確陷入危機之中,從黎巴嫩的動盪,到蘇丹的公投、埃及的示威,以至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這都與政府管治有關。雖然這些國家的國情都不一樣,但他們同樣缺乏良好管治,以及沒有尊嚴法治。

  對那些認為阿拉伯世界並不是陷於危急的狀況的人,馬阿謝爾認為,他們是逃避現實。一件細小的事件能夠觸發起地區性的危機,除非管治問題能夠迅速地得到解決,否則未來阿拉伯世界將會繼續陷入危機之中。這是阿拉伯世界以及國際社會在突尼斯事件中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




tunisia.jpg
約旦民眾16日在首都安曼國會大廈前示威,他們抬著象徵性棺材,並高呼反政府口號。

tunisia.jpg
2011年1月6日,首都阿爾及爾的示威青年向警察投擲石塊。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December 06, 2010 - 12:52 am:   

http://www.zaobao.com/yl/tx101206_001.shtml

美国衰落与霸权延续的逻辑

(2010-12-06)

张云

  韩国的20国集团(G20)峰会和里斯本北约(NATO)峰会上美国无功而返,国内中期选举的结果又造成华盛顿内政决策僵局,金融危机后经济实力受到重创,维基泄密(wikileaks)严重侵蚀美国的“软实力”,美国霸权衰落已经成为世界性话题。

  欧洲人悲观地看到“一个瘫痪,萎缩的美国”(《金融时报》),美国人以与生俱来的“乐观主义”认为霸权面临挑战但并非必然消沉(《外交双月刊》),亚洲人则以东方人特有的矜持保持冷眼观察。

  究竟什么是美国霸权的核心?它是否衰落?如果是,美国会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在如何观察今后几十年的世界。

美国霸权逻辑的双支柱

  “霸权”(hegemony)是什么?中文里“霸权”有“以强凌弱,横行霸道”的意味,但是在国际关系中的“霸权”应当理解为中性词。要界定“霸权”首先理解“权力” (power),作为国际关系中核心概念,它的定义林林总总,但其核心可以简化为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以此延伸“霸权”可以理解为在国际关系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primacy)的国家对其他国家的绝对影响力。

  美国的霸权与大英帝国霸权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是以海外殖民地直接扩张为主要特征的旧式帝国霸权,而美国在冷战后建立起来的是史无前例的高度制度化,战略化,全球化的新式帝国霸权。二战后,美国霸权有两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全球的军事存在,广泛的军事安全同盟(security alliance)网络框架。该支柱在欧洲体现为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多边安全架构,在亚洲体现为以美国为“轴心”(hub)连接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等同盟国家的“轮辐”(spokes)的双边安全架构。第二支柱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特别是购买力),与安全框架相对应的覆盖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规则制定与协调机制。具体体现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 Bank),发达工业化国家七国集团(G7)。

  冷战中,美国大战略将政治安全利益与经济活动高度捆绑,只有接受美国驻军,为美国提供军事基地,分担冷战防务成本的盟国才有资格“享受”美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各种制度安排的“保护”。无论是政治安全还是经济领域,美国都处于该体系的顶点,盟国则在为美国霸权服务的同时,获得经济复苏和安全保证,当然也必须让渡部分在外交,安全,经济等领域对美“协调”的主权代价。冷战中美国霸权逻辑,简言之就是美国负责安全框架等“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建设和维护,经济成本由同盟安全框架下的同盟经济活动来提供,美国的盟国在经济上以对美出口为中心,美国则容忍扩张性消费和对盟国的巨额贸易赤字,一旦与盟国的经济摩擦变得尖锐,处于霸权地位的美国可以通过其建立的各种覆盖西方世界的经济框架来解决,在安全上处于劣势的盟国们往往都会在最后对美国在经济上作出让步,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迫使日元大幅度升值的1985年“广场协定”。

“9·11”反而确认了美国霸权

  冷战后,苏联威胁消失,美国的全球安全同盟框架受到严重挑战。在欧洲,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宣告欧盟成立,欧洲进一步体现出独立的倾向。在亚洲,美国从菲律宾撤军以及日美同盟的“漂流”都预示着美国冷战的安全同盟框架面临危机。对于美国来说,作为霸权大战略双支柱(dual pillar)的安全同盟框架的危机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进而演变成霸权的危机,除非重新构建新的大战略,否则就必须要为继续安全同盟框架提供合理的理由。
  上个世纪90年代见证了美国为此作出的种种努力,在欧洲,美国将新威胁定义为“种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为代表的“人道主义危机”(humanitarian crisis),并且在1999年为北约制定了“新战略”进一步为武力进行“人道主义干涉”(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提供理论依据;在亚洲,美国则将安全威胁锁定朝鲜核问题与中国(特别是台湾问题),并以此说服日本等国重新定义和加强双边同盟。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美国霸权的双支柱。

  如果说“9·11”事件是对冷战后对于自认为处于“单极时代”(unilateral moment)的美国霸权的直接挑战,那么它决没有对美国霸权造成直接威胁。布什政府发动的两次战争和“单边主义”(unilateralism)进一步确认了美国霸权的真实性,同时美国也找到了似乎比“人道主义干涉”更为有效的加强军事力量与安全同盟的理由——反对恐怖主义。美国的全球安全同盟在阿富汗战争中实现了冷战后前所未有的加强,虽然伊拉克战争合法性缺失,以及美国为首的安全同盟框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重建中的无力让盟国们开始怀疑美国的领导力,但是美国霸权并没有受到过多质疑。

“9·15”促使美国影响力下降

  真正的威胁不是“9·11”而是7年后的“9·15”事件,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引发的美国经济危机对美国霸权经济支柱产生的是严重威胁而不仅是挑战(目前可能还没有完全被认识到),其结果是美国经济实力下滑,财政状况恶化和国际影响力减弱。

  首先,美国财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

  2000年,美国联邦债务为3.5兆(万亿)美元,与GDP比值为35%,2010年美国联邦债务将达到9兆美元,与GDP比值达到62%,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负债近2万美元。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计算到2020年该比例将会达到90%,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估算2015年该比例就会达到 100%。2001年-2003年,布什政府通过的减税计划据估计在10年内致使美国政府收入减少2兆美元,再加上两次战争(仅伊拉克战争就耗费7000 亿美元)和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在美国历史上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短暂的时期曾经出现过联邦债务与GDP持平的情况,可见目前美国的财政状况很不容乐观。

  第二、美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影响力下降。

  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的美国经济危机则导致了冷战以来以美国巨大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霸权开始衰落,与此同时过去的10年间世界新兴工业国家开始崛起,以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为代表的“金砖四国”等经济体的发展虽然在经济腾飞过程中积极融入美国制定的经济规则并且依靠美国市场,但是他们都处于美国冷战霸权的安全同盟支柱之外。

  美国进入了在二战后未曾遭遇过的世界,在冷战中经济强国与美国的安全盟友相互交集,但是新兴经济强国在政治安全上不仅不是美国盟友,甚至有可能是潜在对手,美国开始了没有航海图的航程。如果说冷战中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活动是被高度限制在美国安全和经济霸权框架下的 “封闭的内部循环”,那么冷战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这种“内部循环”已经被打破,美国的冷战安全与经济高度一体的霸权逻辑明显出现了“缝隙”。在全球治理机制方面,美国霸权也在受到“侵蚀”,“八国集团”(G8)已经逐步让位于“20国集团”(G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中非美国盟友的新兴经济体的发言权正在稳步增加。

美国是否该继续霸权逻辑?
  几年前,人们可能还记得中国热议大国兴衰,曾几何时同样的现象却在美国惊人般地重现,“霸权的寿命”和“霸权的衰落”成为美国国内的热门议题。在这背后,无疑隐藏着已经习惯霸主地位的美国对于霸权衰落的恐惧与不安。对此摆在美国面前有两个处方:一是改变冷战后美国霸权的逻辑重新构建新的大战略,另一是在延续霸权逻辑基础上维护美国的绝对优势地位。

  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判定美国将会作出何种选择,下面仅从目前的情况作分析。

  笔者的基本认识是采用第一种处方面临各种阻力,目前美国展现出来的姿态是用第二种处方尽可能延长美国霸权。如上所述美国的霸权逻辑建立在军事同盟和同盟经济合成双支柱上,同时该逻辑也已经深深地“镶嵌”(embedded)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结构中。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内,美国政治经济日益紧密地与军事相连,加强美国的军事同盟不仅仅是国际战略的需要也成为美国的内政和经济的需要。

  当美国批评中国军费攀升时候,奇怪的是竟然“没有看到”自己美国国防预算保持了连续13年的增长,目前国防预算每年高达5500亿美元(加上伊拉克与阿富汗的费用将达到7000亿美元),高于第二位国家十几倍,占美国联邦政府预算15%,相当于GDP 的5%,美国在全球38个国家拥有军事基地700多个,驻军高达20多万。对于预算批准“吝啬”的美国国会对国防预算却是慷慨有余,长期以来美国国会有 “过度批准国防开支”的习惯,这已经成为“华盛顿规则”(Washington rules) 。例如去年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向国会提出削减用于F35战斗机引擎开发生产预算24亿美元,但是美国国会仍然坚持将该预算拨划给国防部,今年五角大楼向国会提交的预算仍然高达567亿美元(不包括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费用),而国会可能在军事人员费用方面会增加拨付。

  原因是国会议员需要这些预算来保证军队规模和军工企业运转来解决就业。IT经济泡沫经济崩溃后,国防预算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美国经济和就业。而这些军事人员的部署和军品生产与美国的全球安全同盟框架紧密相连,美国的霸权逻辑已经被高度制度化和利益化,要放弃并非易事。

  不过,国内财政状况如果继续恶化国防预算的削减总有一天会到来,那么这些国内利益就需要让美国的军事盟国来提供,但是盟国们却对加强军事投入兴趣有限,英国已经宣布削减国防预算10-20%,德国将裁军1/3,而日本也不愿意承担更多的美军费用。要延续美国的霸权逻辑就需要合理的理由说服国内和盟友认同军事力量和军事同盟的必要性,恐怖主义已经被布什政府滥用失去了号召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特别是核扩散正在成为这一逻辑新的理论武器,而伊朗和朝鲜可能成为相应的论据。

  帝国的崩溃往往源于财政危机,美国的威胁在内部,为延续霸权的旧逻辑而在外部设定威胁,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October 01, 2010 - 09:48 am: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0/10/101001_fooc_future_of_russia.shtml


记者来鸿:高深莫测的俄罗斯

史蒂夫•罗森伯格
2010年 10月 1日
BBC记者

t.jpg
火车,更是让人大跌眼镜。这可不是一般的火车,而是崭新的高速列车。

共产主义的垮台给俄罗斯带来巨大变化。虽然她在许多方面更加开放,但是,今天的俄罗斯仍然保留着昔日高深莫测的个性。民主还是独裁?亲东还是亲西?有时很难解读。重新派驻莫斯科的BBC记者罗森伯格试图寻找答案。

回到俄罗斯只有一个星期,我就开始做一些非常奇怪的梦。说出来不怕你笑话,一天晚上,我梦到自己出演史蒂夫·马丁有关旅行冒险的经典喜剧“一路顺风”。

也许,这和我刚刚在俄国上下周游了一个星期不无关系。我坐过飞机、火车、汽车和游轮。游轮还差点被风暴掀翻。也许,这可以解释有一天晚上我做的另外一个怪梦:泰坦尼克号沉没。

重返俄罗斯,立刻开始上下奔波,是因为我应邀参加“瓦尔代辩论俱乐部”的政策论坛。这项活动由俄罗斯官方组办,每年一次。

来自西方国家的记者和政治学家有机会与俄国的决策层和政治学家一道,就一些大问题展开讨论,比如说,俄罗斯何去何从?

敲诈勒索?

我这段行程的开端令人难忘。妻子开车送我到莫斯科火车站,去搭乘前往圣彼得堡的火车。到了火车站,四下张望一番,没有找到不许停车的警告。因此,我们把车停在火车站外。

走进去上厕所。五分钟后出来拿行李,车不见了!这可不好笑,还有四十分钟,火车就要启动了,我的车和行李都消失了!

突然,一个出租车司机走了过来。他说,“你的车被拖走了,我亲眼看见的”。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说,“可是,没人说这儿不准停车”。出租车司机指着半里地远的一个地方,微笑着说,“那儿有个告示牌”。

t.jpg
说是湖,这些湖水域极其宽广,更像海洋。

他说,别担心,他知道我们的车被拖到哪儿去了。他能把我们拉到那儿去取车,给他2500卢比(大约50英镑)就可以了。这不是青天白日的敲诈勒索吗?

但是,我能怎么办?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往前挪,我的火车还有半个来小时就要开走了。

游隼与乌龟

火车,更是让人大跌眼镜。这可不是一般的火车,而是崭新的高速列车。

高速列车名叫萨普桑,意思是游隼。不仅舒适,而且速度飞快,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旅程被缩短到四个半小时。

确实,火车是德国制造的。但是,坐着游隼飞驰北上,没过多久,我就彻底忘记了在莫斯科火车站找车和行李的不愉快。我眼中的俄罗斯,成了一个更现代,更有活力、更正常的国家。

到了圣彼得堡,就是另外一码事了。瓦尔代俱乐部的代表们乘坐大客车前往港口。这段旅程应该很短,但是,市中心车塞得水泄不通。德国游隼成了俄国乌龟。四个半小时后,我们总算爬到了“克朗斯塔德”( Kronstadt)号游轮的脚下。

随后的三天,我们搭乘游轮,飘荡在俄罗斯北部风景秀丽的湖区。说是湖,这些湖水域极其宽广,更像海洋。特别是狂风掀起巨浪,不断抽打着克朗斯塔德号的时候。

游轮在狂风中左摇右荡,游轮内,代表们坐在会议厅内讨论俄国在民主与独裁之间摇摆,在亲东还是亲西之间晃荡。游轮外的动荡与游轮里的辩论,有着完美的和谐。

论坛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点是,与会的俄罗斯代表对自己国家的未来非常悲观,对梅德韦杰夫搞现代化的决心充满怀疑。许多人说,俄罗斯现在“停滞了”、“被困住了”。每个人都想问、但是谁也无法回答的一个问题是,2012年,普京总理还会重新出任总统吗?

重返克里姆林宫?


t.jpg
对于俄国一把手的位置,普京还是很有胃口。

一个星期的论坛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有机会亲自向普京提问。他邀请瓦尔代俱乐部的代表在黑海度假地共进晚餐。

这一回,没有游轮,没有特别快车,我们乘坐政府专机飞往索契,然后被专车拉到豪华的宾馆。

普京端着伏特加祝酒。然后就是吃饭。吃完了饭,轮到记者提问了。

普京总理对俄国的未来怎么看?普京的回答非常积极。他说,政府制定了2020年前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明确计划。

普京总理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打算?想重返克里姆林宫吗?普京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他说,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连续四届当选总统,都没有违反美国宪法。

晚宴结束后,我们收到的礼品是一大块巧克力。巧克力上浮雕般的图案正是克里姆林宫。

也许,对于俄国一把手的位置,普京还是很有胃口。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June 25, 2010 - 12:58 am: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0/06/100623_korea_war_liuming.shtml

60年后对朝鲜战争的再认识

2010年 6月 23日

刘鸣 上海社会科学院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


朝鲜战争爆发已经过去了60年,但有关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作出参战决策的各种因素、其正确性、战争对中国利益的得失等争论至今仍然余波未散,特别是随着一批又一批美俄中解密档案的面世,给学者有了进一步解答长期以来萦绕在脑海中的各种迷团的机会,也有了重新检验与反思过去研究成果的余地。

首先我们要感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邓小平所提倡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才得以能够不再重复几十年来我们各种教科书和宣传资料所言之凿凿,因政治需要而制造的谎言:即战争发起方是美帝国主义,不是金日成代表的朝鲜。当然,这种否定仍然是羞羞答答的,但这是中朝关系的现状所决定的,中国领导人目前还无法完全超越这种历史性的政治制约。
战争性质复杂

确认战争的发起方,并不由此就得出结论,当年朝鲜发动的就是侵略战争。从理论上讲,1948年朝鲜半岛成立的两个政府都有其合法性,特别韩国政府是由联合国组织的普选建立的。因此,任何外来力量颠覆这个政府,非法进入它所管辖的疆域都是侵略行为。但是,冷战初期的国际政治又是十分复杂的。当时,无论是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所提出的“重建朝鲜成独立国家”的方案,还是后来苏美联合委员会的活动和联合国成立的 “朝鲜临时委员会”,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统一的国家。然而,美苏在南北朝鲜都扶植了各自亲它们的政治力量,所以,在美苏加大在欧洲地盘竞争的大背景下,南北朝鲜已很难通过普选来调和当时两个意识形态截然相反的政治势力,使它们在一个政体中共存。从这个意义上讲,使用武力实现统一和完成民族解放的大业是一个反映了部分朝鲜人意愿的战略选择。

对于中国来说,显然并不愿意金日成在中国刚刚建立政权之初就把中国拉入到一场战争中去。但在斯大林同意了金日成发动战争的计划,并把中国的同意作为附加条件后,毛泽东在金日成的强烈要求下,出于履行国际共产主义义务的考虑,才勉强同意了金日成的战争计划。毛泽东的这个决定可能也与中国革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统一指日可待的大好形势有密切关系。他也可能认为,中国没有理由拒绝朝鲜挟美国退出整个大陆之势,一举完成朝鲜革命任务的正当要求,而且,朝鲜革命的成功会彻底改变东亚地区的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力量对比格局。但是,毛泽东肯定高估了当时的朝鲜的能力与斯大林的支持,忽视了美国的干预力度。
决策过程

如果讲中国在朝鲜战争问题上有两次重要的决策的话,那么第一次支持金日成发动战争的决策,就必然孕育着第二次参战的决策。因为,毛泽东在1950年5月13日与金日成会谈时已经表明:如果美国人参战,中国将会派自己的军队帮助朝鲜,而且当时就可以向中朝边境调去军队。当然,即使1950年毛泽东没有这个第一次的决策,那也仅仅是推迟了这个进程,到1951年,1952年,金日成仍然会通过斯大林要求中国支持朝鲜的军事统一的计划。1949年6月美军从南方的撤离和之后三八线附近频繁出现交火就已经为战争作好了铺垫,所以,战争的爆发仅仅是时间的问题,它是整个地区力量和革命形势互动的必然结果。而唯一可能避免这场战争的人是斯大林,他拥有战争的刹车阀。

从上述进程看,中国有关参战的决策事实上是不可避免的。表面上看,在参战的决策过程中,中国高层的绝大多数人,包括周恩来、林彪等都反对参战或对参战持保留立场,仅仅只有毛泽东力挽狂澜,力主参战。但实际上对中共领导人来说,这个战略选择是逼上门来的结果。有人说毛泽东的过人之处就是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但更正确地说,毛泽东看到了美国占领了整个朝鲜后对我们安全的威胁。中国从明清开始对朝鲜抗击外来侵略的支持,既是天朝对藩邦保护,也是唇亡齿寒的考虑,毛泽东熟读史书,自然明知就里。对于其他领导人来说,更理性地算了经济帐,或对中美的军事力量对比没有信心,更担心地是我们好不容易获得革命成功的形势会彻底地毁于这场战争。
参战代价巨大

所以,对于参战,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毛泽东为革命浪漫主义;也无必要对其决策进行过誉评价,这是现实性的安全应对。参战的代价是巨大的:中国在羽毛未丰,统一大业未竞的状况下,与美国卷入了一场大量消耗我国建设资源的地区战争,让正在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撤走力量的美国回到了东亚,使其对中国实施了近20年的遏制战略,并使中国失去了统一台湾的势头。

但从冷战时的战略对抗格局看,中国的战略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确保了朝鲜成为了中美两国的战略缓冲区,使中国的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无后顾之虞;朝韩的分治也避免了中国与一个统一的朝鲜在领土和民族问题上发生尖锐的矛盾;朝鲜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安全上对中国的依赖,提高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独一无二的影响力,也成为了冷战后中美合作的主要领域;战争本身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美国了解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与领导人敢于与大国博弈的战略意志,划定了双方战略空间的红线。
中国的包袱

当然,朝鲜半岛的时空不是一直停留在历史的定格中。在中国实现改革开放和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后,朝鲜作为中国的战略资源的分量在下降,成为中国外交、政治与经济包袱的比重在增加。这很大的因素是来自于朝鲜战争遗产的停战机制和冷战结构。由于这种不对称的安全格局的持续,朝鲜借机发展了核武器,加剧了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不稳定;朝鲜奉行的先军政治,使其与韩国时常发生军事摩擦;也使得其至今采取高度集权与孤立主义的政治与经济政策,造成其人民处于极端贫苦和长期饥谨的状态。

但是,中俄仍然与朝鲜维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其中尤以中朝关系为主,强调传统友好关系,中俄在涉及朝鲜的外交问题上,仍然奉行着同情、照顾、不刺激的政策,中国在法理上也扮演着朝鲜的军事保护人的角色(中朝友好互助条约)。即使中国对朝鲜的政策有很大的不满,朝鲜有时也想投靠美国来疏远中国;中韩都在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中美和中韩经济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在对朝鲜的政策上,中国还不会完全站在美韩的阵营里。这是因为朝鲜半岛的特殊的政治地缘因素,它是大国战略利益的汇合之处,中国与美韩在价值观和战略利益上仍然有着长期的竞争性。

确实,在看到朝鲜滥用中国给其的支持而使中国成为其外交人质的同时,也应该辨证地注意到,只要中国巧用其外交手段与影响,这些问题和负担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可以转化为中国的战略资产,主办六方会谈和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就是尝试这种影响的证明。当然,这种通过战争形式而赋予中国的特殊影响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朝奉行不同的内外政策而逐步削弱。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安全困境而脱离一定的历史环境而全面否定或指责过去的决策。

注: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0/06/100623_korea_war_shiyinhong.sht ml

朝鲜战争的基本原因和复杂后果

2010年 6月 23日
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总的来说,朝鲜战争既起源于美苏对立这一大的国际背景,也起源于半岛南北两个政权彼此间极其强烈的敌意,而其爆发则可归因于北朝鲜向南大举进攻的决定和它在斯大林那里得到的允准和支持。在一段时间里,主要出于对美国武装干涉和引发美苏军事冲突的担心,斯大林不同意北朝鲜尝试以武力实现统一,因而一般认为他所以改变态度,是由于美国决策者在1950年初公开表示南朝鲜不包括在美军承担其防务的西太平洋“防御环线”之内。或许,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本已通过二战结束时与蒋介石政府缔结的中苏条约基本实现,因而它满足于仅控制北朝鲜,但1950年初毛泽东赴苏谈判中苏新约后,斯大林感到苏联在东北亚的很大部分既得利益即将失去,因而争取控制朝鲜半岛南部的问题便提上了他的议事日程。

无论如何,在美国政府看来,朝鲜战争已在华盛顿浮现的新的全球战略观念。首先,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差不多同等紧要,听任任何新的地区被苏联势力控制都将致命地损害美国的可信性,导致整个世界力量格局倾覆。其次,世界局势异常危险,苏联依凭其巨大的军事实力得以“支持侵略性的对外政策,毫不犹豫地在有利条件下通过代理人诉诸武力”。第三,美国军事力量严重拮据,特别是缺乏能够有效地遏阻和挫败局部军事侵略的足够的常规武力。
美国全球战略

因此,朝鲜战争成了一场决定性地促使美国政府落实新的全球战略的战争:出兵朝鲜,将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显著加强对法国印度支那殖民战争的援助;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建立美日、美韩、美菲和美澳新军事同盟;数师美军被派驻欧洲,设立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北约从此成为真正的军事实体;着手西德的重新武装,并且谋求将其纳入西欧或北大西洋军事同盟体系;急剧增加美国军事开支,使之在战争开始后的第一个财政年度里就增加了两倍半。这些措施使得苏联成了朝鲜战争的最大输家,其军事负担变得更加沉重,其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虽然随中国参战而来的中美冲突和以后的中美对抗牵制了美国相当大一部分注意力和对外政策资源。

美国没有实现占领北朝鲜和消灭其政权的目的,但是达到了它在决定军事干涉时保住南朝鲜及其政权的目的,美国与韩国的军事同盟此后一直是美国在东亚的主要战略支柱之一。不仅如此,经过朝鲜战争,美国在欧洲、东亚和美苏力量对比方面得到了一系列出乎意料的巨大利益。然而,美国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损失,那就是20年与中国进行冷战对抗,并且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美国陷入最终惨败的经久的越南战争。假如没有朝鲜战争,美国很可能长时间内不会用武力去阻止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统一,而且中美走向正常化的过程很可能会早些快些。如此,对中美两国都会有巨大的裨益。
中国是赢家

中国可以说是朝鲜战争的赢家,因为中国参战之际,美国军队和南朝鲜军队已推进到中朝边境鸭绿江南侧,而朝鲜战争停战时,它们已被击退至三八线以南,并且至今从未再度跨越这条界线。然而,中国赢得很艰难,为了赢而付出的当时代价巨大,长远代价也非同小可。

无疑,中国大致实现了参战的目的,而且建立了具有长远意义的对美国的根本战略威慑,以致美国在从事大规模的越南战争时一直非常谨慎地避免引起与中国的战争,同时自1953年朝鲜停战以来从未有过中美两国间的重大军事冲突。可以说,不入朝参战,就没有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及其初始的强国化。当然,中国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总人数约300万,志愿军阵亡人员数以十万计;1951年中国方面的战费占当年中国财政支出总额的近45%。不仅如此,还有长远的代价,那就是中美处于激烈的冷战对抗状态达20年之久。这对中国的国际环境、甚至中国国内的发展确实有相当严重的负面作用。

同时,由于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有了一个与朝鲜的“纠缠不清的同盟”,其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充满困难的历史。不仅如此,尤其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朝鲜在根本国策方面几乎完全分道扬镳,以致一个坚持和平、蓬勃发展的中国与这么一个朝鲜形成了天壤之别:竭力大搞“先军政治”,经常以好战言行威胁邻国,国内极端贫困并且极端高压。还有,朝鲜战争的爆发确实使中国失去了尽早实现中国统一的机会。朝鲜战争的爆发不是中国的主动决定,它的一个重大教益在于,中国对于任何与中国的利益关系重大的战争和其他国际军事行动,一定要从中国本身的国家利益出发,去做出自己的真正自主的判断和决定。


==================================================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0/06/100624_korea_war_heqinglian.shtml

还未真正落幕的战争――几个有关韩战的问题

2010年 6月 24日

何清涟 点评中国

6月25日是韩战爆发60周年,美国有条不紊地陆续推出各种纪念活动:6月16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了有关朝鲜战争的大量秘密文件;紧接着是参众两院发布共同决议文,重申美韩同盟及其承诺,以及美国受伤及失踪战俘多少人。据称奥巴马总统也将要发布纪念韩战60周年的声明。北韩历史学会日前在平壤发表“声讨书”,强烈要求美国立即解散“联合国军司令部”。而急需与国际社会合作的韩国总统日前却参拜了位于釜山的联合国军墓园。

在这场战争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中国没有动静。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韩战涉战各方不断公布有关档案资料。随着真相浮出水面,中国卷入这场战争的正当性至少受到两方面质疑:一是战争发生的真正原因;二是战争带来的后果。
正当性受到质疑

中国对朝鲜战争有个独特的称呼,即“抗美援朝”。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官方研究,都强调当时中国亟想将注意力放在攻占台湾和国内建设上,无意卷入这场战争。标准诠释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派兵侵略朝鲜。所谓“联合国军”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国教科书上这种说教,就是今天中国人对这场战争的普遍认识。

但从90年代以来,由于美苏不断解密韩战的资料,关于金日成等人如何策划发动朝鲜战争的经过终于泄露出来,其中一些关键资料证明中国官方对自己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之解释为谎言。事实是,1949年金日成奔走于莫斯科和北平之间要求合伙发动“解放”南韩的战争。在金日成的再三要求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林彪所部中国籍朝鲜族的三个精锐师在1949和1950年初调入朝鲜,编入朝鲜人民军,供金日成调遣,成为金日成进攻韩国的主力部队。 有了苏中支持,金日成在1950年6月25日,有计划有准备地发动了入侵南韩的战争,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攻下韩国首都汉城,世界为之震惊。

2003年时值韩战停战协定签订50周年纪念,北大历史系教授许平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是金日成打响了第一枪,首先挑起了战争。战争更深远的背景是:斯大林在中国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友好条约,苏联就失去了雅尔塔体系中在中国的特殊权益,中国收回了旅顺口和大连港。而斯大林需要在太平洋有一个出海口,以便与美国和日本对峙……。现在中国人知道了,其实我们是在帮朝鲜人 作战,而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说是在帮斯大林作战,这样一来,抗美援朝的历史合法性就受到质疑。”
“战斗友谊”被北韩否定

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尴尬还在于,被中共宣传成“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的抗美援朝还被受援者北韩所否定。2009年,一篇署名王锦思的文章“朝鲜韩国如何宣传中国抗美援朝”在网上广为流传。该文提到,北韩教科书和许多资料宣传,朝鲜战争是金日成独力率领朝鲜军队赶走美国人,中国志愿军的流血牺牲未被承认。尽管北韩出版的《金日成将军和彭德怀司令》一书提到了志愿军,但书里记载金日成对彭德怀如此说: “我们的战士都有和美军作战的经验,他们可以直接帮助你们指导你们”。人民军与志愿军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正好与中国官方版本完全颠倒。作者还提到一个细节:三八线以北、朝鲜一侧板门店一千多平米的停战签字会场,本是中国志愿军连夜建造的。但如今陈列室里数以百计的图片中,竟然找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任何身影――在抗美援朝问题上,擅长篡改历史的中共算是棋逢对手。
重新评价韩战的动力

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有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韩战的爆发,确实是当时美苏两国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之间政治冲突的结果,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世人对历史的评价往往立足于现实需要。60年过去,苏中两国当年力图在亚洲建造共产主义卫星国这一壮举的伟大意义,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的政治压迫与严重侵犯人权,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崩解之后已随风而逝。从现实考量,战争的结果实在令仍然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中国比较尴尬:战后受到美国支持的韩国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成为经济率先起飞的东亚四小龙之一。而用志愿军鲜血换来的北韩政权则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北韩核问题如今又成为国际社会的安全隐患。

美国《外交政策》最新一期选出“23名全球最腐败独裁者”,其中,北韩国防委员长金正日名列榜首。基于这一国际政治的现实,60年前开启的韩战确实还未结束。对于中国来说,忘记这场战争并不容易,这不仅是因为一些贫病交加的志愿军老兵在要求落实优抚政策,更是由于北韩丑恶的现实让国人希望重新评价韩战,美国之音中文网做了一项有关韩战的调查,竟有71%的投票者(此结果为6月24日显示)反对中国当时参与这场战争。

注:以上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May 03, 2010 - 10:30 am: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503/23227867830.shtml

laocoon.jpg

希腊束手待援 “欧猪”国遭看空者围剿

2010年05月03日 《新世纪》-财新网

  悬崖边的希腊

  主权债务危机,最终需要希腊拿出壮士断腕的姿态,但可怕的是,人们已在讨论谁是下一个希腊

  □ 本刊特派伦敦记者 张翃 | 文

  希腊从市场上借不到钱来缓解他们的财政赤字危机了。如果不是这样,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也不会这么快就开口向欧元区成员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借钱——4月23日,他在爱琴海上一个偏远的小岛卡斯特洛里佐(Kastellorizo)宣布,请求欧元区和IMF启动4月11日定下的救援计划,借给希腊450亿欧元。

  “我已请求我们的合作伙伴果断地支持希腊,为我们提供一个避风港。”为了让这样一个并不光彩的宣布听起来不那么难堪,帕潘德里欧特意选择在户外进行电视讲话,希望蓝色的爱琴海和灿烂的阳光给人们带来一些信心,“希腊人民和整个国家面临着新的征程。”但这个时候在首都雅典,许多公共部门职工正准备着下一场罢工,反对政府为缩减财政赤字降低他们的工资。

  市场不会同情希腊。4月27日,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又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降到了“垃圾级”,希腊的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在次日一度升到了18%以上,为世界最高。很明显,投资者已经基本不相信两年内希腊有能力还债,也不打算借钱给希腊还5月19日到期的85亿欧元旧债。除了伸手求援,希腊别无他法。

  癌细胞扩散

  早在4月11日,欧元区各国就和IMF与希腊达成协议,同意在希腊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以双边贷款的形式为希腊提供三年期、5%固定利率贷款,欧元区各国的贷款总额为300亿欧元,IMF贷款150亿欧元,其后如有需要另行协商。

  然而,这个本来应该是好消息的协议,实际成了坏消息。“欧元区拿出计划太晚、细节太少、规模太小。”位于布鲁塞尔的国际智库布勒哲尔(Bruegel)主任皮萨尼-费里(Jean Pisany-Ferry)对本刊记者表示。这是解释为何希腊的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月中旬到下旬涨了1倍多的原因。

  “如果只是说我们准备要出300亿欧元,而不说清楚到底什么时候、怎么给,然后逐个国家地给出信息,这是不够的。”

  皮萨尼-费里认为,4月下旬与希腊政府措施救援计划的IMF和欧盟官员,最后达成的协议会是一个“加强版的计划,贷款期限会加长,资金额度也会扩大”。这个猜测在4月28日得到了部分证实。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IMF总裁斯特劳斯-卡恩在柏林表示,三年内对希腊的救援资金总计要有1200亿欧元,大大超出先前方案中的450亿欧元。

  “最后的计划宣布后,市场会冷静一些,不过伤害已经造成了。”皮萨尼-费里说,这也给其他国家形成了负面影响,比如葡萄牙目前的债券利率,已经达到了希腊两三个月前的水平。

  4月27日和28日,标普先后降低了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三个欧元区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市场情绪更加紧张。

  “已经有很多看空葡萄牙、西班牙和爱尔兰的头寸建立起来了,都是为了在这些国家的信用违约掉期(CDS)价值上升的时候获利。”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的货币与金融史教授Marcello de Cecco对本刊记者说,市场上的逐利行为意味着传染效应更易出现。

  据英国投资类专业杂志《风险》报道,一向“乱中取乐”的对冲基金,已经准备好了看空欧元,通过看空德国和法国的政府债券来对冲希腊债务危机升级的风险。

  4月28日,欧洲央行的德国执行董事Jü?rgen Stark在柏林的一个会议上表示,如果不采取足够有进取心的步骤来控制公共财政,将面临“全面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因为英国、美国、日本都面临比欧元区更大的挑战:2009年至2011年间,欧元区的平均财政赤字水平为GDP的6%,而英国和美国的这一指标将超过10%,日本也比欧元区高。

  “不是有没有可能发生传染效应的问题,传染效应已经开始了。”4月28日,经合组织(OECD)秘书长葛利亚(Angel Gurria)对媒体说。

  解铃还须系铃人

  “你们希腊人别想从我们这拿走一分钱!”德国的一家报纸Bild在头版标题上这样写。

  这是相当大一部分德国人的想法。德国作为欧元区的经济支柱,无疑救助希腊担子最重。因此,即使法国、意大利等其他欧元区主要经济体已经做好了救助希腊的准备,德国政府还在民众的高度反感和媒体的咄咄逼人中,迟迟无法确定贷款方案。

  直到4月2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发言还让市场更不放心。她说,援助希腊并非定局,在希腊拿出更具体、更可信的缩减赤字方案之前,德国对提供援助将持谨慎态度。

  “很大程度上德国的政客有过错。”德国汉斯·博克勒基金会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所(IMK)主任霍恩(Gustav Horn)对本刊记者说。4月28日,他在德国《明镜》周刊上撰文,毫不客气地批评默克尔要为今天纳税人需要支付这么高的救助成本负责。

  他认为,虽然希腊走到今天根本原因还是多年的财政管理不当,但今天德国政府一方面阻挠欧元区迅速拿出救助方案,一方面执政联盟的政客们又不停地 “教训”希腊政府——有说希腊应该大幅降低工资水平的,有说希腊应该马上宣布破产的,还有说希腊应该退出欧元区的。这些声音起不到什么建设性的作用,却进一步鼓励投机客赌希腊违约,失去信心的投资者也将希腊国债收益率推上“世界屋脊”。

  5月德国举行的地区选举给了政客很大的激励去迎合选民。“但我想政府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去尽力说服民众,而不能这样不情不愿地,因为时间拖得越久,代价就越高。”霍恩说。如果政府能够早些给希腊足够的担保,就能打击投机行为,利率也不会有今天那么高,“希腊就能靠自己走出危机了”。

  4月28日,默克尔邀请了斯特劳斯-卡恩和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到议会“陈情”,希望他们能够说服德国议会内疑心重重的议员们,尽快通过对希腊的救助方案。

  希腊还要再等一等。据《金融时报》报道,德国财政部一份草拟方案中显示,对雅典的第一笔贷款最早也要5月10日才能到位。

  据测算,希腊政府未来几年内每年有500亿欧元的融资需求。其他国家和IMF救得了希腊一时,救不了一世。希腊现在要做的,就是说服市场重新向其打开大门,说服投资者重新以“正常”利率投资希腊国债。

  但希腊现有的方案并不让人信服。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主任格洛斯(Daniel Gros)的研究显示,希腊承诺的要在三年内将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削减10个百分点,这一目标不太可能实现。

  希腊2010年的预算中,计划将赤字占GDP比例削减6%,其中三分之二来自税收增加,三分之一来自减少开支。但这两者的可行性都不大。

  增收方面,希腊的增值税率已经达到了21%,消费税也已经很高,所以很难看到未来还有什么空间继续增加税收。而且希腊经济本身还未走出衰退,因此也不能指望税基能够扩大。

  减支方面,目前希腊政府主要是削减了公共部门的工资。“这是一个方便的目标,但并不反映这个国家的主要问题。”格洛斯说。公共部门的工资只占希腊GDP的11%,比欧盟平均水平10%略高,2010年希腊政府计划将公共部门工资降到欧盟平均线上。但此后这个部分能够缩减的空间已经小之又小。

  今年来,在政府紧缩计划中首当其冲的公共部门职工,已经多次举行罢工反对政府的紧缩计划。他们要求对富人征税,“让有钱人埋单”。

  “希腊需要一个全国性的方案,需要对养老金进行一些削减,还有社保支出,然后降低工资。”格洛斯称。因为过去几年内,希腊的社保支出从GDP的 20%上升到了30%,这也是造成了财政赤字膨胀的重要原因。在这个部分进行削减的空间较大。

  但去年刚刚上台的希腊执政党“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是一个左翼政党,恐怕难以在社保支出方面下刀。

  “希腊的问题是,他们的政府和反对党、社会团体之间没有一个关于必须做什么的协议。”格洛斯说。因此,相比这场危机中有类似遭遇的拉脱维亚, “人们能够聚到一起,达成一致,做一些事情,希腊却是一个很分割的社会,政府和反对派之间矛盾很尖锐”。

  “希腊政府需要保证制定出的计划是公平的,对某些部门提高增税,而不能损害那些在经济上最脆弱的人。”皮萨尼-费里说,“需要这样一个公平的计划来取得人民的支持。”

  希腊之后

  希腊之后,人们最担心的就是欧元区几个财政赤字居高的国家,其他的“欧猪”国家(PIIGS: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希腊五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重灾区。

  “目前市场和评级机构都认为葡萄牙是‘下一个希腊’的一号候选人。”英国宏观经济咨询公司Capital Economics的欧洲经济分析师Ben May说。

  葡萄牙今年也面临着相当于GDP的五分之一的融资需要。葡萄牙也计划在2013年前将财政赤字占GDP比例降到3%下,但和希腊一样,它对本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可能过于乐观。此外,葡萄牙家庭和企业部门的高负债率,以及在金融上对西班牙的依赖都加大了这个国家的风险,该国出口部门也还未走出低迷。

  “葡萄牙的关系不大,它只是一个小经济体,”格洛斯认为,相比之下,西班牙才值得担心,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的经济规模足够拖垮整个欧盟,它的金融部门也很庞大。“如果西班牙有问题,我想欧盟会非常迅速地采取非常有力的措施,德国政府也会很快采取行动。”

  标普对西班牙主权评级降级的声明中,指出了中期内影响该国经济前景的因素:私人部门负债达到GDP的178%,在同类经济体中处于高位;劳动力市场不灵活,预计2010年的失业率达到21%,而过去几年内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快于其他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将进一步降低西班牙的外部竞争力;出口能力偏低,目前西班牙的出口只占GDP的不到25%;金融体系的资产质量堪忧;虽然还不清楚西班牙政府是否会采取措施救助本国银行,但预计救助银行的财政成本将达GDP的5%;为在2013年前将财政赤字降到GDP的3%以下,西班牙政府正在退出先前的财政刺激计划,这可能不利于经济的尽快复苏。

  意大利虽然不像其他几个国家在危机中被谈论这么多,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意大利的公共债务占GDP比例高于希腊,并且“加入欧元区后,意大利经济的竞争力也严重恶化”,Capital Economics的研究报告中称。

  “即使从希腊开始的传导效应得到控制,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后危机全球环境中,意大利经济也会极易受到外来负面冲击的影响。”

  美国智库Stratfor也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希腊“不可避免”出现某种形式的违约,而这可能进一步打击已经很虚弱的欧洲银行业。该机构提醒,相比美国银行业,欧洲银行业的状况更糟。

  “美国经济稳定下来了,美国银行也稳定下来了;但欧洲从来不‘打扫房间’,一个希腊‘海啸’就能冲垮一整片。”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April 28, 2010 - 07:06 am:   

http://www.zaobao.com/gj/gj100428_002_1.shtml

股市暴跌 市场融资无望 希腊急呼欧盟IMF出手相救

(2010-04-28)

  (雅典综合电)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的援助资金仍未到位,加上央行上调今年对希腊的经济萎缩预测,促使希腊股市周二开市后暴跌6%。

  希腊财长更警告,该国已无法通过市场融资;他说,希腊急需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IMF)的救援。

  雅典股市周二大跌,截至当地时间五点,雅典综合指数下挫6%,以1696.68点收市。

  希腊财长帕帕康斯坦丁指出,希腊已“无法”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由于希腊的一笔90亿欧元(约 164亿新元)债务将在5月19日到期,希腊迫切需要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在这之前,就援助雅典的计划达成协议并发放资金。

  帕帕康斯坦丁埋怨,欧盟的援助行动模棱两可,希腊在这样的政治处境中应付债务危机更加费劲。

  希腊中央银行则指出,鉴于当前的经济状况,央行上个月对今年经济将萎缩2%的预测“将有很大的变数”。央行行长普罗沃普洛斯在公布希腊经济年度报告时说,希腊经济有很大的可能性会萎缩2%以上。

  他呼吁希腊政府展开更多节约措施,对出现赤字的领域进行必要改革,进而消除投资者的疑虑。

  此前,希腊承诺将把今年的预算赤字削减4个百分点,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7%减至8.7%,但普罗沃普洛斯现在呼吁政府把削减目标增加到5个百分点。他说:“我们需要超越自己,并取得比目前可预见的还要优异的进展,让市场感到惊喜。”

  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为了削减预算赤字,已宣布一系列节约措施,包括削减公共雇员薪金、冻结退休金和提高税收,结果引起多起暴力示威和罢工事件。

  数以百计的码头工人周二在雅典最大海港罢工,阻止外国游客回返游轮,抗议政府开放劳工市场。

  希腊空军机师也对政府计划削减政府开支,包括军事开支感到不满,他们拒绝执行非紧急飞行任务以示抗议。

  不过,为了争取欧元区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帕潘德里欧宣布还将采取额外措施和政策,以限制日益增长的公共赤字和债务。

  在希腊作出保证之后,德国反对为希腊提供支援的立场似乎有所软化。德国总理默克尔说:“我说得相当清楚,只要符合相关的先决条件,德国会伸出援手,那还需要几天的时间。”

=========================================

zeus.jpg

http://finance.qq.com/a/20100424/002230.htm

希腊不堪财政危机开口求援 宙斯也需要帮助了

2010年04月24日14:45


  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当地时间23日中午在雅典宣布,希腊将正式申请启动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救援机制。

  帕潘德里欧当天发表电视讲话时表示,希腊到了需要欧盟成员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的时刻,他已要求财政部长帕帕康斯坦季努启动必要的程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23日说,应希腊要求,IMF已经准备好尽快就希腊债务问题采取行动。

  欧盟委员会23日表示,欧盟将按既定步骤迅速启动对希腊的救援机制,并强调这一过程不存在任何障碍。

  在希腊政府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申请启动救援机制当天,德国总理默克尔23日在柏林强调,欧元稳定是第一位的,对希腊援助必须遵守严格条件。

  希腊媒体23日公布的民调显示,高达91%的受访希腊民众担心希腊政府启动欧盟 —IMF救助机制将导致政府实施更为严厉的紧缩政策。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23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就希腊政府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申请启动救援机制发表看法说,希腊作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决定”。

  希腊债务危机目前是全球持续关注的话题。大家现在担心这一危机是否会引发又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因为在欧盟内,与希腊差不多的重债务国家还有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甚至爱尔兰。

  欧盟统计局22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各成员国去年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均大幅超过欧盟规定的上限,尤其是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升级,财赤水平已超过政府预估。

  继欧元区成员国财政部长11日同意拿出300亿欧元用于在必要情况下救助希腊后,希腊政府13日发行的短期国债受到投资者热捧。(新华网综合)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hursday, April 08, 2010 - 06:10 pm: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indepth/2010/04/100407_chinaindia.shtml


Chnind.jpg
中印建交60年,印度外长克里希纳与中国外长杨洁篪

分析:瞻望风雨60年的中印关系前景

2010年 4月 7日

今年是中国和印度建交60周年,正在北京参加庆祝活动的印度外长克里希纳说,坚固稳定的印中关系对整个世界都有影响。

的确,中国和印度不仅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又是邻国。所以如果两国关系稳定健康,会对已经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的南亚带来很大益处。

从全球层面看,这两个发展中大国对许多国际事务都有越来越受重视的发言权,包括全球发展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等,所以两国关系的好坏与否,在国际范围也会产生相当大影响。

印度外长克里希纳星期二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发表演讲时,否认印度和中国是竞争对手关系。他说,由于两国在体制等方面有不同之处,所以存在的分歧常常被夸大。

虽然普遍认为,这两个新崛起的经济体无论在经济、贸易还是军事、外交方面,都表现出明确的竞争姿态。但是北京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问题研究员马加力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把中印关系定义为“建设性的伙伴关系”。

马加力认为,两国在很多领域里有共同利益,尽管不能排除双方之间有竞争和摩擦,但总体上是互补大于竞争,合作大于摩擦。
总体互补大于竞争

从政治方面看,过去几年中,中印高层交往频繁,双方在政治上的谅解也达到一定的深度。

从经济和贸易方面看,两国从2000年前后的不到30亿美元贸易额,发展到2008年的500多亿,今年预期在600亿美元左右,有专家预测很快可以达到1000亿美元。

但尽管两国在政治和经贸方面可能互补大于竞争,却仍然存在军事和边境领土纷争这样的重要分歧。去年曾有印度军方高层把中国称为印度最大的威胁,并向中印边境大规模增兵。

近年来中国贷款在巴基斯坦修建瓜达尔深水港,在斯里兰卡建造汉班托特港,在孟加拉建造集装箱码头,在缅甸兴建加油设施等,都被认为可能对印度的军事和经济形成直接威胁。而有争议的边界领土问题,也不时导致两国发生外交摩擦。

此前曾有多名印度官员表示,旨在解决边境纠纷的中印边境特别代表级谈判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前不久甚至有印度媒体说,由这一问题引起的两国间关系变得紧张,可能最终导致军事冲突。

但马加力认为,中印双方在2005年签署解决边界纠纷的政治指导原则协定,显示出两国政府已经对此达成基本共识,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互相调整,最终解决边界问题。

难以解决的问题除了边界之争外,还有一个流亡藏人的问题。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达赖喇嘛的西藏流亡政府在印度的达兰萨拉,这一事实本身就成为中印关系中的一大障碍。

马加力认为这是两国关系中很重要和很敏感的一个环节,因为西藏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但是他指出,印度政府已经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并承诺不允许流亡藏人在印度从事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
和则两利,斗则两败

回顾中印关系,从1950年代的非常亲密到1960年代的兵戎相见,然后是缓慢解冻,到21世纪以来的逐渐升温,

中印两国在建交60年中的关系起起伏伏,被形容为“未来充满变数”。

由于两国在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无论政府间还是公众中,相互不了解仍然是普遍现象。

许多国际分析人士认为,中印关系虽然不太会发生巨大争端,但也不可能象中国和其它南亚、东亚盟国一样融洽。尤其在两国目前处于同样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除了现存的分歧之外,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不过马加力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却相当乐观,他说,六十年的经验教训足以使两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到:和则两利,斗则两败。所以应该真正建设一个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March 03, 2010 - 08:31 am: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3/03/content_13091672.htm

俄总统访法看点多

2010年03月03日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1日起对法国进行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访问期间,梅德韦杰夫会见了法国总统萨科齐等政要,双方就伊朗核问题、国际货币新体系、全球气候变化、欧盟与俄罗斯互免签证和欧洲安全等诸多国际热点和双边关系问题交换了意见。

梅德韦杰夫此次访问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看点颇多。舆论认为,伊核问题、法售俄“西北风”军舰和法企业入股俄“北溪”项目是此行的三个主要看点,随着双方在这些问题上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两国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伊核问题:俄立场趋强硬

在伊朗核问题上,法国一直支持对伊朗实施新制裁。梅德韦杰夫在与萨科齐会谈后宣布,在国际社会通过谈判争取伊朗放弃核计划不奏效的情况下,俄准备对伊朗实行制裁,但前提是制裁方式要“巧妙”,其措施不针对平民。

梅德韦杰夫说,国际社会一直呼吁伊朗就其核问题采取积极配合态度,但这一号召始终未得到响应,形势反而出现“恶化”。虽然俄罗斯尽力避免对伊朗采取新的制裁,但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认为,不得不考虑对伊朗实施制裁。

萨科齐对梅德韦杰夫的表态表示赞成,但补充说制裁方式不仅要“巧妙”,还要“有效”。

由于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西方国家在核燃料交易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伊朗2月初开始自行生产纯度为20%的浓缩铀,并宣布计划在3月下旬后的一年内着手新建两座铀浓缩工厂。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寻求国际社会支持,酝酿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决议拥有否决权,因而西方国家在此问题上取得俄罗斯的支持至关重要。

此前,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曾于2月25日表示,俄不排除联合国安理会重新讨论对伊朗采取新的制裁措施的可能,但反对任何“扼杀”伊朗及其人民的制裁措施。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March 03, 2010 - 08:20 am: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3/03/content_13090491.htm

背景资料:2009年以来伊拉克发生的重大爆炸袭击事件

2010年03月03日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 伊拉克迪亚拉省首府巴古拜3日连续发生三起自杀式炸弹爆炸事件,造成至少30人死亡、45人受伤。2009年以来,伊境内发生多起重大爆炸袭击事件,其中主要包括:

2009年

1月4日,首都巴格达北部的一座清真寺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40人死亡、72人受伤。

4月23日,巴格达和迪亚拉省接连发生两起自杀式炸弹袭击事件,造成至少76人死亡、113人受伤。

4月24日,巴格达连续发生针对什叶派清真寺的自杀式爆炸袭击事件,造成至少70人死亡、125人受伤。

4月29日,巴格达城东什叶派聚居区萨德尔城发生3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至少41人死亡、68人受伤。

6月20日,北部城市基尔库克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70人死亡、180人受伤。

6月24日,巴格达城东什叶派聚居区萨德尔城的一个宠物市场遭炸弹袭击,造成60人死亡、约160人受伤。

8月7日,北部尼尼微省省会摩苏尔市发生一起汽车炸弹袭击事件,造成38人死亡、267人受伤。

8月10日,巴格达和北部城市摩苏尔接连发生多起炸弹爆炸,造成至少46人死亡、216人受伤。

8月19日,巴格达市中心发生两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至少95人死亡、1000人受伤。

10月25日,伊司法部和巴格达省政府大楼遭自杀式卡车炸弹袭击,造成155人死亡、超过500人受伤。

12月8日,巴格达市中心发生5起爆炸袭击,造成至少112人死亡、425人受伤。

2010年

1月25日,巴格达发生3起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造成至少36人死亡、71人受伤。

2月1日,巴格达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事件,造成41人死亡、106人受伤。

2月5日,什叶派圣城卡尔巴拉接连发生多起针对什叶派穆斯林的爆炸袭击事件,造成至少43人死亡、105人受伤。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unday, February 14, 2010 - 06:55 am:   

http://realtime.zaobao.com/2010/02/100213_16.shtml
董建华:中美建立战略互信异常艰巨 须尽一切努力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 2866+112010021400077,00.html

國際瞭望-中美戰略對話無真正意義

* 2010-02-14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中美之間要真的溝通是很難的,因為彼此之間的思想價值以及利害認知都不相同,歐巴馬上台後,就要多方面與中方溝通,成立戰略對話機制,但是並沒有在所謂對話中把雙方真正意圖講清楚、說明白。歐巴馬的對華原則是沿著柯林頓及布希的路進行,只不過語氣不同而已,但中方顯然認為(或是想、認為)歐巴馬已認清楚中美關係關鍵,這就必然導致對衝。

 在北京會談中,歐巴馬確實提及軍售台灣是依法行事的問題,但他並沒有明白講會不會繼續對台軍售,因為美方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每任總統都如此,為何歐巴馬不可?何況他執行的是前任布希的舊案,按過去的例子,中方抗議之後也就算了。

 至於會晤達賴喇嘛之事,就沒談過,美國認為美方已明白地說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這就很夠面子,既然如此,會一會達賴也不過是「文化交流」,何況前幾任總統都會晤過。

 美國還有個不便說也不能說的想法:總認為中國人忍耐功夫很好,能「韜光養晦」。一九九九年柯林頓剛與中國結為戰略夥伴關係,不旋踵就以飛彈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這還不等於另一種「盧溝橋事變」,但中國還不是忍了。歐巴馬現在向國會聲稱,美國絕不當作老二,永遠是世界第一強,這不就露了馬腳?

 但是中方也沒有把話說明白,曾談過伊朗核子問題,但北京並未表示一旦美國非要制裁伊朗時,中方將會如何,中方只是希望以談判方式解決。美方便認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研議制裁案時,中方投否決票的可能完全沒有,中方不會或不敢以這種方式與美國對決。

 對應氣候變化問題也復如此,都是含含糊糊地說要合作,但怎樣合作卻沒有譜。

 北京認為,在國際金融風暴中,中方真正「同舟共濟了」,既然如此,歐巴馬政府應該顧及中國的核心利益方是,這情況與以前大不相同,但美國並不領會這想法,仍是按自己的方式出牌,這就是中方最惱火之處。

 如果在北京會談中,中方直接了當地問歐巴馬會不會對台軍售?推遲會晤達賴後何時將再會晤?就像美國人與英國人那樣坦白地交換意見,後事就不至於像如今這樣麻煩了。但這卻又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美國在可見的將來仍會把中國認為是對手而絕非朋友,雙方不可能推心置腹,美國現在實在是有求於中國,所以只能把中國列為對手,否則就認定是敵人了,所謂戰略對話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



http://realtime.zaobao.com/2010/02/100213_16.shtml

董建华:中美建立战略互信异常艰巨 须尽一切努力


(2010-02-13 11.45am)

  (综合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美交流基金会创会主席董建华2月11日在夏威夷东西方中心发表演讲时表示,如果中美关系想要再上一个台阶,培育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的确是最关键的。这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使命,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难的难题。但它值得我们尽一切努力去完成。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无法承受中美两国相互为敌的后果。为了我们的子孙,为了全世界的利益,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这需要远见、智慧,以及勇气。

  中新网报道,董建华演讲的题目是《中美关系:建立互信,开创未来》。他说,建立互信需要彼此理解,而彼此理解则需要认真听取和尊重彼此的目标与需求。坦白地说,尽管两国领导人彼此有了很好的了解,两国政府间的了解也不断增加,但美国有一些人对中国的看法实在令我担心。就在最近,美国国防部门以及情报部门的计划报告,仍将中国看做是对美国利益最大的挑战者,将中国描述成对美国充满敌意。这种观点是冷战产物,在21世纪已经落伍,严重阻碍了战略互信的建立。

  以军事透明为例。中国在战略意图方面始终保持着透明,但美国人仍批评中国军事缺乏透明。我想这很好理解。正因为美国将中国视为对手,所以中国在战术方面必须有所保留。这些美国人的冷战思维必须改变。如果这些最根本的方面不改变,何谈建立互信呢?

  董建华认为,建立战略互信确实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最根本的,它需要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要关切。

  他指出,遗憾的是,最近的一些事件,包括美国对台军售、西藏问题、贸易摩擦、汇率问题、谷歌事件、伊朗问题等等,对中美关系良好发展敲响了警钟。这些摩擦的不断发生,难免会对我们两国建立互信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希望我提什么建议,我希望美国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不要被国内政治利益所左右,而是要着眼于两国间建立战略互信的长远考虑。这一点至关重要。

  董建华强调,中国期望与世界各国一起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老百姓有着“中国梦”,如同普通美国人有着“美国梦”。中国在发展中逐渐摸索出符合国家的发展模式,包括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模式。中国希望富足、和平、民主,希望成为在世界上发挥积极作用的力量。中国期望成为美国的朋友,共同承担人类进步的责任。作为在美国生活九年的我,作为美国人的朋友,我衷心希望成真。我们有很多相同的利益及梦想,我希望两国携手,为我们的子孙建立更美好的世界。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February 01, 2010 - 11:16 pm: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00201.shtml

“经营之圣”出马能救日航吗?


[黄彬华] (2010-02-01)

  1月19日,曾经是日本,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日本航空”(JAL)向东京地方法院提出破产申请,正式加入破产保护重组的行列。

  日航是日本的代表企业,拥有35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线,年销售额超过1.4万亿日元,旗下拥有5万余员工。截至去年9月,日航负债总额已累积到1.5万亿日元(约合165亿美元),股民疯狂抛售其股票,最后以最低价3日元收盘。高峰期的日航股价,在2003年曾攀升到366日元,如今形同废纸,而集团的市值亦减至仅剩137亿日元(约合1.5亿美元),相当于购买一架波音787型飞机的价格了。

新政权第一宗改革

  经营近60 年而背负近2万亿日元债务的日航,终于支撑不下去了。日航业务过去十年都在走下坡,特别是最近的四年,就有三年是在赤字经营。2009年半年净亏1312 亿日元,再创新高。过去,它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一,它是个国有企业,即使出现巨额赤字,也有国库强力支撑,纳税人被迫替它买单;二,它有自民党长期政权支撑,因为彼此是共生关系,日航上下坚信,政府不会轻易让它倒下。

  但现在,一是负债有增无减,起死回生的机会更加渺茫;二是自民党政府已经倒台,新上台的民主党政府必须有所表现,特别在行政改革与经济重建方面要有建树,遂决心让病入膏肓的日航进行再生手术,新政权的第一宗改革措施遂落到了日航头上。

  日航作为日本国有企业,漆上国旗绕地球满天飞的航空公司,竟然在金融危机过后又轰然倒下,不仅日本人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现实,世界很多人也不易理解。

  综观日本各方意见,特别是舆论界的反应相当强烈,如“经济危机是日航破产的主因”、“日航破产缘于新干线的竞争”、“体制僵化和依赖政府是主因”、“倒闭是企业经营的反面教师”,以及“日航破产给予衰退中的日本致命一击”等等。

跟随经济泡沫浮沉

  日航创建于1951年,当初是个私营的航空公司。1953年,日航成为国营航空公司,并开辟飞往美国旧金山的航线,成为日本首家国际航空公司。1987年,日航再度成为民营公司,但政府依然拥有34%的股权。

  日航从租赁几架飞机开始,发展成为拥有280架飞机,并成为全球拥有最多波音747型巨无霸的国际航空公司,这反映了日本的崛起,经济实力的异军突起。但几件大事发生之后,包括1985年破天荒的波音747空难事件、泡沫经济破裂后20年的“日本漂流”状态,不仅打击了日航的继续发展,也埋下日航今日必须破产重建的因子。

  1985年的空难有520人遇难,不仅开创了环球航空史上最大一次空难记录,也因此限制了日航的继续发展,因为安全品牌破灭之后、巨额赔偿加重长期经济负担,加上日本经济神话的破灭,使日航加速进入产业周期性衰败的进程。

  “日本漂流”20年,让日航失去高速发展的动力。反观当年日航的快速发展,就缘于战后的经济快速成长,但紧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航也就进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的美国9.11事件,2003年的全球SARS肆虐,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加上原油价格飙升、日本经济衰退等等因素,日航的萎靡不振,其实就是日本经济的缩影。

无稽的“新干线元凶论”

  日航形式上已经民营化,但官厅的干预、公务员心态的延续,依存于官僚机构的惰性,内部派系的倾轧,加上非彻底民营化的经营,比如承担全国60%偏远地区的航空交通运输任务,成为成本高、效率低的所谓“无主私营”状态。

  日本在1990年以后,为了支撑经济衰退后的地方经济,维持自民党票仓和保守政治基础,曾经兴建超过200个利用率极低的地方机场。现在又为了维持这些机场的运营,不仅要继续投入大量资金,还向使用机场的航空公司征收高昂的费用,造成航空交通成本高、收费高、搭客少的恶性循环。

  彻底民营的“全日空”(ANA)虽然也面对国内相同恶劣的经营环境,但“全日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却有明显的不同,也较快摆脱了官僚主义的习性,不仅没有经营严重亏损的问题,而且相对业务蒸蒸日上。特别在国有的日航亏损倒闭的今天,全日空的经营模式更证明日航的经营管理不善。

  有人提出“新干线元凶论”来掩盖日航的经营破绽。论者说,日本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称为“新干线”的高速铁道系统就发展起来了。高速火车突破了传统铁路的速度瓶颈,导致飞机完全失去市场竞争的优势。换言之,由于“新干线”的竞争,飞机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优势也丧失了,这迫使飞机票价必须调低到高铁价格之下。

  面对高速铁路的竞争,日航被迫转向国际市场发展,但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即使是国际化,它还是步履蹒跚。高成本,让日航犹如慢性中毒,最后还是走向绝境。

  问题的症结是成本高,而不是铁路高速化的竞争。从铁路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廉价航空对他们也是不公平的竞争。通过技术革新,经营管理改革,应该有更广的生存与发展道路。日本国有铁道彻底民营化后取得的成功,就是活生生的例证。发展稳健的“全日空”,同样是日航前面的大镜子。

破产重建三大步骤

  民主党政府决心让日航破产重建,一不重蹈覆辙走自民党政府的老路,因为过去9年,前政府3次动用国民税金拯救过日航,效果就是石沉大海;二希望通过三年重建计划让日航起死回生,成功的话民主党就有可以炫耀的政绩。

  日航破产重建有三大步骤:

  一、根据《公司更生法》让日航破产,再通过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的“企业再生支援机构”和银行注资9000亿日元。

  二、日航现有110家子公司将减至57家、取消国内外50%的航线、裁减集团员工三成,即1万5700人将因此失业,员工退休年金也将被削减。

  三、邀请老当益壮的著名经营者,拥有“经营之圣”称号的京瓷企业集团名誉会长稻盛和夫,出任再生日航的董事主席兼首席执行官(CEO),接掌这个烂摊子,并承诺三年内使日航重回正轨。

“经营之圣”亲自出马

  在日本经济成长的黄金时代,有四名家喻户晓的经济功劳者,号称为四大“经营之圣”。他们分别为松下的松下幸之助、索尼的盛田昭夫、本田的本田宗一郎和京瓷的稻盛和夫。

  77岁又已退居二线的稻盛,27岁时以300万日元创办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日本最具技术盈利的公司之一,业务涵盖半导体元件、移动电话、太阳能电池等等。52岁时创建了KDDI,现已成为日本第二大电信公司。

  2001年,京瓷和KDDI 都进入了美国《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而稻盛也被列入日本富豪榜的第28位。

  鸠山首相所以看中稻盛,一是他有独特的经营哲学和经验;二是曾把一家只有8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6.5万名员工的大企业集团;三是稻盛对在野党时代的民主党就有好感,也曾积极参与新政府的国家战略发展的策划工作。

  稻盛到底是个77岁的老人,他承诺一周上班三或四天,但不收取分文薪酬,但承诺三年内将日航重建为健康的企业。这也许是稻盛人生的第三次大打拼,成功的话可以庆祝他的80大寿,不然就要悄然退场了。

  稻盛曾经说,“如果日本航空彻底破产,日本经济将会更加糟糕,必须阻止这种局面的出现。”这就是“经营之圣”亲自出马的背后原因。

作者是新加坡退休资深报人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February 01, 2010 - 08:56 am:   

http://chinese.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0/01/30/20100130000014.html


[特派记者评论]四川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朝鲜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 崔有植 (2010.01.30 11:51)


新任韩国驻华大使柳佑益于1月22日至24日对2008年遭受大地震的四川省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这是柳佑益上任后第一次出访地方。2008年5月,韩国总统李明博作为外国领导人第一个走进四川大地震重灾区。柳佑益同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举行会谈并访问了李明博当时曾去过的都江堰市。

来到都江堰,在地震中失去父母或身受重伤的儿童、身体残疾的受灾居民等10多人亲切迎接了柳佑益一行。其中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名叫魏月濠。他就是李明博当时亲自抱起来安慰的小朋友。这位小朋友去年还曾应青瓦台的邀请访问韩国。柳佑益给他们送去了救助品并鼓励了他们。他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就此次访问表示:“是为了心灵上的交流。这应是两国追求的最终目标。”

柳佑益选择四川作为出访首站是因为他同这个地方有着很深的渊源。李明博访华期间突然造访四川省就是柳佑益亲自筹划的杰作。他当时担任总统秘书室室长。据说,李明博因此对前往中国工作的柳佑益指示说:“上任后到四川地震灾区看看。”柳佑益想把这个地方打造成两国友好交流的象征地。

但事情并未按照韩方的意愿发展,知道李明博访问四川的中国人并不多。柳佑益访问四川的情况也一样,除了当地媒体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媒体报道这个消息。关于大地震发生后来自外国的援助,很多中国人记在脑海中不能忘怀的都是日本救援队的积极表现。

地震发生第六天,即2008年5月17日早晨7时30分,日本救援队的31名成员经过16个小时以上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位于四川省最北部的青川县关庄镇一家医院里挖出一对母女的尸体。她们就是因建筑物倒塌而死亡的宋雪梅和她襁褓里只有75天的小女儿。宋雪梅当时是在这家医院的宿舍里休产假。

日本救援队的队员们将尸体整理好后,在尸体两旁站成两列,向死者默哀。看着“已经竭尽全力却没有救出这对母女”的救援队队员们垂头丧气的样子,宋雪梅的母亲一次次向他们表示感谢,不断说着“辛苦了。真是辛苦你们了。”日本救援队此后的表现也是一样。在北川县等地废寝忘食地投入救援工作的日本救援队每次挖出尸体都会虔诚地默哀,对在地震中不幸死亡的人们表示哀悼。他们表现出的奉献精神和对生命的尊敬让中国人深受感动。

5月19日夜里,日本救援队结束为期四天的救援工作返回四川省成都市,夹道欢迎他们的市民对他们抱以热烈的掌声。甚至有言论称,中国人对日本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李明博虽然是第一个访问地震灾区的外国领导人,但比起他的访问,中国人对日本救援队的活动更加记忆深刻,原因何在?更何况中国在历史上还深受日本的迫害。原因是中国人从日本救援队那里感受到了真情。这就是柳佑益所说的“心灵上的交流”。日本救援队告诉我们,心灵上的交流比任何外交活动都重要。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February 01, 2010 - 08:58 am:   

http://gongyi.163.com/10/0122/09/5TKFP5KR00933KC2.html

多少创伤还在蔓延 海地的不幸是人类的缩影

2010-01-22 09:47:26 来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北京)

海地官方估计已有20万人在这次地震中遇难,首都太子港四分之三的地区需要重建。暴民也越发猖獗大胆,无视警察的存在,在光天化日之下闯入住家商店寻觅粮食和贵重物品。由于当地警察奉命不得向又饥又渴的民众开枪,他们只能向空中鸣枪,但这根本起不了阻吓作用。

其实,海地的不幸不止于现在的局势失控,还包括它面临的全面的人道灾难和次生灾害。这首先体现在,由于基础设施缺乏(只有一个机场,无道路),国际社会不能有效和及时施以援手,将导致次生灾难更为广泛地发生。例如,没有手术台,救援医生可能眼巴巴看着病人从轻伤拖到重伤甚至死亡。

最严重的是一系列疾病的蔓延以及因此而造成的更多人在震后受到伤害和死亡。地震前,海地就是一个卫生条件缺乏、许多疾病严重肆虐的地方。例如,除了艾滋病、结核、疟疾蔓延外,海地还深陷严重的儿童营养不良、公民缺医少药的困境。这次地震,将会在今后使这些在平时就已经肆虐的疾病变得更为严重,并且迅速蔓延。这是次生灾害的第一种情况。

次生灾害的第二种情况是,无法获知受伤者的真实情况和人数。很多伤者由于得不到救助,会在以后的时间慢慢死去或者永久性残疾。于是缺食少水,不洁食品和饮用水也会成为人们生存所需,因而会导致痢疾、霍乱等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次生灾害的另一种重要情况是心灵的严重创伤。由于来不及处理众多尸体,现在已经有约7万具尸体是群葬,以后这样掩埋的尸体还会更多。这就给幸存者留下了巨大的精神伤痛的隐患。在这些群葬者中,既没有姓也没有名,很多幸存者并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是否死亡,是否群葬于这样的坟墓中,为后来的祭奠和寻亲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海地的不幸还再次触及另一个问题,人类对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是否能避免和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现在,地震不可预测仍然是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因此也意味着人类在地震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被大自然这个最大的恐怖主义者蹂躏。但是,海地地震发生后,也有研究人员提出,2008年就有研究表明海地可能面临地震,并将这一警讯传递给了海地政府。

2008年3月,美国普渡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埃里克·卡莱斯(EricCalais)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保罗·曼(PaulMann)教授共同发现,多米尼加共和国与海地伊斯帕尼奥拉岛相交的恩里奎诺断层带有强烈地震的危险,预计在这个地带会发生里氏7.2级的地震。

后来,在2008年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两位科学家把这一警讯告诉了海地的总理和一些高级官员,并希望当地官员能有所作为,即使政府来不及做出什么预防,也需要加固医院、学校和政府主要建筑物,以应对地震。但是,由于研究人员的预报没有特定的时间段,再加上海地局势混乱和基础设施难以改造,政府无法做出必要的反应,结果导致今天的重大灾难。

尽管地震在目前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按抗灾的标准和要求去做,如建造抗震建筑物,或许能降低今天海地的灾难程度。海地的不幸是人类的缩影,每个国家都需要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
(本文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unday, January 17, 2010 - 10:26 am:   

http://www.zaobao.com/gj/gj100117_012.shtml

灭虎难 伏虎更难


(2010-01-17)


● 陈青山

  再过一个多星期(1月26日),斯里兰卡将举行内战结束后第一个总统选举。虽说有20多人报名参选,但实际上将是两名前战友拉贾帕克萨总统与前陆军司令丰塞卡之间一对一的对决。

  去年5月,政府军击溃了淡米尔之虎解放组织,并打死淡虎最高头目普拉巴卡兰等人,结束了长达25年的内战。62岁的拉贾帕克萨的任期本应在2011年11月结束,但他决定提前大选,明显是要借战胜的势头,趁热打铁轻易赢得第二个任期。

  然而,他的如意算盘却让突然跑出的黑马丰塞卡给打翻了。

打虎猛将成拦路虎

  58岁的丰塞卡原是打虎猛将,2005年出任陆军司令,负责剿灭淡虎,立下赫赫战功,却也付出惨痛代价。2006年,他和副陆军司令先后遭淡游敢死队炸弹伏击,丰塞卡身受重伤,副司令被炸死。

  打虎行动结束后,丰塞卡不满总统独吞战果而与拉贾帕克萨决裂。总统则担心他拥兵自重,在去年7月将他调任无实权的国防部参谋长。由于法令禁止现役军官参政,丰塞卡在11月中辞职。

  丰塞卡在辞职信中不满政府过桥抽板和批评“战争并未赢得和平”,他认为政府战后没制订明确政策挽回淡米尔人的民心,势将破坏既得的胜利。

  上月底,他正式宣布参选总统,并公布竞选政纲是消除腐败,重建民主制度,维护新闻自由以及建立新的选举机制等。这些洋洋大观的提议都跟他担任军职时的立场大相径庭。

  他声称左翼的人民解放阵线,最大反对党统一国民党及由多个反对党组成的统一国民阵线都赞成他参选总统。丰塞卡的竞选宣言包括安抚和重建北部淡米尔人地区的十点计划。1月4日,丰塞卡获得曾是淡虎政治代理的淡米尔民族联盟公开支持,更是如虎添翼。

  分析家认为,作为指挥作战击败淡虎的功臣,丰塞卡以反对派联盟候选人身份参选,将削弱打虎胜利为政府带来的民间支持。

  目前,斯里兰卡国会朝野势力旗鼓相当,以拉贾帕克萨领导的自由党为首的执政联盟拥有105席,前总理维克勒马辛哈领导的统一国民党拥有82席,代表淡米尔人利益的淡米尔民族联盟则拥有22席。

争取淡米尔人选票

  据了解,拉贾帕克萨和丰塞卡在占人口多数的僧伽罗族群里,各取得50%支持率,因此,在1月26日总统大选中,首次没在淡虎阴影下投票的淡米尔人的选票,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斯里兰卡有2000万人口,淡米尔人占12.5%,约250万人。两位候选人目前都在极力争取他们的选票。一年前这简直难以想象。两人最近都到淡米尔人聚集的北部省份拉票,并誓言加速前战区的重建和迅速安顿在战火中痛失家园的数十万难民。

  丰塞卡的计划比较明确,他答应登记并安顿所有受战火影响的难民,并依法处置被拘留的淡虎嫌疑分子,让他们接受公平审讯,改造或重返社会。

  12月14日,丰塞卡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语出惊人,大爆普拉巴卡兰等人是在投降后遭政府军射杀的,而下令斩草除根的人正是总统的兄弟——现任国防部长,明显是要挑起淡米尔人对总统家族的仇恨。政府已强烈否认。但拉贾帕克萨上台后大搞裙带风,兄弟三人都身居要职,大权独揽,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最近互联网上流传斯里兰卡军士枪杀淡虎战俘的视频,经联合国专家鉴定不是造假之后,更突显了现政府在打虎战争中严重侵犯人权。

民族矛盾须尽快解决

  灭虎胜利喜悦过后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如何促成强势的僧伽罗人和弱势的淡米尔人的和解。难民问题和权力失衡,依然是政治炸药。

  淡虎在战场上虽一败涂地,但它在控制区建立起来的政治和军事网络潜力仍不容忽视,其化整为零的武装力量还是有能力展开恐怖活动,难保将来不会出现更多的普拉巴卡兰。

  因此,政府当前的最大挑战是尽快提出解决民族矛盾的政治方案,分析家说,只有真正达到两大民族平等与和谐共处,让淡米尔人心悦诚服,斯里兰卡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拉贾帕克萨周二作出政治让步,建议让淡米尔人享有更多自治权与更大发言权,并表示愿考虑在北部省份下放权力,但这些建议都很含糊。总统助理则说具体计划要在选后才公布。

  拉贾帕克萨的十四点政纲誓言再创奇迹,把斯里兰卡建设为亚洲经济强国,具体目标包括实现8%年增长率和把国民平均收入倍增到4000美元。

  拉贾帕克萨还说政府已决定拨款40亿美元重建前战区。

  可是,连年战乱妨碍斯里兰卡的经济建设,去年经济增长率为3.5%,国家经济规模只有400亿美元,政府如何落实这些艰巨的任务?

  首先,政府在安置多达28万难民的问题上就遇到困难,急需各方援助。

曾任港督和欧盟领导、现为“国际危机组织”共同主席的彭定康,上周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斯里兰卡的选择,全世界的责任》的文章,对斯里兰卡总统选举提出独到的见解。

彭定康对两位候选人评价都不高,认为谁当选都不太可能兑现改革诺言。因此,国际社会尤其是捐助国和世行有必要发挥影响力,确保重建和发展资金是用在民主改革和战区重建,否则就停止发放基金。

  他说,僧伽罗人因两位候选人而闹分裂,加上反对派东山再起,为改革带来了契机。国际干预如果应用得当,将能促使这个岛国把握良机,励精图治,避免走回民族冲突和专制的老路。

  斯里兰卡选战战火已经点燃,看迹象这会是另一次火爆的竞选。执政党和反对派冲突连连,丰塞卡的一名竞选助理周二中弹身亡,成为选战第一名牺牲者。维克勒马辛哈指控执政联盟煽动暴力和以恐吓手段影响选票。周三在东部城镇,丰塞卡的3000名支持者不满候选人的竞选招贴遭人破坏而捣毁执政党办事处,警察施放催泪弹驱散暴徒。

  接下来一个多星期还会有好戏上演。战火会不会祸延淡米尔人?斯里兰卡迈向民族与政治和解,路还长呢!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aturday, January 16, 2010 - 02:58 am: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0/01/taiwan100116j.shtml

向肥猫开铡 奥巴马“替人民讨回每一毛钱”

(台湾) (2010-01-16)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华尔街金融肥猫“自肥”不手软,引发民怨。美国总统奥巴马十四日在白宫宣布,拟对五十家大型金融机构课征 “金融危机责任费”(Financial Crisis Responsibility Fee),估计未来十年可收回九百亿美元,要把纳税人花的纾困贷款,“每一毛钱”统统都要回来。

  “倘若这些金融机构体质已好到可以发放钜额薪酬红利,当然也有能力偿还纳税人的每一毛钱。”奥巴马强调:“我们要把我们的钱要回来,我们一定做得到。当我看到那些欠美国人民血汗钱才得以存活下来的金融机构,提报钜额盈余及高得离谱的薪酬红利时,让我达成此一目标的决心更加坚定。”

  10年收回九百亿美元纾困贷款

  奥巴马政府拟在二月初将这项新提案送交国会审议,若获国会通过,将对资产超过五百亿美元的银行、储贷公司、保险公司和券商,课征不含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担保存款及保单价值准备金在内的资产负债总额○.一五%的税金,预定六月卅日正式生效,估计未来十年可收回九百亿美元纾困贷款。

  官员表示,这项方案也可能延长至十二年,以完全弥补七千亿美元“不良资产援助计划”(TARP),目前估计约一千一百七十亿美元的亏损。在TARP紧急纾困下,美国金融市场已渐趋稳定,许多接受纾困贷款的金融机构皆恢复获利,并提早归还政府的纾困金。

  此项方案除为弥补TARP亏损、惩罚金融肥猫、平息民怨之外,也希望藉此行动吓阻金融机构举债大玩金融杠杆的歪风。

  官员说,预计有五十家金融机构将被课征“金融危机责任费”,其中包括未曾接受政府纾困贷款者,约有卅五家为美国企业,其余十至十五家为外国企业的子公司,预估这项税收的六○%将由前十大金融机构承担。

  50机构须缴金融危机责任费

  据了解,包括美国商业银行、花旗集团、高盛、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等已经偿还纾困贷款的金融巨擘,以及接受近八百亿美元纾困贷款,但尚未偿还的保险业巨擘“美国国际集团”(AIG),都须缴纳“金融危机责任费”。

  奥巴马此项计划能否通过国会立法虽仍未可知,但已引发金融业的强烈反弹,共和党议员也揶揄,奥巴马此举旨在为今年“期中选举”铺路。



http://news.sina.com.cn/o/2010-01-16/095016943278s.shtml

奥巴马再向华尔街“开刀” 宣布50家金融机构未来10年内必须向国库缴纳大约900亿美元“责任


1月14日,奥巴马发表讲话称,政府计划向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征收一项新的费用,帮助政府弥补金融机构救助基金。新华社照片

  美国政府14日宣布,大约50家大型金融机构今后10年内必须向国库缴纳大约900亿美元“责任费”,为它们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埋单”。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当天批评大型金融机构继续向高管发放巨额奖金的“肮脏”做法,保证要替纳税人把钱拿回来。

  计划:付清为止

  这项收费计划将目标指向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它们当中大约35家是美国公司,凡是符合缴费门槛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否接受过美国政府援助,都需要遵照政策执行。

  美国2008年10月推出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主要向遭受金融风暴打击的大型金融机构“输血”。美国汽车业两大巨头通用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也接受了救援。

  这项救助计划规定,美国政府必须在2013年底之前设法填补计划实施过程中所有损失。政府眼下预计,救助计划损失额大约为1170亿美元。政府打算今年6月之后开始向大型金融机构收费,预计10年内收入达到900亿美元。不过,如果届时未达目标,收费计划将延长,直到所有损失填补完毕为止。

  总统:打击高薪

  华尔街一直被认为是这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靠公共资金逃过一劫后,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继续享受丰厚收入的做法引起公众愤怒。

  美国政府以“金融危机责任费”命名这项收费计划。美联社评论说,这项政策利用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不满,也可展现政府在减少历史性财政赤字行动中取得进展。

  路透社认为,眼下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主党在今年11月国会中期选举中形势不利。大金融公司已成“全民公敌”,奥巴马政府拿它们开刀有助赢得选民支持。

  奥巴马说,每当自己看见“一些靠美国人民才得以继续存活的金融机构赚取巨额利润和发放肮脏的奖金”这类报道时,讨回公款的决心就“愈加强烈”。他说:“我要对纳税人负责。我的责任是将属于美国人民的每一毛钱都要回来。”

  企业:大喊不公

  在奥巴马正式宣布收费政策之前,闻得风声的华尔街就开始叫嚷。

  华尔街大公司组织“金融服务业协会”负责政府公关的副主席斯科特·塔尔博特批评道,这项“惩罚性税收”政策中,政治因素超过经济因素,只会阻碍经济复苏。

  摩根大通公司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说,使用税收政策作为惩罚措施是“一个坏主意”。戴蒙还对美国大汽车公司接受援助却不必交“责任费”表示不满。

  奥巴马回击这些不满声音时说,华尔街的高管一面给自己发放巨额奖金,一面叫嚷应该由美国民众而不是金融公司承担政府救助计划的损失,这是“歪曲的逻辑”。

  “如果这些公司的情况好到可以发放大笔奖金,那么它们肯定也能够一分不差地将钱还给纳税人。”

  据新华社1月15日电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hursday, November 19, 2009 - 11:58 am:   



train.jpg}
绥芬河火车站。俄罗斯原木70%出口到中国,大多经绥芬河口岸入境。

cr.jpg
“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互市贸易区”,是2002年中俄两国确认的第一个全封闭式贸易区。时至今日,互市贸易名存实亡。  资料图片

cr.jpg
俄罗斯“倒包”族:他们这样来,他们这样去。 图/CFP

cr.jpg
俄罗斯“倒包”族:他们这样来,他们这样去。 图/CFP

■行走东北亚专题报道(上)
http://www.infzm.com/content/36911/

http://www.infzm.com/content/37587



龙熊之舞——中俄关系的新时代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刘丁 发自黑龙江绥芬河 吉林长春、珲春

2009-11-18 21:07:11


■行走东北亚专题报道(下)

"中俄关系的历史性变局正在中国东北和俄国远东发端。遭遇了西方冷遇,同时又目睹了近代史上从不被认为是对手的中国的快速发展,素来强势的俄罗斯接受了中俄之间资源换投资的战略合作。而两国心理距离的缩短,则要指望交往日益增多的年轻一代来实现。 "

初冬的百年口岸绥芬河,尽管当地所有的公共标识都还是中俄双语,当地的乞丐依然会用俄语乞讨,然而俄罗斯人却明显少了许多。不少商店和饭店关了门。一个商厦门口贴着“一年2万出租摊位”的广告,而之前,这样抢手的摊位租金要到10万之上。

一年前,这里是一番繁荣景象:街边停满了各地牌照的车,俄罗斯人熙熙攘攘,周末“倒包”的俄罗斯人更是常常挤爆了车站。

去年9月开始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打击要远甚于中国。石油价格暴跌——从2008年7月的最高点每桶147美元跳水到今年3月每桶32美元的低点(现已反弹到80美元左右),让俄罗斯在普京时代靠不断上涨的石油美元堆积起来的财富和繁荣一下子灰飞烟灭:外汇储备大幅缩水,资本疯狂外逃,卢布急速贬值,政府和企业债务缠身,失业率大涨,俄罗斯经济至今未能恢复元气,俄罗斯人的购买力大幅下降。

金融危机让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之梦更加遥远:自顾不暇的莫斯科已经没有太多实力可以投向这片人烟稀少但资源极其丰富的广袤土地。

中国人说,福祸相依。未曾想的是,也正是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加速了中俄两国间的一场战略合作,即中国的东北和俄罗斯的远东“配对”发展:用中国的钱和技术投资远东,换回远东的资源。


发展落差

“30年前,大连不如海参崴。而现在,大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海参崴却几乎没变化。”"

上世纪70年代,当年轻的李恩泰被分配到绥芬河工作的时候,那里是“一条街道一盏灯,一只喇叭全城听”。没有公交车,他便从火车站一路走着去市政府报到,越走心越凉。

1987年,在中俄僵局多年以后,绥芬河成为了中俄边境上第一个重新开放的口岸,其贸易的形式是最古老的以货易货。时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的李恩泰代表中方参与全程的谈判。

从那以后,这里很快就成为了人、货、钱的集散地,“中国倒爷”们开始把中国制造的服装鞋帽等各种商品运过边界,换回来的是俄罗斯的裘皮大衣和原木。那真是一个赚钱赚到手软的年代!

繁荣的边贸不仅催生了无数的富翁,也推动了绥芬河经济的强劲发展。金融危机之前的很多年里,绥芬河的人均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等多项指标位均居黑龙江省66个县(市)第一位。

人均生产总值更是由1987年口岸刚恢复时期的1744元猛升到2007年的80962元,超过了北京、上海等地。

如今的绥芬河已成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新一代的绥芬河人都非常喜欢这个城市:空气好,干净,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更重要的是,有活力和包容,而这些都是开放带来的副产品。

绥芬河的发展只是改革开放为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然而在边境的另一端,发展却几乎停滞。

“30年前,大连不如海参崴。而现在,大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海参崴却几乎没变化。”友谊木业集团副总经理刘喜照告诉记者。

从沙俄扩张年代到苏联老大哥时期,俄罗斯的国力一直都强于中国,而且近代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双边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告终,由此形成了俄罗斯对中国强烈的优越感。然而,中俄两国近十几年来的发展落差,给俄罗斯人的心理带来了巨大落差。

“1992年我刚到俄罗斯的时候,尽管那时苏联刚解体,物品极其短缺,但俄罗斯人还是觉得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很可怜。”在莫斯科生活了17年的方涛说,“而现在,他们对我们很嫉妒。”

“莫斯科的官员很不愿意和中国打交道,尽管他们又不得不和中国打交道。”方涛在俄罗斯的政界和商界有很多朋友。

他提醒说,其实很少有人注意的是,普京总统上台之初是“中国威胁论”的一个主要倡导者,只是在其西方政策没有被西方接受的情况下才转到东方,并在第二轮执政期间开始大打中国牌。

莫斯科这种微妙的心理,很明显地体现在其对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发展的支持上。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石油、煤炭、金属、木材等资源,而且这一地区对俄罗斯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长期以来,该地区一直是俄罗斯的“老少边穷”地区,这里距离莫斯科的距离,无论空间的、心理的,还是经济的,都非常遥远。

几个月前,方涛在南西伯利亚的某个地方,发现了一个“极高品位的煤矿”。他联系了国内包括神华在内的多家公司,但最终却没人接单。因为要把那地下的煤挖出,中国公司还得自己建铁路把煤运出来。这笔投资高得惊人。“煤如果埋在地下,就不是钱!”方涛说。


协调之惑

"在上月签署的《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中,205个主要合作方案几乎都与开采俄罗斯远东的资源有关。"

莫斯科对远东地区的发展始终停留在口头上,原因很是复杂,这里有一直困扰俄罗斯的所谓“西方还是东方”、“欧洲还是亚洲”的身份认同分裂,也有普京执政以

来俄罗斯最高决策层到底是“向西”还是“向东”的外交战略的选择,还有这片广袤的土地本身存在的大问题:人口稀少且越来越少,资金和劳动力匮乏但却对中国的劳务和资本输出心存警惕,担心一百多年前从中国手中拿去的土地最终“中国化”,等等等等。

随着普京总统第二任期间外交战略的转向,俄罗斯开始认真地考虑远东地区的发展,只不过这次开始谨慎借助中国力量。

2007年3月,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在莫斯科第一次提出,将俄罗斯远东大开发规划与中国振兴东北战略结合起来,并“着手制定这方面的合作计划”。 2007年8月18日,两国最高领导人会见时,又进一步建议:“早日启动协调两国地方发展战略,制定中俄地方合作中长期规划。”

同年,俄罗斯推出了《2008-2013年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纲要》,核心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该纲要计划投资220亿美元,修建6600公里公路、5100公里输电线路以及2400公里的通讯线路,新建17个支线机场和10个海港。

今年5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俄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召开的边境合作会议上对远东各州的地方官员说:“必须更加积极地吸引中国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投资。”

他表示,中国不仅是俄罗斯工业产品的大市场,同时还拥有大量的金融资源可以投资到俄罗斯经济当中。在这方面俄罗斯应当确立与中国合作的优先方向。

在熟悉俄罗斯政局的人看来,梅德韦杰夫对中国非常有兴趣。普京第二任期间“向东”转的外交努力,背后就有时任总统办公厅主任、人称“宰相”的梅德韦杰夫的大力推动。

双方高层的努力终于在上个月普京总理访华期间修成正果。在中俄签署的一系列协议中,就包括《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2009-2018)》,纲要涉及中俄两国边境地区205个主要合作方案,而且几乎所有方案都与开采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源有关。

然而,中俄两国两个地区间的这个“配对”发展计划公布后,随即在俄罗斯引起热议。 有不少俄罗斯专家担心,俄将可能沦落为中国的原料基地;未来10年中俄合作原则将建立在“以原料换技术”的基础之上。


能源之痛

“几乎所有的合作,俄罗斯都希望占有主动权,甚至是向中国借钱,都要中国按照俄罗斯的要求给钱。”"

就在俄罗斯似有重新兴起“中国威胁论”之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却在为中俄之间签署的另一份重要协议——《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而担忧。石油和天然气谈判一直是中俄之间最重要的经贸合作。

中俄天然气合作一波三折。早在2006年,中俄就签署了年输送量达8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进口协议,但因双方在价格上存在“巨大分歧”,一直未有实质进展。今年6月,俄天然气工业公司还表示,由于价格上的分歧将无限期推迟建造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计划。

据知情人士解读,这种“外交热而经贸冷”的背后,实际上反映出俄罗斯在包括能源等所有有关俄罗斯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一贯的强势和不妥协作风。

“几乎所有的合作,俄罗斯都希望占有主动权,甚至是向中国借钱,都要中国按照俄罗斯的要求给钱。即使这样,他们甚至都还不信守自己的承诺。”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中俄问题专家说。

俄方的这种作风在中俄石油交易以及谈了十几年的中俄石油管道的谈判中早已略见一斑。

2004年,当时在俄罗斯石油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国有俄罗斯石油公司,以几十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当时已经锒铛入狱的俄罗斯首富、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领导的尤科斯石油公司的最大资产,一跃成为俄罗斯的石油巨头。

当时外界普遍认为,这笔收购资金主要来自中国。因为就在收购的几乎同一时间,中石油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签订了一项长期合作协议。合同规定,中国向俄罗斯一次性提供60亿美元贷款,作为交换,俄罗斯将在 2004-2010年期间,向中国提供总共4840万吨石油。这也是中俄之间第一次的“石油换贷款”计划。

然而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直到现在,俄方都以各种理由推迟正常的还款业务。

今年2月17日,中俄双方在历经了十多年的曲折谈判后,终于签署了所谓的“世纪合同”——中方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供为期20年的250亿美元贷款(这是俄历史上获得的数额最大的贷款之一),而中国将获得20年内每年进口1500万吨俄石油的保障。

直到现在,双方对这项“贷款换石油”的世纪合同细节都讳莫如深。但可以确定的是,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在协议签署回到莫斯科后,与政府官员高调庆祝贷款是按照俄罗斯的条件取得成功。

另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次250亿美元合作协议的关键障碍仍未消除。一、输油管道何时建成仍不确定;二、每年的供油量不确定,该协议所签订的1500万吨/年的供油量只是意向性的;三、仍要进行价格谈判。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所俄罗斯问题专家姜毅曾经表示,中俄签订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仅仅是中俄石油谈判的一个润滑剂,未来俄对华出口的石油供应的价格谈判必将“艰苦而漫长”。

上月普京访华后,独立民间智库安邦咨询公司在《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文章《中国何苦乞求俄罗斯?》。文章指出,中国在现有的能源消费中,对俄罗斯并无太强的依赖,2006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1500万吨,算上近几年的增量,在中国2亿吨的石油进口量中,还占不到10%的份额。再以天然气为例,在中国每年消耗的8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中,只有40亿立方米源自进口。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的天然气中国是等得起的”。

文章呼吁,中国只有在国际能源战略布局中,“不把俄罗斯太当回事”,反而能从俄罗斯获得更大的能源支持与合作。

这个建议也得到了石涛的认可。他认为在与俄罗斯的交往中,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学习日本人对俄罗斯的“强势外交”:“你想卖石油给我?你自己来。”


融合之难

"远东距离东北比莫斯科更近,但双方的心却又难以接近。"

“冷啊。”问起对俄罗斯人印象的时候,绥芬河市三峡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在中国都一个桌子吃的饭喝的酒,结果等下次我们再去的时候,他们看见我们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像根本不认识一样。”他说。

俄罗斯人“不讲感情”,这让特讲感情的东北人极其不适应。友谊木业的刘喜照对我们说,远东地区的林区,“很多中国人是去了第一次就再也不想去第二次。”

然而,相比起俄罗斯人的“冷漠”,更让中国人不能适应的是俄罗斯的警察。

三峡和友谊木业都在远东设立了合资的原木采伐和加工厂。他们介绍说,远东地区的警察“事事都管”,三天两头就来查,来了敲诈勒索。所以中国人办的企业大都要留个后门,等警察一来,就从后门逃走,有的逃到山上,有的则被迫躲进池塘。

“在远东办企业,就跟做贼似的!”李世民愤愤地说。“极其没有信用”,是另一个中国人对俄罗斯人的普遍看法。

友谊木业集团曾经和俄罗斯一家原木供应商签订了一个10年的木材加工合作合同,中方提供人、钱、技术和设备,而俄方就是提供原木。哪知两年后,等俄罗斯商人把中国的这一套玩法都学到手后,就想办法把中方合作伙伴挤走了,“反正他知道那些设备你也带不走。”刘喜照无奈地说。

而出了问题之后,中国商人很少有人会通过当地的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且很多人根本就不太了解当地的法律。中国商人的态度通常是“能做就做,不能做就走”。

系统性腐败,则是中国商人在远东需要共同克服的一大难题。三峡木业在摸索了几年后,才找到双方合作之门。“看着是跟一家企业谈生意,其实都是跟这个企业之外的某个人谈,这个人可能是警察,也可能是官员。他们通常是企业的真正所有者,或保护人。”李世民介绍说。

而俄罗斯人缺乏信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位于中俄边境的“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互市贸易区”。这是2002年,中俄两国政府经过外交换文确认的第一个全封闭式贸易区。

按照计划,这个全封闭式贸易区位于中俄边界线两侧,建成后两国公民可持有效证件免办签证,自由出入,集商品批发、零售、展销、仓储、运输、进出口加工、信息咨询、旅游度假、餐饮服务、文化交流、金融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然而,等中国这边大兴土木,兴建了包括国际商展中心、休闲度假村、歌剧院、俄罗斯风情街、五星级宾馆等一系列设施,号称投资百亿,而迄今为止,俄罗斯那边只建了一座教堂!

然而,对于那些讲得一口地道的俄语、对俄罗斯社会和文化有很深了解的中国人来说,中国人对俄罗斯人存在极大的误解。“说俄罗斯人不讲感情?!”石涛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在莫斯科生活了17年的石涛今年刚回国。他之前在俄罗斯开公司,雇佣的俄罗斯员工多达27人。在莫斯科的时候,每个周末他们都被俄罗斯朋友们请去别墅吃饭,从来没有一个周末空闲过。

有一次,当石涛带着国内的朋友直接把车开到国家杜马时,他的好朋友——国家杜马的一位高级官员立刻出门,热情地和他的朋友们握手寒暄。“说实在的,做生意我吃过中国人的亏,但从没吃过俄罗斯人的亏。”石涛说。在最初和中国人交往吃过亏后,石涛在莫斯科就只和俄罗斯人来往,他的朋友很多都是莫斯科政界和商界的精英。

长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王金铃也认为俄罗斯人“重感情重友谊”,很容易交朋友。上世纪90年代,王在俄罗斯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石和王素未谋面,但他们都认为,和俄罗斯人交往甚至比和中国人交往要“简单”,因为没那么多心眼。

之所以石涛王金铃对俄罗斯人的感觉与绥芬河的木企老板们大相径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都能说非常地道的俄语。熟悉俄语,也就意味着熟悉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有意思的是,他们甚至连长相都“俄罗斯化”了。石在俄罗斯常常被警察认为是本地人,而王则笑称连自己的身材都是“俄罗斯人的”,如果光听她说俄语,连长期驻俄的外交官都分不出她是中国人还是俄罗斯人。

在石涛看来,俄罗斯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聪明,甚至可以说狡猾。“中国人是小聪明,俄罗斯人是大聪明。”中国人耍小聪明,于是在海外都是自己人跟自己人斗,内耗不断,不惜牺牲自己人的利益,而俄罗斯的普通老百姓平时“老实,没心眼,民风好”,然而遇到大事情,绝对是誓死捍卫国家和本民族的利益,“特别爱国”。

今年6月份,当莫斯科突然无限期关闭了位于莫斯科东区的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也是华商最大的市场后,有中国商人找到石涛的一位俄罗斯朋友,他在其他市场有摊位出租。中国人提出月租金翻倍,从一个月2000元涨到4000元,前提是让现在的中国租户立马搬走。俄罗斯人照做了。然后又来了一中国人,提出同样的要求,月租金翻番到8000元,俄罗斯人又照做了。接着又来了一中国人,把月租金提高到2万,前提是把前一个中国租户赶走。短短数月之内,中国人自己哄抬租金,自己人害自己人,这让那个俄罗斯业主“很不理解”。

三峡经贸有限责任公司两三年前在远东采购林木的过程中,曾发生过群体械斗事件,结果有的人腿被打断,有的人肋骨被打断,场面非常惨烈。

事故的起因是当时国内木材市场极好,想来采购原木的中国人很多,僧多粥少的时候,一个由中国人组织的、有俄罗斯人参与的黑社会团体就形成了。他们控制了采购渠道,不让外人加入,即使加入,也会被要求给予分红。三峡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与这个黑社会的一个成员发生口角,于是,有员工遭到该黑社会雇用的俄罗斯人暴打。“报警或找使领馆都没用,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该公司总经理李世民说。三峡公司于是组织了一批能打的员工,以牙还牙。自那之后,黑社会就再没有找过公司的麻烦。“说俄罗斯市场乱,不全是俄罗斯人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中国人自己不规矩。”长期参与中俄边贸管理的李恩泰总结说。


市场之乱

“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上的乱象……的责任首先在于政府人士:‘保护’它们的警察局、收取贿赂的移民局,还有对所有这一切熟视无睹的卫生和消防部门,因为所有人的利益都在里面。”"

今年6月29日,莫斯科当局以该市场查获走私货物和违反卫生、消防安全为由,突然无限期关闭了位于莫斯科东区的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该市场经营服装鞋帽等日用品批发,以商品和资金流量而言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市场。在这里经营谋生的主要是中国人、越南人和中亚人。

据估计,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有七八万名华商,而这次货物和资金遭扣押的华商大约有3万名,涉及货款50亿美元,集装箱2万个。

所谓“走私”货物,这是俄罗斯长期存在的所谓“灰色清关”带来的结果,即与俄罗斯海关等机构结为利益共同体的一些中介机构操纵和垄断着进口的报关程序,其

他国家商人如果想出口俄罗斯,要么是走正常报关程序而不得,要么是图灰色清关的费用更低,而付出的代价就是没有正式的报关单据,一旦被查出,即为走私。灰色清关是俄罗斯的体制顽疾,与本国猖狂的官员腐败息息相关。

事情发生后,俄罗斯国家杜马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根纳季·古德科夫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称,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违法责任在于当局。“这个市场应该关闭,但是本应该提前通知关闭日期,以便人们能够做好准备。”古德科夫说。“类似的市场是官员们的摇钱树和生意,而且不仅是低层次官员,还有相当高级别的官员。”古德科夫说,“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上的乱象……的责任不在于商贩,也不在于市场的所有者,而首先在于政府人士:‘保护’它们的警察局、收取贿赂的移民局,还有对所有这一切熟视无睹的卫生和消防部门,因为所有人的利益都在里面。”

中国商人总是抱怨俄罗斯的政策随意,没有任何预见性。比如俄罗斯说要关闭这个市场已经说了很多年了,谁也不曾想,突然一夜就关闭了,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很多华商的货和钱都没有拿出,以致倾家荡产。之后华商又互相传言,俄罗斯政府接下来要查远东地区的类似市场,提醒大家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而,到现在为止,这仍然只是个传闻,就像此前无数次传闻要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而落空了无数次一样。

海关关税对俄罗斯整体经济举足轻重。2008年俄罗斯海关税收总额为4.7万亿卢布,占俄罗斯预算收入总额的一半以上。而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1-7月俄海关税收同比下降近40%,这让俄罗斯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

灰色清关导致俄罗斯关税和财政收入大量流失,严重损害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力量,俄决策层一直想解决这个毒瘤。这次借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下手,除了经济原因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俄政坛内部派别之争,但不管怎样,中俄双方已经试图从制度上解决这个一直制约两国经贸发展的瓶颈。

从这次突然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看,很多华商解读为“俄罗斯打击灰色清关是要动真格了”。

在此次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和俄罗斯联邦海关署关于规范通关监管秩序的合作备忘录》。

而对很多中国商人来说,也一直希望能走“白色通关”,以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

除了中央政府层面的合作,一直处于中俄边贸前沿的绥芬河市政府更是推出一个以信息化手段打击灰色清关的尝试。

负责建设和营运这个“中俄电子商务平台”的是今年2月成立的绥芬河亿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资金全部来自政府投资。该公司首席运营官李磊告诉记者,中俄电子商务平台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网上交易实现中俄进出口贸易,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在网上完成报关和通关,据说最快可在24小时之内办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把中俄进出口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政府机构,包括双边的海关等部门的部分功能,全部放在这个平台上。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但联想到俄罗斯政府的行为方式,这同样也是一个有难度的挑战。


汉语热:希望在年轻一代

“现在在俄罗斯,谁会汉语,谁就是香饽饽。”"

“你们教俄语的就自生自灭吧。”在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一位老专家这样对俄语老师们说,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刻在俄语教授王金玲的心里。

苏联解体后,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景气,社会政局的动荡,俄语式微。到本世纪初的时候,全国的俄语老师总共才两三千人。有不少地方的俄语老师因为没学生,纷纷转行。

而王一直在默默地坚持,“就是因为喜欢”。她没有白等。2004年以后,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好转,学俄语的人开始递增。2006年-2007年,中俄两国实施了前所未有的俄罗斯与中国国家年项目。2009年-2010年,两国又举办“中国俄语年”和“俄罗斯汉语年”活动,旨在增强两国人民对彼此语言、文化、历史和传统不断增长的兴趣。

作为“中国俄语年”的一部分,俄方在中国东北三省选择5所大学建立俄语基地,俄方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并免费为俄语基地提供系列的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后续的一系列文化资料,包括文学和艺术,以促进文化、学术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今年5月,长春大学被选为5个俄语基地之一,教学点就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障碍制约了中俄之间的技术合作。”王金玲说,“中国这边既懂语言又懂技术的人少之又少。”这样的人才集中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那个时代中苏之间的合作和友谊也令许多人难忘。

如果说中国这边是恢复学习俄语的热情,那俄罗斯倒可以说兴起了一股“汉语热”。“以前俄罗斯学生一说出国,首先想到的是西方国家,而现在一说出国,哪都不去,就去中国。”王金玲告诉记者,“现在在俄罗斯,谁会汉语,谁就是香饽饽。”

她领导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每年都有一百多名俄罗斯学生来这里学习汉语,尤其是像暑假这样的短期培训。

来中国学习汉语,每个月连学费吃住一起大概要花费人民币1万多元,但俄罗斯的家长们非常支持孩子们来中国学习汉语。很多家长们只要手中有了1万元(俄罗斯人没有存钱习惯),就送孩子来中国学汉语,有的甚至只要有了一张机票钱就让孩子飞过来了,“非常渴望”。

每次短期培训一结束,俄罗斯孩子们全都是痛哭流涕,不愿意走,不少人很快就又回来了。

不仅是民间,官方也开始重视培养汉语人才。王金玲注意到,10月份俄罗斯总理普京访华,为他做汉语同传的就是一名俄罗斯人。在她的印象中,在这样的外交场合,这是第一次由俄罗斯人而不是中国人为俄方官员做汉语同传。

20岁的大二学生、俄罗斯姑娘Darya就是在长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参加了暑假的短期培训不到2个月,再次来到长春学习汉语的。“我觉得在这里学一个月相当于在俄罗斯学一年。”她说。

没来中国前,Darya对中国的印象几乎全来自成龙的电影,觉得中国的街道很窄很旧,很落后。等她一到长春,发现和想象中完全不同:晚上很繁华,到处都亮着灯;人很多,高楼也多;商店里的物品很丰富,衣服的颜色很鲜艳也很便宜,这说明“中国人过得很好很幸福”。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国人很友善,晚上逛街从来不需要担心安全问题。

Darya来自西伯利亚最大的城市,也是俄罗斯继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后的第三大城市新西伯利亚,她对中国印象的反面几乎就是那座城市的特点。

记者随机接触的多位俄罗斯学生,都认同Darya对中国的观感。对他们来说,学好了汉语,就意味着有一份好的工作,而且大家都无一例外地喜欢中国。“我找不

到批评中国的理由。”22岁的俄罗斯姑娘Elena说。


(应被访者要求,石涛为化名)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August 19, 2009 - 10:13 pm:   

4580819%2C00.html,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4580819,00.html

德国/欧洲 | 2009.08.19|


历史上的今天:敲下柏林墙第一块砖的匈牙利"泛欧洲"野餐

1989年8月19日,约500名前东德居民利用在匈牙利-奥地利边界地区进行"泛欧洲"野餐的机会,越过暂时敞开的边界,逃往西欧。这就是之后引发大批前东德居民逃离东德以及导致前东德最终瓦解的导火索。


pep.jpg1989年赶往奥地利边界参加"泛欧洲"野餐的前东德人


当年,前东德的居民只能在同东德保持友好关系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度假,比如匈牙利和捷克等。1989年,尽管前苏联政局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前东德执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党还执意忙碌筹备建国40周年的庆典。成千上万的前东德居民利用夏季度假的机会,大批逃往西欧国家。前西德驻捷克和布达佩斯的使馆以及西德位于东柏林的常驻代表处里,挤满了来自前东德的难民,以至于最后不得不暂时关闭。不过,大多数前东德难民却选择了一条特殊的途径 - 匈牙利与奥地利的边界:1989年6月27日,匈牙利象征性地剪开同奥地利边界的铁丝网,并减少了一些监控措施。

从那以后,每天都有上百名前东德居民为了摆脱前东德秘密警察的严密监视和东德社会主义经济困乏的状况逃往奥地利,再进入前西德。一些前东德难民说:

"我还不敢相信,我自己到了这边。我刚刚乘巴士直接到了肖普朗,然后跑过来。"

"我是跟着一个逃跑的队伍,距离边界还有100米时,所有人下车,然后冲向铁丝网,翻过去,就到了奥地利。"

1989年8月19日,就在匈牙利国庆前一天,匈牙利反对党团体和泛欧洲联盟在匈牙利同奥地利交界的地方,也就是奥地利布尔肯兰州的圣马尔加雷腾和匈牙利的肖普朗,组织举行"泛欧洲野餐",并且象征性地将边界大门敞开几个小时。这一消息马上在当时正在匈牙利度假的前东德居民间不胫而走。一共有 15000人参加了野餐。数百名前东德居民也利用这个机会逃到了奥地利。尽管有政府下达的开枪令,匈牙利边境警察仍然没有对越过边境逃往奥地利的前东德居民采取任何行动。

pep.jpg
1989年奥地利边界线开放,500名前东德人利用"泛欧洲"野餐逃往西欧


大批前东德人的逃离,也给"铁幕"撕开一道缝隙。这道缝隙在1989年5月2日变得更加宽阔,因为匈牙利政府宣布拆除通往西欧的边境设施。匈牙利同奥地利边界上600米长的铁丝网被逐渐拆除。1989年6月,匈牙利和奥地利两国外长自己拿起钳子,在媒体在场的情况下,剪断铁丝网。当年的奥地利外长莫克说:"我感谢匈牙利外长洪恩,同我一起完成这个有象征意义的行动。这是我外交和政治生涯中最美的一刻。"

1989年9月10日,匈牙利正式允许前东德居民可以前往西欧。之后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得以重新统一时,当年的西德总理科尔也向布达佩斯政府表达了感谢:"没有匈牙利政府允许德国公民入境西方的勇敢决定,就不可能,或至少不会这么快出现东德的巨大变化。匈牙利敲下了柏林墙上第一块砖。"

"泛欧洲野餐"之后3个月,柏林墙倒塌,东西德统一。今天在奥地利圣马尔加雷腾有一座露天博物馆,纪念当年这一意义重大的活动。


作者:Daniel Scheschkewitz/谢菲



===============================================================
4562216%2C00.html,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4562216,00.html

时事风云 | 2009.08.13

美国与柏林墙

1961年8月13日东柏林开始修建柏林墙,苏联和民主德国走在了一起。不过从国际法层面来看,当时西柏林的地位并没有任何改变。对东德开始修建柏林墙的行为,美国表现得十分谨慎。

pep.jpg
1963年6月,肯尼迪(前左)和阿登纳在柏林(前右)

德国和美国的紧密关系还要追溯到联邦德国第一任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1954年,总理阿登纳在德国热情地会见了当时的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阿登纳说:“我们非常高兴。我代表德国人民对杜勒斯先生在如此紧张的时刻,不辞辛苦远道而来。看来,最优秀的欧洲人来自美国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1960年底,美国民众选择了约翰·肯尼迪为美国新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还没有宣誓就职,当年的德国外交部长海因里希·冯·布伦塔诺就强调了德美关系的重要意义。冯·布伦塔诺表示:“我确信,新当选的总统肯尼迪会使德美关系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不会不同于迄今的两国关系。”

几个月后,也就是在1961年8月13日,东柏林开始设置将民主德国与西方隔离的障碍物。修建柏林墙就是这一措施的一部分。民主德国和苏联全力阻止从东德逃亡西德的难民潮。仅在1961年的前七个月逃亡西德的难民就超过15万人。而在这之前的几年中,有近300万东德人迁往西德生活。离开社会主义德国的大部分是高级专业人才和年轻人。

pep.jpg
1961年,柏林墙初建时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认为东德修建柏林墙不是发动战争的理由。为了显示美国的力量,肯尼迪派遣1948年至1949年间执行柏林"空中走廊"计划的英雄克雷将军和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前往柏林。1963年,肯尼迪亲自出访德国。6月26日这一天,肯尼迪在柏林舍内贝格市政厅前,面对数十万德国民众进行了关于"柏林墙与自由"的演讲。其中肯尼迪发表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讲话,他说:“我是一个柏林人。”

肯尼迪的个人魅力使柏林人和美国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当东柏林开始修建柏林墙时,许多人希望美国能做出更多的干预。但是美国总统肯尼迪和德国总理阿登纳的反映则较为谨慎。他们知道,世界正处在核战争的边缘。最危险的时刻尤其在1961年的10月。当时美国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被围困在东德地区。美国坦克部署在柏林东西德边境检查站--著名的"查理检查哨所"旁。他们的对面就是苏联红军的坦克。最终双方撤回了在查理哨所驻守的士兵。

以后的几年德美关系总是让人感到失望,双方还出现了意见分歧。1978年,当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德国会见当年的德国总统瓦尔特·谢尔时,人们就能感觉到这一点。瓦尔特·谢尔先生说道:“当然盟国间偶尔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包括德国和美国之间,有时候两国会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这完全是因为我们总是要共同解决越来越多的难题。但是我们两国总是能够找到能够令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德国是美国在欧洲重要的盟国。就在新一届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了针对西方的新政策之后,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于1987年6月12日出访柏林。他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发表讲话,要求戈尔巴乔夫拆掉柏林墙:“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 拆掉这堵墙吧!”

1989年,里根的继任乔治·布什在柏林墙被推倒前访问了德国。德国前总理科尔强调了美国为德国最近近几十年来的和平和自由所做的贡献。他说:“最近几天我们举行了庆祝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国40周年的庆典活动。我们确信:我们走过了40个和平之年。同时我们一刻也没有忘记,我们要感谢美国朋友这些年来给予我们的支援和友谊。”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当时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是从一开始就主张东西德统一的重要人物之一。

作者:Miodrag Soric / 严严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hursday, June 25, 2009 - 06:47 am:   

谈到此次伊朗大选所引发骚乱的原因,华大使表示,这是过去30年来伊朗社会矛盾积累爆发产生的必然结果。华大使说,伊朗人通过伊斯兰革命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和尊严,并且为伊朗这个社会重新树立了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什叶派的宗教价值观念。这个政权在革命初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但它有一个问题,伊斯兰革命30年以来,伊朗社会始终处在高度政治化、革命化的进程中,对经济,尤其是民生比较忽视。这样经过了30年以后,伊朗这个石油收入这么丰富的国家,不仅没有进入21世纪新兴国家的行列,就连起码的民生都成了问题,这样逐渐就形成了伊朗社会上有一部分人觉得政策要发生变化。多数人不是觉得制度本身要改变,而是觉得起码经济政策要改变。

华大使说,另外要发展经济,特别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们懂得要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要引进外资、引进外国的技术,发展伊朗的石油天然气产业,使伊朗能够进入到世界上比较发达国家的行列。这部分人现在多是伊朗城市里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商人,他们的呼声越来越高,通过这次大选,这些人求新、求变的诉求是充分表露出来了,我个人认为这些人在伊朗社会里还不占多数,但是他们诉求这次通过穆萨维这个平台,是很强烈的表达出来了。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yilangdaxuan/conmments/200906/0625_6908_1220 280.shtml


中国驻伊朗前大使:伊朗改革派借穆萨维求新求变诉求

2009年06月25日
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近日,伊朗大选的骚乱被看作是伊朗民意前所未有的严重分化。连日来,反对派总统后选人穆萨维的支持者以选举存在诸多舞弊为由,在德黑兰等地举行了多次大规模抗议活动,并与警方发生冲突,严重影响了伊朗政局的稳定。

22日,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宪监会)承认总统选举过程中存在违规情况,并将重新抽检部分选票调查是否对选举结果有决定作用。据伊朗新闻电视台23日报道,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已接受了伊朗宪监会的请求,把原定于24日公布有关第10届总统选举调查的最后期限推迟5天。

那么伊朗发生此次大选骚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宪监会最后公布的选举调查结果会推翻此前宣布“内贾德大选胜利”的结果吗?伊朗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日报网专访了中国驻伊朗前大使华黎明先生。

谈到此次伊朗大选所引发骚乱的原因,华大使表示,这是过去30年来伊朗社会矛盾积累爆发产生的必然结果。华大使说,伊朗人通过伊斯兰革命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和尊严,并且为伊朗这个社会重新树立了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什叶派的宗教价值观念。这个政权在革命初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但它有一个问题,伊斯兰革命30年以来,伊朗社会始终处在高度政治化、革命化的进程中,对经济,尤其是民生比较忽视。这样经过了30年以后,伊朗这个石油收入这么丰富的国家,不仅没有进入21世纪新兴国家的行列,就连起码的民生都成了问题,这样逐渐就形成了伊朗社会上有一部分人觉得政策要发生变化。多数人不是觉得制度本身要改变,而是觉得起码经济政策要改变。

华大使说,另外要发展经济,特别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们懂得要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要引进外资、引进外国的技术,发展伊朗的石油天然气产业,使伊朗能够进入到世界上比较发达国家的行列。这部分人现在多是伊朗城市里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商人,他们的呼声越来越高,通过这次大选,这些人求新、求变的诉求是充分表露出来了,我个人认为这些人在伊朗社会里还不占多数,但是他们诉求这次通过穆萨维这个平台,是很强烈的表达出来了。

关于伊朗宪监会请求推迟宣布选举调查结果的原因时,华大使表示,这就是缓兵之计,宪监会需要赢得一点时间,来做伊朗内部的协调工作,特别是在支持保守派内贾德的哈梅内伊和支持改革派穆萨维的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这两位政治人物之间做一些沟通。但华大使同时表示,推翻之前的选举结果进行重新选举是不可能的。

华大使说,有一些人士已经表示了不会改变选举的结果,他们的调查结果没有出现什么重大的违规现象。即使5天以后宣布有些违规,那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小违规而已,所以翻盘大概是不可能的,推迟5天是怕激起那些反对者的反弹。

关于伊朗局势进一步发展态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华大使认为,伊朗局势按照现在的势头发展下去,街头流血不停,冲突不断,最后必定会导致两派之间的摊牌,局势会非常严重,会影响到政局本身的稳定。虽然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和哈梅内伊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毕竟他们都是体制内的,都是支持伊斯兰共和国政治体制的,一旦伊朗政局的安定出现了问题,大家都会受到威胁。改革派愿不愿意把事情继续做大,这恐怕取决于他们接下来的决策。

另外,也取决于哈梅内伊会对改革派采取多大的妥协,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津巴布韦式的解决”,就是总统还是由内贾德来当,但让出几个部长的席位让穆萨维的人来担任,这个改革派能不能接受还不得而知。现在领袖哈梅内伊可以做一些让步,但他很担心穆萨维背后支持者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还是不能收场。到底是舍什么取什么,现在是很关键的时刻。

关于伊朗未来的发展,华大使认为,今后不管伊朗社会出现什么情况,骚乱也许会平静下去,但这回伊朗中产阶级这种求新、求变的诉求已经表达出来了。我想伊朗最高的领导当局也听到了这种诉求,将来的政府我想会很重视经济和民生,另外对外关系恐怕也要做适当的调整。

就同一问题,一位在北京工作的伊朗记者泰山(中文名)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泰山认为,伊朗是个高度政治化的国家,在伊朗所有的新闻包括经济、文化、体育等都跟政治联系在一起,人们做的、说的也都逃离不开政治,伊朗中产阶级这次利用改革派候选人穆萨维的这个平台,用尽一切可能的方式克服障碍,来把他们求新、求变、求改革的迫切愿望表达出来。

泰山说,在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就是神的代表,掌管着伊朗宪监会、伊朗革命卫队以及一切决策的最终决定权,当6月19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德黑兰大学发表讲话力挺内贾德,支持其赢得大选胜利的合法性时,许多伊朗人开始不是针对内贾德,而是把矛头直接指向这个拥有国家99%的权利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这些人现在认为,完全顺从最高领袖的旨意,这对伊朗国家的政权来说是件不幸的事情。

关于有报道西方一些国家利用此次伊朗大选骚乱来干涉其内政的说法,泰山说,西方媒体完全是根据其自身利益政策来对伊朗大选进行炒作,只要伊朗政府采取措施来“回应”抗议示威者,西方媒体就假借维护伊朗人民政治权利,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权利来干涉伊朗内政。但现在的问题是,伊朗政府还没有选择机会来改变目前的局势,他们只能找借口来掩饰自己的错误。

此外,6月23日,在中国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秦刚就日前伊朗选举所引发的骚乱表示,中方注意到近日伊朗国内局势的发展。我们尊重伊朗人民的选择,希望伊朗国内的团结、稳定能够得到维护。伊朗在总统选举上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应该由伊朗人民自己解决。(环球在线:张琰)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June 22, 2009 - 11:47 pm:   

http://news.bbc.co.uk/2/hi/middle_east/8051750.stm

Guide: How Iran is ruled

============================================

http://news.bbc.co.uk/2/hi/middle_east/country_profiles/806268.stm

Timeline: Iran

====================================
http://news.bbc.co.uk/2/hi/middle_east/8060167.stm

Iran: facts and figures

Iran elects a new president on 12 June amid mounting pressure for reform from within and outside the country.

Iran possesses nearly a 10th of the world's oil, yet fuel is rationed. Inflation is at unprecedented levels, and there is disenchantment with government spending policies which are largely seen as populist and which the country cannot afford.

Read more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country in facts and figures.


THE PEOPLE

Iran comprises a mix of ethnic and religious groups, but is led by Shia Muslim clerics.

A president is publicly elected every four years from a candidate list vetted by the influential Guardian Council, half of whose members are themselves appointed by the powerful and conservative Supreme Leader, Ayatollah Ali Khameni.


Find out more about who runs Iran

Iran's population doubled between 1975 and 2000, and an increasingly large proportion of it is young.

About half its 71m people are under 25; nearly two-thirds under 30. This youthful population is clearly demonstrated in the graph below.



Iran1.gif

Literacy rates among young people bear comparison with much of the world, although there is a marked difference between men (87.3%) and women (77.2%) over the age of 24.


HEALTH

Iran's health indicators are among the best in the Middle East because of a government drive over the last 20 years to improve the nation's health by focussing on primary care and disease prevention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areas.

Iran2.gif

The government has invested heavily in health care

In 2005 Iran spent 7.8% of its GDP on health, compared with neighbours Saudi Arabia's figure of 3.4% (2007), Iraq's 4.1% (2007) and Turkmenistan's 4.8% (2005). The UK spent 8.2% of GDP on health care in 2005.

But massive unemployment - analysts put it between 20% and 30% - has led to a "brain drain" from the country, leaving it short of (among others) health professionals, particularly doctors and dentists.

Yet life expectancy is above the global average (though nowhere near that of most of the Western world), diabetes and tuberculosis are at relatively low levels.

Only 4% of its population was undernourished in 2003,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though 4.3% of under-fives were overweight - putting it a lot higher up the global "league table" of child obesity.



ECONOMY

Iran has one of the strongest-performing economies of the major oil-producing countries in the Middle East.

But critics argue it has squandered much of this wealth through imprudent public-sector spending, subsidies, corruption and inefficiency.


IRAN FACTS

Major trading partners:

EU (24.3% of total import/exports), China (14.3%), Japan (9.8%), South Korea (6.3%), Turkey (5.6%)
Economically active population: 23.5 million (2006 estimate, CBI)
GDP: 294.1 billion dollars, (2007 US estimate)
Unemployment: 9.6%, rising to 20.3% among people under 24 (spring 2008, CBI)
Annual inflation: 25.3% (May 2009, CBI)
Oil production: 4.4m barrels per day (2006, IMF)
Country profile: Iran


A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report estimated that the country's non-oil fiscal deficit would rise to about 18% of its GDP by the end of the last financial year, making it even more at risk to a fall in oil prices.

While UN sanctions, imposed over its refusal to suspend its uranium enrichment programme have played some role in Iran's recent economic decline, the general feeling is that although they have made some aspects of business more difficult, they are not economically that signific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assets were targeted, deterring foreign banks from doing business in Tehran.

Petrol rationing, introduced in June 2007, sparked angry protests in which a number of petrol stations were burnt to the ground.


ENERGY

As the world's fourth-highest oil and gas producer, Iran enjoys good economic growth, but commentators fear it is too reliant on its petrorchemical revenues.

IRAN'S GAS IMPORTS/EXPORTS

Iran3.gif

Proven reserves 2007 - 27.80 trillion cubic m (15.7% of world total)
Production - 111.9bn cu m (3.8%)
Consumption - 111.8bn cu m (3.8%)
Source: BP 2008 report

They account for 80% of its export earnings, yet a lack of domestic refining capacity means it imports around 40% of its petrol.

Much of its oil income is used to fund public spending and subsidies.

The IMF estimates that energy subsidies amount to about 17.5% of it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 a country that has some of the cheapest petrol in the world - and fuel rationing.

And while the country boasts the biggest reserves of natural ga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second only to Russia globally), its consumption is also markedly high, behind only the US and Russia.


Iran4.gif
=========================================


4381902%2C00.html,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4381902,00.html

时事风云 | 2009.06.18

伊朗年轻人为何支持穆萨维

伊朗大约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年龄在30岁以下。目前,在伊朗各个城市举行示威的主力军也是年轻人,他们抗议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的选举大胜,并要求国家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伊朗许多大学生在总统选举中投了改革派候选人穆萨维的票。然而,当公布了现任总9 F艾哈迈迪内贾德取得压倒性胜利的选举结果时,他们不相信选举是按照合法的程序进行的。因此,成千上万的人自发地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流亡瑞典的伊朗社会学家塔耶菲观察了在他的祖国发生的情况,他说:"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的年轻人说选举结果不是来自于他们的投票,而是有人操纵的结果。年轻人要求重新举行选举。 "

然而,引发示威的原因不仅仅是选举中的舞弊问题。 德国马尔堡大学中东问题调查中心的施泰因巴赫教授说,伊朗培养的大学生对现状非常不满意。由于当前经济疲软,许多受过高等教=E 8的年轻人很难找到适当的工作: "年轻的大学生中,女性占60%。她们毕业后因找不到工作而感到失望。此外,这些青年人和部分中产阶层人士要求国家更加开放,更加民主,进一步向西方敞开大门,这些人现在走上街头举行示威。还有一点令人感到新鲜的是,参加抗议活动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而且还有一个更广泛的中等阶层,他们也开始走上街头参加抗议活动。这是从前所没有过的事情。 "

德国之声波斯语节目部负责人法罗基说,从抗议选举舞弊的示威活动中产生了一个新的运动,对伊朗形成了一个重大挑9 8,"这场运动将继续发展。伊朗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社会,百分之七十的伊朗人年龄在30岁以下,这对伊朗统治阶层来说是一颗定时炸弹。 "

社会学家塔耶菲说,示威者希望通过他们的抗议活动争取到更多的自由和社会开放。因此,即便是有危险,很多人也准备再次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活动,"我认为示威者不达到目的不会罢休。但是要保证示威取得成效,只能尽可能的采取和平的方式,否则将遭到政府的野蛮镇压。 "

在这种情况下,抗议者首先寄希望于通过互联网和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虽然目前政府禁止以任9 5方式向外界透露情况并加以封锁,但是仍不断有消息,图片或手机短信传向国外。伊朗问题专家施泰因巴赫说:"伊朗人以及伊朗青年迷恋新媒体。因为通过新媒体人们可以获得来自外界的激励,可以与世界各地支持这项运动的伊朗人建立通讯联系。我认为这反映了人们继续推动这一运动,继续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活动的真正动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并非完全孤立,而是已经连成了网络。 "

此间,伊朗国家最高监督机构-宪法监护委员会已宣布对总统选举部分重新计票。专家认为此举缺乏诚意,是为了安抚抗议者E3但是他们认为,示威者不会这么快就善罢干休。
作者:Anna Lehmann / 李京慧
责编:叶宣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June 22, 2009 - 10:16 am:   

Guide: How Iran is ruled


Iran1.gif

ELECTORATE

Iran2.jpg
Young women campaign for President Ahdmadinejad
Turnout has fallen from 80% in 1997 to 60% in 2005

Of a total population of about 65 million, more than 46 million people - all those over 18 - are eligible to vote. Some eight million of them were born after the 1979 revolution.

Voter turnout hit a record high at 80% in the 1997 elections which delivered a landslide victory for reformist President Mohammad Khatami. Women and young people were key to the vote.

But with disillusionment growing, only about 60% of the electorate voted in the final round of the 2005 election which brought hardliner Mahmoud Ahmadinejad to power.



PRESIDENT

The president is elected for four years and can serve no more than two consecutive terms.

Iran3.jpg
President Ahmadinejad: elected in 2005

The constitution describes him as the second-highest ranking official in the country. He is head of the executive branch of power and is responsible for ensuring the constitution is implemented.

In practice, however, presidential powers are circumscribed by the clerics and conservatives in Iran's power structure, and by the authority of the Supreme Leader. It is the Supreme Leader, not the president, who controls the armed forces and makes decisions on security, defence and major foreign policy issues.

All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are vetted by the Guardian Council, which banned hundreds of hopefuls from standing in the 2005 elections.

Conservative Tehran mayor Mahmoud Ahmadinejad became president in 2005 after he defeated former president Akbar Hashemi Rafsanjani in a second round run-off poll. Mr Ahmadinejad is Iran's first president since 1981 who is not a cleric.

Mr Ahmadinejad replaced reformist Mohammad Khatami who was elected president in May 1997 with nearly 70% of the vote. He failed to get key reforms through the Guardian Council and was hampered further after conservatives won back a majority in parliament in elections in 2004.




CABINET

Members of the cabinet, or Council of Ministers, are chosen by the president. They must be approved by parliament, which in 2005 rejected four of President Mahmoud Ahmadinejad's initial nominees for his hardline cabinet. Parliament can also impeach ministers.

The Supreme Leader is closely involved in defence,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 so his office also holds influence in decision-making. Reformist ministers under former President Khatami were heavily monitored by conservatives. The cabinet is chaired by the president or first vice-president, who is responsible for cabinet affairs.




PARLIAMENT

Iran4.jpg
Ali Larijani
The current speaker, Ali Larijani, is a former chief nuclear negotiator

The 290 members of the Majlis, or parliament, are elected by popular vote every four years. The parliament has the power to introduce and pass laws, as well as to summon and impeach ministers or the president.

However, all Majlis bills have to be approved by the conservative Guardian Council.

The first reformist majority was elected in 2000, but this was overturned four years later in elections in 2004. Many reformist candidates were banned from standing.

The current speaker of the parliament is Ali Larijani, a former chief nuclear negotiator.




ASSEMBLY OF EXPERTS

Iran5.jpg
Hashemi Rafsanjani
Former President Hashemi Rafsanjani is chairman of the Expediency Council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Assembly of Experts are to appoint the Supreme Leader, monitor his performance and remove him if he is deemed incapable of fulfilling his duties. The assembly usually holds two sessions a year.

Although the body is officially based in the holy city of Qom, sessions are also held in Tehran and Mashhad. Direct elections for the 86 members of the current assembly are held every eight years and are next due in 2014.

Members are elected for an eight year term. Only clerics can join the assembly and candidates for election are vetted by the Guardian Council.

The assembly is dominated by conservatives. Its current chairman is former President Akbar Hashemi-Rafsanjani, who lost the 2005 presidential election to President Mahmoud Ahmadinejad.



GUARDIAN COUNCIL

Iran6.jpg
Ayatollah Jannati
Ayatollah Jannati is chairman of the Guardian Council

Thi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body in Iran and is currently controlled by conservatives. It consists of six theologians appointed by the Supreme Leader and six jurists nominated by the judiciary and approved by parliament.

Members are elected for six years on a phased basis, so that half the membership changes every three years.

The council has to approve all bills passed by parliament and has the power to veto them if it considers them inconsistent with the constitution and Islamic law. The council can also bar candidates from standing in elections to parliament, the presidency and the Assembly of Experts.

Reformist attempts to reduce the council's vetting powers have proved unsuccessful and the council banned all but six of more than 1,000 hopefuls in the 2005 elections.

Two more, both reformists, were permitted to stand after the Supreme Leader intervened. All the female candidates were blocked from standing.


SUPREME LEADER

Iran7.jpg

Ayatollah Khamenei has been Supreme Leader since 1989

The role of Supreme Leader in the constitution is based on the ideas of Ayatollah Khomeini, who positioned the leader at the top of Iran's political power structure.

The Supreme Leader, currently Ayatollah Ali Khamenei, appoints the head of the judiciary, six of the members of the powerful Guardian Council, the commanders of all the armed forces, Friday prayer leaders and the head of radio and TV. He also confirms the president's election. The Leader is chosen by the clerics who make up the Assembly of Experts.

Periodic tension between the office of the Leader and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has often been the source of political instability. It increased during former president reformist Mohammad Khatami's term in office - a reflection of the deeper tensions between religious rule and the democratic aspirations of many Iranians.


HEAD OF JUDICIARY

Iran8.jpg
Ayatollah Shahrudi

Ayatollah Shahrudi is considered close to the president and Supreme Leader

The Iranian judiciary has never been independent of political influence. Until early last century it was controlled by the clergy. The system was later secularised, but after the revolution the Supreme Court revoked all previous laws that were deemed un-Islamic. New laws based on Sharia - law derived from Islamic texts and teachings - were introduced soon after.

The judiciary ensures that the Islamic laws are enforced and defines legal policy. It also nominates the six lay members of the Guardian Council. The head of the judiciary, currently Ayatollah Mahmoud Hashemi Shahrudi, is appointed by, and reports to, the Supreme Leader.

In recent years, the hardliners have used the judicial system to undermine reforms by imprisoning reformist personalities and journalists and closing down reformist papers.



ARMED FORCES

Iran9.jpg
Iranian soldiers

Army leaders are appointed by the Supreme Leader

The armed forces comprise the Revolutionary Guard and the regular forces. The two bodies are under a joint general command.

All leading army and Revolutionary Guard commanders are appointed by the Supreme Leader and are answerable only to him.

The Revolutionary Guard was formed after the revolution to protect the new leaders and institutions and to fight those opposing the revolution.

The Revolutionary Guard has a powerful presence in other institutions, and controls volunteer militias with branches in every town.


EXPEDIENCY COUNCIL

The Council is an advisory body for the Leader with an ultimate adjudicating power in disputes over legislation between the parliament and the Guardian Council. The Supreme Leader appoints its members, who are prominent religious, social and political figures.

In October 2005, the Supreme Leader gave the Expediency Council "supervisory" powers over all branches of government - delegating some of his own authority as is permitted in the constitution.

It is not clear exactly how much this will affect the Council's influence, although observers say it is likely to strengthen the position of its present chairman, former President Hashemi Rafsanjani, who was defeated in the 2005 presidential elections by Mahmoud Amadinejad.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June 10, 2009 - 10:39 pm: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forum_us090610.shtml

中国人还会为援朝而抗击美韩吗


  再深厚的传统友谊,也会被历史潮流冲刷的面目全非。中国人对朝鲜的幻想,先被朝鲜的两次核试验打破,再被80后年轻人金正云即将世袭接班的传闻击碎。前者表明朝鲜将成为未来中国的直接威胁;后者表明朝鲜已经沦落成为金氏家族的禁脔。

  为了保证金正云,这位80后皇太子接班的顺利,金正日悍然向全世界挑衅。在进行二次核试验,发射中短程导弹,退出板门店停战协定,挑战韩国传统海域,又判处两位美国记者12年劳改,美日韩厉兵秣马,新朝鲜战争呼之欲出,韩战阴云笼罩东北亚地区。

  如果说小布什打到的萨达姆政权,是个只会说大话吹牛皮的“纸老虎”的话,造成中国边境4.7级地震的核试验说明朝鲜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真正威胁。金正日赌奥巴马没有小布什有魄力,殊不知金融危机笼罩下的美国人很可能借战争来重振经济。

  那么,如果美日韩未来对朝鲜进行军事打击,中国会出兵援助北朝鲜吗?换句话说,如果朝鲜战争重演,中国人会第二次为援朝而抗击美韩吗?

  基本上不会。原因如下:

  1、朝鲜已经变成东北亚地区麻烦制造国。如果放任朝鲜嚣张下去,被核武器深度武装的朝鲜,是包括中国在内的邻国的重大威胁。金正日急于让84年出生,年仅25周岁的金正云接班,说明金正日健康问题堪忧。一旦金正云成为朝鲜领袖,一个缺乏岁月磨砺的年轻人,更可能情绪冲动,给东北亚地区乃至全世界制造麻烦。

  2、朝鲜对中国的战略缓冲作用已经被现代武器技术抵消。迷信“唇亡齿寒”学说的人可以休矣。早在鸦片战争时代,中国从南到北,虎门、马尾、镇江、上海、天津等地都曾经成为西方列强入侵地点,朝鲜的战略缓冲作用何在?按照美伊战争的情况来看,现代战争是超越空间和距离的,根本不存在朝鲜这样的能够替中国挡子弹的国家。再说,除了导弹拦截技术,现代导弹谁能挡得住呢?

  3、中朝关系的重要性已经被中韩、中美关系远远抛在身后。朝鲜的持续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已经使朝鲜成为中俄两国的巨大负担和包袱。与中韩之间,中美之间持续频繁的贸易往来,巨大的进出口额相比,朝鲜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于零。很多人梦想朝鲜改革开放后会成为中国商品的倾销地,问题是,金正日至今缺少深度改革开放的意向。

  4、中国无法承担与美日韩撕破脸的巨大代价。中国所拥有的超过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高达5000多亿的美国国债,都足以打消中国短期内与美日打仗的念头。再加上中韩、中日之间的巨大的利益关系,都在减小中国第二次抗美援朝的可能性。如果中国为了帮助朝鲜与美日韩开战,美元储备将可能变为废纸,中国持有的美国政府国债极可能被注销,中美、中日、中韩的关系将降至冰点,西方世界很可能再度对中国关上大门,这个代价是多数中国人所无法承受的。

  目前,朝鲜正在为金正云队长接班密集造势。其中有首歌曲,名为《脚步》,歌词很有意思:“嗒嗒嗒嗒!脚步声,我们金队长的脚步声,弘扬2月的精神,前进嗒嗒嗒,有劲脚步,全国江山迎接嗒嗒嗒。”这位在瑞士接受过教育的金嗒嗒队长的脚步声实在怪异,跟战场上的子弹声太象了,“全国江山迎接嗒嗒嗒”,朝鲜真准备大打一仗了吗?

  朝鲜半岛是和还是战,这个问题摆在奥巴马总统的面前。奥巴马曾经被法国总统萨科齐嘲笑太嫩,这位年轻的黑人总统正在与伊斯兰世界和解,看样子准备抽出资源和精力对付朝鲜。而通用汽车的破产说明美国拜托经济危机短期内无望,打一场有限战争将是转移美国国内注意力的好方法。恐怖主义威胁帮助小布什成功连任,谁能保证朝鲜问题不能成为奥巴马连任的利器呢?

  文/七犀鸟


=========================================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forum_us090610c.shtml


必须维持朝鲜和平
——关于中国对朝外交政策的若干分析和建议


(2009-06-10)


  一、朝鲜再次成功进行地下核试验后的国际战略形势

  二〇〇九年五月廿五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新闻公报,朝鲜再次“成功地进行了地下核试验”,这是朝鲜自二〇〇六年十月之后第二次进行地下核试验。对此,美国方面廿七日重申将保护韩、日免受朝鲜威胁,并将“里根”号航母战斗群于廿八日开赴东亚。在廿九日新加坡的亚洲安全会议上,美国与日、韩国防部长联合表示三国之间将加强合作以解决朝核问题,欲以美日韩“准军事集团”的名义给朝鲜画下红线,同时美国方面声称,一旦爆发“新朝鲜战争”,美国必将参战。此外,欧盟和北约方面于朝鲜核试验当日即发表强烈谴责朝鲜核试验的声明,而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也于六月二日表示安理会应对朝采取有力措施,随后俄总统于四日指示有关部门对朝鲜采取经济制裁措施。

  显然,世界各个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一方面,和平局势的严重困难日益加强,美国遭受经济危机后的霸权主义扩张有可能大步前进,在朝鲜第二次核试验成功的情况下,给美国对朝鲜内政进行各种干预提供了借口。美国在军事力量上仍然占有很大优势,而韩国则得到了美国的全面支持,同时日本方面也会受美国之命侵朝,日本防卫相于廿九日再次强调日本已准备好应对朝鲜的威胁,因此在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后,美国是不会轻易退出朝鲜和亚洲的,战争可能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美国为了确保自己在战后的利益,势必会将朝鲜统一和朝核问题捆绑在一起,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建立美国反导弹军事基地和直接驻兵),使自己在亚太战略部署上进一步扩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或许能够通过武力一劳永逸地消除朝鲜的核威胁,但如果朝鲜方面敢于使用核武器的话,那么光核污染就会把美国在东亚的近十万军事部署给毁掉。此外,过高战争消耗和财政赤字同样也极有可能导致美元体系的迅速崩溃,一旦美元出现如同二战后英镑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真空,那么,无论是区域化货币或是超主权货币,都会如同美国当年的马歇尔计划一样迅速填补美元货币的真空。

  我看来,美国之所以如此迫切地希望迅速解决朝鲜核问题,甚至不惜以美国参加新的“朝鲜战争”作筹码相威慑,显然也受现实的种种因素所迫。

一是美国的“定向宽松”货币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问题,事实上这一政策也仅仅是作为缓兵之计,其目的还是为了迫使某些国家为美国的经济危机买单——无论是通过货币贬值还是发动战争。

二是朝鲜自二次地下核试爆成功之后,尚未能够实现核武器空投和导弹载核武器发射等远程核打击能力,但从过去一些国家的核发展进程情况看,美国已于一九四五年进行了原子弹多种形式的试爆(包括地面塔爆、空中飞机投掷试爆、水面战舰试爆和地下坑道试爆);苏联分别于一九四九年和一九五五年完成原子弹的首次试爆和世界上首次空投氢弹爆炸试验;中国的原子弹试爆、空投和导弹核实弹成功分别是在一九六四年年、一九六五年和一九六六年。而从朝鲜第二次地下核试爆成功后又紧接着试射多枚导弹的情况看,朝鲜显然已下定决心要拥有远程核打击能力,因此留给美国解决朝鲜问题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另一方面,俄罗斯的态度表明了俄罗斯不愿在北约问题外又因朝鲜问题而与美国公开发生冲突,但由于地理环境上的因素,加强朝鲜北方的防御力量也确实是俄罗斯需要考虑的,因此从俄罗斯尽量避免直接介入朝鲜冲突的立场看,莫斯科会坚持制止金正日采取可能导致冲突升级的任何军事行动。需要注意的是,俄罗斯尽管不愿意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但并不意味着俄罗斯能够忍受美国将自己的安全缓冲地带纳入美国的战略部署中,从莫斯科的一切都要服从俄罗斯利益的对外政策这一基点看,俄罗斯是绝对不能容忍统一后的朝鲜被纳入美国的阵营之中。事实上,自前苏联在失去中国东北权益(主要指由长春铁路和旅顺口、大连保证的苏联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之后,朝鲜半岛就替代中国东北成为了苏联在远东政治、经济利益上的重要战略权益。同样,也正是由于朝鲜特殊的地位及其复杂性和严重性,使得朝鲜必然成为美俄在欧洲斗争之外的第二个“战场”,以策应其在欧洲的战略主动权。

  当然,有一种情况也可能是存在的,即美俄在朝鲜利益划分问题上达成某种秘密协议(事实上美国也正在试图摆脱中国而寻求与朝鲜直接对话),并出于对自己安全利益和核大国权利的保障,共同遏制和消灭朝鲜核武器的发展进程。如此他们得到的将是一个受它们控制的、没有核威胁的、安全的朝鲜,美国或许会考虑到俄罗斯的利益而继续保持三八线的划分,当然也可能是“不”;而俄罗斯在远东战略计划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可以将他们的反导弹基地或驻军摆到朝鲜从而威慑中国,如今摆在这些利益面前的困难仅仅是这个瓜分的计划如何让中国同意。


  二、关于中国对朝外交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密切注视朝鲜局势的发展,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维持朝鲜和平的可能,同时为了防范朝鲜问题的升级和可能的扩大,应从各方面做好应变的准备,适时做好参战准备。朝鲜核武器的第二次试爆成功使得国际局势迅速地陷于紧张的战争危机,由于朝鲜在地理上接壤中俄韩、紧挨日本,同时又由于美国自二战后对朝鲜内政的干涉,以及美国操纵的一些联合国成员国对美国出兵侵朝脚步的追随,使得朝鲜问题在当前世界局势上产生了深远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仅仅将朝鲜问题当成单纯的军事斗争,不免要完全陷于被动。

  (二)在外交上采取积极争取和平的方针,这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是极为有利的。朝鲜既然走出了成功试爆原子弹的第一步,必然会走上原子弹空投、导弹载核武器的第二步,显然,朝鲜也正在试图拥有远程核打击的能力,因此我们就要看到这种朝鲜核进程的发展趋势,重新制定我们的对朝外交政策。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争取和平并不一定是顺利的,可能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曲折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在坚持外交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灵活性。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对朝鲜在思想上做一些工作,给他们一些影响,把原子技术用在为人民服务、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呢?现在美国正意图避开中国直接同朝鲜寻求对话,同时又在联合国和军事上双管齐下,这对我们的和平争取工作是极为不利的,我们是不是也能够同样在对朝制裁问题上做一些缓和呢?缓和紧张局势和争取和平于中、朝两国人民是有益的,于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也都是有益的。

  (三)如能将中国对美国国债和美元外汇储备的持有同中国的外交政策两线策应,则于今后战略主动很有利,这里面可以有三种做法:

  一是注意此次金融危机、伊、阿战争的持久性以及朝鲜危机爆发的可能对美国货币体系的打击,如能在美元体系出现真空时通过人民币区域化填补,则利益极大。目前情况似乎还是有此种可能的,只要我们能够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避免出现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汇率影响,同时推进人民币货币区域化在东亚的进程,完成各种准备,倒是合乎理想的。不过目前应以美国会很快发动经济掠夺和军事扩张作准备,免陷被动。

  二是尽可能避免同美国战略经济实施相互捆绑以及在短期之内完成美国国债的大量增持。尽管美国经济虽尚未走出低迷,但由于美国所依持的经济话语权是主导型的,这使目前的美国经济危机是无法长期维持的,因此,中国继续持有美国国债,加紧对美元的储备工作,以及扩大同美国的依存关系和合作领域,或将使美国经济加速恢复,当然这也是美国将尽一切可能积极同中国进行合作所希望的。但从长远看,美国的财政赤字情况和定向宽松货币政策对持有美国国债的各方都是不利的,美元汇率的迅速贬值对中国更是不利,整个外汇储备的主动性将被吸住,人民币汇率将被控制,损害极大。

  三是现在是争取时机的问题,是在一段时间之内完成区域货币部署以便今后开始夺取货币话语权的问题,而不是先有一个时期的防御,然后再夺去主动权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战略上保持必要的灵活性。我们手上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既然是战略武器,是金融原子弹,那么就不仅仅是一个货币金融上的问题,而是需要其不但具有战略威慑性,更要具备实际多形式、多载体打击的可能。因此,对美国国债的增持或者减持都应当结合我们的战略需要进行策应,增进我们的外交政治力量,奠定争取国际和平的基础。

  (四)由于朝鲜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中国同美国在朝鲜问题上的会谈应当是谨慎的,以免引起朝鲜方面对中国可能的负面猜测,特别是中国对朝鲜问题所持有的立场。由于我们的外交争取工作是困难的,因此必须采取持久和谈的方针,争取和制造对我们和平工作有利的必要条件和国际环境,以逐步改变各方面的主客观情况。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争取和平的声援会加大,只有世界各国用极大努力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平才有保障。(王懿麟/文)

  王懿麟(战略评论员,博士)

======================================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forum_us090610b.shtml


朝鲜问题的中国考量

(2009-06-10)

  自4月5日试射卫星(或导弹)之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又于5月25日进行第二次核试验,此举再次震惊世界,将脆弱的东北亚安全推至风头浪尖。清华大学 刘江永教授认为此举标志着第三次朝核危机已经到来。中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行为体,朝鲜唯一的准同盟伙伴以及六方会谈的首要推动者,面对东北亚的安全僵局和朝鲜的频频极端之举,亟需一套明确的对朝政策和半岛战略。

  中朝关系背景复杂,但自两国1961年签订《友好互助合作条约》以来,总体进程可以说是渐行渐远。尤其是自2006年朝鲜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之后,两国外交分歧逐步浮出水面。今年又适逢中朝建交60周年,朝鲜的卫星(导弹)发射和再次核试验再次使中国这个当局者和调解人脸面无光,而由中方积极倡导的六方会谈如今也备受诸方质疑,境遇尴尬。如此种种,让一直心怀兄弟般血盟情谊的中国民众倍感失望,网上不乏谴责言论,部分网民甚至声称中国应该彻底放弃朝鲜,与美国携手重筑东北亚格局。针对此种观点,本人陈述个人立场:

  首先审视中朝关系。二战之后,中朝双方基于意识形态和战略共识,共同经历了朝鲜战争并签订《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就此结下“牢不可破”的中朝友谊。仅就国际政治本身而言,“情感定位”就是不足取的。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的话可谓国际关系的经典,“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尤其是在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退色更让国家利益凸显于国际交往之中。中朝之间不曾有“热恋”的事实,也不必抱着“苦恋”不放,一切不过是血盟外衣下的相互利用。回头来看中朝准同盟关系建立以来,双方就貌合神离: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朝鲜采取骑墙态度;70年代中美和解的实现,使中朝对美政策产生根本分歧;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朝鲜在发展路线上与中国分道扬镳;90年代中国与韩建交且拒绝朝鲜否决韩国加入联合国的要求,更被朝鲜视为是中国的背叛之举;而新世纪以来,朝核危机也继续了中朝的分歧并将其扩大化。

  当前的国际环境中,任何一国的战略考虑,国家安全都是优于地区安全的,除非地区安全局势严重关切国家安全,这就是中朝双方相互利用的前提。中国对于朝鲜,粮食和能源援助都是其次,最为重要的就是为朝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安全后盾和政治扶持,正是基于中国因素,美国才会对朝克制,日本对朝无奈,韩国对朝恐惧;而朝鲜对于中国,则提供了必要的安全缓冲。正是朝鲜战略缓冲的存在,为中国尤其是东北地区提供极大的安全保障,同时也潜在的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掣肘之处。战略空间绝不可因安全态势好转而自弃,因为安全态势是可逆的,而自弃战略空间之后想要再次获得则非易事。因此,战略利益不可用经济得失来衡量,况且朝鲜对华亦有经济贡献。此处,应当注意的就是中国对朝的安全保障只限于朝鲜局势的稳定和对华的战略友好,长远来看这并非是力保金氏政权的稳定。以上分析并非忽视了东北亚的核扩散问题,核武化绝非朝鲜困局出路,也绝不是中国可以漠视的行为。虽然对于中国而言,核问题并不优先于地区的稳定(马鼎盛认为日韩与中国悬殊的战略纵深使其即使核武也不能对中国形成有力的威胁),但也与地区稳定密切相关,中国理当以适当的前提从实际行动上迫使朝鲜弃核,这个前提就是美国对朝鲜的非武力保证。

  总之,中朝之间无非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对朝思维万不可抱有基于不平衡付出的天真期待,期待那些虚伪的赞美和承诺。如外交部所言,中朝之间是正常的国家关系。因此,中朝之间既非“血浓于水”,亦不可“分手弃之”,这只是一个特殊的邻居。

  其次,评估朝鲜半岛利益诉求。朝韩两国地缘不佳,周围中日俄诸强环伺,还有美国势力的延伸和存在。此种三明治的地缘困境决定决定了朝鲜半岛的疑虑心态和独立主张。这种疑虑尤其体现在朝鲜民族对中日的防范心态之中,历史因素造成的仇日必不多言,朝鲜民族对华也无好感,诸多韩国民众认为历史上侵韩最多的国家是中国,而朝鲜民间对于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也另有看法,同时,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军事存在也一直是朝鲜半岛的压力所在。不过当前的分裂态势弱化了这种疑虑的表达,一旦朝鲜半岛统一,这种疑虑心态和独立主张必会对华产生不利影响:朝韩统一之后,基于韩国超常的经济实力和朝韩经济强势互补性可以预断,朝鲜半岛的经济恢复和崛起终将塑造一个区域性强国的出现,无论对华善意程度如何,强邻终将不是中国乐见的存在;同时,朝鲜半岛的统一若在中日和解前实现,半岛政权很可能会是一个战略投机者,在中日纷争之间渔利;此外,统一之后的半岛在文化复兴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后将对中国构成挑战,鉴于当前其在文化领域的强势主张不难预断;最后就是半岛统一之后,领土和海权问题必将浮出水面。

  由此可见,半岛统一不仅对其他大国有负面影响,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对此,中国对半岛统一进程必须持谨慎态度,明智之举就是将半岛和解进程融入东北亚的认同构建之中。全方位地加强中日韩(朝)的合作力度,尤其是中日韩的经济合作进程,在区域利益中促成地区认同,进而达到弱化民族主义的零和之争。当然,地区认同是一个长期的进程,但是朝韩和解也亦非一朝之事,所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羽心(河南 宛)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June 05, 2009 - 06:20 pm: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military&MsgID=566896



被封閉的巨大力量: 美學者眼中的中國地緣政治

英文原文/ The Geopolitics Of China http://club..com/main/viewthread.php?tid=764019&extra=page%3D1
譯/智威


----------------------------------------------
簡介

窺本文知中國地緣政治全貌。作者通過軍事和經濟兩方面的分析,指出中國以出口導向的政策所蘊含的巨大危險。反觀不少中國學者大力提倡“金融危機是中國崛起的歷史機遇”實屬妖言惑眾。中國人需要更加現實。掃平貪官污吏,將收繳的巨額財富轉變為社會保障基金。改變政府與民爭利的現狀,再談霸權也為時未晚。當前關于國富民窮的議論不絕于耳,相信政府不可能不知道。本文可以提供了解這一現狀的一條思路。

------------------------------------------------

無論我身處世界哪個地方,在南非、歐洲或者和拉荷亞,我總會被問到同一個問題“中國怎麼樣?”以及隨之而來的輕輕的驚嘆。過去中國所積聚的影響力,正在搖搖晃晃的日益增速。在石油、礦石、耕地、股票或者債券市場,你必須和中國政府領導的擁有一萬億美元基金的機構競價。在這些市場,中國逐步成為最重要的參與者。底線︰無論你是否正在充滿氣罐還是交易信用違約互換,中國的決定影響著你的袖珍寶典。

最清楚不過的事情是,在基本情況不會改變的時候必須看到中國的長期需求。我的朋友George Friedman和他在斯坦福德的團隊是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們的地緣政治研究並不在意流行的觀點,而是集中發現國家政策背後的真實驅動力。這對中國市場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傳統的財務狀況分析是不可能的,利潤動機也不適用。

星期一,George和他的團隊將發布他們的地緣政治研究專著系列的第二篇——中國的地緣政治。我已經收到這份報告的副本,這將是我們雜志的特別版。你知道中國是個孤島嗎?想知道他們國家財富之後的戰略嗎?對西藏和達爾富爾的政策?加入Stratfor吧。你可以得到一整年的Stratfor的洞見,加上關于中國的地緣政治和其他地緣政治專著。

下面這張地圖顯示中國如何是孤島。太迷人了。這不過是George用以說明中國如何組成的諸多地圖中的一張。我希望你發現這報告多麼有趣。

編輯 John Mauldin


gc1.jpg


中國的地緣政治︰被封閉的巨大力量

當代中國是個島國。盡管並非被水包圍(只有東側是海洋),中國周邊的地勢使它從任何方向都很難接近,只有少數地方能夠進入中國。不過為了了解這個國家,我們必須從那些包圍它的山區,叢林和荒地開始。這些堅固外殼包容了並保護著中國。

中國內部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核心腹地和圍繞著的緩沖區域。中國有一條15寸的等雨量線。在這條線的東部年降雨量大于15寸,西部則小于15寸。大批中國人居住在這條線的東部和南部。這即是中國的核心腹地,大多數中國人生活的地方,漢族人的家。這有助于了解為什麼超過十億的中國人住在只有美國一半面積的地方。

這片腹地分成南北兩部分,並形成了兩種主要的方言,北方的普通話和南方的廣東話。兩種方言的書寫方式是相同的,但是談話時幾乎無法相互了解。這片地區有兩條主要的河流,北方的黃河和南方的長江,還有一條長度排在第三位的南方的珠江。這里是中國的農業地區,然而有關于中國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這種壓力造就了近代中國歷史——必須在這里生活,又試圖超越這片土地。

一圈少數民族地區圍繞著腹地——西藏、新疆(維吾爾穆斯林的故鄉)、內蒙古和滿洲。歷史上,這些緩沖地區在中國強盛時被統治,衰弱時則脫離。今天,大量的漢族人安置在這些區域。這是矛盾的一個原因,不過今日漢族人已經足夠強大了。
這些區域在中國古代構成了威脅。漢族中國富含江河雨水,農民和商人較多,而環繞著多是游牧民族。13世紀,成吉思汗率領蒙古侵略並佔據了漢族中國的一部分。直到15世紀,漢族才重新奪回了主權。這個時期之後,中國人的策略保持著一致︰緩慢系統的維護對外部區域的統治以防遭受到游牧騎兵的攻擊。這種規則改變了中國的對外政策。

還有另一個原因。除了提供緩沖之外,這些領地還可以提供防御邊界。有了這片邊界地區,中國就可以高枕無憂。讓我們按照順序看看中國邊界的本質,從東邊沿著南部的越南和緬甸邊界開始。越南邊界是能夠通過大型軍隊和進行大量貿易的唯一邊境。實際上,不久前的1975年,中國和越南進行過一場短暫的邊境戰爭。這里的某些地域在歷史上是中國控制著越南的。然而,南部邊境的其他地方,雲南和老撾緬甸交界處,是難以穿越的丘陵叢林,幾乎沒有道路。大張旗鼓的通過這里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試圖建設緬甸公路到達雲南以支援蔣介石。這辦法太困難無法實現。中國在這片區域是安全的。



gc2.jpg

開卡博峰,海撥將近19000英尺,是中國,緬甸和印度的分界。中國的西南邊境從這里開始,背靠著喜馬拉雅山脈。準確來說,中國統治下的西藏是印度和兩個喜馬拉雅山脈國家尼泊爾和不丹的分界線。這條長長的弧線經過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結束于25000英尺海撥的勝利峰。這座巨大山峰是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分界。這條邊境線能夠通行,不過有點費勁。在歷史上,商隊曾經穿行過部分地區。總體來說,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商貿活動和軍隊入侵。印度和中國,還有中國和大部分中亞地區是彼此隔絕的。

唯一例外的是分界線的下一個區域哈薩克斯坦。這片地區可以通行,但是交通並不發達。經過開發,這里將會變成中國和歐亞大陸之間的主要通道。這段大陸橋中國是可以利用的。問題在于距離。哈薩克斯坦的邊境距離漢族中國的最近的省市也有大概幾千英里那麼遠。而且必須通過人口稀疏的穆斯林領地。這片領地已經表現出挑戰中國的姿態。很重要的是,絲綢之路曾經經過新疆和西面的哈薩克斯坦,這是唯一的通路。

最後,漫長的北方邊境先是和蒙古接壤,然後是俄羅斯,直到太平洋。這段邊境絕對可以通行。其實,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一次成功的入侵。當時從蒙古來的游牧騎兵佔領了漢族中國的大部分土地。中國的內蒙古和滿洲作為緩沖地帶保護了漢族中國免受其他攻擊。中國人沒有向北方侵略有兩個原因。第一,歷史上,那邊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第二,南北交通很困難。俄羅斯有兩條鐵路線橫貫西部和太平洋——著名的西伯利亞鐵路和貝加爾湖-阿穆爾河主干線。後者連接著這兩個地區並聯通了西伯利亞鐵路。除此之外,沒有東西向交通方式。也沒有南北向交通方式。確實沒有其他辦法。

從海參崴到布拉果阜司欽斯克的太平洋一帶的俄羅斯邊境是最有可能進入中國的地區。這片區域具備合理的交通條件,人口和相互的其他優勢。如果中國和俄羅斯曾經有過爭端,那麼這個地區將成為中心。如果你從這里向南移動,離開太平洋,將會到達朝鮮半島。中國上次的軍事爭端就發生在這里。

接下來是太平洋海岸。這里有無數的海港,歷史上發生過大量的海洋貿易。很有意思的是,除了蒙古企圖進攻日本之外,中國最主要的海上活動僅僅是為了貿易而進入印度洋,卻被很快放棄了。中國從未成為海上霸權。直到19世紀,沒有出現過強大的海上艦隊威脅中國,所以中國也沒有興趣興師動眾建設海軍。

中國控制了西藏、新疆、內蒙古和滿洲後變成了一個被隔絕的國家。漢族中國只有在東南地區同越南有沖突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周圍的少數民族緩沖地區已經在政治上歸屬中國。第二個沖突地區是東部的滿洲,涉及到西伯利亞和朝鮮。最後是新疆-哈薩克邊境的連接歐亞大陸的開放通路。

自從19世紀中葉 西太平洋的歐洲人到達之後,中國最薄弱的地方即是海岸地區。歐洲人以有限的武力為後盾,為著商業的目的侵犯中國後,這場長久而屈辱的戰爭是中國所遭遇的最重大的軍事攻擊。後來,日本人侵略中國,佔據了中國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在1930年佔據滿洲。盡管軍事力量懸殊,經過多年戰爭,日本仍然無法迫使中國政府投降。漢族中國因著廣闊的面積和密集的人口,是不會輕易屈服的,這是個簡單的事實。無論日本人取得多少勝利,他們仍然無法決定性的擊敗中國

中國是難以侵犯的,憑著它的面積和人口,更難以佔據。這也使中國不容易侵犯其他國家——不是絕對不可能,而是相當困難。擁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國能夠與世界隔絕,就像是19世紀英國武力進入之前和毛澤東統治下的那種狀況。這些都表明中國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但是和其他強大力量所表現出來的方式不一樣。


中國地緣政治規則

中國有三個壓倒性的地緣政治規則

1在漢族中國地區保持內部統一。

2保持對緩沖地區的控制。

3保護海岸防止外國侵犯。


gc3.jpg


保持內部統一

中國比其他強大力量更加封閉。中國的人口數量結合著安全的邊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允許它在發展過程中與世界僅需要極少的交流。比如,毛澤東時代,中國成為主要是內部利益驅動的孤島國家,對世界表現出冷漠或者敵意。除去它被卷入朝鮮戰爭以及平定動蕩的緩沖地區,可以說是安全且相對和平的。然而中國內部經歷了周期性的自發產生的混亂。


中國孤島狀態的弱點是貧窮。從人均耕地面積來看,這個封閉的國家是個窮國。人民如此貧窮致使由國內需求帶動經濟發展是不可能的。然而,孤立的國家是很容易被中央政府管理的。中國最大的危險是漢族中國人內部不和。如果這個問題發生了,如果中央政府不夠強大,那些附屬地區將會脫離,中國面對外敵會變得十分脆弱。

中國走向繁榮昌盛必須參與貿易,出口絲綢,銀器和工業產品。歷史上,陸路貿易並未給中國帶來麻煩。絲綢之路允許外國勢力進入中國,隨之產生的財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穩定。但是整體上是能夠被管理的。

工業化的動力改變了中國貿易的地理和它的進程。19世紀中葉,英國率領下的歐洲強迫中國政府開放貿易,由此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一頁。第一次,太平洋海岸而不是中亞成為世界的連接界面。這極大地動搖了中國。

中國和世界的貿易日益加強後,從事貿易的中國人突然獲得了財富。那些沿海地區的省份,貿易開展的深入的地區,變得相對富裕。而內陸地區(不是指始終貧苦的緩沖地區而是指漢族中國的不靠海岸的省份)仍舊貧窮,有大批為生存而忙碌的農民。

中央政府在平衡沿海和內陸地區的南轅北轍的利益需求。沿海地區,特別是一群富裕的領導階層,希望能夠保持並加強與歐洲,美國和日本的關系。貿易越是緊密,沿海地區的領導階層越是富裕,地區間的貧富懸殊越大。等到某個時候,那些與商人和政治人士有著密切關系的外國人就越來越握有權力,直到超過中央政府對沿海地區的影響力。這種最壞的地緣政治的噩夢變為事實。中國分裂成多個地區,其中一些很快被外國人特別是外國商業利益所統領。北京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必須提醒大家注意,這是日本侵略卻極為奇怪的無法打敗中國的上下文。

毛澤東有三個目標,馬克思主義暫且不談。第一,他想重新統一中國——重新將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和政治中心。第二,他想結束沿海地區和其他地區的不平等。第三,他想將外國人驅逐出中國。簡單說,他希望重建一個統一的漢族中國。

毛最初在1927年發動城市武裝起義,後來失敗了。企圖打破中國權貴和外國勢力的聯盟是不可能的。經過長征,他來到中國內地,在這里召集了兼有國家主義和平等主義的大規模農民軍隊。1948年,他回到了沿海地區並驅逐了外國人。毛重新封閉了中國,實行中央集權,接受了必然的現實。中國變成了平等卻非常貧困的國家。

中國最主要的地緣政治的問題在于︰如果要發展,就必須從事國際貿易。而這樣做,又必須使沿海城市成為對外接口。如此沿海城市和附近地區很快富裕起來。外國人對這片區域的影響力增加了。進而外國勢力與沿海的中國人聯合起來開始對抗中央政府的利益。怎樣既參與國際貿易中又避免上述結果是中國始終面臨的挑戰。

控制緩沖地區

在毛升起之前,中央政府力量薄弱,漢族中國始終卷入抗擊日本,解放戰爭和地區分裂之中。盡管滿洲在中國人控制中,甦聯卻控制了外蒙古並將影響力延伸到內蒙古(甦聯的軍事實力遠勝于馬克思意識形態),西藏和新疆漂泊不定。

毛在進行解放戰爭的同時也在為控制緩沖地區奠定基礎。有趣的是,他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封鎖甦聯在上述地區的利益。毛鞏固了中國共產黨對滿洲和內蒙古的控制,有效地令甦聯出局。新疆在地方武裝首領楊增新的統治下。解放戰爭結束不久,毛就趕走了他,接管了新疆。最後,1950年,毛開始對付西藏。1951年解放西藏。

對緩沖地區的迅速鞏固使毛擁有了免受侵犯的安全國家,這是中國歷代帝王所追求的。控制西藏意味著印度無法穿過喜馬拉雅山脈在西藏高原生根。喜馬拉雅山脈可能發生小規模戰爭,但是沒有人能夠令多種部隊越過高山而且補充供給。只要西藏屬于中國,印度人只能老老實實呆在大山的另一邊。新疆,內蒙古和滿洲是中國和甦聯的緩沖帶。毛是地緣政治家而不是空想主義者,他並不相信甦維埃。面對這些緩沖區,他們無法進攻中國。距離,惡劣的交通,匱乏的資源意味著,如果甦聯進犯中國,在到達漢族中國人口稠密區之前就落入巨大的後勤問題中,只能被迫停頓下來,就像從前的日本那樣。

中國與鄰國越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有過小摩擦。但是真正有問題的是滿洲,確切的說是朝鮮。甦維埃政權比起中國人來,更加支持北朝鮮入侵南朝鮮。很難推測約瑟夫‧斯大林當時的想法,但是這想法明顯起作用了。美國人插手進來,擊潰了北朝鮮軍隊,到達了中國邊境鴨綠江。中國人看到肩負先進武器,受過良好訓練的美國軍隊涌入邊界地區,決定阻止他們前進,並予以回擊。三年的殘酷戰爭使中國死傷一百多萬人。從甦維埃政府的角度看,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戰爭對他們是很有好處的。但是Stratfor的觀點認為,這場戰爭證明中國人對待邊疆地區或者說緩沖地區的侵犯是非常敏感的,因為這是國家安全的基礎。

保護海岸

緩沖地帶嚴密控制之後,沿海成為中國最薄弱的地方,但是並非因為容易侵犯而薄弱。回顧日本侵華的歷史,沒有人會有興趣和實力進犯中國大陸,進行軍隊供給,還希望能夠贏得戰爭。侵略毫無意義。

對中國沿海的威脅是經濟因素,不過似乎也不能稱為威脅。我們已經看到,英國闖入中國最終完結在國家動蕩,中央政府轟然倒塌和內戰之中,而這一切都是經濟繁榮導致的。毛通過閉關鎖國和肅清與外國商人勾結的階級分子解決了這個問題。對毛來說,不願與外國往來是很自然的政策。他認為外國的存在對中國的穩定具有流水沖刷侵蝕底部那般危險。比起混亂,他更喜歡貧困的和諧。他也明白,憑著中國的人口和地理,沒有先進的軍事-工業組合,中國人也足以保護自己免受潛在的攻擊。

他的繼任者鄧小平繼承了能夠控制中國和緩沖地區的強大政府。他感覺到來自改善民生的巨大政治壓力。他心知肚明科技的差距最終會威脅到國家安全。為此他賭下歷史籌碼。中國太貧窮了,內部需求無法帶動經濟發展的現狀他太清楚了。

鄧認為中國能夠向外國資本開放,將中國經濟從農業和重工業重新定位在出口導向產業。這樣做能夠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進口技術,培訓中國勞動力。鄧打賭這次將不會導致中國動亂,造成富裕的沿海省份和內地之間的緊張形式,培植地區分割或者置沿海地區在外國統治之下。鄧相信,依靠忠實的軍隊和共產黨組織,維持強大的中央政府就可以避免這些不利局面。鄧的繼任者仍然想辦法維持著這種對政府的忠誠,而不是對制造個人財富的外國投資者的忠誠。這就是一直在玩的賭注。

中國的地緣政治和當前狀況

從政治和軍事的角度看,中國已經達到了戰略目標。緩沖區域是完整的,中國也沒有面臨歐亞方向的威脅。我們能看到西方國家企圖迫使西藏分立以達到陰謀破壞中國安全的目的。不過對中國來說,西藏只是小小的騷擾。中國不可能讓西藏獨立。藏族人無法勝利起義,也沒有人打算侵佔這個地方。同樣的,維吾爾穆斯林也只是對新疆的騷擾而不構成直接的威脅。俄羅斯沒有興趣或者能力進犯中國。朝鮮半島也不能構成直接的威脅。

對中國最大的軍事威脅來自美國海軍。中國變得日益高度依賴海上貿易,而美國根據自已的意願處于能夠封鎖中國港口的地位。如果美國人這麼做了,那將使中國變成殘廢。因此,中國最重要的軍事注意力是使這種封鎖不可能發生。

中國需要幾代人的時間才能建設一支足以對抗美國海軍的海面部隊。僅僅是訓練海軍飛行員有效地實施航空母艦的操作就要花掉幾十年的時間——至少要等到這些受訓者成為艦隊司令和船長。這還沒有考慮到建造航空母艦和適應航空母艦的飛機以及掌握錯綜復雜的航空母艦操作的必須時間。

中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加大封鎖的代價致使美國人不再有這種企圖。這是指陸地和潛水艇反艦艇導彈。這種戰略方案是構造一個足夠分散的導彈系統,它本身無法被美國破壞,能夠在足夠的範圍內超長距離攻擊美國,甚至遠至太平洋中心。

這套導彈系統能夠有效就必須擁有分辨和追蹤潛在目標的能力。因此,如果中國人實行這種戰略,他們必須發展空間基礎的海洋偵測系統。這正是中國特別重視的技術。反艦艇導彈和空間基礎系統包括令美國“目盲”的反衛星系統,這些是中國面臨唯一重大的軍事威脅的籌碼。

中國同樣能夠利用這套導彈系統阻止船只進入和離開台灣以實現對其封鎖。但是中國還不具備海上能力使足夠的海軍陸軍登陸並且支持陸地戰斗。而且也沒有能力建立空中優勢越過台灣海峽。中國或許可以折磨台灣但是無法侵佔它。導彈、衛星和潛水艇組成了中國海軍戰略。

台灣給中國造成的主要問題在海洋上。台灣的位置是這樣的,它可以作為海軍和空軍基地阻隔中國南海和東海之間的海上活動,有效地使中國北部海岸和上海被隔離了。當你考慮到琉球列島,這片從台灣向日本拉伸的區域,你會發現只要控制了台灣,不需要海軍力量即可以控制中國北部。

台灣平時對中國來說並不重要,除非它主動產生了敵意,或者和美國這樣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甚至被美國佔據。如果這些事情發生,它的地緣政治的位置將給中國造成特別嚴重的問題。台灣也是一個重要的符號象征,是中國重新聚集民族主義的一條途徑。盡管台灣不代表當前的威脅,但是中國不能忽視潛在危險。

中國正在一個區域充當謹慎的擴張者角色——中亞特別是哈薩克斯坦。傳統上這里是絲綢之路的通道。哈薩克斯坦現在處于富含能源的地區,而這是中國工業所急需的。中國人已經主動和哈薩克斯坦建立了商業關系,正在修建通向哈薩克斯坦的道路。這些道路打開了貿易通道,使石油流向這邊而工業產品流向那邊。

中國正在前甦聯地區挑戰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俄羅斯人容忍了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活動,同時謹慎關注中國轉變為政治霸權。歷史上,哈薩克斯坦是歐洲的俄羅斯阻止中國擴張的緩沖國家,曾經處于俄羅斯統領之下。這個地區必須被嚴密監視。如果俄羅斯開始感到中國在這里地區日益武斷,它將以軍事力量回擊中國的經濟霸權。

中國與俄羅斯的關系在歷史上是很復雜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甦維埃政權企圖操縱中國政治。大戰之後,甦聯和中國的關系從未向某些人所設想的那麼友好。有時這些關系變得直接敵視,比如1968年。當時俄羅斯軍隊和中國軍隊在烏甦里河一帶作戰。俄羅斯人一直擔心中國人進入他們的太平洋地區。中國人擔心俄羅斯人進入滿洲及後方。

因為巨大的後勤成本,兩者不會發生戰爭;他們也沒有彼此進攻的欲望。在當前環境下,謹慎是佔上風的。然而,中國在哈薩克斯坦逐日增加的影響對俄羅斯不是個小問題。他們可能在這里和中國競爭。如果他們這樣做了,這一切將變成嚴重問題。太平洋地區也可能會爆發矛盾,因為毗鄰朝鮮而有些復雜。

這一切都只是理論上的可能性。美國人封鎖中國海岸,利用台灣隔離中國北部,在哈薩克斯坦的對抗——這些可能性中國必須作為最壞的打算考慮進去。實際上,美國並沒有興趣封鎖中國,中國和俄羅斯也不打算為哈薩克斯坦升級競賽。

中國不存在軍事方面的地緣政治問題。只要控制好緩沖區域,它就可以繼承古代的堅固位置,保證安全地位。中國已經實現上述三個戰略性的規則。最薄弱的反而是第一個規則︰漢族中國的統一。這種威脅並非來自軍事,而是來自經濟。

中國地緣政治的經濟狀況

中國來源于地緣政治的問題是關于經濟的,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很簡單。中國經濟是出口導向的,因此無法獨立。不管貨幣儲存量多大,技術多麼先進以及勞動力多麼便宜,中國必須依靠其他國家進口商品的意願和能力,還有運輸條件。任何貿易干擾都將直接影響中國經濟。

外國購買中國商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價格便宜。產品便宜是由于工資差異。一旦中國失去了這個比較優勢,出口能力即大為削弱。還有其他原因,比如,當前能源價格上漲,產品成本隨之上漲,工資差異的相關重要性即降低了。這種情況到達某個臨界點,中國的貿易伙伴就會衡量進口中國產品的價值還是關閉工廠的政治成本孰高孰低了。

這些都不是中國所能控制的。中國無法控制世界石油價格。它可以利用現金儲備補助工廠的生產成本,但是本質上這不過是把錢送還給消費這些產品的國家。它可以強行價格管制以控制增長的工資,但是這將導致國家內部失衡。中國的核心問題是它已經變成世界工廠,它完全依靠全世界都來選購商品,而不是到其他國家購買。

中國還有其他問題,從不健全的財政制度到被工廠佔用的耕地。但是我們所看到中國的在地緣政治方面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在出口方面越有成效,就越變成它的顧客的人質。一些觀察家已經警告過中國可能從美國銀行將錢取出來。未必真是這樣,我們先假定如此。如果中國失去美國這個客戶,它能做什麼?

中國處于一種必須使它的客戶滿意的狀態之中,每天都在努力。現實卻是,全世界都在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中國卻無法不依賴全世界。

這些現實把我們帶回第二個方面,中國經濟問題中更加嚴重的那一部分。地緣政治規則的第一條是確保漢族中國的統一。第三條是保護海岸。鄧的賭注是他能夠開放海岸的同時不擾亂漢族中國的統一。19世紀時,沿海地區非常富裕。內地一直特別貧困。沿海地區廣泛參與全球經濟,內地卻沒有辦法。北京正在重新平衡沿海和內地。

沿海地區的利益和進口商及投資者的利益是緊密相關的。北京的利益是保持內部穩定。壓力增大時,它必須加強對沿海地區政治和經濟的控制。內地的利益是取得從沿海轉移給他們的資金。沿海地區的利益是擁有自己的資金。北京希望使兩方都能滿意,不要使中國分裂,也不要動用毛時代的嚴厲措施。但是糟糕的國際經濟現狀減少了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也壓縮了中國施展才能的空間。

這第二個問題來自于第一個。假設當前全球經濟不會衰落,維持在某一點上,中國出口大幅下滑,北京不得不在內地資金緊缺和沿海受到重創之間平衡。千萬不要忘記,9000萬中國人生活在內地,只有4000萬生活在沿海地區。這點將影響到平衡,沿海動搖了財富的分配使內地對政權會產生實質的威脅。內地是中國的主體,沿海擁有國際貿易體系。君主們已經被少數因素絆住了。

結論

地理和政治是地緣政治的基礎。政治建立在軍事和經濟之上。這兩者互相作用互相支持但是最終還是分開的。中國鞏固緩沖地區一般來說能夠消除軍事威脅。留下的問題對中國來說是長期存在的,涉及到東北滿洲地區和太平洋地區的平衡。

中國的地緣政治問題是經濟。第一個地緣政治規則,保持漢族中國的統一,和第三個,保衛海岸,是深受經濟影響而非軍事影響的。中國的內部和外部政治問題都和經濟有關。上個時期的經濟的瘋狂增長是無情的地區化的。發展使沿海地區受益而中國人的主要部分——內地被丟在了後面。這也使中國在無法控制和適應的全球經濟中暴露出弱點。這在中國歷史不是第一次,過去的解決方法導致了地區分割和中央政府被削弱。鄧的賭博被繼任者接替了。他移交了。而他們還要玩下去。

擺在面前的疑問是中國的經濟基礎是立國之本還是平衡補償。如果是前者,中國經濟將長久發展。如果是後者,每個人最終都會陷落。立國之本的證據不多。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那些收入不足100美元/月的人們,都被排除在外了。這終究還是一種平衡補償,會對中國地緣政治的第一條規則——維護漢族中國的統一產生威脅。


(注︰文章引用的歷史年代和歷史細節有些錯誤,但不影響文章的論述。)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hursday, May 21, 2009 - 11:48 pm:   

o.jpg

http://www.zaobao.com/yl/yl090522_501.shtml

奥巴马的治理哲学—“自由意志家长式”

(2009-05-22)

● 吴大地

  一直到奥巴马竞选胜利,上任总统之后,还是常常听到有人问:奥巴马主义究竟是什么?

  自竞选以来,人们一直听到他呼吁“改变”,点燃“希望”。但是,很多观察家说,他们听到的只是这些令人振奋的口号,却一直没有看到他实质的政治蓝图。

  奥巴马向来有意回避意识形态的标签,当被冠上“自由主义者”(liberal),或像“温和派”这类内容含糊的标签时,他都会大声抗议,极力否认。似乎,他只愿意被看成一个带环保意识的务实主义者。

  现在,在他当上总统一百多天之后,听其言,观其行,逐渐可看出他治理哲学的雏形。
  
行为经济学成为各领域决策科学

  4月13日时代杂志的报导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根据时代杂志得到的情报,白宫的行政团队中,聚集了许多“行为主义经济学家”(behaviorist economists)。奥巴马把美国当今顶尖的“行为主义经济学”的精英学者,几乎一网打尽,组成了一个时代杂志称为“行为科学梦幻智囊团”!

  其实,早在他竞选期间,就有一个由29位行为经济学的学者组成的秘密谘询小组,对他竞选的策略行动,如募捐筹款活动、谣言控制以及如何动员选民等各方面,不断的提呈白皮书,评论献议。看来奧巴马从中得益不浅,所以在当了总统后,更加器重这群学者专家。

  行为经济学近代的研究,大部份源自70年代的克赫曼(Daniel Kahnemanand,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与特沃斯基(Amos Tversky)。这两位心理学家向有关人们是如何形成判断及如何选择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他们强调,人们的行为是往往是不合逻辑的,人们在现实生活的选择与判断行为,常常不符合传统的经济学模型。克赫曼与特沃斯基用心理学实验显示了这许许多多背离理性的行为,并作出解释。

  他们发现:人们有天生的心理偏向,比如倾向回避损失多于追求收益;人们一再犯错,因为他们惯用一些直观简便,但逻辑可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人们的选择极易受到语言的影响,比如说,只要把提问的方式改变一下,就能让人作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如果医生问你,这手术有20%的死亡率,你会接受吗?但是,如果他说,有80%的存活率,你的反应又会怎样呢?

  近几十年,自由市场的意识形态不但在经济领域,同时也在政治领域独领风骚:认定人是理性的,而市场的力量的自由运作,能够对任何问题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正好颠覆了这个假定。他们用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以及实验结果说明,人在决策时,往往受到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正快速的扩张,已成为一门可以运用到生活各个领域的决策科学。

“自由意志家长式”的施政方针

  近两三年,研究者更进一步,倡议利用这些新发现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这样的呼吁,在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和理查德·萨勒(Richard Thaler)合著的《轻推一把》(Nudge)中最引人注目。今日,其学说已经以风暴之势席卷了政治领域。美国的奥巴马和英国保守党领袖大卫·卡梅隆都深受影响。

  这两位学者指出,抉择环境的安排,对人们的决定,有莫大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退休金。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知道储蓄退休金的必要与重要性。在一个理性的世界里,每个美国人理应都会参加公司的401(K)退休储蓄计划。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美国雇员往往拖延耽搁,因为他们懒得去弄清楚那些繁杂的各种选项,以及填写那许许多多的表格文件。不过,如果他们的雇主替他们自动注册,虽然允许他们事后退出,很多员工都会继续下去的。简单的把注册方式改为“默认”,就能在不妨碍他们的选择自由的情况下,促进员工的福利。

  桑斯坦与萨勒称这种政策制定的方式为“自由意志家长式”(Libertarian Paternalism)。桑斯坦是奥巴马的老朋友,现在已被招揽为白宫幕僚,是美国总统办事机构,行政管理与预算局的要员,对白宫事务,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除了上述的退休储蓄改革,白宫还准备实施他称为“智能配算”(intelligent assignment )的建议。

  年老公民在注册医疗保险(Medicare )时,常被那众多的选项搞得头昏脑涨,最后往往弄到放棄注册。奥巴马的政策专家于是建议,当局根据病人的购药史,先为他们自动注冊,并配给一个最能符合他们需求的计划,之后他们可以转换到任何一个他们认为更好的医疗保险计划。

  这些诱导理性行为,“轻推一把”的小小设计,在奧巴马的宏图大业里,只算是牛刀小试。上几个月,奥巴马团队把“轻推一把”的逻辑,放大扩充,不论在理论或应用方面,都远远的超越了“行为经济学”原先的范畴。

  在他宣布的诸多改革计划中,有一些是通过改変奖励措施来鼓励或抑制某些活动。而另一些则扶植竞争以图激发创新。不过,虽然白宫的政策专家心里都有一些他们希望看到的后果,他们与行为科学家一样,本能的回避采用强行高压的手段。他们专注在人们所面对的选项上做文章,追求影响人们的决策,而不是用指令强制。

  奥巴马的治理哲学,可以从他拯救银行的计划中清楚看出来,他不像一些欧洲国家那样,直接了当把那些破产的银行国有化,而是迂迥的帮助银行卖掉那些有毒资产,让私人投资者重拾投资银行的信心。

  在医疗改革方面,他的手法也同出一辙。多年来,虽然预防保健——如定期身体检查或癌症筛查,能够节省数以千万计的美元,美国在预防保健的投资,却远远不足。问题是,美国工人在更换工作时,常常需要同时更换保险计划。这样一来,原先的保险公司就无法取得他们投资在预防保健的回报。因此,在医疗制度改革计划里,奥巴马建议将让雇员在更換工作时可以轻易携带原有的保险同往,以消除保险公司投资预防保健的顾虑。

  奥巴马医疗改革计划的另一个核心是推出一项政府医疗保险计划,同私人保险业者竞争,以减少保险费用,让未受保的民众也能获得医疗保障。

  奥巴马政府不会铲除市场或阻碍其运作。但政府却通过各种方式,如设计奖励措施、或引发新的竞争,来强力的刺激市场,以达到他的目的。他不强迫市场顺从他的愿望,他只改变游戏规则,重塑商家的计算法,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利益与他的愿望是一致的。

  从奥巴马在经济,医疗以及能源各方面的改革手法来看。他希望做到的,是在不剝夺民众的抉择自由的前题下,改变他们的行为,使之朝向利己利人的理性方向。

  “自由意志家长式”被喻为是结合了左右两翼政治优点的“第三条路”。看来,奥巴马总统决心当西方政界的开路先驱。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

==================================

http://www.chinanews.com.cn/gj/gj-wmck/news/2009/05-22/1703193.shtml

奥巴马的"自由意志家长式"施政方针

2009年05月22日

  中新网5月22日电奥巴马任总统之后,一直有意回避意识形态的标签,当被冠上“自由主义者”或像“温和派”这类内容含糊的标签时,他都会大声抗议。他似乎只愿意被看成一个带环保意识的务实主义者。新加坡《联合早报》22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在奥巴马上任一百多天之后,还是逐渐可看出其治理哲学的雏形。文章摘录如下:

  根据4月13日时代杂志得到的情报,白宫的行政团队中,聚集了许多“行为主义经济学家”(behaviorist economists),组成了一个时代杂志称为“行为科学梦幻智囊团”!

  其实,早在奥巴马竞选期间,就有一个由29位行为经济学的学者组成的秘密谘询小组,对他竞选的策略行动,如募捐筹款活动、谣言控制以及如何动员选民等各方面,不断的提呈白皮书,评论献议。看来奥巴马从中得益不浅,所以在当了总统后,更加器重这群学者专家。

  行为经济学近代的研究,大部份源自70年代的克赫曼(Daniel Kahnemanand,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与特沃斯基(Amos Tversky)。这两位心理学家强调,人们的行为往往是不合逻辑的,常常不符合传统的经济学模型。

  他们发现:人们有天生的心理偏向,比如倾向回避损失多于追求收益;人们一再犯错,因为他们惯用一些直观简便、但逻辑可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人们的选择极易受到语言的影响,比如说,只要把提问的方式改变一下,就能让人作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如果医生问你,这手术有20%的死亡率,你会接受吗?但是,如果他说,有80%的存活率,你的反应又会怎样呢?

  近几十年,自由市场的意识形态不但在经济领域,同时也在政治领域独领风骚:认定人是理性的,而市场的力量的自由运作,能够对任何问题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正好颠覆了这个假定。他们用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以及实验结果说明,人在决策时,往往受到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正快速的扩张,已成为一门可以运用到生活各个领域的决策科学。

  “自由意志家长式”的施政方针

  近两三年,研究者更进一步,倡议利用这些新发现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这样的呼吁,在凯斯•桑斯坦 (Cass Sunstein)和理查德德•萨勒(Richard Thaler)合着的《轻推一把》(Nudge)中最引人注目。今日,其学说已经以风暴之势席卷了政治领域。美国的奥巴马和英国保守党领袖大卫•卡梅隆都深受影响。

  这两位学者指出,抉择环境的安排,对人们的决定,有莫大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退休金。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知道储蓄退休金的必要与重要性。在一个理性的世界里,每个美国人理应都会参加公司的401(K)退休储蓄计划。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美国雇员往往拖延耽搁,因为他们懒得去弄清楚那些繁杂的各种选项,以及填写那许许多多的表格文件。不过,如果他们的雇主替他们自动注册,虽然允许他们事后退出,很多员工都会继续下去的。简单的把注册方式改为“默认”,就能在不妨碍他们的选择自由的情况下,促进员工的福利。

  桑斯坦与萨勒称这种政策制定的方式为“自由意志家长式”(Libertarian Paternalism)。桑斯坦是奥巴马的老朋友,现在已被招揽为白宫幕僚,是美国总统办事机构,行政管理与预算局的要员,对白宫事务,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除了上述的退休储蓄改革,白宫还准备实施他称为“智能配算”(intelligent assignment )的建议。

  年老公民在注册医疗保险(Medicare )时,常被那众多的选项搞得头昏脑涨,最后往往弄到放弃注册。奥巴马的政策专家于是建议,当局根据病人的购药史,先为他们自动注册,并配给一个最能符合他们需求的计划,之后他们可以转换到任何一个他们认为更好的医疗保险计划。

  这些诱导理性行为,“轻推一把”的小小设计,在奥巴马的宏图大业里,只算是牛刀小试。上几个月,奥巴马团队把“轻推一把”的逻辑,放大扩充,不论在理论或应用方面,都远远的超越了“行为经济学”原先的范畴。

  在他宣布的诸多改革计划中,有一些是通过改変奖励措施来鼓励或抑制某些活动。而另一些则扶植竞争以图激发创新。不过,虽然白宫的政策专家心里都有一些他们希望看到的后果,他们与行为科学家一样,本能的回避采用强行高压的手段。他们专注在人们所面对的选项上做文章,追求影响人们的决策,而不是用指令强制。

  奥巴马的治理哲学,可以从他拯救银行的计划中清楚看出来,他不像一些欧洲国家那样,直接了当把那些破产的银行国有化,而是迂迥的帮助银行卖掉那些有毒资产,让私人投资者重拾投资银行的信心。

  在医疗改革方面,他的手法也同出一辙。多年来,虽然预防保健——如定期身体检查或癌症筛查,能够节省数以千万计的美元,美国在预防保健的投资,却远远不足。问题是,美国工人在更换工作时,常常需要同时更换保险计划。这样一来,原先的保险公司就无法取得他们投资在预防保健的回报。因此,在医疗制度改革计划里,奥巴马建议将让雇员在更换工作时可以轻易携带原有的保险同往,以消除保险公司投资预防保健的顾虑。

  奥巴马医疗改革计划的另一个核心是推出一项政府医疗保险计划,同私人保险业者竞争,以减少保险费用,让未受保的民众也能获得医疗保障。

  奥巴马政府不会铲除市场或阻碍其运作。但政府却通过各种方式,如设计奖励措施、或引发新的竞争,来强力的刺激市场,以达到他的目的。他不强迫市场顺从他的愿望,他只改变游戏规则,重塑商家的计算法,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利益与他的愿望是一致的。

  从奥巴马在经济,医疗以及能源各方面的改革手法来看。他希望做到的,是在不剥夺民众的抉择自由的前题下,改变他们的行为,使之朝向利己利人的理性方向。

  “自由意志家长式”被喻为是结合了左右两翼政治优点的“第三条路”。看来,奥巴马总统决心当西方政界的开路先驱。(吴大地)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hursday, March 05, 2009 - 09:57 am:   

http://www.todayszaman.com/tz-web/detaylar.do?load=detay&link=168229

Europe in Reverse
by
Joschka Fischer


http://www.zaobao.com/yl/tx090305_503.shtml

欧洲的倒退

(2009-03-05)

● 约瑟夫·菲舍尔

  美国传奇投资家巴菲特曾经说过,“当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知道谁一直在裸泳。”这一睿智的说法指的是公司在发生经济危机时的情况,但它同样也适用于国家和经济体。

  在欧洲,情况越来越令人担心,因为全球经济危机正无情地把欧盟的缺点和局限暴露出来。事实上,随着欧盟宪法条约被拒绝,欧洲丧失的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显而易见:它对自身和共同前途的信念。

  面对这个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通过总统奥巴马的当选,美国选择了真正的重新开始,并已进入自我改造的过程。相反的,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裂却与日俱增。欧盟不但不进行自我改造,反而在危机和内部矛盾的压力下,有回到国家利己主义和保护主义老路的危险。

  欧洲目前有统一的货币和央行,它们已被证明是金融危机期间维护货币稳定的利器。任何削弱这两个制度的举动,都会对欧洲的共同利益造成严重损害。但是,欧盟各成员国政府过去几个月的行为,令人非常怀疑他们是否也这么认为。  

  这场危机持续的时间越长,越显得明显的,是仅靠统一的货币和央行,是不足以维护共同市场和欧洲一体化的。没有至少在欧元区成员国之间一致的经济和金融政策,那共同货币和欧盟的凝聚力——事实上,这两者本身的存在——也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危险处境。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危机已钳制了世界各国。但在欧盟和欧元区内有明显的差异和经济上的不平衡,分歧越来越大的利率便是一个例子。

  

东欧情况急剧恶化

  人们对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希腊的信心正迅速消失,而北欧比较强大的经济体尽管也在挣扎,但情况相对要好一些。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也许《马城条约》(Maastricht Treaty )标准将实际上走到尽头,以国家保护主义形式出现的工业补贴将不断抬头,欧元也将受到严重威胁。不难想象欧元的失败对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将意味着什么:那将是一场历史性的灾难。

  此外,欧盟的东欧新成员国,既没有长期成员国的经济实力,也没有它们的政治稳定,情况已开始急剧恶化。鉴于一些欧元区国家如奥地利也不能幸免,这场危机也将直接影响到欧元区。因此,等待和观望将是错误的战略。

  我们没有理由相信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见底。因此,假设它进一步恶化,那么欧洲将很快面对严峻选择:要么是较富裕和稳定的经济体——首先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利用其较丰富的财政资源来帮助较弱的欧元区经济体;要么是欧元和整个欧洲一体化受到威胁。

  那为什么不迅速推出新的工具,如欧元债券或建立一个类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欧盟机制呢?它们肯定都需要巨大的花费——尤其是对德国而言——也因此根本不会获得人民的支持。但其他的选择可能会更昂贵。事实上,它们不是会被认真考虑的政治选项。

  在制度上,没有办法绕过“欧洲经济政府”或“强化的经济协调”(或随你怎么称呼都可以)的途径。如果是非正式的,这是可能的,也因此不会带来任何条约上的改变。

  

德法两国互相阻碍

  不幸的是,现在已经很清楚,法德这个对欧盟行动一致至关重要作用的引擎,暂时死火了。他们的公开言论让人觉得法国和德国有许多共通之处,但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在几乎所有处理欧盟危机的战略层面,德国和法国都在互相阻碍对方。讽刺的是,它们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欧洲,因此,欧洲毫无领导人可言。

  欧盟是制度化的妥协,过去是,现在也是,身处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刻,目前也必须维持这个情况。如果德国和法国不迅速地解决他们的分歧,并找到化解危机的共同战略,他们将损害到自身和整个欧洲。

  绝不能忘记的是,欧盟是为促进相互间经济进步所设计的制度。如果这个经济上的纽带消失了,国家利益将重新抬头并撕裂整个欧盟。今天的欧洲并不缺乏经济实力,而是采取一致行动的政治意愿。德国和法国必须发挥带头作用。

  

作者Joschka Fischer在1998-2005年间担任德国外交部长兼副总理,领导德国绿党20多年。

英文原题:Europe in Reverse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09年。

e.jpg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hursday, March 05, 2009 - 09:55 am:   

http://www.zaobao.com/yl/yl090305_503.shtml 

奥巴马的‘犹太人问题’

(2009-03-05)

● 于时语


  借用乒乓球术语,奥巴马将以“正手抽杀”来处理内政,“反手推挡”来应付外交(奥巴马本人如同老布什和克林顿一样是左撇子)。


  所谓“犹太人问题”(The Jewish Question),自从法国大革命开始一直困扰西方社会,连马克思也就此写过其名作《论犹太人问题》。在纳粹的种族大屠杀之后,这演变为人工移植的犹太国家以色列在中东的生存权问题,而成为当今一个主要国际冲突。

  另一方面,笔者多次指出奥巴马新政府的施政重点是内政而非外交,奥巴马宣布的最新预算草案,充分证实了笔者这一预测。前克林顿政府劳工部长赖克(Robert Reich),把这一预算形容为“40多年来最大的从富人转向中产阶级和穷人的收入重新分配”,是奥巴马重建“和谐社会”雄心的很好归纳。

  借用乒乓球术语,奥巴马将以“正手抽杀”来处理内政,“反手推挡”来应付外交(奥巴马本人如同老布什和克林顿一样是左撇子)。

  即便如此,或者正因如此,本应属于外交范畴的“犹太人问题”却成为奥巴马的一个重要挑战。一个诱因是2月底,美国国家情报总监丹尼斯·布莱尔提名傅立民(Charles Freeman Jr)担任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

中国通傅立民

  傅立民是耶鲁和哈佛大学训练出来的中国通,是尼克松(尼克松)首次访华的首席翻译,后来担任过美国驻华公使。其哲嗣傅瑞伟(Charles Freeman III)继承乃父衣钵,留学复旦,并曾任美国国际贸易谈判代表。父子两人从台湾问题到对华贸易,都持有同情北京的态度。傅立民出掌国家情报委员会,对北京相当有利。

  但是这一任命怎么会激化奥巴马的“犹太人问题”呢?这是因为傅立民除了曾任驻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大使多年而有偏袒阿拉伯之嫌,更是美国外交界的“超级现实派”。

  这一背景原本符合奥巴马政府和希拉里(希拉里)国务卿从事“现实外交”的方向,但是傅立民更进一步,清楚认识到犹太游说集团对美国国家利益的伤害。

  几年前,哈佛大学沃尔特与芝加哥大学米尔斯海默批评犹太游说集团的论文《以色列游说势力和美国外交政策》,在美国遭到封杀而不得不在英国发表。
  傅立民彼时主管智库中东政策委员会,冒犹太势力之大不韪,而在美国率先转载,因此成为犹太游说集团的眼中钉。

  傅立民出掌国家情报委员会,马上引起犹太势力的反对声浪,甚至有人在《华盛顿邮报》上称这是奥巴马犯下的“严重错误”。许多批评来自传统支持民主党的犹太舆论,尤其是驰名知识界、去年力挺奥巴马的《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杂志。

中东政策的担忧

  犹太势力的敏感,反映了对奥巴马中东政策的担忧。奥巴马虽然有意仿效罗斯福“新政”,至今尚无照搬当年靠二战最终解救美国经济的勇气。

  要推动内政改革,重要前提是缓和国际局势,避免“恐怖主义”干扰。另外是改革的巨大账单和赤字,迫使奥巴马正视海外军事行动的无底洞。《纽约时报》因此指出伊拉克战争至今已耗掉8600亿美元的天价,是促使奥巴马撤军的一个重要考虑。

  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近日强调:奥巴马要从伊拉克顺利脱身,必须与伊朗对话妥协。笔者数年前就指出,美国与伊朗在稳定伊拉克局面上有相当大的利益交集。伊朗政府作为塔利班组织的死敌,也可能成为华盛顿在阿富汗的同路人。

  总之,除了现实主义外交,与伊朗妥协也是奥巴马的内政需要。这一前景的最大输家,自然是把伊朗视作头号威胁的以色列,这是奥巴马的“犹太人问题”近日升温的动因。

  与此同时,华尔街银行金融业声誉和财力的巨大损失,不免拖累到美国的犹太势力。例如制造500亿美元老鼠会骗局的马多夫之外,破产的雷曼兄弟集团总裁福尔德(Richard Fuld)、濒临破产被收购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总裁吉米·凯恩(Jimmy Cayne)、已经花费美国纳税人上千亿美元搭救的美国国际集团前老板格林伯格(Maurice Greenber),都是腰缠万贯的犹太人。他们的身败名裂,或许可以略为减轻奥巴马面临的美国犹太游说势力的挑战。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February 25, 2009 - 07:05 pm:   

o.jpg

http://www.zaobao.com/gj/gj090226_502.shtml

首次在国会发表演讲 奥巴马:美国将重新崛起

(2009-02-26)

  (华盛顿综合电)美国总统奥巴马周二晚对国会说,政府可能会注入更多资金拯救美国金融业,不会让病入膏肓的美国汽车公司倒闭,并在未来10年节省2万亿美元的开支。他承诺将领导美国以更强大的姿态重新崛起。

  奥巴马自就任以来第一次在国会发表演讲。他也宣布将推出新的借贷措施疏通信贷管道,协助小型企业及消费者取得汽车贷款、大学贷学金和小型企业贷款。他向人民保证,他们的银行存款依然安全。

  他说:“尽管我们的经济可能疲弱,我们的信心可能动摇,但我们正在顽强地从艰难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走出来,今晚我想让每一个美国人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会重建,我们会复苏,美国将以比过去更强大的姿态重新崛起。”

  奥巴马没有提及市场最为关注的银行国有化课题,也没有清楚说明如何协助银行将数万亿美元的“有毒”资产一笔勾销。在奥巴马演讲前,交易员都希望奥巴马能提供拯救金融业的细节。

  不过,奥巴马承认,财政部最近推出的新金融拯救方案需联邦政府的大量资源,甚至可能超过政府已拨给金融业的金额。

  奥巴马也说,他不会允许濒临破产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垮台。“这个发明汽车的国家不能就此放弃汽车业。”这番话引起议员们的热烈掌声。不过,福克斯新闻(Fox News)后来指正奥巴马,美国没发明汽车,只是发明大量生产汽车的装配线。

  在增加开支之余,奥巴马也誓言在未来10年的财政预算案中节省2万亿美元。新预算案因此将终止没有用的教育课程、取消不经投标的合约、停止资助已不再需要的农业综合企业和冷战时期的武器。

  墨尔本澳纽银行(ANZ Bank)的外汇交易与国际经济研究部门主管奥斯特认为,奥巴马显然是在尝试安抚人们对预算案出现大笔赤字的担忧。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昨天赞扬奥巴马的演讲展现了有信心和向人民再次作出保证的语调。共和党人则批评奥巴马处理经济的手法不负责任,认为他开支过大,减税不足,最终一定会导致国家债台高筑。

  《华盛顿邮报》的主要分析文章将奥巴马同小罗斯福总统相提并论,指“自小罗斯福就任总统8天后首次发表炉边谈话以来,美国人不曾那么饥渴和渴望拥有一位经济领导人;自小罗斯福以来,不曾有过这么大胆或雄心勃勃或这么有可能重塑美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议程”。


纽约股市跌104点

  美国股市周三开市时,也以蹒跚步履回应奥巴马的演讲。截至美东时间上午10点,道琼斯指数下跌了104.74点或 1.42%,至7246.20点;标准普尔500指数滑落19.17点或1.33%,至1422.66点;纽约自动报价股指数下挫11.54点或 1.49%,报761.60点。

***********************************************************

http://www.zaobao.com/gj/gj090226_506.shtml

奥巴马:美日同盟是东亚安全基石

  (华盛顿综合电)美国总统奥巴马周二在白宫会晤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两人同声呼吁准备发射导弹的朝鲜不要进行任何挑衅。

  奥巴马也强调,美国将进一步加强美日同盟关系,并称美日同盟为“东亚安全的基石”。

  麻生是奥巴马上任后首个来访的外国首脑,麻生说,奥巴马和他同样关注平壤的举动,但他没有透露两人对话的详情。

  麻生在峰会后告诉记者:“有关导弹课题,我们讨论了初步反应的重要性。我们也讨论了,当朝鲜导弹发射后,其他国家的反应的重要性。”

  参加峰会的一位日本高官说,两位领袖都希望,朝鲜不要进行任何挑衅。

  朝鲜星期二宣布准备发射一枚卫星,但美国及其盟友相信,朝鲜事实上是要进行长程导弹的测试。

  该名日本官员说:“有鉴于朝鲜宣布它准备用火箭把卫星发射升空,两位领袖同意朝鲜不应该采取任何可能导致紧张局势升级的行动。”

  白宫在会后发表的声明也说,两位领袖同意共同合作,“以便在可核实的情况下结束朝鲜的核计划,以及应付朝鲜导弹问题”。

  奥巴马是到国会对两院议员发表演讲前与麻生会晤。他告诉麻生:“显然的,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对美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的行政团队希望强化此一关系。”

  在国内面对下台压力的麻生,在会后以英语发言时说,他“很荣幸”能受邀访问美国。他也表明,日本将同美国携手应付经济危机。

  奥巴马邀请麻生到访,被视为是要安抚日本,让日本上下明白其作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盟国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去年,美国当时的总统布什把朝鲜从支持恐怖活动国家的名单中除名,曾引起日本的不快。

  日本一直在向朝鲜施压,要它透露更多有关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遭平壤特务绑架的日本公民的消息。
  麻生说,奥巴马已经熟知日本关注的事项。他告诉记者:“我们对于课题的交流,他谈得比较多……我的印象是他对亚洲感兴趣,也对亚洲和日本进行了研究。


***********************************************************
http://www.zaobao.com/gj/gj090226_507.shtml

建立崭新经济体 不再追求快富暴利

  (华盛顿综合电)美国总统奥巴马誓言带领美国摆脱金融危机的折磨,再以更强大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但他也警告,经过过去那段挥霍无度的时期后,“清算的日子已经到来”。

  奥巴马周二首次对国会两院发表讲话时展现了顽强的斗志、信心和雄心壮志;他在呼吁全国人民自我牺牲和负起责任的同时,也希望恢复美国人的信心,以及提振萎靡的经济。

  奥巴马说:“尽管经济可能疲弱、信心可能动摇;虽然我们正在经历艰难和不稳定的时期;今晚,我希望每一个美国人明白:我们将重建,我们将复兴,我们将比以往更强大。”国会议员对此报以热烈的欢呼声。

  奥巴马是第一位在众议院巨幅美国国旗下,向国会两院议员发表演说的黑人总统。在写下这一历史性时刻之前,他先与议员们握手、拥抱。

  奥巴马说:“在此历史的十字路口,全世界的眼睛再度注视着我们,看我们在此一时刻会怎么做,并等着我们来领导。”

  为了在这个失业率高涨、股市一再探底、金融机构摇摇欲坠的时期驱散人民沮丧的氛围,奥巴马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前景;当中,美国人的未来将靠再生能源和新一代汽车来驱动,而所有美国人都将获得医疗护理、没有一个孩子会中途辍学。

  不过,他也警告,复苏的代价是建立一个崭新的经济体:人民量入为出,不再追求快速致富和暴利。

  奥巴马在演讲中也批评前总统布什,甚至是更前一任的民主党总统克林顿,他指责美国人长久以来一直重视短期的物质享受,多过于长期的稳定。

  他说:“我们无法把眼光,放远到下一次付款期、下一个季度或下一次选举之后。”

  “一直以来,关键的辩论和艰难的决策,都会被拖延或推迟——然而,结算的日子已经到来,为将来负起责任的时候到了。”


  奥巴马说,化解这场危机的答案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存在于我们的实验室和大学内、在我们的田地里、也在我们的工厂内;它在企业家的想象中,也存在于地球上最勤劳的一群人的自豪感中。”

  奥巴马没有逐点推销他的政策,而是呼吁美国人,对他即将公布的建议持开放态度,以及共同承诺,“携手合作,一起把美国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提振起来”。


**********************************************


http://www.zaobao.com/gj/gj090226_508.shtml

今年启动医疗体系改革


  (华盛顿综合电)奥巴马誓言,今年就对美国医疗体系展开全面改革;他也誓言,展开重要的癌症研究计划,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找出这类绝症的疗法。

  奥巴马说,由于医疗成本激增,从经济角度而言,对医疗体系展开更大的改革是当务之急。他说:“医疗保健的改革不能拖延,无法再等下去了,就算多等一年也不行。”

  奥巴马说,即将公布的新预算案将包含一项全面的医疗改革方案,这是依据人民都将获得负担得起的医药照顾的原则制定的计划。

  他也说,在已经获得国会批准7870亿美元振兴经济计划中,政府将从中拨出一部分款项,展开癌症研究和将病历纪录电子化。

  奥巴马在总统竞选期间,答应扩大医疗保险涵盖范围,让多达4600万没有医疗保险的美国人也享有这项福利。

  即将在星期四宣布的2009年财政年度预算案,将列出扩大医疗保险涵盖范围的时间表。


**********************************************************
http://www.zaobao.com/gj/gj090226_509.shtml

美国进入“同各国交往新时代”


  (华盛顿路透电)奥巴马强调美国已进入“同世界其他国家交往的新时代”,他极力同前届政府有损美国国际形象的做法划清界限。

  奥巴马表示,他打算加强同友邦的关系,并强调经由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要在谈判桌上处理从核扩散至扶贫等国际课题。他表明愿意同伊朗会谈,也承诺协助以色列同其邻国和平共处。

  奥巴马表示,要同世界各国合作,一起对抗眼前的经济危机,并且抗拒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奥巴马也重申美国政府的打恐决心,但会改换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的打恐行动。他不久后将宣布,把伊拉克交回给它的人民,美国将负责任地结束这场战争。他也说,美国将同伙伴国制定全新的全方位策略,在阿富汗及巴基斯坦打击卡伊达组织和极端主义。“我不会允许恐怖分子在半个世界以外的安全避难所,策划对美国人民的攻击。”  

  在演讲中,奥巴马表明,美国不会向他国施以痛苦。他已下令关闭关押恐怖组织嫌犯的关塔那摩军事监狱,并承诺给予被捕的恐怖组织嫌犯“快捷和某些程度的法律权利”。


********************************************************
http://www.zaobao.com/gj/gj090226_511.shtml


限制二氧化碳排放 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


  (华盛顿路透电)奥巴马呼吁国会制定法案,限制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推动再生能源的生产。

  奥巴马说,“要想使美国经济真正转型、维护国家安全和确保地球免遭气候变化之苦,我们最终必须把干净、可再生的能源,变成赚钱的能源。”

  奥巴马说,他将在即将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宣布每年拨出150亿美元,来开发风力和太阳能能源、先进的生物燃料、干净的煤,以及更具能源效率的美国产汽车和卡车。

  奥巴马说:“掌握清洁、可再生能源力量的国家,将领导21世纪。”

  但是,他指出,尽管美国发明了太阳能科技,却在生产太阳能方面落后于德国和日本;尽管美国的汽车厂生产出崭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但它们得靠韩国制造的先进电池来驱动。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奥巴马重申,将在未来三年内,把美国的再生能源产量增加一倍,以及投资数十亿美元在能源的研究上。


*******************************************************


http://www.zaobao.com/gj/gj090226_512.shtml


新预算案将公布伊阿战争确实开支


  (华盛顿法新电)奥巴马说,他将增加美国军人的人数、公布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真正开支、以及削减“冷战期”的武器发展与开支计划。

  奥巴马说,“为了舒缓美国武装部队的压力,我即将提出的预算案将列出,增加军人和海军陆战队的人数。为了表示我们对为国服务的军人的诚信,我们将给男女军人们加薪;退伍军人将得到更多的医药照顾和保障,这是他们应得的。”

  奥巴马要增加军人和海军陆战队人数的承诺,同军方要将军人数目增加10万人的计划一致。

  为了表示新上台的政府对开销抱持“诚实和负责任”的态度,奥巴马说他的预算案将“首次包括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开战的全部战争开支”。他说:“我们成为战争国已经七年了,我们无需再隐瞒战争的代价。”他这番话引起全场鼓掌赞成。

  奥巴马也透露,政府将取消在伊拉克发包的一些无用的项目,当局也要严格检讨冷战时期所衍生出来的庞大武器计划。

  去年9月,前总统布什所签订的国防开支法令,数额就高达6120亿美元,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笔的军事开支。



******************************************************
http://www.zaobao.com/gj/gj090226_513.shtml

吁所有美国人 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

  (华盛顿路透电)奥巴马呼吁每一个美国人,利用至少一年的时间,来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他誓言,要在大约10年时间内,让美国再度成为世界上大学生比例最高的国家。

  奥巴马周二对国会两院发表讲话时说:“今晚,我要求每一个美国人,利用至少一年或更多的时间,来完成高等教育或接受职业训练。它可以是社区大学或四年制的大学,也可以是职业技术培训或担任学徒。不论是何种训练,每一个美国人都不应该,只是满足于高中文凭。”

  奥巴马也设定目标,要确保没有人会在完成高中教育之前辍学。

  他说,中途辍学“不只是在放弃自己,也是在放弃国家,而这个国家需要也珍惜每一个美国人的才能。”

  奥巴马说,政府将为国人提供一切必要的援助,来确保他们完成大学教育,以及在2020年之前,使美国再度成为世界上大学生比例最高的国家。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 02:34 am: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us081215.shtml


中国近10年来与西方主要国家关系梳理

(2008-12-15)


  最近十年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十年,中国的崛起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在中国外交领域里,就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一系列调整,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目的最终还是建立与之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从而更好的为国家利益服务。

  众所周知,外交政策的变化是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所致,中国崛起所带来同世界主要国家关系的起伏,就是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在这种动态变化中不难发现平衡——震荡——新的平衡是一个大致规律,近十年来中美、中日、中欧等几组关系的变化无一不遵循着这样的规律。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作为中国崛起过程中必须要率先调整的一组大国关系,同时也是最难把握的一组大国关系。中美关系处理好了有助于与其他大国关系的调整,这是率先调整的必要性。然而,在中国同其他大国实力比较中,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是最大的,这是调整难以把握的根源。

  中美关系在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进入了最好时期,达到了平衡的最高点。随后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使中美关系进入了震荡期,而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则使中美关系跌入了冰点。在当时众多观察家眼中中美关系的震荡期有可能会持续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但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使这个震荡期早早结束,中美随着国际反恐需要迅速走上了合作,达到了新的平衡。

  在中美关系达到新的平衡后,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中美竞合状态将会有助于这种平衡持续很长的时间。从最初的反恐合作到朝核、伊核问题的合作,从联手反台独到最近的联手对抗金融海啸等都反映出中美是作为彼此“利益攸关方”而存在的。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作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调整的第二组大国关系,是中国对外政策调整过程中的战略选择。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外交策略的选择上都是优先调整的对象。

  2002年中日关系建交30周年,中日友好达到顶峰。繁华之下潜藏危机,随着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同一年开始参拜晋国神社,中日关系从顶峰迅速滑落跌入谷底。中日关系从2003年到2006年近四年时间里进入冰冻期,期间历史问题似乎是双方争议的焦点,但实质上还是双方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安倍晋三的上台是中日关系变暖的标志,中日关系在2006年底开始转暖,达到了新的平衡。

  在中日关系今后的发展中,中日将逐渐走出历史问题的阴霾,从安倍开始历经福田再到现在的麻生,晋国神社问题都没有再生事端,在短期内中日之间历史问题不大可能再成为双方发生对立的症结。中日关系如果再出问题的话,双方关于钓鱼岛的领土争议或许将会成为下一个争议焦点。

  中欧关系

  中欧关系是中国崛起过程中最后需要调整的一组大国关系,欧盟包括了大大小小27个国家,地缘政治上双方没有重和的地方,政治、经济上双方的争议点比较少,共同点却相对较多,双方发展关系是各给所需。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欧盟成为了中国最后调整的大国关系。

  中欧间打破平衡的事件是从2007年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见达赖开始的,今年西藏3·14事件后欧盟就西藏问题对中国施压,奥运火炬问题,直到近期法国总统萨尔科齐会见达赖,中欧峰会取消等等一系列的事件都表明了中欧关系进入了震荡期。从总体看来,西藏问题是双方争议的焦点,成为了双方发展迈不过去的一道门槛。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欧关系因中法关系的波折而进入了多事之秋,如果中欧在西藏问题上的分歧得不到妥善解决,双方关系似乎很难再向前发展。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欧不同于中美间的政治、经济、人权、台湾等等诸多方面存在分歧,也不同于中日间在领土、历史等方面存在的分歧,中欧之间没有太多的包袱,双方的分歧侧重于人权方面,这又集中体现在西藏问题上,如果双方尊重彼此关切,慎重处理敏感问题,双方的关系将会更进一步,达到更好更稳固的平衡。

  罗晓磊 浙江杭州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 07:06 am: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165917


11.29~12.22 大事報報

2008/12/12

【聯合新聞網/許惠雯/整理報導】

全球降息競賽 英降到史上最低

各國央行最近再掀降息競賽,英國、歐盟、紐西蘭、瑞典、印度和泰國等歐亞央行4日同步宣布降息,紐西蘭降6碼、瑞典降7碼、英國降4碼、歐盟降3碼;台灣在11日宣布降息3碼,南韓降息4碼。英國和歐盟央行的降息幅度都是前所未見。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則將在17、18日召開利率決策會議,市場預料將再降息。

汽車紓困案 遭美參院否決

美國白宮與國會民主黨議員8日已就汽車紓困方案大致達成協議,將對底特律3大汽車廠提供140億美元緊急短期貸款。汽車業必須在3月31日前提出改組求生詳細計畫,政府則取得車廠相當股權,並設立「汽車業總管」(car czer)予以監督。眾議院已於10日通過此項汽車業援助聯邦緊急貸款決議案,但因為美國汽車業工會拒絕接受共和黨議員提出的削減工資要求,參議院在11 日否決了此案。

歐巴馬提名希拉蕊出任國務卿

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1日提名希拉蕊出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獲得歐巴馬提名後,於芝加哥的記者會中說,「美國人民不僅要求國內要有新方向,也要求重新努力,以恢復美國作為正面改變力量的世界地位」。

希臘暴動又罷工 機場停擺

希臘首都雅典2名巡邏警員6日遭到大約30名青年以石塊等物品攻擊,一名警員步下警車朝對方開槍,結果打死一名15歲少年。員警辯稱他是被迫開槍,但驗屍結果顯示,遇害少年是胸部中彈。此事引爆民眾對政府的長期不滿,希臘工會10日發動24小時罷工,導致雅典國際機場航運停擺,巴士、地鐵亦停駛。反對黨現已要求提前舉行大選,執政黨政府地位可能不保。

泰國國會15日將選出新總理

泰國憲法法庭2日判決,以前總理塔信為精神領袖的執政黨「人民力量黨」及執政聯盟內的中庸民主黨、泰國黨,因選舉舞弊,必須解散,連總理宋猜在內的36名黨幹部,5年間不得從政。宋猜下台後,由黃衫軍佔領的曼谷國際機場和廊曼國內機場在3日午夜開始恢復運作。泰國國會眾議院議長柴伊宣布,國會將於15日選舉新任總理。

法國總統沙克吉會達賴喇嘛

法國總統沙克吉6日不顧中國的警告,在波蘭的格但斯克與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會面。中國因此推遲中歐峰會,並召見法國駐華大使強烈抗議,未來還可能採取進一步經貿報復行動。為降低此事件對中法關係的衝擊,沙克吉8日稱他一直堅持「世界只有一個中國、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

【2008/12/12 聯合新聞網】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November 28, 2008 - 01:21 am: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11-28/1466298.shtml


中国新娘入嫁日本势头迅猛 成为生育“生力军”


  如果只看到中国新娘在生育上做出的贡献,未免太委屈也太小看她们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曦发自东京 “哎呀妈呀,生孩子咋还能想那么多呢,女人不就得生孩子吗?”来自中国黑龙江的崔女士怎么也想不到,她竟然还能为解决日本的少子化问题做贡献。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日本成田机场偶遇崔女士的时候,她正准备回黑龙江老家看望父母。嫁到日本5年,她已经和日本丈夫育有一儿一女。

  潮涌日本

  其实像崔女士这样嫁到日本的中国新娘不在少数。

  据日本厚劳省2008年9月发表的《人口动态统计》,2007年日本全国共有719822对新人登记完婚,其中国际婚姻40322对。也就是说,2007年结婚的每18对日本夫妻中就有1对是国际婚姻。而其中中日婚姻总数为12942对,占国际婚姻总数的32%。其中日本夫、中国妻的 11926对,中国夫、日本妻的为1016对。

  最近几年,中国新娘嫁入日本的势头迅猛,从2001年起每年都以万为单位涌入日本。她们有的是前来日本工作或求学,在日本遇到了自己的真爱;也有的是为了得到日本国籍,有目的地嫁到日本。但无论她们的初衷如何,中国女性的勤劳、传统和坚强,使中国新娘在日本渐渐显现出了积极力量。

  生育新力量

  在国际婚姻成为日本婚姻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在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不断加剧的日本社会,中国新娘成为积极生育的“生力军”。2005年日本新生儿出生同比下降0.01%,2006年微增0.05%,2007年又呈负增长,为-0.003%。与此同时,国际婚姻,特别是中日国际婚姻中的新生儿出生人数则连年大幅上扬。2005年为4430人,2006年为4874人,2007年为5411人,增长率惊人。

  在日本,许多适龄女性排斥生育。她们或是忙于工作,或是厌恶小孩,或是考虑到孩子养育上的诸多困难。相对来讲,中国新娘的想法就朴实传统得多,结婚生子对她们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崔女士就说:“我可喜欢小孩了,现在日本政府也鼓励生育,我还想再要一个呢。只不过这边的公公婆婆都不帮着带孩子,一个人带有点累,等那两个长大点再说吧。”

  崔女士和丈夫铃木先生住在东京的练马地区,丈夫是普通的上班族。她自己除了做家务带孩子以外,也打一些零工,赚够了机票钱就回国看看家人和朋友。她说老家很穷,5年前经在日本打工的朋友介绍,认识了铃木先生,觉得他人老实实在,自己又能加入日本籍,就嫁了过来。现在虽说有点寂寞,但还是挺幸福的。每年可以给老家汇些钱,现在父母也不用再受穷了,比起那些在老家受苦的姐妹们,“我知足了”。

  职场生力军

  但如果只看到中国新娘在生育上做出的贡献,未免太委屈也太小看她们了。其实她们在日本社会的其他领域也正在成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生力军”。在日本的公司企业、学校医院,都能看到中国新娘忙碌工作的身影。作为现代女性,更多的中国新娘并不甘于像日本女性一样做全职太太。更何况中国新娘中也有相当大比例是高学历、高能力的人。她们带给日本社会一股清风。对来自中国的女性员工,日本企业的评价几乎如出一辙:聪明、能干。

  孙女士,沈阳人,日本新潟县新潟市某翻译公司董事长。现在正在新潟大学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她在读第一个博士学位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一个地地道道的新潟县农民。现在,他们已经有一个女儿,过着幸福的生活。先生依然在家里种田,孙女士则一心扑在学业和事业上,不但成立了翻译公司,从事日中各种会议和活动的翻译工作,而且还担任着当地教育馆的中文教师,为对中国感兴趣的日本人讲授中文和中国文化。

  久而久之,孙女士也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国际交流员”,获得了当地人的信任和爱戴。在当地生活的佐藤先生说:“孙桑(日语中对别人的敬称)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活力,就像我们这里的另一个太阳。她到哪里,哪里就有了生气。”而孙女士的丈夫则始终在身后默默无闻地支持她。每次翻译工作结束后,丈夫都会带着女儿去会场接孙女士。

  民间使者

  孙女士带给新潟的活力,还体现在她给当地带来的新文化、新气息。中国新娘嫁到日本,必须过的第一关就是语言关。翻译是她们的生活也是她们的工作选择,她们要翻译的不只是语言,还有文化价值观念。在山形县高田町的町政府,就有中国新娘做“生活支援翻译员”等工作。作为常勤委托职员,她们在生活、育儿、医疗等方面积极帮助外国新娘在家庭与当地社会进行沟通,解决由于文化的不同引起的麻烦和冲突。她们也把在中国受到的传统教育带到日本,把在日本的生活感受讲给国内的家人,无形中加强了中日的民间交流和相互理解。

  中国新娘用自己的善良、勤劳和聪明智慧带给了日本社会无尽的活力,成为了日本社会中生机勃勃的力量。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October 31, 2008 - 11:26 am:   

日本艺妓浪漫的幻想
http://book.kantsuu.com/200405/20040522160000_1214.shtml

日本艺妓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最初的艺妓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18世纪中叶,艺妓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艺妓并非妓女。她们的交易是满足男人们的梦想---- 享乐、浪漫和占有欲。通常与她们交易的,都是上层社会有钱有势的男人。 在昂贵的餐厅和茶舍里,谈论生意的男人们喜欢请一位艺妓相伴,为他们斟酒上菜,调节气氛,而这最少也要花费1千美元。今天,仍有少数女性抱着浪漫的幻想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加入艺妓行业。但在二战以前,绝大部分艺妓是为了生计,被迫从事这一职业的。

  在艺妓业从艺的女妓大多美艳柔情﹐服饰华丽﹐知书识礼﹐尤擅歌舞琴瑟﹐主业是陪客饮酒作乐。艺妓业是表演艺朮﹐不是卖弄色情﹐更不卖身。不过﹐这里面包含着男欢女乐的成分﹐所以称之为艺妓。艺妓雅而不俗之处﹐不仅在于它与妓有别﹐而且在于它的不滥﹐不相识的人很难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荐。艺妓大多在艺馆待客﹐但有时也受邀到茶馆酒楼陪客作艺。行业规定﹐艺妓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妓“纯洁”的形象。

  日本历史上的艺妓业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从艺人员多达几万人。不过﹐艺妓业在二次大战后大为萧条了﹐只是在经济恢复后一段时间内﹐随着公司公关业的升温﹐旅游业的兴旺﹐艺妓又兴盛了一时﹐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艺妓还保留有几百人之多。但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公司生意减少﹐艺妓业再度陷入低谷﹐据估计﹐目前京都的艺妓只不过200人左右﹐而且陪客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可谓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一些艺馆转作他用﹐服饰﹑乐器变卖或出租﹐艺妓转到夜总会当招待﹐艺妓业的衰退已成不争事实。


传统意义上的艺妓﹐在过去并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许多家庭还以女儿能走入艺坛为荣。因为﹐这不仅表明这个家庭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有足够的资金能供女儿学艺。这种观念在今天虽已不太多了﹐但艺妓在人们心目中仍是不俗的。实际上﹐能当上一名艺妓也确实不易。学艺﹐一般从10岁开始﹐要在5年时间内完成从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课程﹐很是艰苦。从16岁学成可以下海﹐先当“舞子”﹐再转为艺妓﹐一直可以干到30岁。年龄再大﹐仍可继续干﹐但要降等﹐只能作为年轻有名的艺妓的陪衬。至于年老后的出路﹐大多不甚乐观。比较理想的是嫁个富翁﹐过上安稳生活﹐但这是极少的。一些人利用一技之长﹐办个艺校或艺班﹐也很不错。如果有机会能进入公司作个形象小姐﹐虽只是个“花瓶”﹐尚可一展昔日风采。当然也有不少人落俗为佣﹐甚至沦落青楼﹐就很不幸了。
  
  艺妓的衰落也曾促使它进行过一些改革﹐以适应时代要求﹐如聘请京都以外女人加入﹐改换一下面孔﹐在茶馆设立酒吧间吸引深夜来客等﹐都起色不大。因为在现代青年男女看来﹐艺妓已过时了。

  令日本男人最为满意的,是艺妓的谈话艺术。无论是国际新闻,还是花边消息,她们都了如指掌。她们懂得如何迎合男人的自尊心,善于察言观色,了解男人的情绪。她们的工作其实很紧张,而男人们则得到了彻底地放松。
  
  培养一名艺妓投入很大﹐但一旦其出山成名﹐要价也是很高的﹐特别是年轻貌美的高级艺妓身价更高﹐一般人员不敢问津﹐但巨商富贾﹑花花阔少﹑大企业大公司却不惜千金一掷。经济繁荣时﹐大公司为揽生意﹐总要把请艺妓当成公关手段。

  艺妓虽衰犹存﹐但风光不再﹐衰落是趋势﹐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尚操此业的艺妓却不失信心。她们觉得﹐艺妓是京都和日本的“脸面”﹐应该加以保留。她们甚至周游各地﹐藉以提高身价。有的人更明确地说﹕艺妓是京都的象征﹐传统的古老文化必须加以保护。近年来﹐对于艺妓的衰与兴﹑保与弃还存在针锋相对的斗争。

1.jpg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uesday, October 14, 2008 - 09:57 am:   

http://baike.baidu.com/view/886401.htm

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制造和销售。2001年1月,施正荣博士带着他在澳大利亚积累的光伏领域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回到祖国,以世界一流的速度和水准创建了尚德公司。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尚德太阳电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持续提高,"Suntech"成为国际光伏行业的知名品牌。2005年12月14日,尚德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非国有高科技企业。据国际权威光伏杂志《PHOTON International》2006年3月最新统计,尚德公司太阳电池产能05年位列全球第八位,06年将进入前四强。尚德公司的发展受到了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于2004年3月亲临尚德公司视察,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也于2006年4月23日视察尚德公司,给尚德公司和光伏产业以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尚德公司的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光伏行业的先进水平,是中国首家获得 TUV,IEC,CE和UL等国际质量认证证书的光伏企业,产品在世界各地深受青睐,其中在欧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市场占有重要份额,中国市场已经广泛应用到通信、广电、交通、海事、照明、军事等领域。尚德公司积极参与承建西部光明工程项目,不断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的应用。公司产品凭借卓越的性能和品质被国家商务部选定为政府对外援助项目产品。
  卓越的研发能力,确保光伏技术的不断创新:
  尚德公司拥有一支具有卓越研发能力的研发团队,从事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改进现有生产工艺和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公司的创立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施正荣博士,公司首席技术执行官Stuart R.Wenham博士和公司资深科学家季静佳博士都是光伏技术领域的杰出专家,具有十多年光伏技术的研发经验。公司研发中心目前共有53人,其中26人是来自国内外的光伏专家,其中教授级专家4名,博士5名,硕士8名。公司在硅材料,太阳电池器件物理,检测与理论模拟,工艺技术和先进的光伏制造设备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拥有大量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公司在低成本太阳能级硅材料技术、高效低成本晶体硅太阳电池制造技术,下一代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产业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公司还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光伏研究中心以及中山大学建立了长期的研发合作关系。
  技术是尚德的核心竞争力:
  尚德公司卓越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省、市和世界银行的认可和大力支持,获得了众多资助项目:
  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光伏与风力发电商业化技术开发”项目支持;
  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支持;
  国家科技部“科技兴贸计划”项目支持;
  国家发改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支持;
  江苏省科技计划国际合作项目、高技术研究项目 、科技基础建设项目支持;
  无锡市科技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科技基础建设项目、科技招标项目支持;
  世界银行技术进步项目支持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hursday, October 09, 2008 - 06:25 pm:   

http://bbs.creaders.net/education/bbsviewer.php?trd_id=294836


飘侠:也谈谈今年的诺贝尔奖和钱永健教授

送交者: 飘侠 2008年10月08日15:49:3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又到了诺贝尔奖开奖的季节,有关诺贝尔奖的消息和获奖科学家的名单不断传来,作为一个在诺贝尔的故乡读过博士,参加过2次诺贝尔奖頒奖仪式的人来说,自己的诺奖情节是不轻!在 11月陆续宣布完获奖名单后,12月初便是瑞典的诺贝尔奖节日和圣露西娅节日(各地各学校都会选一位美女作为当年的露西娅),12月 10日斯德哥尔摩頒奖仪式完后,获奖者便会被邀请到包括我的母校在内的各个大学做演讲,那些年,几乎每年都能听到诺贝尔化学奖和医学/生理奖的科学家的精彩报告。

今年的诺奖获奖名单陆续公布了,首先是医学奖,两位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爱滋病病毒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 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 和Luc Montagnier和发现人类乳突淋瘤病毒(HPV)导致子宫颈癌的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获奖。这也是几年来的第一次,医学或生理奖与美国无缘,美国似乎华尔街沦陷,诺贝尔医学奖也没份儿了。诺贝尔奖也又一次与被中文媒体炒做成科学圣殿的哈佛大学擦肩而过!哈佛大学已经10来年与诺贝尔奖无缘了,虽然她依然在众多的大学排名中名列第一,还是全世界最富的大学,当然很多获奖者都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两位法国病毒学家的获奖更使全世界正直的科学家松了一口气!当年美国病毒学者中的大腕Robert Gallo博士不仅用法国人的照片发文章, 还用法国人的样品测序, 测出来说是自己的样品而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爱滋病病毒品.----这些事其实学术界的人都清楚。我当年做研究生时就对这种Robert Gallo这种行为感到不解,上苍有眼,诺贝尔奖没有给予他。当然还是有很多人为他而鸣不平的...请看英文媒体的评论:

Twenty-five years after the discovery of the virus that causes AIDS, two French researchers were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yesterday for their role in that scientific breakthrough.

Perhaps more notable than who won the award is who did not: Dr. Robert C. Gallo,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virologist who has long been credited as a co-discoverer of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d whose early work led to a blood test for HIV that is believed to have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Though many in the field said they thought that a long-simmering debate over Gallo's exact role in the initial discovery had been settled and that Gallo and the French team should share credit, the Nobel committee apparently felt differently. Some scientists said yesterday that Gallo deserved to at least split medicine's highest honor.

"The people who won the prize are very deserving," said Dr. John E. Niederhuber,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in Bethesda, where Gallo did his AIDS research. "But it seems strange to have left Bob out."

Acknowledging that Gallo had "done a lot of other work" in the field, Joernvall noted that he and the two French scientists now "agree that the discovery was made in Paris." But Montagnier, who has been a colleague and rival of Gallo's for decades, said the American researcher should have been recognized.

"It is certain that he deserved this as much as us two," Montagnier told the Associated Press in Abidjan, Ivory Coast, where he is attending an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Gallo, who runs the Institute of Human Vir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s School of Medicine, told an AP reporter who woke him at home early yesterday that he was "disappointed." He later left for South Africa and could not be reached for further comment, but he released a statement congratulating the French scientists.

Colleagues said Gallo was besieged with e-mails and phone calls from scientists around the world, many complaining that an injustice had been done.

Dr. Anthony S. Fauci,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in Bethesda, said the Nobel Prize tends to be given to those who first identify a new discovery.

"I don't think it's a critique of Gallo. It's a statement about the very first observation that is made. This is how they decide," he said. "They generally make their decisions based on what they judge to be the first seminal observation as opposed to what came from that discovery. That's their judgment. "It does not detract from the contributions that Dr. Gallo has made."

The Nobel Prize might not put to rest what at times has been a bitter scientific feud spanning two continents. And Gallo, while seen yesterday in some circles as a victim, has often been a less than sympathetic character, seen as abrasive and self-promoting.

In the early 1980s, Gallo, whose research at NCI had focused on cancer-causing retroviruses, and Montagnier, at the Pasteur Institute in Paris, were each working on isolating the AIDS virus. In 1983, Montagnier identified a virus he called LAV but was unable to prove it caused AIDS. Gallo, nearly a year later, published a paper on his virus, called HTLV-3, establishing that it caused AIDS. Gallo is credited with being the first to grow the virus in a lab, which paved the way for HIV testing and the screening of donated blood.

But a controversy erupted soon after Gallo's publication. There were allegations that Gallo's virus was actually Montagnier's and that he had improperly used it without credit to the Frenchman for first isolating the virus.

The dispute triggered investigations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and by Congress. There was a lawsuit. It was finally settled in 1987 by a highly unusual 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with a joint announcement by President Ronald Reagan and Prime Minister Jacques Chirac.

"I was on the original committee that examined the evidence against Gallo," said Edmund Tramont, who now directs the NIAID's division of AIDS. "We examined all the data and came to the unequivocal conclusion that he did all the work on his own. And that what he discovered and what he wrote, that HIV is a retrovirus that infects T-cells, that it was the cause of AIDS was unequivocal.

"He had in his lab previous work that was necessary to isolate the virus and others followed in his footsteps and duplicated what he had done."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三位日本(裔)物理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费米实验室名誉教授南部阳一郎、日本筑波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名誉教授小林诚和日本京都大学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名誉教授益川敏英。这也给了中国科学家当头一棒,我们中国现在不是已是培养博士的世界第一了吗,都超越了美国了,而且,在美国获得博士的人中以中国学生居多。为什么中国人离注重科学原创的诺贝尔奖遥遥无期呢!?至此,日本已经有1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依然是空白。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们脸红不红呢.....

2008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日裔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们三人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方面有突出成就。来自美国海洋生物实验室的下村修和哥伦比亚大学的马丁·查尔菲分别出生于1928年和1947年。

美国华裔钱永健教授1952年出生于纽约,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双院士,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教授,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他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

钱永健教授的获奖是这几年科学界和媒体都看好的事情。饶毅教授已预测了钱永健会得诺贝尔化学奖,美国Thomson Reuters及英国博彩网站立博率先预测结果和开出赔率也预测了钱永健会得诺贝尔化学奖。在化学和生物学界,提起钱永健这个名字,许多不熟悉中文的人,都会觉得陌生,但是提到罗杰钱(Roger Tsien),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在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上的贡献,使得他年年都是诺贝尔化学奖或医学奖的热门人选,今年终于花落钱家,又一次让中国人感到欣慰。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纽约,后来全家搬到与纽 约相距不远的新泽西州李文斯顿,在那里上学长成。钱家的家谱,似乎就是一本工程师的花名册。他的舅父,曾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的堂叔,则是中国导弹之父,大名鼎鼎的钱学森,由此让人不得不相信,聪明也是遗传的。

钱永健年少时患有哮喘病,课余时间不能像兄长那样在外面跑来跑去,很多时间只能呆在室内。十六岁那一年,他以研究金属与硫氰化合物结合方式的论文,获得西屋天才少年科学奖的第一名,并得到全国荣誉奖学金进哈佛大学主修化学和物理。二十岁自哈佛毕业,钱永健得到了马歇尔奖学金,像他的哥哥钱永佑一样,飘洋过海,来到剑桥大学生理系跟随阿德然教授读博士。阿德然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肌肉电生理学教授,也是一位世袭的伯爵,真正的英格兰绅士,他知道钱永健的潜力,他也知道钱永健的兴趣是在神经生物学方面,于是,经过一番摸索,钱永健充分应用他的化学特长,发明了钙染料技术,可以直接标记观察活体细胞内钙离子信号的流动和变化,为活体细胞内心好传导和功能研究,随后,他又通过遗传工程的方法,发明了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最近几年,他又致力于应用细胞渗透肽的莹光标记技术,来发现观察癌细胞,希望能为癌症的诊断治疗带来一场革命。

翻开钱永健教授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网页,可以看到他的实验室是拥有20多人由科学家,博士后,博士生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依染活跃在科学的前沿,发表着Nature- Protocol,Nature-Method, PNAS等著名杂志的原创性文章和Science,Nature-Protocol和Methods in Enzymology 等杂志书籍上的综述性文章。钱永健教授的科研文章不下几百篇,他的科学工作真是不仅多产,更是开创性和革命性的工作。钱教授手下很多学生都成了名校的 Faculty,像来自台湾的Alice Ting博士现在已是MIT化学系的副教授,Zhang Jin博士也是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系的助教授。Robert E. Campbell博士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助教授。钱教授最得意的学生恐怕是近年来被麻省理工学院评为顶尖青年科学家之一的王雷,这位来自北大的学子现在是Salk(索克研究所)的助教授,研究工作相当前沿。

每一年的诺贝尔奖获奖名单下来后,中国人只要是关心科学的人不免都感到心凉和无奈!盘望和期待着何时才有中国科学家获奖的一天。其实以海外华人频频获奖的概率和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智力库来论,中国人获奖真是指日可待的。但是如果看看国内科研的浮夸,虚假和缺少原创的惨酷现状,我们不得不苦笑,中国人获奖的那一天还是需要等待一些年的!
******************************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360802&id=838226&dcid=12

热贴;中国别说抄美国底先防被人家抄后路!

西陆网 2008-10-09 16:10:46

新华网报道,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化工)6日宣布,与美国百仕通集团的合资项目正式完成交割,中国化工的重要子企业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整体重组改制为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百仕通集团出资最高达6亿美元持有20%的公司股份。

热烈祝贺黑石(百仕通)兵不血刃拿下一城!为什么说是兵不血刃呢?因为黑石用于收购的6亿美圆只是中投公司投给黑石的一部分。中投把钱投给黑石,换来了一点没有表决权的股权,然后黑石再用这笔收购中国企业,结果是持有黑石的股份市值损失了百分之二、三十,还失去了中国优质企业20%的股权。

这样的SB,亘古罕见!

就在几天前,黑石高级董事梁锦松还在忽悠,"现在是百年一遇的长期投资的抄底好时候"!而国内相关部门的高管也纷纷应和,表示要救美国、抄美国的底。两则消息对照,我不禁想大声疾呼:先别想着抄美国的底,先防着美国抄咱们的后路吧!

最近美国金融危机、毒奶粉事件,分散了公众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注意力,不知道进展如何了?假如在我们讨论是否救美国的时候,又一个民族品牌被击沉了,那将是一次非常惨痛的沉没。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美国人卖武器给台湾,然后用赚来的钱收购了汇源!

失去了以后才知道珍贵,我们的品牌越来越少了!就拿毒奶粉事件的主角三鹿来说,起初还有人拿捍卫民族品牌来煽情,而实际上这个"民族品牌"超过40%的股份已经被外资所有。

失去品牌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相关行业的控制权。我国大豆行业80%的压榨能力被外资控制,失去了食用油的定价权;和大豆的情况类似,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 21 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我们现在到美国无论怎样抄底,抄的也是市场交易价;而外资并购,买的是我们优质企业的原始股。

以我们的财力,断然不可能控制美国一个行业;而外资已经逐步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现在是不是抄底美国的好时机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鬼子已经偷偷的摸进了村,抄了土八路的后路了!

按说土八路神出鬼没,不是好对付的,但就怕内部出了叛徒、汉奸和狗特务!

两个月前,商务部条法司巡视员郭京毅被拿下了。在商务部条法司的22年中,郭京毅参与制定和修改一系列重要投资法律;由郭京毅撑腰的北京思峰律所,为100多家外资公司提供过法律服务;据透露,他还是新成立的反垄断局局长人选的有力竞争者。

看到出了郭京毅的优秀干部,外资在我国的收购所向披靡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目前我们面临的局面,不是到美国抄底的问题,而是如何亡羊补牢、收复失地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乘美国金融危机之机,把失去的股权收回一部分,让已经死亡的品牌复活几个,就是为祖国和人民立了大功了!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aturday, September 27, 2008 - 10:19 pm: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7630000/newsid_7634000/7634074.stm



小知识:金融术语解读

2008年09月25日

随着这一轮金融危机不断扩大,许多金融术语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各式媒体的要闻和本地新闻版块,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

根据英国报章(《金融时报》除外)过去一周频繁出现的一些财经、金融术语,在此我们列出一些近期反复见诸媒体的术语,并加以解释。

熊市/牛市(Bear & Bull Market):

熊市 - 在股价下跌时,投资者为避免更大亏损而争相抛售手中持股,从而形成越跌越抛、越抛越跌的恶性循环。

牛市 - 市道基本呈升势,股价上扬,投资者信心高涨。

债券(bond):

一种债务证券,或者简单说就是一种"欠条"(IOU)。债券上注明债务什么时候必须偿还,借债人(发债券方)必须向债券持有人(债主)支付的利息率。

银行和其他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投资者都可以买卖债券。

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

大银行因为不确定自己有多少资金或者为了自我保护而大幅度减少甚至停止相互贷款,造成可供借贷的资金急剧减少,利率大幅度提高。消费者的按揭贷款和个人贷款因此更加昂贵。

衍生产品/信贷衍生产品(derivatives / credit derivatives):

通过衍生产品,可以在手里没有某种商品或证券的情况下投资于这种产品/证券。这种投资工具的价值取决于从咖啡价格到利率的各种因素,甚至还受到气候影响。

衍生产品可以起到控制某项投资风险的保险功效。

信贷衍生产品则是以借贷方无力还贷或赖账的风险为基础设计的衍生产品,比如以按揭贷款为基础设计的按揭衍生品,可以在证券市场作为金融产品交易。

期货(futures):

期货合约规定在双方同意的日期和价格买进或卖出一种商品(如原油、玉米等)。它可以用来对冲价格波动风险,或者用于商品价格投机炒作。

对冲/对冲基金(hedging/hedge fund):

对冲 - 通过一项投资来减少某一资产价值波动的风险。比如,你持有某只股票。为了减少股价波动风险,你再出售一个这只股票的期货合约,承诺在将来某年某月某日以约定的价格出售现在持有的这只股票。这样对冲之后,即便这只股票价格在约定日期前下跌了,对你也没有伤害,但如果股价升了,你也得不到好处。

对冲基金 - 私有投资基金,管理资本数额巨大,不受监管,投资者经验丰富。对冲基金利用一系列复杂的投资策略来取得最大回报,其中包括对冲、金融杠杆,以及衍生品交易。

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

投资银行向政府、企业和富豪提供金融服务。不同于商业银行的是投资银行不能吸收个人存款,发放按揭贷款等。

杠杆/非杠杆化(Leveraging / De-leveraging):

利用金融杠杆是指用债务作为投资的补充,目的在于赢利最大化。当然,损失也相应最大化。你在已有资金(或资产)的基础上举债越多,杠杆效应就越大。

非杠杆化:减少举债金额。

流动性(liquidity):

某种资产的流动性指它转变成现金的难易程度。比如你的银行活期帐户存款的流动性就比你拥有的房产的流动性大。

评级(rating):

从投资者角度出发,根据证券的投资风险程度给予相应的级别。债券的级别体现了发行这种债券的政府或企业的偿债能力。最安全的评级是AAA,依次递减到最差级别D,即发债人资无力偿债。

证券/证券化(security/securitization):

证券 - 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合约,可以赋予它价值并进行交易。证券种类繁多,最常见的包括股票、债券、按揭债券等。

证券化 - 把某种东西变成证券。比如,把不同的按揭债汇集起来,把它们转换成金融证券,然后到市场上交易。如果最初作按揭买房的人按时偿贷,那么这种基于按揭的证券的买家就有收入。反之就是亏损。

卖空(short selling):

投资者预计某种资产,比如股票、货币或合约的价格会下跌,便通过经纪向其他投资者借入这种资产再以当前价格卖出,等它的价格跌到某一价位时再买进并归还,从中获取差额收益。

"裸空"操作指不借证券就出售这些证券。这种投机行为已在多国受到限制或禁止。

滞胀(stagflation):

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停滞同时并存的现象。这种情况容易使决策者陷入两难处境。

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s):

这种按揭贷款对发放贷款的机构来说风险高,相应的利率也高,因为通常申请获得这类贷款的大都是财务窘迫、低收入或收入不稳定的人。

减计(write-down):

降低资产账面价值,使它符合下跌后的市场价。比如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大跌后,公司的账面资产价值就要减计。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hursday, September 18, 2008 - 05:17 pm: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6938.htm
alfa.jpg
美国次贷危机

1.次贷危机的概念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次贷危机的产生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2.1.产生原理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 :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2.通俗解答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贷款者,如果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

  一个两个贷款者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贷款者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贷款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贷款者。正如上面所说,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

3.次贷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7月份有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4.次贷危机的发展
5.次贷危机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将有多广?这是目前世界经济界和金融界密切关注的问题。

  从其直接影响来看: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

  其次,今后会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它们也将受到重创。

  这场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带来了不少启示。在金融创新、房贷市场发展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美国次贷风波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殇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对于中国来说,这场风波为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

  美国次贷风波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然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内出现价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长远看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亦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

  事实上,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第一应该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第二应该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

  在次贷风波爆发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在高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的平台上运行了5年多,有关美国房市“高烧不退”的话题更是持续数年。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大警示在于,要警惕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造成的冲击。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当前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加速的情况,如果央行为了遏制通胀压力而采取大幅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对策,那么就应该警惕两方面影响:第一是贷款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这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第二是还款压力提高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影响,可能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而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最终会汇集到商业银行系统,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值下降,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人们需要认识中国和美国经济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异性。美国是一个处于全球体系之下的有着悠久市场经济历史的国家,周期性很强,目前正处于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后期。

  中国则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即使从改革开放算起到现在也只有30年的历程,从 1992、1993年提出市场经济到现在更是只有15年历史。处于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资需求大。这是区别于美国经济接近10 年一个周期的重点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国实施房改后,结束了此前多年无住房市场的局面,需求大幅飙升。虽然中国房市也存在投机因素的推动,但需求大而供给有限是促使房价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对于中国房市,政府有调控余地。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也给中国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提出了启示。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即使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也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第二,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美联储连续加息时,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因此而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
6.次贷危机能传染给中国吗?
  美国的次级贷款业务本身是一件挺好的事,其出发点是为那些信用等级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提供贷款,让他们可以实现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在1994 年~2006年间,超过900万户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次级贷款。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负面因素逐渐浮现,最终导致危机爆发。

  其一,是过度证券化。几乎与次级贷款业务并行发展的,就是美国经济的证券化,比如,人们把一些一时还不清的债务,转化为证券后再卖给投资者。换句话说,凡是有风险的,都可以摇身一变为证券。所以,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也不闲着,他们把手中超过六千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那么,富有投资经验的银行看不出这其中的高风险?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花钱供养了许多信用评定机构,从而可以轻松地拿到最高为“AAA”的信用评级,泛滥成灾的“AAA”证书使银行失去了对风险的敏感性。

  其二,是通货膨胀。随着这张“大饼”越做越大,富人们因为手里拥有越来越多的纸面资产,而放肆地挥霍;穷人们因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最后,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借以压抑通货膨胀。可是,利率提高后,那些本来就缺钱的穷人就变得还不起贷款了,这导致次贷市场还贷拖欠比例迅速上升。至此,美国经济一下子坠落入货币流动性很低的状态。经济发展进入低速徘徊状态,穷人就更难还清那些堆积如山的次级贷款债务。

  我们能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能有人会说,根本学不到什么,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次级贷款市场。但是,仔细看看,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中也有类似于美国次级贷款的成分,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中国经济也有被拖入恶性循环的可能性。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房地产的金融创新项目。许多中国人希望通过投资房地产去获得财富,所以,银行帮助人们去实现这个愿望是一件好事。全国各地的银行都想出各种吸引人们借贷款买房的“高招”。比如,深圳的银行在2006年就推出了“双周供”业务,它允许以“双周”而不是以“月”为单位进行还款。这样,借贷人不仅能缩短还款期,而且还能少交利息,所以特别受“炒房户”欢迎。再比如,“循环贷”业务,它允许人们将商品住房抵押给银行而获得一定的贷款额度。这样,借贷人买越多的房产,就能获得越多的贷款额度,所以更受“炒房户”的追捧。在这些金融创新项目的帮助下,深圳的房地产价格在去年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升。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深圳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月均涨幅高达13.5%,其中60%以上的借贷买房人的目的不是自住需求,而是投资需求。到去年年底,深圳银行房贷规模已达到700亿元。虽说目前还未出现大规模的贷款违约现象,但是,不断上扬的通货膨胀率就有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不断提高利率,又会导致许多“炒房户”因交不起利息而违约。那时候,在没有次级贷款市场的深圳市,会不会重蹈美国式的次级贷款危机——银行不敢再做房地产贷款;也没有留下多少钱借贷给其它的产业;一切经济活动因为缺少现金而停滞了。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下半年,中央政府果断实施“房贷新政”,其目的就在于打压房地产投机需求,遏制房价上升势头,保障中国的金融安全。然而,“新政”刚推行不久,各种反对的声音便开始出现,这些人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希望“房贷新政”再次成为“空调 ”,以便自己能在最后的房地产疯狂中再大捞一把。实际上,中国经济稳步发展,才是每个中国人最大的福祉,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7.美国次贷危机对英国的影响
  英国房贷银行惊现挤兑

  该国央行注资"拯救"第五大按揭机构

  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14日宣布,向在波及全球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陷入融资困难的北岩银行提供金融援助。北岩银行当天宣布,银行今年盈利将比预计低20%左右。

  这一消息引得银行大批储户排起长队,取出存在北岩银行的存款。

  求救

  房贷佼佼者遭遇"滑铁卢"

  英国政府、英格兰银行与英金融管理局14日发表联合声明说,政府授权央行向北岩银行提供金融援助。这是英格兰银行自1997年开始独立调整利率以来首次出资"拯救"陷入困境的银行。

  北岩银行13日向央行提出金融援助申请。英格兰银行、英国财政部与金融管理局当晚召开紧急会议,同意了北岩银行的申请,但没有公开向其提供资金的具体数额。

  北岩银行总部设在英格兰西北部城市纽卡斯尔,是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其今年上半年新增抵押贷款额排名英国第一,拥有大约150万储户,向80万购房者提供房贷。但北岩银行在房贷市场的"佳绩"却因美国次贷危机而遭遇"滑铁卢",不得不向央行求救。

  告急

  英政府接连出招

  英国最权威的金融类报纸《金融时报》当天报道此事的标题是《北岩银行信心崩盘》。

  为稳定人心,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对英国广播公司说:"金融系统有足够的钱,各银行都有钱……它们只不过现在不愿意短期拆借,让北岩银行等机构遇到融资困难。"英格兰银行与英财政部和金融管理局的联合声明也说:"金融管理局确定北岩银行有偿付能力,资本超过规定要求,贷款质量良好。"储户在北岩银行存有大约240亿英镑存款。

  疯狂

  储户信心崩盘排队提款

  按照英国的金融补偿条例,如果银行倒闭,存款数额少于2000英镑的储户可获全额补偿。但如果存款超过2000英镑,补偿的上限则到3.5万英镑为止,超出2000英镑的部分只能获得90%补偿。也就是说,存款3.5万和35万英镑的储户最后都可能只获得3.17万英镑补偿。

  央行出资"拯救"北岩银行让在这家银行拥有存款的英国储户无比紧张。从伦敦到纽卡斯尔,北岩银行各分行门口排起长队,储户争相取款,在纽卡斯尔甚至出现了储户为争夺队伍位置而扭打的混乱场面。

  现年51岁的约翰·邓肯从北岩银行取出了所有存款。他对路透社说:"今天的报纸上全是'北岩银行现金告急'之类的标题,你要在这里存了钱你会怎么办?"

  王丰丰(新华社专稿)

  英被美"次贷危机"拖下水

  北岩缘何成为第一个

  解读


  北岩银行是英国金融界第一个被美国次贷危机"拖下水"的"受害者"。与大多数银行依靠储户存款为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的做法不同,北岩银行主要依靠向其他银行借款与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抵押贷款证券筹款,因此在次贷危机中的"抗打击能力"较弱。

  北岩被击中"命门"

  自7月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冲击全球,由于担心次贷危机扩大,投资者收紧投资,信贷市场萎缩,市场流动性下降,银行间的同行拆借大幅减少,拆借利率随之上升。这一打击正中北岩银行"命门"。尽管贷款结构中甚少次级或不良贷款,但在融资市场与抵押贷款证券市场上遇到困难的北岩银行盈利水平仍然受到重创,自今年年初以来,北岩银行的股价已狂跌50%左右,在14日当天更是下跌30%。

  股市连环"地震"

  北岩银行的危机在英国股市引发连环"地震"。英国主要抵押贷款机构如联盟-莱斯特公司、布雷德福-宾利公司和帕拉冈公司等股价14日纷纷下跌,其中帕拉冈的股价跌幅达到25%。至14日下午收盘时,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较前一个交易日下跌1.2%左右,收于6289.3点。

  中国如何应对次贷危机恶化

  爆发数月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带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美国经济的减速。中国经济是否能“独善其身”?中国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这场危机?来自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众多国内外官员、学者共同把脉次贷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次贷危机带给美国经济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深化。”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2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正在恶化,表现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恶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者信心在下降、消费支出增长处于停滞、信贷紧缩,投资者的信心受挫等方面。

  “我们正经历着美国,也是西方国家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言指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现在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它会造成全球性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期待中国经济能独善其身是不现实的。”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不过,谢伏瞻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面是好的”。

  “在整个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它在分享全球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受到全球危机的影响。”史蒂芬·罗奇说。

  “这种影响可能会从贸易和资本两个方面产生。”中国的经济学家樊纲认为,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市场,美国经济下降,尤其是当消费出现下滑,对中国的出口显然会有一定影响;而资本面上将出现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以致近期流入中国的资本反而会增多的可能 ———更多的资金意味着更多的流动性,同时也意味着更容易产生投资过快增长的风险。

  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把中国更加彻底地推置到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也给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加了新的困难。

  “当世界经济面对危机的时候,好的药方能够迅速摆脱危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认为,当前怎样定义全球出现的通胀?结构调整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如何看待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与流动性过剩?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谢伏瞻指出,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短期政策来看,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从长期政策来看,是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自主创新,提高我们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保持经济长期增长重要任务的同时,要及时注意观察世界经济发生的变化,并对我们的政策进行适度调整。”樊纲认为。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进而指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国在宏观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关注创造就业的问题。
8.中国会发生次贷危机吗?
  我国的房地产贷款规模近几年发展迅速,并对银行业盈利能力和资产安全有较大影响。据上海银监局2008年2月发布的《2007年度上海市房地产信贷运行报告》称,截至2007年12月末,全市中资银行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5137.62亿元,比年初增加452.88亿元,同比多增63.28亿元,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58%。2007年,上海中资商业银行增量贷款中有27.5%投向了房地产业。截至去年12月末,中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32.2%。如果加上大量以房产作为抵押的其他贷款,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已影响到银行一半左右的信贷资产安全。在房地产市场波动加剧及宏观调控不断加强的同时,房地产信贷运行与市场之间的关联更趋密切,无论是银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是房贷借款人,都面临因房价波动而带来的压力与风险。针对这种状况,上海银监局表示,将加强宏观监管,关注信贷资源向房地产业聚集的趋势,适时提示各银行重视潜在的系统性信用风险,制订并实施合理、科学的信贷政策,分散、管理、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

  比较我国房地产市场与美国次级按揭市场,二者存在很大不同。最为主要的是住房抵押贷款人一般都是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没有复杂的衍生产品。同时,房产首付在20%,政策上不允许发放零首付贷款。但是,也要看到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存在的风险。

  一是贷款首付比例较低及虚假信用,存在大量投机性借贷。在房地产“新政”实施前,我国居民房地产贷款首付比例为20%。但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虚假操作的情况。据报道,2004年上海曾经发生过有人贷款7800万元,购买128套住房的重大违规贷款行为,就是通过假信用的方式进入的。

  二是超支付能力贷款不断增加。按照银监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指引,个人每月按揭贷款还款额不得超过个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50%。但实际上,国内居民及住房投资者在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时,很多人不能满足这一基本标准。有人从单位或找他人随意开出假的工资收入证明。银行信贷人员和房产销售人员为提高房屋销售和贷款业绩,甚至明确告诉贷款者只要能开到证明就放款。用假的收入证明、工资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无疑埋藏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三是贷款利率增长快,导致部分债务人丧失支付能力。近年来,央行数次提升贷款基准利率。2004年10月29日从5.31%提高至5.58%;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至5.85%。经过连续10多次上调,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提高到7.47%,这对信用差、还款能力不强的贷款人来说无疑是巨大压力。
  四是房价在飞涨后存在下跌趋势。统计数据显示,大城市近年房价指数上涨20%左右。就具体的楼盘而言,则上涨50%至100%甚至更多。飞速上涨的房价刺激了购房者的购买热情,炒房成为获取巨额财富的途径,使许多偿债能力低的人参与到购房队伍中。当房价下跌、房市流动性降低、贷款利率大幅调升时,势必加大高价购房者的偿债压力,使银行信贷面临巨大违约风险。

  如何防范信贷风险

  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启示是,在经济增长阶段忽视风险必将导致经济减速阶段的风险甚至是危机的爆发。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将首当其冲

  一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自2002年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境内商业银行在旺盛的贷款需求下产生巨大的盈利冲动,同时流动性过剩导致其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在盈利冲动和压力的双重推动下,大多数银行更多地注重盈利而忽视和放松了风险防范,贷款尤其是个人贷款增长速度居高不下。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启示是,在经济增长阶段忽视风险必将导致经济减速阶段的风险甚至是危机的爆发。从当前宏观调控态势和运行环境看,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近6年的快速增长后,未来几年中国经济高位增长的势头可能放缓。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首当其冲。同时,对中国的银行而言,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更好地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我国金融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必须深化改革,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要科学设计信贷产品。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面对房价不断上涨,忽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亦即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危机埋下祸根。因此,金融机构必须审慎经营,科学设计信贷产品。同时,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必须恪守原则与标准,打好风险防范的基础。

  三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目前,中国房地产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发展得非常快。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银行一定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对此,银监会对银行一再发出风险提示,要求银行不能放松借贷标准,严格“三查 ”,严防假按揭和虚假贷款,并多次就银行房地产贷款进行现场检查。同时,在房价不断上升的环境下,银监会还提示银行要高度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

  四要做好预警,控制规模与风险。近年来,出于战略调整和经营转型需要,境内商业银行普遍将个人信贷作为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在目前资产价格快速攀升、存在回调压力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个人住房信贷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不能简单地将个人贷款或消费性贷款视为低风险贷款而不加选择地大力发展。从上海地区银行房地产信贷投放看,个人信贷快速增长强化了银行信贷长期化的势头,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的隐患加大。因此,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我国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个人房地产贷款风险,加强信用系统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防范和制止金融机构违规发放不符合条件的贷款。在当前动荡的金融环境下,金融监管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五是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所谓金融创新中,次贷不仅很快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还被分配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组合之中。对冲基金及其他高杠杆机构以其财务杠杆工具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与次级债有关的各种交易,这导致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放大了相关投资和交易风险,使金融活动背离了金融机构的“谨慎经营”原则。当风险集中爆发时,再追溯原生信贷产品的发行质量,为时已晚。因此,在产品设计与每一单合约执行过程中,就应按照谨慎经营原则,合理评估无风险约束下的放贷行为与潜在风险的平衡,防患于未然。

  次贷危机的警示

  美国“次贷危机”将使股市出现剧烈动荡的可能性加大,从而对全球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美国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已经导致美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但各方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美国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和“次贷危机”导致美国和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各主要经济体目前经济基本面总体良好,而且美欧中央银行在对经济实施调控方面拥有足以使用的手段。因此,从近期看,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将更多体现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上。在全球许多金融市场面临投机热潮的大背景下,“次贷危机”可能与其他利空消息一道,加剧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从而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在近期内出现较大幅度的震荡。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hursday, September 11, 2008 - 05:29 am: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us080908a.shtml

美国面临世界战略的调整



  在谈美国需要调整战略之前,先简单介绍美国的世界战略。

  用一句话就能表明美国的世界战略:美国要称霸世界!

  有的评论家认为,从苏联解体起,美国就实现了它的称霸地位。于是,美国开始为所欲为,或者叫做“胡作非为”。不过,好景不长。

  法国总统萨科齐今年8月27日在巴黎表示,今日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换了时代”,新兴国家的发展使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重新洗牌”,世界将进入为时数十年的“相对大国时代”。 西方独自为世界“定调”的时代已经结束。

  萨科齐这个人,因为有那么一点做作的滑稽风格,并不为华人所欣赏。可是,他对世界格局的评论却是一本正经。他的意思再明确不过:美国称霸的时代已经结束。

  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使美国开始走下坡路,其中美国决策的两大失误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摊子铺得太大,这大概是所有“牛”字号的通病。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八百多个军事基地,好战成性,军费开支难以节制,终于导致不堪重负。十五万亿美元令人羡慕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不足以掩盖美国社会的种种困境。

  (美国的这个失误,提醒理论界重新评估“国富兵强”的价值。)

  第二、错误估计形势,实施同时压迫中俄的错误方针。美国没有料到中国的崛起,也没有留意俄罗斯的迅速恢复元气,结果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世界格局的重新洗牌,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理论界还没有就中俄联合对抗美国的历史意义进行研究。)

  在“相对大国时代”,美国依然是一号。但是在格鲁吉亚冲突中,美国的态度可谓空前软弱,甚至出现了改口批评“格鲁吉亚有错”的官方言论。举世惊愕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一贯霸道的美国怎么了,出了什么问题?

  有人认为,再过两个月就要美国总统大选,美国的强硬要在大选之后上演。

  这种看法有点道理,不过它是对美国印象的过去时。

  让美国佬示弱的真正原因,是美国内部要求重新研究其世界战略的压力。这并非暗示美国希望改变称霸战略,而是美国领导层认为,在重新认真研究之前草率行动,事情会弄得一团糟。

  实际上,不论如何研判,美国世界战略的称霸本质不会改变。但是,在策略方针上极有可能进行调整。需要调整的领域可谓多矣,不过调整的基本精神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收缩”。美国佬不会公开承认这一点,影响国民情绪不说,那多没面子啊!

  在苏联解体以前,美国的策略是拉中打苏。

  在苏联解体以后,美国的方针是围堵中国。同时美国还想进一步削弱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俄罗斯。这表明美国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一段时期的霸主地位使美国冲昏头脑。

  当初中国联美抗苏是不得已。后来中国联俄抗美也是形势使然。

  那么,就出现一个问题,在美国审视自己的世界战略的时候,现在美国是否可以重新来一个拉中打俄?

  主观上或许会有这样的意愿,但是作为国策,则不可行。当初中苏交恶,美拉中,顺势而成。现在中俄交好,美拉中,必遭拒,自取其辱。当然,美国可以底下搞点小动作,以不断试探中国的反应。

  对美国来说,能做到让中国保持象现在这样的“中立”,就不错了。

  写到这里,笔者突然有了一丝忧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主张:“只要美国一拉,中国就贴上去”?但愿这只是庸人自扰!

  北京 刘文哲

************************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us080910.shtml


三国演义,谁能中立

(2008-09-10)

  中美俄之间的博弈,用三国演义来形容,借用字面意义而已。在现今这个核时代,这三者之间不存在那一个用武力消灭另一个的问题。由此可以推理出,什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套一句北京土话,那叫瞎撇。

  好像有一个“四国演义”,可是欧盟不是一个实体,什么时候能成气候,还说不准。把它看做三国博弈的一个周边,大概更适当一些。

  中美俄,“相对大国时代”的代表。美国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苗头,不过一二十年以内还是一号。

  本来苏联解体以后,美国的重点是围堵中国(因此中国被迫卷入博弈)。但是美国对俄罗斯的辽阔地域丰富资源,有撷取之心,于是美国也同时挤压俄罗斯,它认为反正俄罗斯再也“没戏”了,搂草打兔子,顺手的便宜。这种咄咄逼人的战略态势造成中俄联手。而美国却没有把中俄联手当回事。不料中国崛起,俄罗斯也恢复元气。而且普京居然几次公开挑战美国的权威。不由得美国不把矛头先对准俄罗斯,这就有了外高加索的紧张气氛。

  一时间,中国的态度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其实,中国的立场,俄美心知肚明。至于中国的表态,只要是俄美能接受,表面上,暂时就没中国什么事了。

  实际上,大家都明白,风暴没有过去,中美俄之间的更激烈的博弈不过刚刚开始。

  关心中国的战略家们纷纷出主意:一个说,中国应该中立;另一个说,中国不应该支持俄罗斯。又一个说,要做渔翁,最后一个干脆说,要两边讨好。说者理由一大堆,听者还是不知真理之所在。

  中国是否应该中立,必须从不同的层面来看这个“中立”,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一,理论上,中美俄三方,并不是三角形结构关系,而是扇形。这个扇形动态模型不难理解:大的半圆弧代表美国,它在这个扇形结构中,具有特殊地位。中俄是两边。中俄联合,才能平衡(对抗)美国。

  第二,策略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谁都可以做渔翁。把三者的对抗矩阵列出来,就可以知道,唯有美国可以做渔翁,中俄则只有唇亡齿寒的份。这个道理,点破即明,不用再多解释了。

  第三,实践上,国家的行动准则是什么,就是利益吗?。中俄从“上合组织”开始合作,并于2001年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俄联手抗美的的战略协作,世人皆知。当前俄美关系加剧紧张,战略家就举起国家利益的旗帜,认为中国应该中立。

  确实,国家利益非常重要。但是有没有比国家利益更重要的东西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国家道德、国家道义,也就是立国的精神力量、民族的骨气。只有在这样的高层面上,来看一个国家的所作所为,才能经得起历史长河的检验。

  美国是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所以美国就有抛弃盟友和朋友的纪录。

  其实,国家利益,看穿了,无非就是自强。而自尊则更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端正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

  这样,在中美俄之间,中国应该有的原则立场就清楚了。当然,在具体做法上要讲究技巧,因为斗争艺术是永恒的主题。

  北京 刘文哲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us080910.shtml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August 20, 2008 - 03:22 am: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us080817a.shtml

俄格武装冲突动因分析

(2008-08-17)

  八月八日,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发动了对南奥塞梯的军事行动,结果是以可耻的失败收场。他明知道南奥塞梯背后是军力几十倍于自己的俄罗斯,为何偏偏实行“以卵击石”的军事行动?这里面,如果简单的以西方“支持”“怂恿”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必要对事件的动因进行分析。

  首先,在面对肯定出手支持南奥塞梯的俄罗斯这个问题上,军事出手就等于失败。可问题是:萨卡什维利为何偏偏出手?弱智或者是头脑发热而发动战争?如果是这样的人,那萨卡什维利就发动不了政变,也当不了格鲁吉亚总统。明知道在国际形势上,美国不可能使用武力来协助格鲁吉亚对抗俄罗斯,而且采取军事行动就等于将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拱手相送,却还是采取行动。这里面奥妙甚多,从美国支持萨卡什维利政变的源流看,萨卡什维利肯定是知道军事行动要吃亏的,但无奈受到美国人的胁迫,发动了战争。可能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把柄落美国人手里,又加之美国人以利益诱导。(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受外国操纵的政客,大都是私欲极重,没有集体荣誉感和民族利益感的人。萨达姆、萨卡什维利等等都是这样的人。)

  格鲁吉亚这次的军事行动的最大得利者就是美国。

  第一, 军事行动可以破坏中国的奥运影响力,也可以破坏由中国提出的奥运期间休战的提议。而美国是最担心中国影响力增加的国家。

  第二,也是最为主要的是:美国由于采取美元贬值的政策,引起一些国家减少美元的持有。如挪威、爱尔兰清空美元储备;最近俄罗斯抛售美国债卷等;加之美国最近发生次贷危机,信誉不良;本来靠外国流入资金维持的美国经济难以为继,急需在世界各地制造紧张局势来驱赶资金流入美国。

  第三, 南奥塞梯的军事行动,必然引起俄罗斯直接的军事反应。俄罗斯强烈的军事反应可以让东欧国家和西欧国家加强对俄罗斯的军事忧虑而依赖美国。

  第四,可以达成让格鲁吉亚尽快加入欧盟和北约的目的(这也可能是引导萨卡什维利施展苦肉计的一个因素)。因为,军事行动可以让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尽快的产生实际脱离格鲁吉亚的控制。这样,欧盟和北约基于同情和实际的控制情况,不会再用不能完全控制国家领土的条件来限制格鲁吉亚加入北约。

  第五,还有,格鲁吉亚一旦加入北约,就可以形成俄罗斯与欧盟的直接对抗。因为领土问题是每一个国家不可退让的问题。而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这样的领土问题可以让俄罗斯和格鲁吉亚长期的发生争端,有欧盟支持的格鲁吉亚更加有能力对抗俄罗斯。有可以通过格鲁吉亚形成长期的对抗,同时达到削弱欧盟与俄罗斯两个目的。

  这些都是美国的如意算盘,因此美国不惜利诱和胁迫萨卡什维利发动了八月八日的军事行动。但是事物发展都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美国人光考虑自己的好处而忽略了坏处。如:一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迫使格鲁吉亚屈服,使得众多的从属美国的国家产生忧虑,也引起了这些国家的戒心。毕竟萨达姆和萨卡什维利的下场有目共睹。二,东欧国家由于格鲁吉亚的屈服于武力的先例不得不尊重俄罗斯的意见。美国在这个地区乃至中亚的影响力都将大受影响。三,这次军事行动让俄罗斯轻易得利,很容易就让俄罗斯产生加强军事实力强国这样的动力。军事恢复强大的俄罗斯对美国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由于美国自己开的科索沃和伊拉克先例,让俄罗斯可以轻易的找到收拾萨卡什维利的藉口。如:人权、维和、种族清洗、防恐等。美国自己做了初一要指责别人做十五是难以成立。拿俄罗斯没有办法,则将显现美国的衰落。美国衰落的印象让小国家认可,则美国以后的 国际影响力将大大的降低。这种种都是美国的智囊所难一预料的。

  道德经云:“智者国之贼也”。“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当自以为得计时,祸害往往伴随而至。因此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才是人间正道!

  辛一山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April 21, 2008 - 07:11 am:   

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8-04/20/content_14982187.htm


欧洲大国为何纷纷向右转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4-20  

储昭根

此轮欧洲整体右转,根源于欧洲面对中印俄崛起的持续挑战,国际恐怖主义对欧洲现实威胁以及解决欧洲经济发展自身问题的现实需要。

4月14日结束的意大利议会大选,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领导的中右联盟以明显优势击败中左联盟,意大利再次向右转。而环顾左右,德国社会民主党2005年下半年大选中败于默克尔领导的右翼联盟党,右翼代言人萨科齐则在2007年5月法国总统选举中胜出,延续了右翼人民运动联盟的执政地位。

政治钟摆的欧洲

19世纪70年代末以来,欧洲的政治地图几经戏剧性的变化,欧洲左右政党轮替可谓潮起潮落。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为其政治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右翼政治在欧洲乃至西方世界几乎占据了垄断地位,左翼政党普遍失去政权。

可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欧洲政治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左翼政治复兴之势,一度出现欧盟15国中有13国是由中左翼政党执政或参与执政的局面,只有西班牙、爱尔兰是右翼政党执政。

新世纪以来的短短数几年间,欧洲政治地图又频频刮起“右边风”,欧盟15国中已有10多国右翼政党相继执政。欧洲政治地图再次向右倾斜了,这背后到底有何背景?

潮流由美“创造”

二战以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在西方世界独树一帜。因此,这是在审视欧洲政治变动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优先考虑的因素。

1980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当选美国第40任总统。在共和党把持白宫长达12年的时间里,美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完全被保守思想所垄断。由此开始了一场“保守主义革命”,并因此带动了欧洲甚至整个西方世界向右转。

1992年随着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林顿在大选中获得胜利,美国保守派势力把持白宫长达12年的历史也宣告结束。克林顿入主白宫之后,宣布了经济与文化自由化纲领以取代保守派以往的政策,标榜“新中间路线”而著称。与此遥相呼应,在西欧,布莱尔成为“第三条道路”的代言人。而后在欧洲各国的大选中,右翼执政党纷纷落马,而中左政党竞相登上权力之巅。

而在2000年的美国大选中,共和党夺回总统宝座。共和党得势为右倾保守主义主导政府决策铺平了道路。9·11后,右翼强硬派更在政府的安全和对外决策中占据支配地位,美国发动了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并在全球推行新保守主义。随之而来的是,欧洲极右翼得势和抬头,欧洲政坛整体向右转。正是由于美欧不断深交和融合,让欧美在政治上也彼此呼应。

一体化动了钟摆

当然,美国的影响只不过是欧洲政治的钟摆的一个重大外因。1980年,为了挽救因石油危机而引发的经济危机和应付美国的竞争,欧共体提出创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议得到了各国的一致赞成。但当欧洲 1992年一体化进程涉及到国家主权领域之时,欧盟各国政府把它们的选民也拖进了欧洲未来的争论中去。这种争论也反映了西欧自1992年陷人经济衰退之后公众对欧盟沮丧和不信任感。就在一体化过程中,支持者与反对者、得利者与失利者反复博弈及争夺,这一过程反映到政治上就是党派的轮换与摆动。

与此同时,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格局和社会结构,它们所导致的社会流动性的加快也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稳定状态,社会结构变动不定的趋势更为显著。这也影响到欧洲政局的左右摇摆。

困惑中的无奈选择

应该看到的是,此轮欧洲整体右转,则是根源于欧洲面对中印俄崛起的持续挑战。在全球化竞争中,欧盟切身感觉到了新兴国家崛起的压力,如贸易纠纷、不断增加的贸易赤字等。而欧美昔日的对手俄罗斯则在经济复兴的同时唤醒了往日帝国雄心,欧俄关系迅速冷却,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互不信任。昔日对手的复兴和新兴潜在对手的出现均加速了传统世界强权英、法、德等欧盟国家与美国接近和右转的步伐。

更进一步,欧洲向右转也是自身的需要。亦即解决欧洲经济发展问题的现实需要。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及其他崛起性大国的冲击下,调整现有的劳动和社会福利制度对欧洲来说不可避免,但对于被第三世界廉价原材料带来的丰厚利润“养坏”了的欧洲民众来说,这却是他们最大的梦魇。德法新领导人上台后积极消化和改革高税收、高工资、高福利的“莱茵资本主义”模式,力图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却引起罢工潮不断,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英国工党的危机也是不断,即便布莱尔下台,布朗仍不能扭转执政党的颓势。

同时,欧洲的前途在于一体化,若美国继续分裂新老欧洲,欧洲一体化则根本没有可能。在恐怖主义对欧洲仍威胁严重以及次贷危机连续打击下,一个陷入困惑、彷徨、恐惧的欧洲维持自身稳定与安全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向右转。

在欧洲没有探索出最明确解决自身困境的路径时,在左右两派意见纷呈,让选民无所适从时,在面对全球化加速、也是一个不可知的未来时,欧洲民众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保守”,选择了“大树底下好乘凉”。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October 08, 2007 - 01:44 pm:   

http://news.hexun.com/2007-10-08/100834344.html

印度制造正在替代中国制造

目前中国仍是制造业外包的首选国家,

而印度则主要以信息技术、金融以及客户服务等外包业务为主。

“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当我们问到那些制造业大公司未来三四年的计划时,他们表示相比于办公支持类服务外包业务,他们更倾向于向印度转移制造业外包业务。”

  兰德斯分析称,印度在土地和劳动力方面的低成本将是其赢得跨国公司制造业外包业务的主要优势。

这一点使得印度倍受制造业公司的青睐,结果将使得印度的制造业外包业务的重要性将在未来的几年里超过印度旗舰的IT及商务处理外包业务。

  目前,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品出口额中占8%,而印度的占有额还不足1%,

但兰德斯表示,相比于中国而言,全球制造业公司对印度所表现的兴趣要高的多,所以就趋势而言,两国在未来制造业市场所占的份额肯定会有所变动,而这也值得中国加以关注。

印度要想真正赢得制造业外包业务,必须改进自己的基础设施,包括制造业以及供应链等领域。印度崎岖不平的道路、荒废的港口、破旧的机场以及不稳定的电力系统一直被人为是印度经济发展的极大阻碍。

印度已经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加以改进,如模仿促进中国工业化所采取的举措---建立经济特区等,但这些远远不够,印度政府需要投入更大量的投资进行广泛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分析人士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劳动力成本时指出,在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为每月250至350美元;在泰国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大约为100至200美元;而在印度,工厂工人的起薪只有60美元。另外一个分析人士经常援引的一个例子是韩国的现代汽车公司。现代于1998年斥资10亿美元在印度建立了一家工厂,现在该工厂每年出口上万辆汽车。为了更好的利用印度的低成本,现代已经将其小型车的生产向印度转移,众多其他公司也纷纷效仿。印度汽车零部件制造协会预测称,印度汽车零部件明年的出口额相比去年将翻一番,达到59亿美元,而七年后的出口额将达到200亿美元。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June 27, 2007 - 08:41 am:   

http://www.zaobao.com./yl/tx070627_501.html

略谈普京成功之道


2007-06-27

● 俞邃(北京)
  随着2008年初俄罗斯总统大选日渐临近,俄社会上对普京的挽留之声可谓不绝于耳。普京当政七年多来,支持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这在一个大国实属罕见。人们感兴趣的是,普京魅力何在?俄宪法规定总统只能连任两届,那么,来年普京将有何贵干?

  普京在被推上权力顶峰之初,于1999年底发表了一篇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响的文章《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文中对于俄所处国际背景、前任总统的成败、俄现状与潜力的分析和评估,以及对今后国内政策的构想和俄经济政治前景的预测,后来得到了验证。

  他警示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

  他提出三大历史教训。

一是在上世纪俄有四分之三的时间生活在共产主义学说的阴影下;

二是90年代在政治、社会动荡和激进的经济改革中已精疲力竭;

三是照搬“外国课本上的抽象模式和公式”而付出了太大代价。

  他要求弘扬俄罗斯思想,建立强有力国家,要使经济发展提速,要团结全社会。为此,主张搞多种所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形成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认为俄“复兴的关键就在于国家政治领域”。

  后来,普京把俄国情和民心概括为这样一句名言:“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举措得当 业绩显著

  “破、乱、治、兴”,是俄罗斯转型的轨迹。俄改革始终在曲折中发展,道路一直在碰撞中探索。俄能否增强综合国力从而走向振兴,主要看经济形势;俄发展道路是否选择得当,关键在普京时期。

  普京治理国家的办法:先是治愈耶尔辛时期的后遗症,稳住阵脚,强化中央权力,缓解经济当务之急;继而加快变革步伐,赢得时间,开创新局面。

  普京选择的发展道路:以维护政局稳定、保持社会和谐为基本目标的“可控民主”,以注重效率、兼顾公平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市场经济,以“平衡性”为基本指导原则的全方位外交。
  普京的治国方略: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强国富民为使命,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民族精神为动力,以强有力政权为依托,以团结全社会为手段,以历史教训为借镜,以选择适合本国国情道路为方向,以优化外部环境为条件,以重振大国地位为目标。

  普京外交植根于国家发展战略,特点是务实性、平衡性、兼容性和隐蔽性。普京经受过苏联传统社会主义、大俄罗斯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的熏陶,于是,他将当今俄罗斯社会存在的三种主要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加以融合和取舍,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运用于经济、政治和外交领域。

  有人说普京是机会主义政治家,我看可以将这句话诠释为“善于抓机会,不妄谈主义,讲究务实的政治家。”

  政局比较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地位提高,这些体现了普京的业绩。

  政局稳定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苏联解体以来先后形成的对社会、对人们心理的两次巨大冲击——“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全盘”照搬西方模式所造成的动乱和对抗,业已过去。各派政治势力在实行市场经济、议会多党政治,谋求社会稳定与民族和谐,以大俄罗斯精神重振国威,以及推行全方位外交等方面,存在着某种共同点。

  经济保持5-7%的增长速度。普京于2003年提出的2010年GDP翻番口号,有望兑现。2006年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人均从上一年的5800美元上升到8000美元,据称2007年可能达到10000美元。

  公务员工资,今年1月1日增长10%,企业的调整幅度远远超过公务员。教师和医生由于原先工资偏低,上调40%。4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长28.4%,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和费用性支出,居民实际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9.2%。今年第一季度实际增长13%。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却没有大幅增长,这是弱项。腐败成风,贫富悬殊,则是社会蕴含的不安定因素。当局正竭力加以克服。

  俄罗斯外交发言权增大,这在参与防核扩散、解决地区热点等方面都很明显。

老成干练 手段不凡

  普京视野开阔,使命感强,老成干练,手段不凡。他的执政风格和个人气质,适应俄罗斯历经动荡后的客观需要,符合俄民族期盼“强人治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心理。
  耶尔辛对普京有知遇之恩,普京尽量顾全其个人体面,但批评耶尔辛时期的错误和劣迹,却毫不含糊。

  普京对工业、金融寡头力加制约,在强化联邦中央权力遇到地方主义抵制时沉着应对,坚持组建七个联邦区,并兼顾中央与地方利益。

  普京对俄当前经济形势好转总是保持低调,但对未来颇具信心,所有战略决策无不围绕俄国家利益运作。

  普京对俄共,既重视又疑虑,既借助又制约,既安抚又排挤。他还汲取了包括俄共在内的其他政治组织的合理主张。

  俄灾难连年,诸如恐怖爆炸、劫持人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中央电视塔着火等,面对困境,普京身临一线,及时化解群众怨愤,从而保持了政局稳定和个人威望。

  俄国势衰颓,外侮强劲,普京从长计议,于2001年至2003年裁军35万人;针对军内就发展战略核武器的争执,作出了根据俄经济实力行事的原则决定。处理对美关系,他有张有弛,不卑不亢。

政治前程 依然广阔

  俄罗斯上上下下普遍希望普京继续当领导。今年5月下旬,中国社科院的客人、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格林金娜教授前来拜访我,她说如果现在就选举总统,普京准能当选。6月13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普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认同“在今天的俄罗斯,除了政治反对派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普京深受民众欢迎。俄罗斯人感觉国家又稳定了,民族自豪感恢复了。”

  普京不主张修宪以获取再次连任,这反而会提升自己的威望。人们为普京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继续发挥领导作用,设计了多种方案。比如,提升政权党“统一俄罗斯”的地位,由普京担任领袖;变总统制为议会内阁制,普京出任总理;设置一个有职有权的高级顾问职务;等等。一度还传言,普京将就任“俄白联盟”总统。

  看来,较为现实的办法将是2012年再次推举普京为总统。普京不否认这样做的合法性与可行性。6月5日他还谈到总统任期四年太短,可以改为五年或七年。值得注意的是,俄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随后解释说,修改总统任期要到2012年才可能生效。这似乎意味着,届时首先享受总统延长任期的,非普京莫属。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June 22, 2007 - 01:04 pm:   

http://www.zaobao.com./yl/yl070620_502.html

一个无望的民族

2007-06-20


  同以色列斗争了半个世纪的巴勒斯坦人,6月14日做出了令世人惊讶不已的事:法塔赫和哈玛斯两派的内斗,使巴勒斯坦一分为二。这有点像当年中国的国共之争,国民党节节败退,出现了一阵子二分天下的局面。
  摆明要消灭以色列的极端回教派系哈玛斯攻占了卡萨地带,夺下了半壁江山。但和当年的中共红军不同的是,红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而哈玛斯的武装分子一进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在卡萨的官邸,立即进行了洗劫,也纵容一些暴民进行掠夺。

  然而,哈玛斯的势力接下来却很可能会逐渐壮大,因为,看不到希望的巴勒斯坦人,最后也许大部分会选择豁出去,向极端回教势力靠拢。

法塔赫没带来实质成果

  所谓久乱则思治,久经战乱的人群,往往也需要某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这个时候,煽动人心的“主义”或狂热的宗教很容易就成为人们精神上的鸦片,已故何梅尼长老就是靠宗教的力量动员伊朗人,推翻了巴列维王朝。

  已故巴解主席阿拉法长期领导的法塔赫,并没有给巴勒斯坦人带来实质性的成果,反而是贪污腐败,为哈玛斯制造了机会。相比之下,哈玛斯的纪律还是比较严明的,也懂得搞一些争取民心的活动,因此,在去年1月底举行的巴勒斯坦第二次立法委员会选举中,击败了法塔赫。

  选举被认为是公正的,但美国、英国和以色列却以哈玛斯不承认以色列而加以抵制。美、英、以只愿意扶植代表法塔赫的阿巴斯政权,不承认选举的结果。

  俄罗斯却公开邀请哈玛斯领导人访问莫斯科。当然,哈玛斯也获得叙利亚、伊朗等回教势力的暗中支持,哈玛斯的总部就设在叙利亚。

  内部矛盾重重,加上大国势力的操纵左右,使巴勒斯坦人长期陷于苦难之中,不能自拔。对这么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而言,经过几十年的斗争,不只无法达到团结,还兄弟阋墙,爆发严重内斗和分裂,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当代史上一出典型的政治悲剧。

对以色列未必是好事

  今年初,哈玛斯和法塔赫在沙地阿拉伯斡旋之下,于3月17日组建了民族联合政府,但不到两个月就爆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冲突。
  阿巴斯6月14日晚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签署了两个主席令,宣布解除巴勒斯坦民族联合政府总理哈尼亚(哈玛斯领导人)的总理职务,以及在约旦河西岸和卡萨地带实施紧急状态。哈玛斯发言人祖赫里随后向媒体发表讲话说,哈玛斯拒绝接受阿巴斯的决定。

  阿巴斯随即宣布组织了新政府,这显然是哈玛斯所无法接受的。巴勒斯坦的分裂,使巴人建立巴勒斯坦国的愿景落空,中东和平进程也倒退到原点。

  对以色列来说,这未必是好事。一个绝望的民族必将走上更激烈的道路。控制了卡萨地带的哈玛斯必会加紧巩固势力,丰富羽翼,以色列要面对的是个分裂和更加难以对付的巴勒斯坦。

  中东变局也已经刺激原油价格再次飙升,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全没有好处。然而这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对一般新加坡人而言,巴勒斯坦看来是很遥远的地方,但这个中东国际关系热点队油价的冲击,就足以对我们的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

  巴人的苦难也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个内部无法和谐团结的民族,最终的命运就是任由外力摆布,无法自主。从去年初的选举结果看,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在心理上已经倾向哈玛斯。

  这是很自然的发展。一个无望(看不到希望)的民族,必然走向偏激和不妥协的革命道路,与此同时,一个无望(不能团结)的民族,势必要继续受到列强的摆布,难有民族自决的一天。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aturday, June 16, 2007 - 03:55 pm: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6670000/newsid_6670400/6670433.stm


2007年05月18日


背景分析:法塔赫和哈马斯组织


主导巴勒斯坦政治的两个组织法塔赫和哈马斯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已经濒临内战边沿。
法塔赫

全名:巴勒斯坦解放运动,法塔赫是阿拉伯语"征服"的意思。

起源和发展:

已故领导人阿拉法特在1950年代创立,提倡武力解放被以色列控制的巴勒斯坦。

法塔赫后来发展成巴勒斯坦最大的政治派系,并在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之后,在1990年代与以色列签署目的是解决巴以冲突的《奥斯陆协定》

法塔赫组织成员是根据《奥斯陆协定》成立的巴勒斯坦当局的骨干分子,特别是其行政官员和武装部队。

不过,法塔赫的官员被视为腐败和无能,在2006年的议会选举中落败,哈马斯上台。不过,权力移交导致加沙地区不断发生街头暴力冲突。

对以色列立场:

巴勒斯坦当局总统阿巴斯倡议展开和平进程,强烈批评巴勒斯坦武装所称的武装"反抗"--攻击以色列平民。

它的目标是在以色列占领的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巴勒斯坦国,以东耶路撒冷做首都。

在2005年,法塔赫附属组织阿克萨烈士旅与哈马斯组织一起和以色列达成非正式的休战,但它经常向以色列进行"报复性攻击"。

目前情况:

2006年的议会选举失败后,法塔赫被迫采取守势,而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人担心,该组织试图利用政治影响力和武装力量维持其主导地位。

巴勒斯坦当局的七万名警察和安全人员当中,绝大部分都效忠法塔赫。

多月来的街头派系冲突造成了数百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后,法塔赫和哈马斯达成协议,组织联合政府。

哈马斯

原名:哈马斯(HAMAS)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 的简称,是"伊斯兰"、"抵抗"、"运动"三个阿拉伯语的缩写。

起源和发展:

巴勒斯坦穆斯林兄弟会的分支,允诺建立一个巴勒斯坦伊斯兰国家,领土范围包括1948年成立的以色列领土、加沙地带和西岸地区。

哈马斯在1987年成立以来,一直寻求两个目标:社会福利和它所称的武装抵抗,因此得到以色列控制区内巴勒斯坦人的尊敬和感激。不过,哈马斯发动一系列自杀式炸弹攻击后,被以色列、美国和欧盟定性为恐怖主义组织。

哈马斯在2006年的议会选举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也首次使该组织面对权力的责任和国际间的仔细检查。

哈马斯未能得到国际调停者和以色列的承认。

对以色列立场:

哈马斯的党纲毫无妥协地寻求以色列的毁灭,但哈马斯党籍的巴勒斯坦总理哈尼亚表示,如果以色列从1967年占领的土地上撤退,该组织将与以色列达成长期休战。

哈马斯的武装分支卡萨姆旅参加了2005年的非正式休战,但声称有权对以色列的攻击进行报复。

目前情况:

哈马斯被巴勒斯坦当局的捐助者定性为恐怖组织;给与巴勒斯坦当局的外来援助资金已经干竭;银行担心遭到美国的报复,拒绝处理紧急捐款。

哈马斯领导的巴勒斯坦当局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可能引致人道灾难。

另外,哈马斯部署了一支包括3000人的影子安全部队,对付在加沙出现的违法行为,但这一举措加深了它与支持法塔赫的安全部队之间的冲突,双方常常爆发枪战。

经过多月来与法塔赫的斗争后,哈马斯在2007年3月与法塔赫达成协议,成为了联合政府的主要伙伴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May 21, 2007 - 04:30 pm:   

难民营中巴勒斯坦人的贫困常常成为骚乱的导火索。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2144,2553594,00.html

时事风云 | 2007.05.22

评论:黎巴嫩局势一触即发

在黎巴嫩北部,该国政府军与极端的“法塔赫伊斯兰组织”武装成员发生激战,造成多人死亡。德国以欧盟的名义要求黎巴嫩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制止暴力的升级。德国外交部周一呼吁黎巴嫩所有各方为阻止该国局势恶化付出努力。周一晚间,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再度发生炸弹爆炸事件。这表明该国的安全与稳定局势受到严重威胁。

没有证据显示,在巴勒斯坦难民营巴雷德制造血案的好战伊斯兰分子听命于叙利亚的指挥。这样的证据将永远无法找到——原因之一在于,有关叙利亚幕后操控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无论叙利亚还是法塔赫伊斯兰组织均否认彼此间的合作——与此同时,黎巴嫩诸多亲西方的政府成员都认为,叙利亚染指此事。原因之一是:叙利亚试图通过在黎巴嫩挑起事端,制造暴力事件和混乱,阻止旨在澄清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刺事件的国际法庭的成立。人们很容易做出这样的假定,认为大马士革政府怀有这样的企图:因为在哈里里遇刺事件中,叙利亚的确涉嫌在幕后进行策划。



然而,有可能对上述论点进行反驳的是叙利亚此间已明显与黎巴嫩北部的好战武装分子保持距离。大马士革政府明确表示,与黎巴嫩政府军展开激战的极端伊斯兰组织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该组织在叙利亚也受到刑事追究,大马士革政府此言绝非为该组织提供政治支持的信号。与叙利亚结盟的真主党民兵相比,大马士革政府如此明确的表态还从未有过。



众所周知,法塔赫伊斯兰组织与基地恐怖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论大马士革或者基地组织是否染指这次暴力活动,黎巴嫩的局势一触即发是不争的事实。冲突随时可以扩大,局势随时可以失控。政治气候的紧张局面早在年初政府与反对派发生冲突之前就形成了。不同政治及宗教派别都在争权夺利。他们之间的仇恨在黎巴嫩内战时期就形成了。除了巴勒斯坦武装及真主党民兵以外,逊尼派及基督教派的人士也都纷纷武装起来。



现在只要有一个火星,便可引起黎巴嫩冲突的燎原大火。不仅黎巴嫩不同政治及宗教派别之间,而且在黎巴嫩人与巴勒斯坦人之间都可能发生暴力冲突。过去,
难民营中巴勒斯坦人的贫困常常成为骚乱的导火索。巴勒斯坦难民营中出现了黑手党组织与无政府的混乱现象。因为根据协定,黎巴嫩政府无权干涉巴勒斯坦难民营的事务。而这一协定现在得到了报应。黎巴嫩政府决定结束这种状况。黎巴嫩军队在未来的任务就是镇压这些武装组织的暴力活动。



Rainer Sollich


*******************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6670000/newsid_6677400/6677485.stm

黎巴嫩军队与伊斯兰极端分子冲突


星期日早晨黎巴嫩保安部队冲入的黎波里一座建筑试图逮捕银行抢劫案嫌疑人,引发冲突。

有关嫌疑人是伊斯兰法塔赫组织成员,他们不仅拒捕,而且该组织人员还攻击了纳赫尔巴雷德难民营入口的黎巴嫩军队哨所。

23名黎巴嫩士兵丧生,此外大约20名伊斯兰激进分子也被打死。

黎巴嫩军官对记者说,他们的部队得到命令,可以攻击任何向他们开火的目标。

黎巴嫩部队用坦克和大炮对付伊斯兰法塔赫组织武装分子的手榴弹和轻武器。

伊斯兰法塔赫组织发言人则说,黎巴嫩部队盲目射击。并称,如果黎政府军不停止攻击,他们会主动把战事扩大到的黎波里外围。

这是黎巴嫩内战在17年前结束后那里发生的最血腥内部冲突。


*****************************************

黎境内难民营成“国中国” 民众表支持政府行动


  目前,在黎巴嫩境内共有大约35万名巴勒斯坦难民,其中巴里德河难民营内的人数达到2.2万人,是最有影响的一个难民营。据黎巴嫩政府与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在38年前所达成的协议,黎巴嫩军方不能进入巴里德河难民营,这使得难民营变成了不受黎巴嫩法律约束和控制的地方,更成为了一些极端分子的安全港。因此,当地人称这个难民营是极端组织的“国中国”。在巴里德河难民营内,除了黎巴嫩本国的激进组织,还驻扎有其它国家的激进分子,包括孟加拉国、也门以及一些阿拉伯国家的组织等。
  据黎民众称,“伊斯兰法塔赫”组织以的黎波里附近的纳赫尔巴里德巴勒斯坦难民营为据点,长期盘踞其中,无法无天,严重影响了黎巴嫩的稳定以及黎本国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对于黎政府要铲除“伊斯兰法塔赫”组织的决心,黎巴嫩民众纷纷表示支持和欢迎。


  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21日,数百名黎巴嫩政府军士兵在坦克和装甲运兵车的掩护下不断逼近巴里德河难民营,那里居住着3万多名巴勒斯坦难民。 黎士兵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并不断炮轰武装分子据点。而武装分子也不断用迫击炮还击,浓浓的黑烟飘荡在当地上空久久难以散去。
  双方的冲突始于20日。黎军司令部当天早些时候发表的声明说,黎巴嫩治安军在巴里德河难民营与来自“伊斯兰法塔赫”组织的武装分子发生冲突,武装分子用手榴弹袭击黎军,黎军则动用了坦克。冲突中有23名黎军士兵被打死。

  据报道,由一名巴勒斯坦难民领导的“伊斯兰法塔赫”组织总部就设在该难民营内。黎安全部门官员声称“伊斯兰法塔赫”与“基地”组织以及叙利亚情报部门有关联。

  抗议 “简直是屠杀平民”

  政府军攻打武装分子的做法随即遭到了难民营里难民的抗议。一名难民打电话给半岛电视台哭诉说,至少有5名平民被打死,其中还包括一名老者。他指责说,政府军攻击的建筑物里有很多人,老人、孩子和妇女并没有罪,“这简直就是一场屠杀”。

  但黎总理西尼乌拉当天谴责了袭击国家军队的行为,称这是颠覆国家稳定的犯罪行为。

  据当地电视台报道,截至当地时间21日中午,冲突已造成57人死亡,其中包括27名黎军人。黎巴嫩军方向新华社记者证实了部队的伤亡数字。但随着交战时间的延长,死亡人数预计还会继续增加。

  成果 打死一名重要人物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黎官员称,政府军打死了一名“伊斯兰法塔赫”组织的四号人物萨达姆·海迪卜。此人因涉嫌企图在德国火车上实施恐怖袭击而被黎巴嫩当局缺席审判过,他的一个兄弟目前还关押在德国的监狱里。

  “伊斯兰法塔赫”组织头目阿卜西今年3月在接受美国媒体《纽约时报》采访时曾宣称,他们会把“基地”组织的思想观念传播四方,并将继续培训袭击者到各国制造恐怖活动。阿卜西目前被三国通缉,曾被叙利亚关押过一段时间,但是去年秋天被释放出来,随后在巴里德河难民营里成立了“伊斯兰法塔赫”组织,并且积极招募支持者。

  黎巴嫩政府早就洞悉巴里德河难民营里有不法活动,但是却苦于无力进入难民营了解更多情况。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事件的发生更加暴露出黎巴嫩政府的弱点——无法有效击退并遏制境内的武装力量,也使黎巴嫩局势进一步恶化。

  综合新华社、中国日报



http://news.sohu.com/20070522/n250147600.shtml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unday, May 13, 2007 - 06:39 am:   

續前郵——

以下是我對馬營的愚見﹙未整理,想到那就寫到那,請原諒﹚。

從整個局面來看,馬的贏面較大,如果能掌握好知彼知己和善用既有的優勢和台獨之劣勢,便可以用毛澤東常說的戰略上輕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這句話,訂定作戰計劃,打場漂亮的勝仗。

國民党應認真學習孫子的知己知彼在這場選戰中的真實意思。猶以知彼方面要特別特別特別留意。

國民黨現時大多是紈袴子弟這一類,包括連戰。雖淪落為在野,又被李登輝把它一分為三,但仍未有卧薪嚐胆之决心。一個無能而且買小見少的党,再加上各派頭頭私心重,眼光短小,無大局於心。想問題習慣從主觀願望出發。既不願意為全局而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相反會做出一拍两散的親痛仇快之愚蠢舉動。

這種慣從自我出發之二世子思維方法,很難明白知己知彼之重要,好像小孩叫父母買玩具一樣,方法只單純得你不買我就哭,哭不到便坐在地下蹬腿,死懶不走。很少想到還有別的方法可以獲得到玩具的。

在一個制度健全或獨裁的國家大概還可以憑運氣或武力獲得,在現時名存实亡的假民主之台灣則行不通了。

馬應多想想謝的選戰策略是什么?謝會怎樣來打這一仗。先知彼然後後知己。制訂自己應戰計劃,不過主要還是知彼知己,做好備戰之防守工作和從防守轉換到主動出擊。從目前形勢來看,我認為用『好男不與潑婦斗』之戰略最得宜。也就是毛澤東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策略。跟着敵人屁股轉,不但被動,也斗不過這批剛從從街頭出來的民進党猛獸。或者借用足球和乒乓之戰術來備戰。做好備戰工作後,就主動策劃如何實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戰術。

馬可以從台灣現狀人心求變來制定如何改變經濟、就業、社會、外交、两岸關係和因民進黨制造文革而來的政治動蘯等選舉綱領。打擊民進黨近年在台搞文革所產生弊病。咬着臺獨之害處,﹙据統計保持現狀和不獨之人數仍佔多數﹚不要跟着謝轉。很可能謝也看到台獨市場不够大,而混淆不清地扮成不獨不統之透明人,搶馬之票。

謝的選戰策略是什么?

因台灣龟子八年何無政績可言,從這次党內不選苏修,可知龜子是毒药。謝一定避之則吉。深綠選民之票當然不投馬英九,所以謝之注意力會對着淺綠和淺藍。要爭取淺綠和淺藍選票,一定要與馬比一比。比什麼?我這從未去過台灣之人,最好收聲了。

我猜形像方面,馬已被公認正人君子,謝絕不會與馬比君子。大概他會用智多星之形象把馬之優柔寡斷比下去,以儒將角色出場,與馬比干才,比處理危機…等等。

另外謝營會針着國民黨到目前仍沒有清楚說明之台灣地位,究竟要統要獨?馬不想獨,又不想統,又拿不出不統不獨之正面理論根據來爭取選民之選票。謝一定迫馬說清這上場。其實這也是獨的痛處,雖然獨派不斷企圖去蔣打省藉牌,但不敢公開搞台灣獨立之决心。他們也清楚知道不獨之人仍是台之大多數。他們的台獨夢,到目前只能像二奶一樣,只能偷偷摸摸,不敢公開。

此外,他會制造悲情和分裂國民黨之手段。他們既是文斗武斗之高手,大概手頭上會掌握一些馬營之痛脚,在選舉後期爆出來。也就是他們說的負面選舉戰術。


制訂自己選戰計劃

樹立公正亷明之形象,更主要顯示出胸有成竹,果斷﹙當機立斷﹚等領袖形像,從外表看,謝最多是軍師之模樣。如果馬放開一點,練習宋楚瑜之口才,多表現自已對大局形勢和臺灣的實際知識,給人一種胸懷大志,自信和智謀之印象,不過于拘泥和姐形,他在這方面會佔優勢。馬也應利用自己高大的長相,就算唔打得都睇得之長處,這點對普通人有用,

馬可以從台灣現狀人心求變來制定如何改變經濟、就業、社會、外交、两岸關係和因民進黨制造文革而來的政治動蘯等選舉綱領。打擊民進黨近年在台搞文革所產生弊病。咬着臺獨之害處不放,﹙据統計保持現狀和不獨之人數仍佔多數﹚不要跟着謝轉。很可能謝也看到台獨市場不够大,而混淆不清地扮成不獨不統之透明人,搶馬之票。

獨之弱點,沒有政綱,或只有失敗之政綱,近年來,獨只破而不立。所以他們不會笨到自暴其醜,所以馬應從這以上等方面進攻,打自己要打之仗。

馬營謀士應找些對臺灣現况非常了觧,熟讀歷史和毛選之人材帮忙制訂選戰大戰略。最好訂出比較鮮明之政綱,不要為了少數選票而訂出無稜两可之政綱。例如统獨,两岸,中美日關係等問題。其實因無稜两可,可能失了深藍之票。

整天被動地跟着臺獨屁股講省藉,臺獨駡他一句便去答一句,忙着在說臺獨要他說的話。這只在選民面前丟自己架,暴露自己無能。一定輸給深綠,深綠人數最多只得百分之三十。而這百分之三十是國民黨目前爭取不到之選民。不應寄望這些,應轉移去爭取其他之百分之七十。

至於王今平,應學諸葛揮淚斬焉謖。在表示誠意邀請後若仍無結果,應儘快斬,示立果斷形像,正如馬被檢控後立即宣佈参選,民調立升。斬王今平不見得王之擁躉會全部轉向,相反被動地讓王以拖待機得逞,效果更壞。

如果寫完想講的話,又有系統地組織好,可能两三星期都無法寄出,不寫了。



此文作者有點事後孔明。可能連謝長廷都不知道自己原來如此神乎其技,成了孔明化身。

另外【中國電子時報】的立場本是親藍的,現反而把謝說得很神,很有手段和能力。在親藍選民讀者面前帮民進黨候選人宣傳,報社失策。作者是該報主筆之一,寫任何文章之目的都應是把民進黨斗跨斗臭。但此文只表現了作者的帝王術知識之水平,而忘記了攻擊敵人,有點 敵我不分,甚至敵人在那裹都不太清楚。相反讓人看到馬的優柔寡斷,在危機面前束手無策。

要知道現代民眾對政治人物的評選,很少完全百分百是以道德來做標準的。只要你不臭到難忍,好像臺灣龜子總統便好。李登輝就是一個最好例證。連國民黨內奸王金平還把他當神主牌來拜。


Add Your Message Here
Post:
Username: Posting Information:
This is a private posting area. Only registered users and moderators may post messages here.
Password:
Options: Enable HTML code in message
Automatically activate URLs in message
Action:

Topics | Last Day | Last Week | Tree View | Search | Help/Instructions | Program Credits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