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AND CENTRAL ASIA Log Out | Topics | Search
Moderators | Edit Profile

Kanwit Family » TEA TIME » CURRENT AFFAIRS » SOUTH AND CENTRAL ASIA « Previous Next »

  Thread Last Poster Posts Pages Last Post
  Start New Thread        

Author Message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hursday, September 27, 2012 - 10:06 am: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2/09/120927_burma_whyreform.shtml

缅甸政治转向的背后原因

2012年9月27日

burma.jpg
BBC缅甸部资深记者敏瑞(Myint Swe)


周四(9月27日),缅甸联邦议会人民院议长吴瑞曼向BBC表示,改革已是“不可逆转”。

上周,缅甸民主象征人物、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对美国的访问,是二十年来的第一次。

而缅甸总统吴登盛也在本周出席联合国大会,是46年来第一位访问美国的缅甸领导人。

吴登盛周三(26日)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会晤被外界视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时刻。继美国财政部宣布对缅甸两家最大银行解除禁令后,克林顿宣布美国将放宽对缅甸货物的进口禁令。

从让昂山素季重返政坛、到给媒体解禁、再到承诺实行“多党制”,长期被国际社会孤立的缅甸短时间内转向民主、频频亮相国际舞台,颇有些让人应接不暇。
改革前奏

BBC缅甸部资深记者敏瑞(Myint Swe)对BBC中文网说,在外界看来迅速发生的这些改革实际上已有20多年的民主积累,早在1988年民主运动就已经开始。

他说,促使前缅甸军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正是政治高压导致人民苦难深重,整个体制几乎崩溃。“阿拉伯之春”的出现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缅甸改革的导火线。

敏瑞说:“军政府认识到只有通过民主选举才能释放出民众的愤怒情绪。就在军政府内部就改革应该循序渐进还是加快速度争持不下的时候,国际社会向缅甸提出的解除禁令的条件起到了外部压力作用,迫使缅甸军政府下了改革的决心。”
政治改革

过去一年多来,缅甸举行了多党制选举,解散了全国的各级军政府,成立了民选政府,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开启了一揽子的民主改革。

其中的重要措施包括在政治方面,释放了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昂山素季并与之展开对话;大赦政治犯,建立国家人权委员会;颁布赋予劳工组织工会和罢工,允许人民游行示威的法律;放松网络等媒体管制,以及废除出版审查制度等。

在经济方面,深入开展市场经济制度改革,完善反腐败体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制定鼓励外国投资法和税收改革等。
平衡中美

burma.jpg

在中国,从政府到民间观察人士都对缅甸这个多年的盟友所迅速进行的改革开放密切注视。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上周就曾赞扬缅甸总统亲自率团到中国出席东盟博览会是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习近平还表示,两国之间将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使中缅在2011年建立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9月上旬曾经访问缅甸,强调“中缅是亲密友好邻邦,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源远流长。”

对美国宣布放宽对缅甸的进口限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中国一直呼吁有关国家早日全面解除对缅甸的制裁,这将有助于促进缅甸的发展。

BBC缅甸语记者敏瑞在谈到缅甸今后如何平衡与中国美国关系时提到了缅甸总统最近的中国之行。

“缅甸在很巧妙地打中国美国牌。缅甸总统在访问美国之前曾到中国南宁参加东盟博览会,其间与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会面。他就是要向中国保证缅甸希望一如既往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同时也希望展翅高飞到外面的世界去。作为邻国应该知道缅甸的情况,在处理缅甸问题时务实。”

敏瑞说,缅甸前军政府的将军们曾经非常喜欢中国的很多东西,除了政治体制之外,还有中国的军服、大厦、等等。

敏瑞亲历过缅甸近几十年的民主抗争和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在他看来,中国老百姓只要还能享有他们的基本权利,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现行的政治体制或许还能持续一段时间。

但是随着信息开放,网络意见活跃,人们对政治权力的要求也会日益增多,当局就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将权力平稳过渡。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19739376

Burma ex-general Shwe Mann rides wave of change

26 September 2012

By Jonathan Head South East Asia correspondent, BBC News


 burma.jpg
Aung San Suu Kyi, pictured in Indiana on 25 September 2012 Shwe Mann said he and Aung San Suu Kyi shared a common goal


Foreign investment is key to creating a market economy in Burma

U Shwe Mann walked quietly into the room, and thanked me for the interest the BBC is showing in Burma. We need your help too in our endeavour, he said.

I was then free to ask him any questions I wanted. There were so many. We soon ran out of time. Throughout he was relaxed, if careful in his answers, and courteous.

This was the third-ranking general in the SPDC, the secretive military council that ruled Burma, often brutally,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 government that only four or five years ago branded the BBC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broadcasters as "Assassins on Air, Sky-full of Liars".

Such is the dizzying pace of change in Burma now.

Years ago, when it was nearly impossible for journalists like me to visit Burma officially, we used to glean any snippets of information we could from those - usually diplomats or members of UN missions - who were allowed fleeting access to the country's military rulers.

They offered one consistent impression - that Shwe Mann was the man to watch. A protégé of senior general Than Shwe, who had risen rapidly after a successful career as a combat officer, he was open to the concer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a way that most of his colleagues were not.

Today, as speaker of the new parliament in Naypyitaw, he is one of the architects of Burma's reform drive, a double-act and rival to President Thein Sein. Many observers see him as the most likely replacement for Thein Sein when his term of office ends.
'Protect national interests'

That rivalry has been on display recently over a badly-needed foreign investment law. MPs in parliament, many with their own vested business interests, inserted clauses deemed too restrictive to attract the foreign investment the country needs.

The president demanded amendments to make the bill more investor-friendly. Some were inserted, but the president has demanded more. The bill has been delayed several months.

"We want foreign investment - we need it for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Shwe Mann told me. "But it has to be based on rule of law. The MPs need to ensure they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our nation and people, as well as those of foreign investors."

He said once it was discussed in parliament next month, and then returned to the president, it would have to become law within seven days.

What about his relationship with Aung San Suu Kyi, the main opposition leader in parliament, and a woman kept under house arrest for 15 years by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he served in.

burma.jpg

"We have a good relationship, we are colleagues," he said. "She is not my enemy, and I am sure I am not hers. She has good qualities and she loves her country. We share the same ambition - to serve the nation and people."

I asked whether he thought a federal political system would help resolve the long-running war between the Burmese army and ethnic armed groups which have ravaged border areas for decades.

"We are discussing this in parliament," he said. "The ethnic nationalities want a federal state, with autonomous regions and equal rights. But there ar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what federal means. Is it like the United States, or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t takes time to change from one system to another, but for me, I don't want to see revolution, I would rather see evolution."

He warned that the issue of the Muslim Rohingya minority was very sensitive. Recent communal clashes between Rohingyas and Buddhist residents in Rakhine state left at least 80 people dead. The issue requires immediate attention, he said, but we have to treat all the groups there equally or there will be more tension.
'Learning lessons'

One question was uppermost in my mind throughout the interview, the question I think anyone would want to ask such a prominent official in the old regime. Why did reform take so long to get started in Burma, and why was the old regime so harsh towards its opponents?

I got what was the standard response of military leaders in the past; that the threat posed by the various ethnic insurgencies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the former rulers did want to develop a democratic system, but the "situation" made this impossible.

But did he have any regrets about his personal role in that regime?

"I won't say regrets. But we have learned a lot. We must learn from our past so that in future we can serve our people better."

And the reforms - could they be reversed?

"Our reforms are irreversible," he promised. "Our goal is still to build a multi-party democratic system and a market economy."

There is a great deal that could still go wrong in Burma. Long-suppressed grievances are being expressed openl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people are competing for power and resources. It could get messy, even violent.

Shwe Mann, and other soldiers-turned-reformers, will be challenged over their past roles, and over their often extensive business interests.

Bur right now this former general looks very comfortable riding the wave of change that has so surprise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aturday, May 22, 2010 - 06:52 pm:   

t.jpg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5/23/content_1128782.htm


抗争和子弹打破了泰国虚弱的民主


刘伯松 刊发时间:2010-05-23  光明网-光明观察

  3月12日,支持泰国前总理他信的红衫军反政府示威者开始在曼谷和平集会,要求未经民选的总理阿披实下台,并解散政府,举行大选。4月21日,军队企图清场失败,21人死亡。5月19日,军队再次清场,示威领袖为避免大屠杀集体自首。但这次抗议示威死亡人数超过70人,伤亡人数超过2000人。

  泰国一名政治分析专
家和历史学家说,这次暴力行动是泰国有史以来“最广泛、最难控制的”。

  其实,“国际危机组织”(ICG,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曾在大示威前预测,泰国可能上演一场“未经宣战的内战”。更严重的一点是,它继续指出,“泰国的政治体系已经瓦解”。换句话说,这个自认实施君主宪政的“民主国家”面临严峻挑战,它的民主精神已破产,民主法制已失灵。

  类似政治动乱在二战后泰国毫不罕见。其实,自从1946年以来,虽然经历过19次军事政变、20位总理、48届内阁,泰国基本上仍然保持它的议会制度和君主宪政。

  今天,泰国站在十字街头,何去何从,暂时无法可知。但观看泰国历史,在过去,街头抗议往往导致暴力镇压,接着便是军事政变。抗议-镇压 -军政,除非王室直接干预,如1973年和1992年。这是泰国虚弱的民主;但今天,情况不同了,是否突破抗议-镇压-军政这个怪圈?

  回顾这次暴力动乱,倒有两个特征:泰王的沉默和美国的沉默。同时,这次抗议示威也暴露出泰国民主的虚弱,让人担心它的未来。


  王室的沉默

  \1过去面对类似冲突,泰王往往直接干预,化解冲突,但这次泰国动乱两个多月来,82岁泰王却一直不出面也不出声,其中原因包括病危留院医治、威望受人质疑、权势不如以往、王室继承陷入难产、暗挺现任政府,等等。这次街头抗争不见他的画像是否反映这个事实?看来,他也许已失去缔造身后的泰国了。

  国王普密蓬(拉玛九世)在位快要64年了,过去一直扮演政治幕后的操盘手,1976和1992年两次严重冲突都由他亲说几句便化解了;不过,这次泰王无声,除了上述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恐怕是他亲手缔造的政治共识已经崩溃,冲突双方不仅不是来自相同背景和阶级,且没有共同的语言和利益。

  当然,国王不能强迫谅解,但他可以支持或认可一方或共识。不过,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谈判双方和王室,在意识形态或其他方面都必须没有基本上的分歧和矛盾。1976年和1992年王室干政成功,因为总理和反抗领袖两人都是来自富有阶级的城市人。可惜,今天的泰国社会,两极化极深,支持政府的黄衫军(保皇派,故黄色)和反对政府的红衫军(威胁王位)代表两个不同阶级和利益,可以说水火不容,深透于每一个家庭的。

  同时多年来,泰王依靠政治机敏和机会,建立和主管一个庞大的家族经济纽带,据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Forbes)列泰国王室为当今世界王室最富有的,净值300亿美元,不过,本地人仍为估计太低了。一群忠诚亲王势力也随之而起,包括官员、军队、专业人士、工商业人士(据称,20家族控制泰国工商业)等所谓中产阶级的社会精英,也是黄衫军(国王的颜色)的主要成员。

  今天,来自泰北农村和城市工人及穷人(约70)就是挑战这些社会精英(约30%),红衫军就是想要“革”黄衫军的“命”。前者打着“政改爱国”的大旗,而后者则打着“保制忠王”的大旗。社会裂痕,阶级对抗,愤怒激烈,谅解不易,如不及时适当处理,阶级流血冲突恐怕不远。

  可是今天,在变幻莫测的时局中屹立不倒、老謀深算的泰王,已面对“日暮途穷”的境地了,他对泰国和泰国人民的最后贡献是什么?立人见人爱的公主或是令人反感的皇子?或根本废除王室?

  泰王沉默,其实并不沉默,因为沉默往往等于支持现状。}

  美国的沉默

  泰国反政府运动已经流血了,仍然听不到美国白宫或国会一点声音,人们不禁怀疑,如果委内瑞拉或中国政府如此对待示威者,美国媒体和奥巴马不早跳出来指手画脚、大声谴责才怪呢!为什么对泰国有如此冷淡反应呢?

  我们也许可以从美国与泰国的关系找到答案。在上世纪60年代越战时期,泰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反共堡垒”之一,对抗周围的“赤化区”,如中国、越南、缅甸,并一直保持与美国传统盟友关系,保持模仿西方君主宪政的议会制度。

  泰国就这样变成了美国的附庸国,后者并供给金钱、武器、以及政府情报帮助泰国打击“共产份子。”这种关系维持许多泰国的独裁统治,尽管它有一个非常血腥的历史,包括射击无数示威者,即当年政府命名的“共产份子”,和今天的“恐怖分子”。

  但他信上台后,美泰关系开始恶化,主要是因为他信开始密切接近中国,并与它建立贸易军事等交易关系。《亚洲时报》总结这个变化如下: “他信愿意加强与中国的防务关系,直接挑战美国的战略计划,许多观察家都认为这是为什么华盛顿对2006年9月军事政变推翻民选政府如此冷淡反应的原因。 “(2008年11月7日)。

  众所皆知,美国政府经常通过贿赂部分军队来推翻该国“不友好的政府”。换句话说,当美国支持的政变发生时,美国政府和媒体不是支持就是默许;但当美国的傀儡政府遭遇政变时,而发生的却是愤怒的嚎叫或默默无言。

  《亚洲时报》进一步证实:“许多2006年政变决策者都是与美国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被指控策划者和前中央情报训练的特务头子巴颂顺西里和枢密院主席炳廷素拉暖。巴颂甚至曾公开承认他在政变扮演的角色...”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轻视或忽略美国在推翻他信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其实,当前泰国政治危机的根源也许就在这里。今天,大批泰国工人阶级和农民仍然确定他信为他们的总理,并采取非常激进的策略包括自己的生命来达到这个要求。《纽约时报》补充说:“泰国正被一个国家精英与被剥夺权利的穷人之间的斗争所震撼,以街头抗议演出,已经瘫痪曼谷数周,现在威胁扩大抗争了。”(2010年5月15日)。

  奥巴马总统始终没有替泰国穷人说句公道话,而他的沉默正使泰国精英毫无外国压力下继续谋杀街头的示威者。其实,美国是有话语权的。美国是当今泰国出口的主要买主,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援助的提供者。我相信,来自奥巴马的强烈声明可将阻止泰国精英进一步的杀戮。但他将保持沉默。

  美国沉默,其实并不沉默,因为沉默也往往等于默认现状。

  果然,泰军血腥清场后一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上出来敦促泰国抗议领导人强力控制他们的支持者,并“谴责曼谷纵火袭击浪潮和动乱”。


  虚弱的民主

  不管投票的人数多少,民主的第一个原则是,政府必须以民意为基础的。我相信,反对这个说法的人并不多;很可惜的是,在当前世界许多民主国家中,越来越多人感到政府并没有也不会代表他们的利益,开始对政府不满不信,产生了焦虑、愤怒甚至反抗。于是他们将矛头指向政界、军界、商界等社会精英。怪不得伊恩·布如马(Ian Buruma)在一篇近作开头一句是:“当前,精英阶层在世界各地都受到围攻。”比如,他说,来自东北部农村的红衫军就在反对曼谷的军方及政界的社会精英。

  根据布如马的说法,在泰国,广大穷人的愤怒来源于长期受到城市统治阶级的忽视,这些统治阶层包括商界、军界和王室。民粹主义者的亿万富翁、泰国前总理他信看起来就大不相同了。他利用自身巨额财富布施于农村地区与贫穷市民。受到恩惠的农民饥饿穷人感激他的慷慨,并将他推向总理宝座。可惜的是,他被军人推翻,后来他的盟友也被选为总理,最后还是一样被推翻。

  当前泰国正处于一个非常艰难时刻。既然不能依赖他信去推动泰国民主,军事政变和王权干政同样也不会帮助民主的发展。同时绝大多数的泰国人对军方都有共识,不喜欢也不信任;连讨论国王的地位都被认为非法,但问题是,缺乏讨论,哪来民主?布如马最后一问,点出了当前泰国政局动乱核心问题:废除王室,还政于民。


  小结

  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反抗政府的运动,如果没有政党指导和领导、没有武力或军队背后支持,都注定失败的。同时,历史也证明,它的结果往往是十分悲惨的。泰国红衫军的抗争也可能是如此。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分析这个悲剧。

  泰国红衫军持续抗争数月,一面赤裸裸地暴露了泰国王室的衰退,也显示了泰国王室政治的哀歌,但另一方面,王室继承不明,多方争夺造王者角色和地位,但也可能废除王室,建立总统制这是争权夺利的权力或政治问题。

  此外,泰国红衫军持续抗争数月,也显示了泰国社会两极化的严重,阶级矛盾深化,就算这次抗议示威运动停火与和解后,也很难化解和弥补的。这是分配不公平的阶级或社会问题。

  王室是否废除(泰国的非法问题)、军队不干预政治、社会不公平、权力分配,等等问题,一天讨论,一天不解决,泰国民主不是虚弱,而是虚名的。

  因此,泰国今天再次站在十字街头,何从何去,掌握在泰国人民手中,但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

  最后,

  反政府抗议已暂时结束,零星示威甚至暴力可能继续。但泰国社会分裂极深,矛盾甚多,如果没有诚恳的对话,没有宽容的谅解,没有真正的政改,类似的反政府示威行动恐怕一时不会消失的。

=================================================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523/01543331566.shtml

新兴政治力量在泰国崛起


  【脆弱】

  脆弱的泰国民主正在经历“阵痛”,分析人士指出,只有在推动经济融合的同时,促进更多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泰国民主才有希望摆脱蹒跚,走向未来。

  动荡的政治历程

  1932年,泰国结束了绝对的君主统治,成为君主立宪国家。然而,此后的泰国政治并不稳定,大多数政府都是短命的联合政府。泰国先后颁布了18 部宪法,发生了20多次政变。

  直到1992年“五月流血事件”后,泰国才真正颁布了民主宪法。1997年,泰国颁布了被称为“人民宪法”的新宪法。这部宪法致力于提高泰国的政治透明度、责任感以及政府的效率和稳定性。正是这部宪法颁布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他信铺平了赢得2001年大选胜利的道路。很长时期以来,占泰国人口 70%以上的农民只在泰国的经济蛋糕中分享着极为有限的部分。在政治上,农民也几乎不具备话语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泰国研究学者安德鲁·沃克尔在接受本报电子邮件采访时指出,他信执政期间的部分政策迎合了泰国下层民众想要更深融入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渴望,因此受到了广泛支持。

  觉醒的民主意识

  然而,在经历了2006年政变后,2007年,泰国在军方的支持下再度修改宪法、举行大选。

  泰国社会也出现了代表农民和下层民众的红衫军和代表城市精英阶层、保守派的黄衫军两大对立阵营。黄衫军希望继续维持2007年宪法。而红衫军则希望恢复1997年宪法。

  在红衫军看来,黄衫军所代表的精英阶层一次又一次地推翻了下层民众的选票。而在黄衫军看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并不懂得何为真正的民主,他们容易在选举中受到误导和收买,因此,“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在泰国是行不通的。黄衫军反对腐败,他们也认为,大部分议会席位和公共职位应当被任命,而不应当由选举产生。

  “多年来,有种观点一直盛行,那就是泰国下层民众还没有为民主做好准备,”威斯康辛-麦迪森大学东南亚历史教授栋拆·温查古说,“这是对民众的一种不信任。”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泰国问题研究学者沃克尔也认为,泰国的下层民众并非对民主毫无意识。他和另一名学者尼古拉斯·法雷尔曾在2005年深入泰国农村对地方经济和政治问题进行实地调研。那时正值泰国2005年大选。他们注意到,泰国农村民众对政治有着自己的看法。大选期间,关于他信政府农村政策积极方面和消极影响的激烈争论每天都在进行。

  崛起的新兴力量

  分析人士指出,要解决当前的政治僵局,在政治上,泰国社会必须就民主制度的核心问题展开公开和坦率的讨论,而在经济上,很重要的一点是投入更多资金为农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以便让农村民众能够更平等地参与现代经济。如果只推动经济融合,而不允许政治参与,那么农村民众的渴望仍将得不到满足,更多的冲突将难以避免。

  前联合国顾问、专栏作家乔伊尔·谢克特曼最近在美国《新闻周刊》上撰文指出,尽管他信存在着种种缺陷和问题,但他信的政策仍然代表了泰国民主的发展方向。而泰国孔敬大学社会学者巴蓬·普罗巴平认为,虽然红衫军存在着组织松散、内部分歧严重等弊端,但它仍然有潜力成为泰国政治中的新兴力量。

  即便是阿披实政府的现任外长卡西也在今年4月的一次讲话中承认:“泰国政治发展的一个积极现象是普通人开始参与政治进程,而这在15或20年前是遭到反对的。”卡西说:“希望我们在经历了伤痛的暴力经验以后,我们能够拥有结合了代议民主和直接民主参与的真正民主。”

  泰国总理阿披实21日呼吁两派和解,以弥合目前严重的社会分裂。阿披实还说,目前更重要的是治愈社会的心灵创伤,重建团结。“我们能修复破碎的建筑和设施,但更重要的是治愈人们心灵的创伤,并还泰国人民以团结。”

  本报记者 马晶

  2009年

  4月11日,泰国“红衫军”围堵东盟领导人系列峰会举办地,各国高官无法按照日程进入酒店会议中心,多项活动被迫取消

  2010年

  3月14日,红衫军在曼谷市中心举行阿披实上台一年多来最大规模的反政府集会,向政府发出在24小时内解散国会下议院的最后通牒

  2010年

  3月16日,泰国红衫军示威民众在总理府门前泼洒自己的鲜血,他们此举旨在向当局施压,促使流亡的他信重新掌权

  2010年

  5月4日,红衫军宣布接受阿披实3日提出的政治和解路线图,但随后称,在下令武力驱散示威者的副总理素贴向警方自首前不会取消集会

  2010年

  5月18日,“红衫军”同意与政府举行谈判。阿披实表示在红衫军结束集会前,政府不会与红衫军谈判

  2010年

  5月19日,泰国军队开展武力清场行动,红衫军领袖宣布停止集会,并向警方自首


====================================================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0/05/100521_ana_thailand_future.shtml

分析:抗议已过 泰国社会对立堪忧

2010年 5月 21日
BBC记者英格兰德

泰国经历了两个月的血腥冲突,导致至少84人死亡,现在很多泰国人都担心他们的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遭到损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政府清除了红衫军的抗议营地之后,有关可能会出现内战和以及大范围暴动的忧虑越来越多。

人们现在谈论的是憎恨和分歧会让泰国社会发生更严重分化。

另外也有很多人担忧该国会如何从这场伤痛中走出。

政府的选择

现在泰国总理阿披实指出,需要恢复社会稳定以及进行和解,他也表示愿意与社会上的各个团体进行对话。

分析人士认为,对阿披实来说,现在这个可以向红衫军发出非常清楚、真诚提议的时机稍纵即逝。

要记住,这些人不是投掷炸弹、开枪射击以及燃烧楼房的武装分子。

这些人是来自泰国各地在曼谷街头设营搭帐、不为金钱,只为呼吁公正和平等、对社会中存在的双重标准不满的理想主义者。

但是政府不断地把红衫军称为“恐怖分子”,要不就是说他们是前泰国总理他信的追随者。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做法实际上忽视了这种大范围要求改革的运动所凸现出来的社会深层矛盾。

现在的问题是,阿披实总理是否能够不受双方如此大分歧的影响,切实地领导和解努力。

泰国民主党的副主席春哈旺坚持说,阿披实的政府可以做到。他说,“我认为政府将会推行改革,推动国家政策走向社会民主。我们需要更快进行。”

“双输境地”

春哈旺指出,推翻他信政府的黄衫军和红衫军的区别是黄衫军没有燃烧楼房,没有攻击警察和军队,也没有手榴弹等。

确实,当红衫军放火燃烧了泰国全国30多个大楼时,一些中产阶级看到了更全面的问题。红衫军也因此失去了这些中产阶级的支持。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会学者说,泰国的政治近年来已经到了双输的境地,而中间派团体、知识分子和媒体都被迫保持沉默。

这位学者指出,泰国的农民已经不再贫穷以及没有教育,他们希望在经济发展中分得一杯羹,他们也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

然而问题在于,阿披实总理和他的政府同僚们是否有能力接受这个事实并采取相关措施。

有一位分析人士说,泰国本周的危机局势可能会让当局的精英人士感到震惊,并会更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泰国现任政府如果不能迅速应对抗议背后更大的隐忧,做出包容、大度和及时的反应,那么就会酝酿出更严重的暴力冲突。

总理的能力

而通过这次危机可以看出,泰国政府明显缺乏以上的这些素质。

评论员法勒德指出,阿披实试图在那些帮他上台的人的要求执政联盟伙伴的要求以及其他人的要求中寻求一种平衡,他被“夹在其中”。

朱拉隆功大学的阿莫恩教授则说,“阿披实本人是很有能力,但是由于自己上台的方式,他没有能力做出决定。”

另外一名教授蒂提坦认为这一切对阿披实来说都为时太晚。“他在去年曾有机会,然而却没有把工作做好。”

那些担忧会有更大暴力的人士认为泰国社会现在比两个月前还要分化,因为抗议延续了太长时间,结局是那么地充满暴力。

大多数泰国人都不希望在自己国家的街头发生暴力或者冲突,并对该国发生的事件感到非常难过和失望。

分析人士说,如果这个政府不能利用这个机会向中间势力伸出橄榄枝,那么就有人准备让红衫军的运动更加激进。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April 23, 2010 - 08:50 am:   

http://nf.nfdaily.cn/ndzk/content/2010-04/20/content_11237484.htm



吉尔吉斯政变,一个女人奥通巴耶娃的革命之路

2010-04-20

  罗扎·奥通巴耶娃,这朵政坛的带刺“玫瑰”,在吉尔吉斯的革命历史中两次绽放。

  说起来,吉尔吉斯斯坦两次革命都由奥通巴耶娃掌控:五年前,她和巴基耶夫发动 “郁金香革命”,迫使时任总统阿卡耶夫出走莫斯科;五年后的今天,她又将曾经的伙伴巴基耶夫赶出总统府,吉尔吉斯再次变天。罗扎·奥通巴耶娃,这朵政坛的带刺“玫瑰”,在吉尔吉斯的革命历史中两次绽放。

  特约记者_方亮

k1.jpg
2010年4月10 日,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奥通巴耶娃(右)
  安慰遇难者的家属。在全国骚乱中,至少76人死亡。

k2.jpg
2010年4月7日,吉尔吉斯反对派成员在反政府抗议中袭击防暴警察。
  
k3.jpg
奥通巴耶娃(左)和巴基耶夫(右)曾是亲密战友,他们一起

  把阿卡耶夫赶下台。现在,奥通巴耶娃又把巴基耶夫赶出总统府。

k4.jpg
2005年,“郁金香革命”爆发,阿卡耶夫在莫斯科签署文件辞去总统职务。

k5.jpg
2010年4月9日,一名男孩用国旗蒙住自己的脸,以此纪念在冲突中死亡的民众。

  又是一个春天,就在吉尔吉斯斯坦赴俄打工的人们即将启程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骚乱打乱了所有人的脚步。在首都比什凯克,人们高喊口号向总统府进发,不断有人倒在警察的枪口之下。群情激奋,军队沉默,变换的戏码中,总统巴基耶夫仓皇逃离,大局抵定。

  与此同时,各路媒体和专家还搜索着一个女人的名字——罗扎·奥通巴耶娃。

  五年前,同样是一个春天,在政坛中充当绿叶的她穿梭于比什凯克和莫斯科之间,千方百计劝说普京不要支持当时的吉总统阿卡耶夫。接受俄《消息报》采访时她喊出“向总统府进发”的口号。最终,“郁金香革命”的洪流让阿卡耶夫出走莫斯科,新总统巴基耶夫横空出世,而奥通巴耶娃却再次充当政坛绿叶。

  五年后,革命再次发生,从4月6日开始,全国性骚乱爆发,总统巴基耶夫出逃,吉尔吉斯再次变天。此刻,阿卡耶夫和巴基耶夫两位总统也许在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视,他们都知道,奥通巴耶娃本来就不可能一直做绿叶,她的名字“罗扎”原意是“玫瑰”,注定要在政坛革命中夺目绽放。

  发迹

  苏联的解体骤然间将数个小国像弃儿一样抛到了大街上,吉尔吉斯斯坦便是其中一个。在一次公决中,大部分国民都表示不愿意离开苏联的怀抱,谁都知道,分家之后的日子不会轻松。但是,在“8.19”事件发生之后,所有人又都十分清楚地看到了苏联的底色。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阿卡耶夫拒绝了担任苏联副总统的邀请,他最终选择留在吉尔吉斯斯坦,成为这个中亚小国独立后的首任总统。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奥通巴耶娃从苏联中央回到了家乡,同一直在家乡任职的巴基耶夫和阿卡耶夫走到了同一个政治舞台上。三个将在未来20年中影响吉尔吉斯斯坦政局的人物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在后苏联时代,除了塔吉克斯坦曾发生内战,其他独联体国家政治人物的合法性均得自前苏联。阿卡耶夫在担任总统前就已经是全苏联知名的学者、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院士、数家国外研究机构(包括纽约大学)的名誉博士,他的7名弟子在不同的科学评比中获奖,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尤里·德尼修克在谈到阿卡耶夫时称:“他如果坚持自己的研究,必可以在光学与电脑技术的结合研究中取得巨大成就。”

  想想现在俄军还要从法国进口夜视仪,人们应该可以认识到阿卡耶夫放弃学术工作对于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来说是怎样的一种遗憾。但是,造化弄人,学而优则仕的规律将一位学者扶上了未必适合他的总统宝座。人民仰望着这位曾经蜗居象牙塔中的知名学者,从他那双小眼睛和几乎全秃脑袋瓜里看到了智慧与知识,但是他将会带给吉尔吉斯人民怎样的一个未来,没有人知道。既然他曾名满全球,既然从他口中流出的承诺如此动听,既然戈尔巴乔夫都请他去当副总统,那么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机会呢?于是,前一秒钟还在专注于光学与电脑的“秃瓢总统”转眼间成了一个国家的领袖。

  此时的奥通巴耶娃刚刚从苏联驻联合国使团代表的职位上退下来。这个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才女精通5国语言。在纽约,他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这种影响力放在苏联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就不一样了。阿卡耶夫上台之后向奥通巴耶娃发去了邀请。要知道,对于一个刚刚独立的贫穷小国来说,来自国外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任何联络渠道与国际影响力都显得那么宝贵。

  此时的奥通巴耶娃已年过40,一生中最好的20年已经走过了一半。国家的独立实际上让许多人迅速站到新的起跑线上,重新起跑是否漂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未来。就像已经开始在吉尔吉斯斯坦地方崭露头角并在1994年开始担任国家财富基金主席的巴基耶夫一样,奥通巴耶娃也必须早日确定自己的未来。

  同吉尔吉斯人民一样,奥通巴耶娃并不知道阿卡耶夫能给自己和国家带来怎样的一个未来,只知道学者出身的他至少有着很干净的底子。不管怎么样,直接进入外交部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许多年以后,她曾如此评价自己当年的选择:“当时全国人根本不了解阿卡耶夫,当然也不了解其他人,只是顺其自然地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次选择,当第二次选举的机会到来时,我们已经看清楚了所有人,我们想做出自己的选择。可这时我们发现,我们已经身不由己。”

  受挫

  奥通巴耶娃所说的身不由己指的是1995年的第二次总统大选。这次大选是吉尔吉斯斯坦人民第一次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未来。但是,五年前上台的总统没有学会民主,一直与莫斯科打得火热的他将控制民主的一套从叶利钦那里套用了过来。他将自己的心腹派到各个选区监督选举,把一场严肃的民主选举变成了简单的数字游戏。

  选举结果自然是漂亮的,阿卡耶夫以高票当选。但民间传来的不满声音和国际观察团提出的质疑都指向选举的虚伪。吉尔吉斯斯坦人民首次决定自己未来的机会被葬送,这个中亚小国遭遇了独立以来的第一次挫折。

  这不光是国家的挫折,也是奥通巴耶娃的一次失败。她原本可以参加此次选举,但却以参选前在国内连续生活不足五年为由被剥夺了选举资格。失落的她对俄罗斯记者说:“我认为我丰富的外交经验应该贡献给国家和人民,不应该将外事人员在海外的工作看做是参加大选的障碍,我理应得到一次参选的机会。”此时的奥通巴耶娃已经先后作为吉驻美国和英国、加拿大大使在海外工作了数年。几年间,她赢得无数赞誉,与包括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内的多位政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但越这样就越不利于她的参选,因为跟她在同一选区参选的还有阿卡耶夫的女儿。这一切都让奥通巴耶娃追求更高成就的努力中道崩殂。

  实际上,此时的阿卡耶夫早已经颠覆了其执政初期留给人们的印象,他当年许下的承诺更是被丢到了伊塞克湖中。据一份材料显示,阿卡耶夫的统治极其腐败,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到处都流传着他在1992年侵吞国家3吨黄金的传闻。还有传闻称,他在海外的存款高达6亿美元,更有多处不动产。

  如果说这些都是传闻,那么如下这些数字则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俄罗斯《消息报》 2000年的一篇报道称:“在苏联时代,吉尔吉斯斯坦的绵羊数量在全国可以排第四位,但是现在,当年的1100万只羊中只剩下了300万只。全国70%的工厂不开工,以至于许多吉尔吉斯斯坦人必须远走俄罗斯去打工。全国平均月工资只有9美元,退休金只有7美元。外债高达16亿美元,但政府从来不公布这些贷款是怎么花掉的。三分之二的食品需要进口,而月通货膨胀率高达12%。”

  1997年,极端不满的奥通巴耶娃不顾阿卡耶夫的挽留主动辞职,从此开始了她的反对党生涯。临走时她扔给媒体的话是:“吉尔吉斯斯坦已经是一个极权国家了。”媒体则评论道:“看来,奥通巴耶娃的政治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了。”此时,她已经47岁,而巴基耶夫此时已经贵为贾拉拉巴德州州长。看起来,历史的河流真的要将奥通巴耶娃抛弃了。

  投身革命

  进入反对派阵营的奥通巴耶娃除了曾短暂担任联合国格鲁吉亚事务负责人之外,她将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内政治。而在格鲁吉亚的这段经历则是奥通巴耶娃人生低谷的一个写照。在第比利斯,她无助地斡旋冲突各方,却收效甚微。在许多人的记忆中,除了一张她拿着步枪的照片之外,奥通巴耶娃在格鲁吉亚的活动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而这张照片还被部分俄罗斯媒体拿来炒作,说她与格鲁吉亚方面有某种政治上的联系。

  历史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轮回的。当一个人跌入谷底时,那或许意味着一条上升曲线即将到来。当一个国家跌入谷底时,那或许意味着“末日审判”已经不远。

  2005年春天,一场声势浩大的“郁金香革命”席卷全国,而那个早已经从“国家大政治”中消失了的奥通巴耶娃赫然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她马不停蹄地来往于比什凯克和莫斯科之间,在克里姆林宫、卡耐基研究会、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内都经常可以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劝说俄罗斯政府不要支持阿卡耶夫。

  在一次次会面当中,奥通巴耶娃重复着同样的话语:“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变革之中,有时这种变革会以革命的形态表现出来。吉尔吉斯斯坦一定要革命。”

  奥通巴耶娃说这些话的时候,阿卡耶夫正在自己的总统府内坐困愁城。几天之后,他带着家人飞抵莫斯科,从此以后开始了在奥通巴耶娃的母校莫斯科大学的教学之路。

  阿卡耶夫走进了历史,取代他的又会是谁?也许也曾有人将目光落到奥通巴耶娃身上。但事实证明,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运转有着自己独特的逻辑,而大国的好恶是更大的影响因素。从基层一点一点爬上来的巴基耶夫取代阿卡耶夫成为了吉尔吉斯斯坦新一代的主人。

  “玫瑰”再次绽放

  工程师、厂长、市委书记、副州长、州长、总理,这就是巴基耶夫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仕途轨迹,这也是典型的苏联官员的履历表。他没有奥通巴耶娃那么丰富的海外经历,也没有阿卡耶夫的学术背景,只是长期受苏联文化体制的熏陶。

  事实就是这样,尽管他打着革除家族统治和腐败的旗号上台,但是几年下来,家族统治只是越来越重,腐败更加暗无天日。在巴基耶夫手中,吉尔吉斯斯坦真的变成“家天下”,政府部门几乎就是为巴氏族人所设。他的三个兄弟:热内什·巴基耶夫担任国家保卫局局长,马拉特·巴基耶夫担任驻德国大使,阿德尔·巴基耶夫担任驻中国经济投资问题代表。他的大儿子马拉特·巴基耶夫担任国家安全局顾问,二儿子马克西姆·巴基耶夫担任总揽国家经济事务大权的国家经济发展改革委员会主席。

  巴氏男丁全部“为国效力”,而国内其他男人们却要出国效力,因为他们仍然在延续着出国打工的求生之路。国内经济仍没有起色,吉尔吉斯斯坦投资环境连续多年被国外机构看低。

  此时,奥通巴耶娃在哪里?“郁金香革命”结束后,论功行赏,奥通巴耶娃被提名为外交部长。从外部来看,这个提名几乎没有任何争议,奥通巴耶娃多年的外交工作经历足可担当吉尔吉斯斯坦外交第一人的角色。但是,反对派中激烈的竞争再次显示了威力,对奥通巴耶娃的提名居然没有被议会通过。几个月后,吉尔吉斯斯坦又一次迎来了议会大选。奥通巴耶娃踌躇满志地投入了新一轮的竞选活动中,在许多人看来,这已经是她最后的一线生机了,如果不能把握住,55岁的她将彻底告别职业政治家的生涯。

  但是,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奥通巴耶娃仍需苦熬,几经辗转,她再一次面临失败。俄罗斯《独立报》分析认为,过于坚持自身理念、执着于自己独立性的奥通巴耶娃在金钱政治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是结束还是继续?已经55岁,还会有高峰在前面等着吗?奥通巴耶娃又选择了继续。在再次投身反对派阵营之前,奥通巴耶娃再次扔给记者一句话:“巴基耶夫是比阿卡耶夫更可怕的怪兽,他必须下台。”

  就这样,奥通巴耶娃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斗兽场”内,直到2010年春天的到来。

  是的,又是一个春天,又是一个人们即将踏上打工道路的春天。人们能从这个春天里期待什么?政府依旧腐败,“家族”依然强大,人民依旧困苦,一切都习惯得不能再习惯。

  4月6日,就这样毫无征兆地,抗议爆发了。过了一天,抗议变成了骚乱。又过了一天,骚乱已成革命。那个曾经强大的家族土崩瓦解,“怪兽”巴基耶夫也仓皇出逃。

  从抗议的第一天起,人们就在寻找奥通巴耶娃这朵曾经夺目的“玫瑰”。但是,直到第三天,她才露面,并宣布:“巴基耶夫已经逃离国家,反对派已经接管国家一切事务。”随后,临时政府成立,13人组成的内阁由奥通巴耶娃全权领导,政坛 “玫瑰”终于成功绽放。

  时隔五年,革命再次降临。此刻,巴基耶夫却没有像奥通巴耶娃一开始宣布的那样已经逃离了国家,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吉尔吉斯南部。反对派要求他退位,同时又不肯赦免他的家人。退不是,不退也不是。这一次,巴基耶夫尝到了 “坐困愁城”的滋味,或许已经与阿卡耶夫有了同病相怜之感。

  此时,阿卡耶夫也许正在他那间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小房子里看着某个新闻频道,盯着家乡发生的一切,也盯着那个顶替了自己、曾经风光无限的巴基耶夫,和那朵曾引领两次吉尔吉斯斯坦革命的带刺“玫瑰”——奥通巴耶娃。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April 09, 2010 - 07:16 pm: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10/074317350570s.shtml

俄派兵空降 美基地去留存疑

k.jpg
2010年04月10日

  ■8日,因骚乱而关闭的玛纳斯国际机场重新开放。新华社发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库尔曼别克·巴基耶夫8日承认无力左右国内局势,但拒绝辞职。他没有点名地指责“外部势力”为反对派提供支持。

  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当天同吉临时政府总理萝扎·奥通巴耶娃通电话,承认她的领导地位,答应提供援助。

  美国方面说,美方眼下正在评估局势,美官员已与奥通巴耶娃见面。

  最新动态

  总统拒不退位,反对派拒不谈判

  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组建的“临时政府”总理奥通巴耶娃9日说,“临时政府”不会、也无意与吉总统巴基耶夫方面谈判。她表示,巴基耶夫不交出政权,“临时政府”便不可能和他谈判。

  奥通巴耶娃8日宣布,临时政府将在6个月内履行政府职能。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库尔曼别克·巴基耶夫8日承认无力左右国内局势,但拒绝辞职。

  大国角力之俄罗斯

  普京答应为临时政府提供援助

  普京当天同奥通巴耶娃通电话,答应为吉提供援助。俄通社援引俄总理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的话说:“需要指出的是,奥通巴耶娃是作为‘人民信任政府’领导人(与普京)交谈。”

  奥通巴耶娃接受莫斯科回声电台采访时说,她将派遣自己的首席副手和吉前总理阿尔马兹·阿坦巴耶夫两人前往莫斯科,商谈援助事宜。她说,普京在电话中没有承诺具体援助数额。

  吉临时政府财政部长捷米尔·萨里耶夫对路透社记者说,吉尔吉斯斯坦与俄罗斯有“永恒的友谊”,俄是吉的“重要战略伙伴”。

  普京7日否认俄罗斯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内政局变化有关。

  大国角力之美国

  美评估局势,可能承认临时政府

  美国称还未决定是否承认奥通巴耶娃任总理的临时政府,也不愿对谁掌控吉尔吉斯局势明确表态。

  路透社援引美国一名拒绝公开姓名的高级官员的话报道,美国眼下正在评估吉国内局势。

  但是根据美国国务院官员透露的消息,美国政府已经无意与正在华盛顿访问的巴基耶夫政府外长萨尔巴耶夫有过多接触。有分析人士称,这释放出华盛顿可能也将承认奥通巴耶娃的信号。

  玛纳斯基地命运未决

  反对派组建的“临时政府”总理奥通巴耶娃9日说,“临时政府”目前不准备废除涉及美军过境运输中心的相关协议。奥通巴耶娃先前说,“临时政府” 将允许美方继续使用首都比什凯克郊外的玛纳斯空军基地。

  玛纳斯空军基地是美军向阿富汗战场运送人员和物资的重要中转站。巴基耶夫去年打算要求美军撤离,但后来要求美方支付更高租金,延长了租约。

  收回玛纳斯空军基地是吉反对派诉求之一。反对派代表说,现阶段看,缩短租期“可能性相当高”。

  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尼古拉·马卡罗夫8日说,遵照梅德韦杰夫命令,俄空降兵部队大约150人抵达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俄罗斯坎特空军基地,加强保卫。

  ◎中方反应

  外交部就在吉中方人员安全问题提出交涉

  9日,外交部程国平部长助理约见吉尔吉斯斯坦驻华大使库鲁巴耶夫,就在吉中方人员安全问题向吉方提出交涉。

  库鲁巴耶夫表示,吉方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稳定局势,保障包括中方人员在内的外国在吉侨民和机构安全。

  ◎深度分析

  俄罗斯支持政变?

  普京此前坚决否认莫斯科卷入动乱中。但是英国媒体9日援引反对派领导人泰凯巴耶夫的话说,“俄罗斯在推翻巴基耶夫事件中扮演了某种角色”。

  巴基耶夫去年在访问莫斯科时曾获得巨额援助,并向俄政府承诺将关闭玛纳斯空军基地,但最后只是提高了基地租金。这一点让克里姆林宫相当恼火,因为他们认为吉尔吉斯斯坦应该只存在一个外国基地,那就是俄罗斯的坎特空军基地。

  但美国负责安全事务的总统特别助理迈克尔·麦克福尔8日说,吉尔吉斯斯坦政局骤变并非俄罗斯支持且针对美国的政变,眼下尚无证据证明“俄罗斯幕后支持”。

  据新华社、中国日报报道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September 02, 2009 - 01:11 pm:   

http://news.sina.com.cn/o/2009-09-03/021816229814s.shtml

缅甸集结重兵转战佤邦 大量边民涌向中国境内 分析人士担心爆发

2009年09月03日02:18 兰州晨报


myanmar.jpg

向中缅边境口岸涌动的边民

  本报讯 据《重庆晚报》报道,就在缅甸局势趋于平缓之际,9月1日,记者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内部得到消息,缅甸政府军正部署大量军队从缅甸鼎东方向向佤邦进发,其中包括了20余辆坦克。

  据报道,自从8月份果敢形势紧张以来,和果敢相邻的佤邦局势也是一度很紧张,并且政府军与佤邦的独立武装也一度展开对峙。目前缅甸通往佤邦的道路已经全面截断了。佤邦已紧急命令了几千人向鼎东方向进发,并且联合其他特区做积极的应战准备。佤邦特区中央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周大福表示缅甸政府军离佤邦仅几百米,政府军敢开枪我们就还击。

  因缅军20辆坦克开进第二特区佤邦,并在此排兵布阵,造成南邓局势紧张。2日,记者在中缅边境南邓口岸看到,南邓边民牵猪赶牛,拖家携口,沿公路络绎不绝涌向云南边境芒卡镇和孟定镇避难,中方在芒卡镇上芒卡大弯拐集中搭起近百个帐篷,对边民进行临时安置。

  而彭家声8月29日向媒体透露,缅甸政府军的两个师正向果敢地区增援。另外,在果敢的战斗中,也出现了另外几支缅甸地方武装的身影,四五千名缅甸另一地方武装佤联军的士兵也加入了彭家声领导的果敢军清水河的防御阵地。按照佤联军的说法,如果该战略山头失陷,将会严重威胁南邓。

  与此同时,果敢盟军之一的北掸邦军也发起了对缅甸政府军的游击战。一位目击者证实,北掸邦的首府腊戌,到了晚上就成了一座死城,许多商店在晚上8时就早早关门。

  分析人士担心,缅甸可能爆发全面内战,缅甸统治集团似乎正试图在2010年大选前将特区军并入听从仰光政权命令的政府军中。

  新闻链接

  果敢士兵:缅军进攻时押老百姓当人质

  1日上午9时,在南伞镇国门街一民房里,21岁的冯金龙半躺在铺着彩条布的地铺上,用流利的云南话向记者讲述他亲历的战争场面时,仍一脸惊悸。

  冯金龙家住果敢包包寨,今年4月他入伍成为同盟军新兵。冯金龙说,8月28日下午4时,果敢同盟军与缅军交火后,由于果敢军地形熟悉,开始屡占上风。冯金龙使用的是AK47冲锋枪,每个弹夹30发子弹,向缅军共打了6个弹夹。

  后来,缅军改变进攻策略,押着四五百名果敢老百姓向同盟军方向冲,同盟军怕伤及老百姓,不敢开枪还击。缅军抓住机会,把600多名果敢军打散。眼看战局失利,又饥又渴的冯金龙不得不和其他战友一样,丢掉武器,脱下军装,光着上身夹杂在边民中,越过边境到南伞逃难。

  据《重庆晚报》

  果敢九成店铺恢复营业

  战火平息的果敢城区,2日全面恢复水电气和通讯,九成以上店面开门恢复营业,街上有少数出租车穿行,但街面缅军巡逻勤密,行人稀少,特区政府尚未恢复上班。

  彭家声下落成悬念

  果敢同盟军和缅军的战火平息以来,彭家声的下落成为最大的悬念。“彭家声投降被缅军抓住,现已送到仰光被控制了。”南伞镇一三轮车司机卫德元说,他听到好几个边民这样说。而果敢包包镇的边民拉乐则称,果敢同盟军与缅军交火后,彭家声眼看大势已去,带着一帮官兵,投靠了他的女婿——第四特区主席林明贤。但另一果敢边民左小伦则称,彭家声投靠了佤邦。自称知情的南伞人何高林说,彭家声还潜伏在果敢农村,正在组织力量伺机扭转局势。

  新闻背景

  缅甸4大特区

  掸邦第一特区:即原果敢县,说云南方言,属原缅共彭家声部。

  佤邦第二特区:即原缅共中部军区,现领导人为鲍友祥,人口约60万,现有军队2万多人。

  克钦第三特区:即原缅共101军区,有正规兵力600人。司令为丁英、副司令为泽龙。

  掸邦第四特区:原缅共的“8·15”军区,人口74000余人。特区领导人林明贤原是中国知青,是彭家声的女婿,曾为彭家声平定过手下兄弟兵变,首府在缅甸勐拉。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September 02, 2009 - 12:57 pm:   

http://www.ycwblaw.com/shownews.php?id=9993

流落缅甸的明朝汉人果敢族难民大量涌入云南

2009-08-28 金羊搜案

Burmar.jpg Burmar.jpg


Burmar.jpg Burmar.jpg


Burmar.jpg Burmar.jpg



  昨天下午,靠近中国云南省的缅甸果敢地区发生战事,引发缅方边民恐慌并大量涌入中国境内,目前涌入人数仍在增加。据估计难民人数过万。

  据称难民人数上万

  果敢作为缅甸掸邦的第一特区,实行高度自治,拥有军队并自行管理内部事务。1989年当地武装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与政府军签订了停战协定。

  8月7日,缅甸军方以果敢枪械修理厂制造毒品为由,派出30名警察欲强搜该厂,随后缅军、果敢同盟军处于对峙状态,造成果敢居民恐慌。8日至12日,近万名果敢难民(包括中国人及缅甸边民)越过国境线奔入云南躲避。

  据一个国际组织估计,当天“有数万人逃到与中国相邻的云南省境内”。

  云南省妥善安置难民

  据云南《春城晚报》报道,云南省从维护两国友好关系和边境地区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进入中国境内的缅方边民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划定区域、妥善安置,提供必要的生活卫生保障。

  难民营内比较安静

  昨晚,一位刚刚从缅宁商号的难民聚集地回来的网友介绍,难民营中还算安静,但有些联系不上亲人的难民很伤心。大家都不知道消息。偶尔一两个开火后从境外进来的人会引来人们询问对岸的情况。

  这个聚集点小孩、妇女多,其中有一位刚刚生产四天的年轻母亲,能闻到消毒药水的气味。环境还算干净,大家席地而眠。

  果敢与中国内地接壤,生活习俗也很相近,在那里使用人民币,学校教的是云南汉话,手机是中国移动号码,座机也是云南区号,当地“果敢族”亦是缅甸的汉族。果敢近15万人的生活必需品全靠从中国进口。

  果敢族:流落缅甸的明朝汉人遗民

  原题:歧路漂泊果敢人

  缅甸果敢曾为中国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的地域,明末大量汉族涌入云南省。18世纪,一支汉人移民后裔成为科干山的地方势力,后受封为世袭果敢土司县。19 世纪末,果敢并入英属缅甸,成为缅甸境内以华人为主体的土司县,也开始了百年的罂粟种植历史。1959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之后,果敢陷入了长期的动乱,直到1989年停战才趋于稳定,成为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

  绕过滇西惊心动魄的崇山峻岭,经中国云南省镇康县的南伞口岸,跨越一条分界小河,就到了缅甸。这是一块中缅山水相连的坝子,一牌坊上用中缅文写着“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这块名为麻粟坝(“麻粟坝”在傣语里的意思是“最野蛮的地方”,今果敢首府老街的所在地。)的坝子在毒品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它在金三角一带以盛产着名的“麻粟坝烟土”、最早武装护镖贩运鸦片闻名于世。

  这块长约十余公里、宽不过几公里的坝子,管辖着缅北萨尔温江东岸总面积约5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边境线长达250公里。今缅甸联邦的这个总人数只有20多万的少数民族“果敢族”,95%以上人的血统是中国的汉族,他们最早来到这片土地的始祖,是一批追随明永历帝朱由榔残存的官兵。

  果敢的明清那些事

  明末,永历帝朱由榔在李定国、白文选等护卫下,先是定都南京(编者注:有网友指出永历帝从未入南京,故不可能定都南京。实则永历帝先为监国,后为皇帝,驻跸之地只称行宫、行在,都城仍是所奉南明的正统首都南京),后败逃到昆明建立“滇都”(又注:定都昆明是在与原大西军将帅合流后。)。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正月初三,吴三桂三路大军数十万人,兵逼昆明。朱由榔带1500余人走腾越西逃,进入当时中国的属国缅甸瓦城(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观望形势的)缅王“慰留贵客于缅北山区”。

  1661年,缅京老王驾崩,新王莽白继位。他看清形势,派精兵夜袭,砍死了南明数十名遗臣武将,囚禁了永历帝。同年底,平西王吴三桂大军饮马怒江,直逼缅甸。莽白立即献出永历帝。

  朱由榔被押回昆明,囚禁在篦子坡头的金禅寺(今利民巷)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4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王朝彻底覆灭。

  出于对吴三桂叛国降清的义愤,昆明百姓一直称此地为“逼死坡”。清云贵总督认为有损大清声誉,于道光年间,强将“逼死坡”改为“升平坡”,并勒石立碑以宣扬其“升平盛世”。但昆明人至今仍称“逼死坡”。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以“三迤士民”的名义,在逼死坡头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一方。石碑一度失落,1983年幸得找回,如今又重立在坡头。

  永历帝身后的溃兵上千人,逃到了麻粟坝,开始和这一带的掸、克钦和克伦等尚处于刀耕火种原始部族生活的原住民们打客家。原住民打不过这群远来如狼似虎的有谋略的职业军人,迁到周边高山,中国改朝换代的难民们,得以在此休养生息。

  在果敢采访期间,很多老街(果敢首府)人向记者强调:“我们是汉人,好多人祖上是从南京府过来的。”南京与果敢为什么有如此深的历史渊源?原来最早来果敢定居的那跟随明永历帝南逃至此的兵将,因南明王朝原在南京定都,所以不管他们后来跑到哪里、祖籍何乡,几百年后统统对外说“祖上来自南京府”。

  果敢公安局的杨忠校举例说:“比如罗星汉的第10代祖先,就是永历帝身边的偏将。本地几大姓如原来的土司王杨姓一支、果敢政府主席彭家声一支,祖上都是跟随永历帝南逃至此定居的。”

  果敢大庙的守庙老人告诉记者:“其实果敢人就起源于昆明的逼死坡。我们以前的老辈人,到了昆明时,都要去那里看看那块‘永历帝殉国处’的石碑。”

  “永历帝事件”后,在今腊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设立“木邦宣慰司”一职,命一杨姓将领为土司王(祖上南京府人)世守其地。现存果敢大庙附近的封诰碑记载了此事。从此清政府对缅北属地开始统而不治,果敢一带实际成为“化外之邦”。

  1852年,英殖民者侵占缅甸,中国开始失去对这片土地的控制权。英国人发现这里的土壤气候适合罂粟生长,派人传授种植技术,并指定东印度公司垄断收购。再销往世界各地,后来在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的大清国受害最深。

  罂粟人称“懒汉庄稼”,每年10-11月播撒在刀耕火种的坡地上,只消间苗一次就不再料理。直至来年3-4月果实成熟,就可以刮浆制膏,女人孩子都能轻松胜任。果敢人也和缅北众多民族一样开始垦荒种烟。百余年后,种贩鸦片成了当地主要经济来源……

  到1897年,英人与清王朝(时为光绪帝在位)谈判定界,订立《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勘边定界后,果敢正式被划入英属缅甸。生活在果敢地区的汉族由此改称为果敢族,汉语改称果语,汉文改称果文。

  在果敢大水塘(传统鸦片种植区),记者见到了当年用中英文写就的大清与英缅堪界碑,以及1941年由英殖民者颁布土司杨文炳次子杨振材为“印袭官”的敕封碑。英人也从中国制,确立了英缅抗日时代杨家的末代土司地位。离此碑几百米处,建有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抗战时果敢人与中国远征军93师配合,在果敢老街、西山区大水塘一带浴血奋战,使1000多名日寇在此毙命。

  因为对缅甸抗日保土有功,1947年在缅甸立国的“班弄”会议,土司杨文炳作为“果敢族”的代表参加了民族加盟缅甸联邦政府的签字仪式,缅政府总算正式承认300年来不被接纳的果敢族为其境内合法少数民族。

  罂粟盛开的土地

  事实上到了上世纪20年代,果敢麻粟坝的鸦片已经在金三角一带远近闻名,以交易鸦片的“烟节”,也成了仅次于春节的重大传统节日。手持文明棍的英国绅士,带着印度奴仆,雇请“赶洋脚”的马帮每年从麻粟坝带走烟土不下上千驮。

  据老一辈果敢人说,果敢是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开始种植鸦片的。《果敢志》记载:20世纪初期,每至春节后三四月鸦片上市时节,中国川、滇赶来的马帮和印度、泰国来的商贾,都云集果敢老街赶“烟会”,时间为10天到半个月不等。作为果敢政治经济中心地带的老街,当年尽管只是一条小街,却因这一鸦片盛会而声名远播。100余年来,整个果敢及周边地区出产的鸦片,几乎全以老街为集散地。可以说,果敢是金三角地区最早形成的、最负盛名的鸦片集贸地。果敢人也成了最会做鸦片生意的人。

  在金三角,只要说是果敢人,旁人莫不礼让三分。这不仅因为他们是金三角地区最早的押运大烟土的保镖专业武装,还因为果敢人“一致对外”的强悍武勇与团结。百来年,果敢人靠经营闻名滇缅的大烟集市和贩运鸦片为生。

  早先的果敢人只是靠充当大烟贩子的押运保镖获取报酬,抗战胜利后,部分当地豪强如杨家土司、金三角地区第一个世界级大毒枭罗星汉等,开始自己涉毒,并武装贩运鸦片牟取暴利。

  基于专业贩毒的传统,果敢因此产生了不少代表性人物、国际通缉的大毒枭。“鸦片将军”罗星汉就是使金三角毒名扬天下的果敢标志性人物,其祖上是亡国的南明永历帝身边的一个副将,传到罗星汉这一辈刚好是第10代;前些年中国抓获的泛金三角地区新一代大毒枭谭晓林,原来就是盘踞在果敢,后以果敢地区的勐固为基地活动。

  果敢南面100余里是另一个着名的大毒枭坤沙的老巢莱莫山,果敢与莱莫山之间历来有鸦片贸易往来和民间友好交往的历史。果敢公安局警员刘三透露说:“果敢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都以罗星汉、坤沙是果敢培养出来的大人物而感到自豪!”

  果敢如何培养出了金三角两代毒王?

  上世纪50年代初,国民党残军93师败逃果敢,在此地开办了“果敢军事学校”。时年14岁的罗星汉和时年15岁、后来的“果敢王”彭家声(缅共创军元老、果敢政府主席)成为该军校首批22名毕业学员之一,罗星汉是其中最小的一个。毕业后他们均被授予“少尉”军衔。

  比罗星汉、彭家声年纪稍小的莱莫山土司的儿子坤沙,20岁时也到果敢入读这所“果敢军事学校”。老人们说,该校当年的教官是蒋残军系中的老黄埔生,罗星汉、彭家声、坤沙在此学到了黄埔军校系统军事战术,以及中国远征军丛林作战等军事技术。

  “这对以后三人成年后的创业,起了决定性作用。现在连果敢当地知道罗、彭曾是同窗的人,都已经很少很少了。”果敢公安局干事何峰说。知道两代毒王罗星汉、坤沙竟然也师出同门的人,当然就更少之又少了。

  果敢的“小三国”纠葛

  当地人称果敢有个“小三国”。即果敢在二战结束后初步形成了三大势力主导局面:杨家土司的地方民族武装、受缅政府扶持的罗星汉“自卫队”武装,以及彭家声领导的缅共民族武装。因果敢是金三角地区最早最专业的鸦片贩运地区,果敢政要历来涉毒贩毒,20世纪80年代初,彭也曾被国际社会宣布为金三角毒枭之一。

  1989年3月11日,彭家声成立“果敢同盟军”,实行果敢民族自治,实行民族和解,提出了禁毒口号。从此缅甸境内的16支民族武装中,有15支放下了武器与政府讲和。“果敢之父”彭家声一时成了缅甸的“民族英雄”。

  1992年11月,因推行禁毒,彭家声与掌握兵权、大肆贩毒的副司令杨茂良发生内讧,双方兵戎相见。杨转而向强邻佤邦求助。因果敢历来与南部莱莫山的历史渊源,彭家声与坤沙的关系较为密切,而缅政府军那时正联合佤邦军和坤沙交战,佤邦于是“助杨倒彭”,派出1500人的佤联军支援杨氏兄弟。1993年 5月,彭家声被迫退出了果敢地区。杨茂良开始主政果敢。

  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官员说,在杨茂良主政期间,果敢地区的毒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杨氏兄弟本身就是大毒枭,大毒枭主政果敢,更主要的是他们把毒品出口的主通道,指向了中国境内,一度给中国云南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中国公安部当时把杨氏兄弟列为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大毒枭。

  1994年,杨茂贤在潜入中国临沧地区贩毒时被抓获,同年由临沧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其死刑。杨氏兄弟先是宣称要给中国政府出多少多少钱,想赎回杨茂贤的命,中国方面不为所动。杨氏兄弟于是叫嚣要武力报复,杨茂贤的儿子还猖狂地把一尊钢炮架到了相邻的中国南伞口岸海关前,以示威胁。中国方面迅速调集部队,严查封关,这使得果敢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无论是日常消费还是商贸都是靠中国),一下导致果敢民心倒向。

  1995年11月12日,彭家声与其女婿“果敢东部同盟军”司令林明贤,联合缅政府军数营兵力,入驻果敢。杨氏兄弟被迫从此逃离果敢地区。“果敢王”彭家声重新控制了果敢。而缅政府军则趁机控制了老街至清水河42公里几乎所有的军事制高点。

  1995年12月20日,缅政府、彭家声、果敢三方成立了“果敢临时政府”。

  为了调查大烟种植的原生态,2002年4月20日,记者去到果敢西山区大水塘。副区长李树林和派出所所长赵小德带记者到附近山头,看3月底4月初收割了的罂粟地。地里是一片片已经枯干了的罂粟,偶尔还能看见有晚熟的罂粟青果生长。地里堆着一地已经收割过的鸦片果。

  当时缅政府军和同盟军一直在做铲除种植罂粟的工作。政府人员在大水塘砍掉了种植面积在2000拽左右的罂粟(当地人没有亩的概念,以产鸦片量缅斤“拽”来计数产地面积。“一拽”是指一缅斤,合3.3市斤)。

  旧历的八九月间,正是往常种植毒品的时候,缅政府提供了豌豆、麦子种子,改种了1000多拽麦子、蚕豆。但山民还是习惯性种了很多罂粟,政府人力有限,也难以监管到那么偏远的地方。

  一般只要有四五个劳力的家庭,很容易就可以种上七八亩罂粟,每亩大约可产一拽鸦片。一般四五拽可以生产出一件货(750克)的海洛因。大水塘地区烟农零零星星收了1000多拽鸦片。在没有禁种前,这一地区每年可以产4000多拽鸦片膏。

  收购者往往在每年下种罂粟的时候就来了,他们赊账给烟农,到收购时再扣除。收购价钱不好时,每拽才卖1600-1700元人民币。年成好时,一拽就可以卖到5000-6000元。年年发财的都是收购者与制造海洛因者,烟农贫穷依旧。

  留着余香的罂粟地

  果敢特区政府承诺在2003年全境成为无毒区,2000年就对烟农下达了禁种令,2001年允许限量种植最后一季罂粟。从2002年起,再不许任何人种植罂粟。

  记者指着一地晒着的罂粟种子,问:“晒这些种子做什么用?”烟农笑了,说:“那些是晒干了用来磨粉熬芙蓉汤喝的,成熟的罂粟种子完全无毒,鸦片子的含油量超过50%,还可以榨油。真正用来播种的种子是不能晒的。”

  烟农告诉记者:“一般是每年农历的八月份播种罂粟,一个来月苗就长成绿油油的了。到开花前上坡除一两次草,基本不用再经管。春节过后几十天,就到了鸦片果收获的时候了。”

  果敢在中国开展的跨境替代种植帮助下,铲除毒品经济,与世界主流文明接轨,重新融入现代社会。记者所着《解毒金三角》一书提到“据云南植物学家多年研究,因生物间奇妙的作用,凡种植过罂粟的土地,改种大叶种普洱茶后,茶叶别具一种香气。”这段话被果敢当地的美乐茶庄拿来当作商标贴注,向中国推销他们在鸦片地里进行的替代种植产品茶叶。

  烟农反映:替代种植如茶叶的价钱,都远远低于鸦片的收入。果敢坝子上搞的替代种植品是橡胶和甘蔗,因为这几年中国那边糖价下挫,南伞糖厂也不怎么来收购了,茶叶也卖不出去,因此本烟农对替代种植热情不高。

  是年4月初,中国派出20多人配合缅甸禁毒人员在果敢查抄毒品,当地烟农说,这一行动后“没人敢公开摆卖了,烟价跌到了金三角罕见的低价。”果敢公安局官员承认“禁烟使得毒源地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但他们说:“禁烟是无条件的。”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September 02, 2009 - 12:46 pm:   

http://news.163.com/09/0903/01/5I8HTHOQ000120GR.html

佤邦难民涌入我国境内(组图)

2009-09-03 01


myanmar01.jpg myanmar02.jpg

myanmar03.jpg myanmar04.jpg
北掸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yanmar1.jpg
缅甸边民携带行李准备越过边境线

myanmar2.jpg
武警战士在中缅边境线疏导指挥。

myanmar3.jpg
据云南省统计,涌入我境内的缅甸边民有37000余人。

myanmar4.jpg
8月31日,缅甸果敢局势趋于平稳,云南南伞镇临时安置点的缅甸边民已经开始大批归国。


南掸邦

  东掸邦

  第四特区

  果敢

  佤邦

  佤邦内部1日传出消息,缅甸政府军正部署大量军队从缅甸鼎东方向向佤邦进发,其中包括二十余辆坦克。闻讯,佤邦居民纷纷逃往中国境内。

  随着缅甸全国大选的临近,拥有常备部队的少数民族——如果敢、克钦、佤族等一一被政府限令,要么将各自的部队并入政府军,要么放弃参加选举的机会。随着果敢战败,缅甸政府的下一个目标就变成了佤邦。

  9月1日,云南边陲小镇南伞天气晴朗,大部分难民已经陆续返回缅甸境内。偶尔会有些人站在楼顶上向南方张望,因为那个方向的不远处就是芒卡镇,此时正有很多缅甸难民涌入这个小镇。

  难民传言 佤邦境内要打仗

  靠近缅甸佤邦的芒卡镇,距离南伞有80公里左右。9月1日17时许,在芒卡镇通往中缅边境的三岔路口,一些载满难民的车辆急匆匆地从边境赶过来。一家名为双仙快餐的餐馆前面聚集着一些皮肤黝黑的男子。“我在南登打工,要打仗了,工钱都没要就过来了。”一个叫王老三的介绍说,他今年28岁,是缅甸佤邦人,刚刚逃到我国境内,额头满是尘土和汗水,“佤邦军队在那边修了10余公里的战壕,距中国有10多公里远,他们已经做好了与缅甸政府军战斗的准备。”

  难民涌入 拉脚的人最忙

  芒卡口岸距芒卡镇仅几公里远,从芒卡镇出来,开车几分钟便可到达芒卡口岸。公路两边长着茂密的橡树林,不时有缅甸佤邦难民从橡树林里走出来,坐上摩的、农用车,一拨一拨地驶向芒卡镇。

  当地居民称,这些难民都被安置在芒卡镇上,有帐篷,当地政府还为他们提供食物和水。在芒卡镇上跑摩托生意的普果(音)1日称,大约在两天前,受到果敢局势的影响,就开始有缅甸难民从这里涌入中国一侧。“今天下午1点的时候人最多,可能有数百人进入芒卡这边。”近几日,芒卡镇上最忙的人应该是那些靠摩托车拉脚的人了,哪里有难民进入,他们就到哪里抢活。

  揭秘

  果敢兵败原因

  日前,一名果敢兵透露,彭家声的部队战败的真正原因,是彭家声不愿意与自己人打,主动要求部队躲避。

  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果敢兵称,彭家声的副手白所成投靠缅甸政府后,其手下几百果敢兵也被政府收编。在政府军对果敢的战斗中,要求这些白所成手下的果敢兵打前战。一些果敢兵不愿意自己人打自己人,结果被枪毙。彭家声也要求其手下部队碰到白所成手下的果敢兵时,可以躲避,造成彭家声手下的很多果敢兵不战而自动分散。《重庆时报》供稿

  本报记者专访被炸死同胞家属

  当地有关部门提出10.6万元的补偿方案

  50多岁的中国居民刘小二呆坐在房前,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绝望和悲哀,“我儿子怎么就被炸死了!他才17岁……”刘小二想不通,她家怎么就成了缅甸政府军与果敢部队冲突的牺牲品。本报记者昨日对刘小二一家进行了专访。

  8月27日下午,刘小二病了,字认新、字新汉兄弟俩搀着妈妈到3公里外的云南耿马县清水河镇看病。中缅边境上的清水河镇与缅甸的佤邦和果敢接壤。那天,果敢方向激烈的枪炮声打破了边陲小镇的宁静。“清水河镇上子弹横飞,一发子弹击中清水街上的一辆货车,反弹过来险些伤到人。”当时紧张的气氛还深深印在字认新的脑海中。但他却没想到,不幸会降临到他们兄弟二人身上。

  当日17时许,字新汉心疼病中的妈妈,提议到街上买条鱼晚上给妈妈做鱼汤。妈妈在输液,兄弟俩先回家准备晚饭。在距边境有100多米远的桥上,悲剧发生了。“我们走到桥上时,一颗炮弹从天而降。”字认新回忆,炮弹在距他俩1米多远的地上炸开了花,“弟弟当场倒下了,我边哭边喊‘字新汉……’,可他再也没有醒来。弹片击中了他的脖子,他当场就死了。”

  在街上输液的刘小二听到儿子出事的消息后,自己拔掉了针头,奔向事发地,看到自己的一对儿子,一个死了,一个满头鲜血,悲痛欲绝。

  字认新被送到孟定医院抢救,经检查,字认新头部和腹部被弹片击中。昨天,字认新已回到家中养伤,他说:“头部飞进了一块小弹片,医生说不用取出来,不会有后遗症,腹部那块1厘米长的弹片已取出来了。”

  刘小二昨日一边流泪,一边念叨起儿子来:“听话着呢!帮我割胶、种田、做饭,样样都干……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赌……到街上去,再饿都舍不得吃,要回家……”邻居谈起字新汉也竖起大拇指,“那是一个孝顺孩子!”

  据了解,目前,当地民政部门已经与字新汉家属取得联系,正在协商善后事宜。字家称,当地有关部门提出10.6万元的补偿方案,但字家还在考虑中。

  关注

  传6名华商在果敢遇害

  果敢地区的武装冲突也殃及了大批在当地经商的中国商人。一张拍摄于8月28日的照片显示,果敢首府老街的新农贸市场上,一位在当地经商的中国女性遇难。提供照片的小黄亲眼目睹了惨剧,他说,凶手是缅甸的政府军士兵。

  27岁的小黄在果敢经营服装生意才几个月,正准备大干一番,但这场内战令他血本无归。在逃亡途中,他用手机拍下了缅甸华商的悲惨遭遇。他说,部分政府军士兵在果敢烧杀掳掠。至今,他已经听说有6名华商遇害。

  据刚从果敢回来的王林安说,战争期间,趁乱从监狱跑出来的300多名犯人,撬光了果敢四周的店面,只有街中心的一些店面勉强保住。据《都市快报》

  特写

  “不哭,这边有好吃的!”

  1日18时40分许,一名男子、两名妇女带着一大群孩子从橡树林里走出来。一个名叫肖玉安的11岁小女孩称,他们住在南登蒙巴村,和姨妈一起,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到了中国境内。这时,一辆三轮摩托停在他们跟前,妇女和男子将9个孩子先抱上三轮车,然后才自己爬上去。男子说,只拿了衣服,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拿。至于何时能回去,他无奈地摇摇头。

  从橡树林里走出来的远不止这一家人。尽管天色已晚,仍不断有提着行李的难民涌入我国境内。一名瘦弱的中年男子的装束很特别,他戴着一顶没有徽章的草绿色帽子,背心和裤子也是绿色的。他叫老五,也住在南登。“我不是军人,帽子和裤子都是以前买的。”

  老五带着三个孩子,大的是个女孩,还有两个男孩。一辆摩托车坐不下4个人。当看到姐姐坐上一辆摩托车,最小的男孩竟哭了起来。老五将他抱起坐上另一辆摩托车后,哄着男孩说:“不哭,爸爸在这,这边有好吃的!”

  表态

  佤邦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昨日,记者电话连线了佤邦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周大福。“对于目前的局势,我们有充分的准备,我们不希望双方交战,佤邦更不会打第一枪,缅甸的民族地区和缅甸联邦政府之间有分歧、有矛盾,但这些都可以通过对话、协商取得共识。”周大福说。

  针对网上缅甸政府军向佤邦地区派遣坦克、佤邦也向鼎东方向增兵的传言,周大福称,政府军在他们军事范围内调兵遣将,增加兵力,但佤邦并未向鼎东方向派兵,但已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联邦政府希望特区无条件接受政府武装整编计划、无条件的把部队交给他们,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如果政府军先打第一枪,我们将自卫反击,但现在我不会透露计划。”周大福说。

  据了解,在佤邦经商、务工的中国人有近两万人。周大福称,目前除了南登地区有少量民众进入中国芒卡外,佤邦其他地区很平静,“我们特区距离边境线较近,如果发生战争,在佤邦的中国人现撤也来得及。”

  条件

  要解除武装得允许高度自治

  据称,昨日佤邦方面与缅甸政府进行了谈判。对此,周大福回应说:“目前这方面的消息不好通报,佤邦方面已与联邦政府接触10次,但不是谈判,而是交换意见,我们通过信息、电话等方式来往,不仅仅是今天,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

  周大福说,缅甸政府军占领果敢后给佤邦造成了巨大压力,但要佤邦解除武装却是有条件的:第一,要保持地方稳定,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第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三,地方政府需要有高度自治权;第四,部队可以裁员、撤掉番号,但要保留部分精华部队维持治安;第五,联邦政府要承认地方政府的合法性。

  对于目前缅甸政府与佤邦方面经过多次接触后分歧的焦点,周大福表示,“这只是我个人意见,这并不代表官方言论,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本报特派云南记者 鲁根文/图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uesday, September 01, 2009 - 11:52 pm:   

http://news.daynews.com.cn/gjxw/825748.html


记者亲历果敢战与和(图}

b.jpg
2008年4月,云南临沧市镇康县南伞口岸。

b.jpg
南伞口岸与缅甸果敢相接

b.jpg
1999年夏,彭家声用手机指挥军队。

b.jpg
武警战士在中缅边境线疏导指挥

8 月 28日至 30日,本报特约记者辗转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东城、杨龙寨和清水河交战地区,以及中缅交界中国一侧的云南省镇康县南伞镇,亲历了缅甸政府军与缅甸地方武装的激烈交火,对中缅边境的中国民众、缅甸掸邦第一特区主席彭家声、第一特区其他军政决策者和果敢普通居民展开专访,深入了解果敢地区此次战事的来龙去脉和未来前景。

“子弹就从我头顶上飞过”

8月29日8时10分,记者刚到达云南省镇康县南伞口岸大楼,就听到一阵激烈的枪声,间或还有迫击炮弹的爆炸声,一辆中国武警的运兵车飞驶而过,戛然停下后跳下一车全副武装的边防武警官兵。他们迅速抢占阵位,紧张地观察着前方的动静。

发生战事的是与中国一条小河沟之隔的缅甸杨龙寨,交战的是缅甸掸邦第一特区地方武装“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和缅甸政府军。双方的交战几乎是在记者的眼皮底下进行。战斗主要围绕着缅甸掸邦第一特区主席彭家声的别墅——一幢蓝顶的小楼进行,双方就此展开了巷战。18岁的罗宋(音)是同盟军的一名士兵,他告诉记者:“一个营的缅甸军队从观音山上冲下来,采取先炮击我们阵地,然后组织敢死队冲锋,双方打得特别激烈。”这名士兵称,就他所知,同盟军与缅甸政府军当天下午四五点结束战斗时,同盟军方面3死5伤,而缅军方面“至少30人死伤”。这个数字得到同盟军另一位排长的证实。8月30日,杨龙寨已经不再传出枪声, 缅甸政府军已经基本控制了杨龙寨。

交战期间,最为惊心动魄的是,记者亲眼看到两拨5人从口岸大楼里冲出来,他们手里拎着电脑或者塑料袋。他们是从果敢城里逃出来的中国商人。一位姓肖的女士告诉记者:“双方打得非常激烈,子弹就从我头顶上飞过,非常吓人,但不跑出来也没有办法。”

“中国政府对边民的好没的说”

绝大多数果敢人和中国商人是从果敢东城出发,走山路来到被他们称为127的地方。127其实是中缅边境界碑的编号。平时从果敢东城驾车走这条山路到中国边境约二十分钟的时间,但从8月27日起,由于杨龙寨交火阻断了走国门的路,所以不少人选择走127。由于离开果敢的边民和中国商人实在太多,加上中国警方对他们的身份验证也需要一些时间,且不允许车辆入内,所以山路很快形成了堵车长龙。在果敢开设“天籁村”网吧的福建商人小张告诉记者:“没吃没喝要等上7 个小时才能回到中国。云南天气多变,如果赶上下雨或者晚上还没有通过关卡,那么只好就地坐下休息了。老人和孩子非常受罪。”缅华印刷厂老板身家数千万,但他同样被困在果敢城内。他的一位朋友给他打电话支招:“还是赶紧离开果敢吧,逃出来时,在前胸后背上写上大大的‘中国’两个字,那样的话可以安全一些。”

进入南伞后,中国商人或者投亲靠友,或者住饭店,以至于当地的饭店爆满,价钱也在上涨——普通的三四十元能涨到一百多,即便如此也是“一床难求”。果敢边民则被接到云南省政府和当地政府设的安置点。记者在现场看到,边民进入安置点前要出示相关证件,如果有不舒服的可以接受武警医疗人员的免费检查,而公安人员和武警还负责安置点内的秩序维持。正式入住安置点后,每人每天能得到8块钱和2斤米的待遇。彭家声的侄子在接受专访时说:“中国政府对果敢边民的好没的说。”

“彭家印记”在果敢随处可见

8月29日下午,果敢东城福利来大厦,如果不是耳边间或回荡的枪声和空无一人的街道,那么高楼林立、布局合理的果敢新城区几乎和云南新兴小镇一样。“不要随便开口讲话,别带照相机,有人喝令‘站住’马上举起双手!”在果敢做了10年生意的小罗陪记者进果敢前约法三章。

“东城是果敢的新兴经济开发区,”小罗低声向记者介绍:“别看现在街边的卷帘门都是拉下的,但这片今年刚刚建完的新区还是蛮热闹的,住的人挺多,多数是从中国那边过来做生意的人。东城很现代,你也看到六七层的楼很多。”

记者注意到,东城临街商铺有四五十家,其中数家卷帘门半开,货柜空空荡荡,地面一片狼藉。小罗说:“28日前,果敢没有人维持秩序,一些小混混和吸毒者就撬开店铺偷走商品。28日上午,开始有军人上街维护秩序,情况有所好转。”

临离开果敢前,记者随口问了一句:“东城新区的开发商是谁呀?”小罗回答说:“彭家声的女婿刘阿宝(音)。”记者得到的印象是,果敢城里“彭家的印记”随处可见。这也难怪,因为除了彭家声是第一特区的主席外,他的三弟彭家富是同盟军的总司令,儿子彭德仁是第一特区的副主席兼副司令。

“战事扩大”隐忧仍悬在头上

尽管8月30日在南伞镇已经听不到枪炮声,但“战事扩大”的隐忧仍悬在各方头上。

缅甸方面的消息证实,缅甸内地通往果敢的主要道路仍处于封锁状态,只允许军方车辆通过,而掸邦各方消息人士则称,缅甸政府军的两个师正在驶援果敢。一旦增援的缅甸政府军突破滚弄战略要地,那么果敢才能真正算在缅甸政府军的绝对控制之下。

一位与掸邦各方关系都密切的消息人士透露:“掸邦各方正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因为掸邦各特区都清楚,他们与彭家声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不是动不动作, 而是如何动作的问题。”这位消息人士称,佤邦5个营的部队已经抵达果敢战略要地清水河,与缅甸政府军展开对峙。缅甸克钦邦的克钦独立组织也表示,克钦独立军第四旅已经进入全面战备,阻止政府军进入自己的管区。现在有人担心,一旦掸邦武装与缅甸政府军全面开战,那么将意味着中国临沧、思茅和西双版纳都会发生战事,这对于中国西南边境线的安全会造成压力。

南伞镇的居民们面对对面的战火心情复杂,毕竟一衣带水的果敢有他们的许多亲朋好友,而且最为现实的是,如果果敢的局势继续恶化,那么当地的经济就会受到影响。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unday, August 30, 2009 - 12:55 pm:   

myanmab.jpg
myanmab.jpg
myanmab.jpg
myanmab.jpg
myanmab.jpg
myanmab.jpg
myanmab.jpg
在中缅边区克钦邦、掸邦,共有四个停战组织,即:

1.克钦族独立组织(Kachin Independence Organization,在克钦邦),克钦独立组织领导。

2.民族民主联盟军(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又称勐腊军Mongla group,在东掸邦),鲍友祥领导。

3.缅甸民主民主联盟军(Myanmar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又称果敢军Kokang group),彭家声领导。

4.佤邦联军(United Wa State Party,在东掸邦)林明贤领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news.xinmin.cn/world/2009/08/28/2453911.html

缅甸边境果敢地区局势紧张


Myanmar1.jpg
8月25日,靠近中国云南省的缅甸果敢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引发缅方边民恐慌并大量涌入中国境内,目前涌入人数仍在增加,据估计难民人数过万。资料图

Myanmar2.jpg
抵达云南镇康县南伞镇的缅甸边民 资料图

Myanmar3.jpg
云南省从维护两国友好关系和边境地区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进入中国境内的缅方边民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划定区域、妥善安置,提供必要的生活卫生保障。资料图

  新华社仰光8月28日电 缅甸掸邦北部第一特区果敢地区连日来局势紧张,造成一些缅甸边民和在当地做生意的中国商人离开果敢地区,涌到中国云南边境地区。

  缅甸警方称,在查毒时警方要求搜查果敢地区一家枪械修理厂,但遭到果敢方面拒绝,双方处于对峙状态,由此造成当地民众恐慌。

  有商人说,连日来的紧张局势已经影响到当地的边境贸易和民众的正常生活。

  1989年,果敢族武装与缅甸政府实现和解,在果敢地区保留武装,并成立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有条件地实行自治。

  果敢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与中国的云南省接壤。(完)


Myanmar4.jpg
中国边防警察核实缅甸边民的身份

  南伞——位于云南西部临沧市镇康县境内的边境小镇,是临沧地区与缅甸的重要边境贸易口岸之一。距南伞百米之遥就是果敢。果敢是缅甸掸邦的第一特区,实行高度自治,拥有军队并自行管理内部事务。果敢与中国内地没什么两样:使用人民币,学校教的是云南汉话,手机是中国移动号码,座机也是云南区号,当地“果敢族” 亦是缅甸的汉族。

  相关资料:果敢

  南伞,位于云南西部临沧市镇康县境内的边境小镇,是临沧地区与缅甸的重要边境贸易口岸之一。

  距南伞百米之遥就是果敢。果敢原本在清朝以前属于中国,被英国入侵后划入缅甸,后成为缅甸共产党的控制区,通过与缅甸中央进行停火谈判后,果敢成为缅甸掸邦的第一特区,实行高度自治,拥有军队并自行管理内部事务。果敢与中国内地没什么两样:使用人民币,学校教的是云南汉话,手机是中国移动号码,座机也是云南区号,当地“果敢族”亦是缅甸的汉族。果敢近15万人的生活必需品全靠从中国进口,可谓与中国唇齿相依、血脉相连。(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Myanmar5.jpg
果敢与云南接壤,为缅甸掸邦的第一特区,实行高度自治,拥有军队并自行管理内部事务。

Myanmar6.jpg
  果敢当地生活习俗与中国相近,在那里使用人民币,学校教的是云南汉话,手机是中国移动号码,座机也是云南区号,当地“果敢族”亦是缅甸的汉族。果敢近15万人的生活必需品全靠从中国进口。


 果敢与云南接壤,为缅甸掸邦的第一特区,实行高度自治,拥有军队并自行管理内部事务。

Myanmar7.jpg
南伞口岸。


Myanmar8.jpg
果敢边境的哨所。

Myanmar9.jpg
云南西部边境小镇街头。



=============================================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401424&id=921709&dcid=18

万维缅甸网友: 果敢特区被攻陷内幕


万维读者网 作者: 貌强 Maung Chan 2009-08-27

万维网友貌强 Maung Chan (缅甸华族)来稿:

缅甸风云BURMA早就警告过:缅甸军政府蠢蠢欲动,将借宪法为名,撕毁停战协议,阴谋诡计吃掉众土族停战组织。


众所周知:在中缅边区克钦邦、掸邦,共有四个停战组织,即:

1.克钦族独立组织(Kachin Independence Organization,在克钦邦),

2.民族民主联盟军(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又称勐腊军Mongla group,在东掸邦),

3.缅甸民主民主联盟军(Myanmar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又称果敢军Kokang group),

4.佤邦联军(United Wa State Party,在东掸邦)。

两大邦的四大停战组织,早就密切注视着缅甸独裁将军们的一举一动:

**独裁将军们大吹特吹自己一手制定的新宪法,要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各势力集团无条件服从它。

**在云南省景宏经缅甸景栋直达泰国清莱的R3B短线公路上,或明或暗支持与配合泰国设置重重关卡收取“买路钱”(对比:由景宏经老挝保定Bo Ten去泰国清莱的R3较长公路之收费,显然低得多了!),让四大特区边贸下降,也让中国代表为此来回谈判而疲于奔命。

**擒擒放放、加刑减刑、欲擒故纵昂山素姬,跟欧美大玩猫捉老鼠游戏。

** 独裁将军们故意不卖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帐,让他无比难堪;然后对美國參議員韋布让步,让他戏剧化地带走美國人耶托(潜入昂山素姬湖边住宅者)——借以试探国务卿希拉里今年7月份在东盟会议高呼“美国回来了”以及美国签署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等,究竟会带给缅甸多大益处?看看在国际社会与中美两大国之间,缅甸该如何游走?该如何投机取巧与左右逢源?一句话:该如何攫取最大利益!

明眼人谁都心知肚明缅甸军政府的“司马昭之心”。流亡欧、美、泰、新、马的缅甸反军政府人士大感不妙,开始骂美国要背离他们,出卖他们了。

鲍友祥领导的民族民主联盟军即勐腊军,

彭家声领导的缅甸民主民主联盟军即果敢军,

以及林明贤领导的佤邦联军等并非庸才,

他们早就提高警惕。为了保家卫邦,并防患于未然,他们在2009年3月,暗中成立了缅甸和平发展阵线,互通声息,团结一致,枕戈待旦。

果然,缅甸军政府开始露出狰狞面目,他们迫不及待,三令五申要克钦邦掸邦四大停战组织遵守新宪法,交出武器,解散军队,组织政党参加将军们拟定的2010年大选。

今年七月初,克钦独立组织与克钦独立军,被勒令必须在今年10月前交出政权、军权、人员,而克钦独立军必须改编为缅甸将军们的“边区警卫隊”。

7月8日,克钦独立组织第一副主席 Gauri Zau Seng正告缅甸军政府驻守克钦邦首府密支那的北军区司令官梭温大将(Maj-Gen Soe Win):

**等2010年大选後,克钦独立军才会改编为自治的克钦区警卫军(Kachin Regional Guard Force),

**大选尘埃落定後,克钦独立组织人员也将直接参与新成立的克钦邦政府。

也就在此前后,鲍友祥领导的民族民主联盟军即勐腊军,彭家声领导的缅甸民主民主联盟军即果敢军,以及林明贤领导的佤邦联军,同样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大家无不提高警惕以保家卫邦。

但他们公布了底线:绝不首先开枪!

知道他们绝不首先开枪,缅甸将军们开始明目张胆张牙舞爪了:

2009年8月8日,10团全副武装的缅甸军政府军,以搜查毒品为名,向果敢特区领袖彭家声的住家挺进。约300名彭家声军,立即设置路障阻挡,并迅速包围了他们。彭家声对来者不善的缅军发话:你们可前来搜家。但按照规定,须把武器放置于关口,不得携带进关。

双方剑拔弩张。果敢特区所有商铺、矿贸公司、工厂,都关门观望;数千数万边民怕战火重燃,纷纷举家逃亡;数万中国矿工、劳工、伐木工人、生意人、旅游者,连夜紧急撤回中国境内。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维持边区安全稳定,紧急增添700多兵力在边境对岸注视,一边人道供应被盖、卧蓆、食物等给难民,以解燃眉之急。

其实,此时之前,缅军就一边在阴谋策划果敢军内讧,另一边派遣2000多精锐部队,充分利用早就占据的制高点威胁果敢军。据悉,对最高司令彭家声不满的副司令白寿谦(Bai Souqian, Deputy Commander)、 行政长官米晓庭(Mi Xiaoting, Chief Administrative Officer)、 两执行委员李国石与李洱(( Li Guoshi & Li Erh, EC members),在缅甸将军们的精心协助下,暗中召集了百多兵士准备“兵谏”。但绝大多数士兵得知内情后,集体投奔彭家声而去。彭家声父子与其弟彭家福骤见四面楚歌,一边紧急大撤退至老街东北部(中缅边境)与南部清水河一带(与佤邦交界),一边平乱——唯叛将魏晓阳落入彭家声手中,而白寿谦、米晓庭、李国石、李洱等四领导人以及果敢民兵团,不仅同滾龙、和班(Kunlong & Hopang)的缅军合作,还同彭家声的宿敌杨茂财共同占据了彭家声的失地(这里缅甸军政府一箭双雕:如果中国怪责中缅边区发生动乱,将知会中国“这是果敢人打果敢人”)。目前,缅甸军政府已经发布对彭家声的通缉令——回想2000年10月24日,缅甸军政府曾经策动隶属果敢区的勐格自卫军(Mongkoe Defense Army)内讧,首领Mong Sala被捕,随从被处决,领土被占领——历史惊人相似!

经过认真回顾了勐格自卫军惨痛史、并检讨了“绝不首先开枪”政策後,在2009年8月21日,缅甸和平发展阵线——即鲍友祥领导的民族民主联盟军即勐腊军,彭家声领导的缅甸民主民主联盟军即果敢军,林明贤领导的佤邦联军,克钦独立组织领导的克钦独立军等,终于发表了以下声明:

关于果敢“8.8”事件的声明

2009 年8月8日政府军以缉毒为名,在果敢地区实施军事挑衅与威胁,同果敢民族和平武装发生对峙,使果敢地区与整个边境地区造成了恐慌和动乱。由于果敢方面抱着克制态度,事态得到有效控制。该事件的发生,使各少数民族及和平组织在与政府的互动方面,投下了阴影。事态的发展,引起国内与国际的普遍关注。为此,缅甸和平民主阵线特发表声明如下:

1.缅甸和平民主阵线支持第一特区在8.8.事件中的立场和采取的措施。

2.缅甸和平民主阵线支持一切禁毒工作及各种禁毒措施,但反对借禁毒为名,用非和平的手段打压少数民族及和平武装组织。

3.得到政府认可的少数民族和平武装组织,为了维修旧武器而设立军械修理所,应视为合情、合理、合法行为。

4. 缅甸和平民主阵线各成员组织绝不搞独立,不闹分裂,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民选政府产生前支持现政府的领导,民选政府产生後,支持民选政府的领导。我们将为国家持久和平而努力。20年的和平成果来之不易。谁破坏和平,谁就是历史的罪人!和平阵线各成员组织将同心协力同破坏和平的行为进行不懈的斗争!

5.缅甸和平民主阵线各成员组织地处边境地区,我们将为边境地区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做出最大的努力和贡献!

6.在缅甸国内推进和平民主的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地区同联邦政府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与矛盾是正常的现象。我们希望本着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通过对话协商机制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分歧,建立互信,取得共识,为国家和平发展共同努力。

特此声明!

缅甸和平民主阵线
2009年8月21日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200908/0827_7179_1322523_2.shtml

果敢族:流落缅甸的明朝汉人遗民


2009年08月27日 09:12时代周报

原题:歧路漂泊果敢人

缅甸果敢曾为中国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的地域,明末大量汉族涌入云南省。18世纪,一支汉人移民后裔成为科干山的地方势力,后受封为世袭果敢土司县。 19世纪末,果敢并入英属缅甸,成为缅甸境内以华人为主体的土司县,也开始了百年的罂粟种植历史。1959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之后,果敢陷入了长期的动乱,直到1989年停战才趋于稳定,成为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

绕过滇西惊心动魄的崇山峻岭,经中国云南省镇康县的南伞口岸,跨越一条分界小河,就到了缅甸。这是一块中缅山水相连的坝子,一牌坊上用中缅文写着“ 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这块名为麻粟坝(“麻粟坝”在傣语里的意思是“最野蛮的地方”,今果敢首府老街的所在地。)的坝子在毒品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它在金三角一带以盛产著名的“麻粟坝烟土”、最早武装护镖贩运鸦片闻名于世。

这块长约十余公里、宽不过几公里的坝子,管辖着缅北萨尔温江东岸总面积约5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边境线长达250公里。今缅甸联邦的这个总人数只有20多万的少数民族“果敢族”,95%以上人的血统是中国的汉族,他们最早来到这片土地的始祖,是一批追随明永历帝朱由榔残存的官兵。


果敢的明清那些事

明末,永历帝朱由榔在李定国、白文选等护卫下,先是定都南京(编者注:有网友指出永历帝从未入南京,故不可能定都南京。实则永历帝先为监国,后为皇帝,驻跸之地只称行宫、行在,都城仍是所奉南明的正统首都南京),后败逃到昆明建立“滇都”(又注:定都昆明是在与原大西军将帅合流后。)。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正月初三,吴三桂三路大军数十万人,兵逼昆明。朱由榔带1500余人走腾越西逃,进入当时中国的属国缅甸瓦城(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观望形势的)缅王“慰留贵客于缅北山区”。

1661年,缅京老王驾崩,新王莽白继位。他看清形势,派精兵夜袭,砍死了南明数十名遗臣武将,囚禁了永历帝。同年底,平西王吴三桂大军饮马怒江,直逼缅甸。莽白立即献出永历帝。

朱由榔被押回昆明,囚禁在篦子坡头的金禅寺(今利民巷)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4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王朝彻底覆灭。

出于对吴三桂叛国降清的义愤,昆明百姓一直称此地为“逼死坡”。清云贵总督认为有损大清声誉,于道光年间,强将“逼死坡”改为“升平坡”,并勒石立碑以宣扬其“升平盛世”。但昆明人至今仍称“逼死坡”。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以“三迤士民”的名义,在逼死坡头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一方。石碑一度失落,1983年幸得找回,如今又重立在坡头。

永历帝身后的溃兵上千人,逃到了麻粟坝,开始和这一带的掸、克钦和克伦等尚处于刀耕火种原始部族生活的原住民们打客家。原住民打不过这群远来如狼似虎的有谋略的职业军人,迁到周边高山,中国改朝换代的难民们,得以在此休养生息。

在果敢采访期间,很多老街(果敢首府)人向记者强调:“我们是汉人,好多人祖上是从南京府过来的。”南京与果敢为什么有如此深的历史渊源?原来最早来果敢定居的那跟随明永历帝南逃至此的兵将,因南明王朝原在南京定都,所以不管他们后来跑到哪里、祖籍何乡,几百年后统统对外说“祖上来自南京府”。

果敢公安局的杨忠校举例说:“比如罗星汉的第10代祖先,就是永历帝身边的偏将。本地几大姓如原来的土司王杨姓一支、果敢政府主席彭家声一支,祖上都是跟随永历帝南逃至此定居的。”

果敢大庙的守庙老人告诉记者:“其实果敢人就起源于昆明的逼死坡。我们以前的老辈人,到了昆明时,都要去那里看看那块‘永历帝殉国处’的石碑。”

“永历帝事件”后,在今腊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设立“木邦宣慰司”一职,命一杨姓将领为土司王(祖上南京府人)世守其地。现存果敢大庙附近的封诰碑记载了此事。从此清政府对缅北属地开始统而不治,果敢一带实际成为“化外之邦”。

1852年,英殖民者侵占缅甸,中国开始失去对这片土地的控制权。英国人发现这里的土壤气候适合罂粟生长,派人传授种植技术,并指定东印度公司垄断收购。再销往世界各地,后来在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的大清国受害最深。

罂粟人称“懒汉庄稼”,每年10-11月播撒在刀耕火种的坡地上,只消间苗一次就不再料理。直至来年3-4月果实成熟,就可以刮浆制膏,女人孩子都能轻松胜任。果敢人也和缅北众多民族一样开始垦荒种烟。百余年后,种贩鸦片成了当地主要经济来源……

到1897年,英人与清王朝(时为光绪帝在位)谈判定界,订立《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勘边定界后,果敢正式被划入英属缅甸。生活在果敢地区的汉族由此改称为果敢族,汉语改称果语,汉文改称果文。

在果敢大水塘(传统鸦片种植区),记者见到了当年用中英文写就的大清与英缅堪界碑,以及1941年由英殖民者颁布土司杨文炳次子杨振材为“印袭官” 的敕封碑。英人也从中国制,确立了英缅抗日时代杨家的末代土司地位。离此碑几百米处,建有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抗战时果敢人与中国远征军93师配合,在果敢老街、西山区大水塘一带浴血奋战,使1000多名日寇在此毙命。

因为对缅甸抗日保土有功,1947年在缅甸立国的“班弄”会议,土司杨文炳作为“果敢族”的代表参加了民族加盟缅甸联邦政府的签字仪式,缅政府总算正式承认300年来不被接纳的果敢族为其境内合法少数民族。


罂粟盛开的土地

事实上到了上世纪20年代,果敢麻粟坝的鸦片已经在金三角一带远近闻名,以交易鸦片的“烟节”,也成了仅次于春节的重大传统节日。手持文明棍的英国绅士,带着印度奴仆,雇请“赶洋脚”的马帮每年从麻粟坝带走烟土不下上千驮。

据老一辈果敢人说,果敢是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开始种植鸦片的。《果敢志》记载:20世纪初期,每至春节后三四月鸦片上市时节,中国川、滇赶来的马帮和印度、泰国来的商贾,都云集果敢老街赶“烟会”,时间为10天到半个月不等。作为果敢政治经济中心地带的老街,当年尽管只是一条小街,却因这一鸦片盛会而声名远播。100余年来,整个果敢及周边地区出产的鸦片,几乎全以老街为集散地。可以说,果敢是金三角地区最早形成的、最负盛名的鸦片集贸地。果敢人也成了最会做鸦片生意的人。

在金三角,只要说是果敢人,旁人莫不礼让三分。这不仅因为他们是金三角地区最早的押运大烟土的保镖专业武装,还因为果敢人“一致对外”的强悍武勇与团结。百来年,果敢人靠经营闻名滇缅的大烟集市和贩运鸦片为生。

早先的果敢人只是靠充当大烟贩子的押运保镖获取报酬,抗战胜利后,部分当地豪强如杨家土司、金三角地区第一个世界级大毒枭罗星汉等,开始自己涉毒,并武装贩运鸦片牟取暴利。

基于专业贩毒的传统,果敢因此产生了不少代表性人物、国际通缉的大毒枭。“鸦片将军”罗星汉就是使金三角毒名扬天下的果敢标志性人物,其祖上是亡国的南明永历帝身边的一个副将,传到罗星汉这一辈刚好是第10代;前些年中国抓获的泛金三角地区新一代大毒枭谭晓林,原来就是盘踞在果敢,后以果敢地区的勐固为基地活动。

果敢南面100余里是另一个著名的大毒枭坤沙的老巢莱莫山,果敢与莱莫山之间历来有鸦片贸易往来和民间友好交往的历史。果敢公安局警员刘三透露说:“果敢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都以罗星汉、坤沙是果敢培养出来的大人物而感到自豪!”


果敢如何培养出了金三角两代毒王?

上世纪50年代初,国民党残军93师败逃果敢,在此地开办了“果敢军事学校”。时年14岁的罗星汉和时年15岁、后来的“果敢王”彭家声(缅共创军元老、果敢政府主席)成为该军校首批22名毕业学员之一,罗星汉是其中最小的一个。毕业后他们均被授予“少尉”军衔。

比罗星汉、彭家声年纪稍小的莱莫山土司的儿子坤沙,20岁时也到果敢入读这所“果敢军事学校”。老人们说,该校当年的教官是蒋残军系中的老黄埔生,罗星汉、彭家声、坤沙在此学到了黄埔军校系统军事战术,以及中国远征军丛林作战等军事技术。

“这对以后三人成年后的创业,起了决定性作用。现在连果敢当地知道罗、彭曾是同窗的人,都已经很少很少了。”果敢公安局干事何峰说。知道两代毒王罗星汉、坤沙竟然也师出同门的人,当然就更少之又少了。


果敢的“小三国”纠葛

当地人称果敢有个“小三国”。即果敢在二战结束后初步形成了三大势力主导局面:杨家土司的地方民族武装、受缅政府扶持的罗星汉“自卫队”武装,以及彭家声领导的缅共民族武装。因果敢是金三角地区最早最专业的鸦片贩运地区,果敢政要历来涉毒贩毒,20世纪80年代初,彭也曾被国际社会宣布为金三角毒枭之一。

1989年3月11日,彭家声成立“果敢同盟军”,实行果敢民族自治,实行民族和解,提出了禁毒口号。从此缅甸境内的16支民族武装中,有15支放下了武器与政府讲和。“果敢之父”彭家声一时成了缅甸的“民族英雄”。

1992年11月,因推行禁毒,彭家声与掌握兵权、大肆贩毒的副司令杨茂良发生内讧,双方兵戎相见。杨转而向强邻佤邦求助。因果敢历来与南部莱莫山的历史渊源,彭家声与坤沙的关系较为密切,而缅政府军那时正联合佤邦军和坤沙交战,佤邦于是“助杨倒彭”,派出1500人的佤联军支援杨氏兄弟。1993 年5月,彭家声被迫退出了果敢地区。杨茂良开始主政果敢。

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官员说,在杨茂良主政期间,果敢地区的毒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杨氏兄弟本身就是大毒枭,大毒枭主政果敢,更主要的是他们把毒品出口的主通道,指向了中国境内,一度给中国云南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中国公安部当时把杨氏兄弟列为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大毒枭。

1994年,杨茂贤在潜入中国临沧地区贩毒时被抓获,同年由临沧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其死刑。杨氏兄弟先是宣称要给中国政府出多少多少钱,想赎回杨茂贤的命,中国方面不为所动。杨氏兄弟于是叫嚣要武力报复,杨茂贤的儿子还猖狂地把一尊钢炮架到了相邻的中国南伞口岸海关前,以示威胁。中国方面迅速调集部队,严查封关,这使得果敢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无论是日常消费还是商贸都是靠中国),一下导致果敢民心倒向。

1995年11月12日,彭家声与其女婿“果敢东部同盟军”司令林明贤,联合缅政府军数营兵力,入驻果敢。杨氏兄弟被迫从此逃离果敢地区。“果敢王”彭家声重新控制了果敢。而缅政府军则趁机控制了老街至清水河42公里几乎所有的军事制高点。

1995年12月20日,缅政府、彭家声、果敢三方成立了“果敢临时政府”。

为了调查大烟种植的原生态,2002年4月20日,记者去到果敢西山区大水塘。副区长李树林和派出所所长赵小德带记者到附近山头,看3月底4月初收割了的罂粟地。地里是一片片已经枯干了的罂粟,偶尔还能看见有晚熟的罂粟青果生长。地里堆着一地已经收割过的鸦片果。

当时缅政府军和同盟军一直在做铲除种植罂粟的工作。政府人员在大水塘砍掉了种植面积在2000拽左右的罂粟(当地人没有亩的概念,以产鸦片量缅斤“ 拽”来计数产地面积。“一拽”是指一缅斤,合3.3市斤)。旧历的八九月间,正是往常种植毒品的时候,缅政府提供了豌豆、麦子种子,改种了1000多拽麦子、蚕豆。但山民还是习惯性种了很多罂粟,政府人力有限,也难以监管到那么偏远的地方。

一般只要有四五个劳力的家庭,很容易就可以种上七八亩罂粟,每亩大约可产一拽鸦片。一般四五拽可以生产出一件货(750克)的海洛因。大水塘地区烟农零零星星收了1000多拽鸦片。在没有禁种前,这一地区每年可以产4000多拽鸦片膏。

收购者往往在每年下种罂粟的时候就来了,他们赊账给烟农,到收购时再扣除。收购价钱不好时,每拽才卖1600-1700元人民币。年成好时,一拽就可以卖到5000-6000元。年年发财的都是收购者与制造海洛因者,烟农贫穷依旧。


留着余香的罂粟地

果敢特区政府承诺在2003年全境成为无毒区,2000年就对烟农下达了禁种令,2001年允许限量种植最后一季罂粟。从2002年起,再不许任何人种植罂粟。

记者指着一地晒着的罂粟种子,问:“晒这些种子做什么用?”烟农笑了,说:“那些是晒干了用来磨粉熬芙蓉汤喝的,成熟的罂粟种子完全无毒,鸦片子的含油量超过50%,还可以榨油。真正用来播种的种子是不能晒的。”

烟农告诉记者:“一般是每年农历的八月份播种罂粟,一个来月苗就长成绿油油的了。到开花前上坡除一两次草,基本不用再经管。春节过后几十天,就到了鸦片果收获的时候了。”

果敢在中国开展的跨境替代种植帮助下,铲除毒品经济,与世界主流文明接轨,重新融入现代社会。记者所著《解毒金三角》一书提到“据云南植物学家多年研究,因生物间奇妙的作用,凡种植过罂粟的土地,改种大叶种普洱茶后,茶叶别具一种香气。”这段话被果敢当地的美乐茶庄拿来当作商标贴注,向中国推销他们在鸦片地里进行的替代种植产品茶叶。

烟农反映:替代种植如茶叶的价钱,都远远低于鸦片的收入。果敢坝子上搞的替代种植品是橡胶和甘蔗,因为这几年中国那边糖价下挫,南伞糖厂也不怎么来收购了,茶叶也卖不出去,因此本烟农对替代种植热情不高。

是年4月初,中国派出20多人配合缅甸禁毒人员在果敢查抄毒品,当地烟农说,这一行动后“没人敢公开摆卖了,烟价跌到了金三角罕见的低价。”果敢公安局官员承认“禁烟使得毒源地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但他们说:“禁烟是无条件的。”


================================================
http://www.infzm.com/content/25737

龙行滇缅——中国远征军作战简史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张欢 2009-03-19



1942年3月,国民政府决定派出一支精锐军队远赴缅甸作战。

此时的中国,大半国土已经沦陷,全部的出海口已经被日本人占领。对于一个连小口径火炮都无法制造出来的国家来说,抗战真正陷入了全面的危机。

在此之前,能够输送物资来华的渠道仅剩下滇越铁路、香港、苏联和滇缅公路。随着战况的恶化,终于,中国人只剩下了滇缅公路这唯一一条物资输送渠道。

1942年1月中旬,在长沙保卫战中,第九战区炮兵第一旅占据岳麓山阵地,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炮弹告罄。第九战区长官部电告重庆,军政部回答:炮弹尚在仰光(缅甸首都、海港)待运。

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惊呼:“……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

出征和失败

缅甸,历史上中国的附属国、英国的殖民地,此时成了中华民族抗战的一个关键点。

日本人自然也看出了这一点,1942年1月,席卷中南半岛的日军将矛头指向了缅甸,出兵4个师团。他们的打算是彻底冻结中国人的输血管,同时以缅甸为跳板进军印度,实现和纳粹德国会师中东的计划。

英国不想失去印度这个最大的殖民地,中国要竭力保护唯一的出海口。此前矛盾重重的两个盟国终于在罗斯福总统的协调下,达成了中国出兵缅甸的共识。

中国人派出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远征军里有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杜聿明担任远征军代理司令长官,率3个军,10万健儿挥师南下。

进入缅甸后,战况初期差强人意。1942年3月19日,在离仰光不到50公里的同古,远征军200师歼敌5000余人。连日本人都承认这是东南亚战争中遭遇到的第一场大的战役。

随后发生的仁安羌大捷更是让中国远征军声名大振:4月19日,38师师长孙立人仅率一团,在仁安羌与7倍于己方的日军作战,最终成功歼灭日方一个精锐大队,救出英军7000余人,以及被俘传教士、记者约500人。

这是远征军出征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因此获得英国帝国司令勋章和美国丰功勋章。

这也是远征军的最后一个胜仗,此后的斯瓦逐次抵抗、放弃平满纳会战、曼德勒会战失败,中英盟军屡战屡败。

更可怕的是,日军56师团包抄了远征军的后方腊戍。如果说工人阶级是先锋队的话,这支由本州造船工人组成的师团可以说是日军的精英,得到日军第15军直属的重炮、汽车、坦克部队和第5航空师团的加强,实际战斗效能已经超过两个日军师团。

5月1日,曼德勒失守。

争吵不断的远征军终于到了一溃千里的地步,中国军队习惯性的败逃,方向只有一个——回国。蒋介石要保留这支部队,不允许他们向更有利的印度方向撤退。

孙立人的38师违抗了他的命令,他把队伍拉到了印度。这个弗吉尼亚军校深造过的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选择了一条明智的道路。

以杜聿明为首的黄埔系将军们选择了听校长的话:回国。等待他们的是可怕的野人山——敌对的土著人、瘴气、蜻蜓一样大的蚊子、疟疾、蚂蝗……

200师师长戴安澜就是牺牲在这里,毛泽东得悉后,赋诗一首悼念:“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事后统计,远征军第一次出征中,牺牲的6万将士,绝大部分就是死在野人山里。他们怀着一颗抗战杀敌的心来到异邦,却死在了各大领袖们的争斗当中。

在领袖们的争斗中,最知名的就是中缅印战区总司令蒋介石和参谋长美国人史迪威。

在最后的时刻,史迪威拒绝了飞机送他去印度或者昆明。他带领18名美国军官、6名美国士兵、一个中国警卫班、一名传教士和一名美国新闻记者,走回了印度,捍卫了这次失败的战争中最后的军人尊严。

在临行的晚上,他给华盛顿马歇尔总参谋长发去一份急电,报告自己的去向和方位。

电报首次提到在印度建立基地训练中国军和反攻缅甸的设想。这个设想后来经过进一步补充完善,正式定为“X-Y计划”(即“人猿泰山”计划,X军即整编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Y军即在云南的新的远征军)呈报白宫。

幸运的是,罗斯福批准了。

X和Y的蓄势

怒江是可靠的一条天险,它成功地把日本人阻拦在江的西岸。此前中国部队把惠通桥炸掉后(1942年5月5日,曼德勒失守后仅4天,日军就杀到了怒江边),日本人和中国人都组织过几次强渡,但都失败了。

双方在怒江边开始了对峙。

失去滇缅公路后,驼峰航线成了中国人唯一能指望的物资捐助之路,这是一条在世界航空史上都留下一笔记录的不朽航线。

“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它的海拔高度低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 DC—3、 DC—46、 DC—47)最大爬行高度,所以这里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通过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

“在天气晴朗时,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条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这是昆明驼峰航线纪念碑下的纪念橱窗中的一段文字,落款是一位驼峰老飞行员。

据美国官方统计,美国空军在1942年4月到1945年8月的援华空运中,为中国空运各类战争物资65万吨。美国空军在驼峰航线上共有超过500架飞机坠毁(包括C-46及C-47),分别有468个美国机组和46个中国机组牺牲,共计超过1500人。

这样的物资运送方式不可能是现代战争胜利的模式,打通新的中印公路成了重要任务。在印度的史迪威开始了他的筹备工作。

于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和士兵被送往印度的兰姆伽基地受训。

当时的西南联大甚至做了规定,大四学生入伍可累积学分。校长梅贻琦把他的学生送去了印度,这其中就包括了他的儿子梅祖彦。

兰姆伽,只是是一个位于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Bihar)冲积平原上的不起眼的小集镇。1942到1945年间,中国远征军驻印部分(中国驻印军,即X军)先后受训人员多达10万人,国内师级以上军官1/3以上也在这里接受过培训。

大量的知识青年成为兰姆伽的一大特色,事实上,国民政府为了保护这些青年,大多派他们担任翻译官、宪兵等任务,最多是汽车兵等技术兵种。在当时的政府看来,这些青年是国家栋梁,在这里不过是找到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

以西南联大为例,在1100多名参战的学生军中,仅有5人牺牲。

然而,对于来自积贫积弱的中国的士兵和学生来说,兰姆伽简直就是一个天堂。在这里,没有了长官的打骂、没有了克扣军饷、没有了衣食不保和几个人一条枪的情况。

因为在史迪威看来,把没有训练的军队投入到战场上,就是屠杀。

美国人充分履行了他们的承诺,先后有7000多名美国军官、士兵、医生在这里服役。美国人在兰姆伽开设了许多军事技术学校,比如战车学校、汽车学校、通讯学校、工兵学校、指挥学校等等,还有专门训练炊事兵的后勤保障学校。步兵训练主要是通过各种训练场地来进行。

在兰姆伽,所有教官都是美国人,翻译由学生担任。中国官兵分开受训,训练内容按照美国西点军校的军事教程来进行。

充分的物资保障更是让中国驻印军第一次在炮火装备上全面超越日军。驻印军的装备标准仅低于美军标准,所有装备和所有经费均由美国政府承担。

1943年3月,盟军在云南组建了昆明训练中心,4月1日正式开训,执行整训和装备30个中国陆军师的计划。

在云南的Y部队(即新远征军),也开始有了美械装备和美国装备,但相形之下,还是显得寒酸了很多。史迪威把最好的装备全用在了他的嫡系身上。

几十年后,幸存的远征军老兵回想当年,都对那些美国盟军给予了很高评价。他们风趣、幽默、极富冒险精神,虽然也许会有些骄傲,但他们的真诚让这些老兵都感怀不已。

士兵的开心并不能掩盖高层的争执,在缅甸惨败的史迪威发誓要打到东京。他不允许在驻印军内发生不听从他指挥的事情。美国人本来企图占据驻印军各层级的指挥官位置,但遭到了以孙立人、郑洞国、廖耀湘等中国驻印军高级将领的全面抵制,最终这些美国人以联络员的身份安插到了军队中。

在郑洞国的副官、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肄业学生黄仁宇看来,史迪威将军身上有很强的“戈登情结”。

戈登是清末“洋枪队”的头领,他加入了中国军队,带领着4000名中国人纵横战场,但所有军官又都是欧洲人。

史迪威把驻印军看成他的“小成本军队”,他想以同样的方式创造历史,他想要整个中缅印战区的军队指挥权。

蒋介石是不可能同意的,双方的争执一直到了白宫,最后蒋介石以脱离盟国单独抗日为诉求,拿回了他的指挥权,而罗斯福换走了史迪威。

1944年10月,史迪威被征调回国。

3个月后,从印度利多开始,经缅北密支那至中国云南的中印公路通车,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胜利

在仁安羌之前,孙立人将军就已经通过其他方式战胜了日本人。在1921年的远东运动会上,身为中国男篮主力后卫的他就率队战胜了日本队。

1943年底,身为新一军军长的他开始了在战场上全面战胜日本人的征途。

X部队的计划是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在一连串胜利后,一支全新的中国军队出现在世界的东方:完全掌控制空权、从海外打回祖国、全套美械装备……

日本人充分见识到这支军队的可怕,东条英机在庆祝“缅甸独立”的广播讲话中指出:“缅甸的国防,日本皇军自能负起全责,惟眼下东印度阿萨密的中国驻印军,是一个极有训练的劲敌,吾人应以重兵视之。”

1943年10月,新38师112团进入胡康河谷后被日军一个联队包围,但日本人想不到的是第55联队伤亡近千人,占尽兵力火力优势,在50天内竟始终未能攻克两个营的中国军阵地。这是因为中国人完全掌控了制空权,多频次的大量空投就可以满足部队需要。

此后的战斗中,利用伞兵远距离空投的蛙跳式作战成了驻印军的作战方略之一,中国军人甚至第一次因为伤病可以随时被飞机送往医院。

在怒江的东岸,Y部队也开始了反攻。

中国远征军总司令由卫立煌代理,下辖第十一、第二十两个集团军及直属特种兵部队,共计16个整编师(后增至18个)和9个炮兵团,总兵力20万人。

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开始强渡怒江,发动滇西反攻战役。

强渡怒江后,松山成了一颗眼中钉。

松山,海拔将近3000米,位于滇缅公路的要津,被称作滇缅公路的“直布罗陀”。一个联队的日军守卫在松山(日本人称为拉孟要塞)各个高地——腊孟寨、大垭口、阴登山、滚龙坡以及主峰子高地——大小不一的地堡群里,这些地堡修得诡诈坚固,堡与堡之间通道相连,战车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此外地堡里还有庞大的军火仓库以及军中妓院。但最重要的是,其坚固程度不可思议。数颗500磅的重型炸弹直接命中竟未能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时,15军军长河边正三中将写给南方军总司令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猛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

Y部队眼前就面临着这么一个怪兽,松山把远征军切割成3大块,此时如果不尽快拿下,雨季的到来将会让远征军前功尽弃。

远征军103师长战后整编自己的部队时发现,一个师仅剩不到两连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美军的飞机反复轰炸、重炮不断炮轰,但起不到什么作用。第八军副军长李弥成了瞩目的焦点。

为了拿下主峰,李弥采用了最原始的攻城办法——挖地道。工兵部队挖通松山主峰,在两个炸室内埋下共计7吨的炸药。

即便这样,也只是拿下了主峰上的主堡,顽固的日军士兵甚至开始烧烤中国士兵的尸体来充饥。

1944年9月1日,蒋介石下了一道死命令,限第8军在“九·一八”国耻日前必须拿下松山,否则正副军长均按军法从事。于是李弥抓了顶钢盔往头上一扣,亲自带领特务营冲上松山主峰阵地,一连激战数日。9月6日,他被人从主峰扶下来,据目击者描述:……胡子拉碴,眼眶充血,打双赤脚,呢军服成碎条状,身上两处负伤,人已经走形。

第二天,松山战役结束。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芒友胜利会师。中国西南国际补给线中印公路遂告完全打通。驻印军一部此后和英军会师,参加了缅甸战区的其他战役。

7个月后,日本投降。

尾声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我的团长”因为不愿意打内战选择了自杀。

在真实的历史中,不论是远征军还是驻印军,最后都消失在了内战中。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都成了功德林里需要改造的战犯。

这段历史,也消失在了历史课本中。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July 01, 2009 - 08:58 am: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8120000/newsid_8128900/8128990.stm

不要让德里失去城市记忆

记者来鸿
BBC记者 法兰克·帕德里奇


印度首都新德里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为迎接2012年英联邦运动会,当局正在加快现代化的建设速度,以便能给各国留下很好的印象。BBC前南亚事务记者山姆·米勒发现,由于建设速度过快,一些古迹可能因此会受到破坏:


nd.jpg
新德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

印度其他大城市孟买和加尔各答的居民过去喜欢嘲笑首都新德里,因为新德里人口少,被认为缺乏修养。

"新德里整个就像是一个村落,"有人做这样的比喻。"新德里其实就是一块化石,一个回忆帝国时代的纪念品,它不能算是一座真正的城市。"

这些人还开玩笑说:"新德里没有文化,只有农业。"他们还说德里非常乏味,到处死气沉沉。

但是新德里正在从孟买和加尔各答的阴影中走出来,而且还引起了别人某种程度的嫉妒。

当然这要看你如何去评估了,不过现在,新德里已经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5个城市之一,在文化生活方面已经与印度其他几座大城市平起平坐,甚至超过竞争对手。

新德里不但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移民,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成为印度最国际化、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城市。

新德里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地铁系统,在今后15个月里还要增加50多个地铁站。

明显看出,新德里正在为期待已久的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做准备,争取更大光荣。

在这座城市里,随处都可以看到建筑工地,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尽管发展速度非凡,但是新德里仍然是全世界绿化最好,在考古方面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超级大都市。


辉煌的古迹
古迹

nd.jpg
新德里的"西里堡"遗迹

差不多每天傍晚,也就是在太阳落山之前,我会在市内外人不知晓的大公园中散布或慢跑。

这座公园里有一大片热带丛林,有小路穿插其间,只有公园附近的居民才会知道这些小路。

从这丛林中向外窥视,可以看到新德里的"西里堡"遗迹,这是14世纪初叶建造的卡尔吉王朝的首都。

古迹中还包括一座类似大教堂的建筑,约有3层楼高,有一种一旦再遇到暴风雨就会倒塌的感觉。这个估计吸引来不少孔雀,但是看不到其他游客身影。

像这样的古迹在新德里市内随处可见,公园中看到的古迹还没有被包括在印度考古调查的清单内。这项调查说,在德里市内有1000座属于文化遗产的建筑。

如果把这些古迹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西里堡的部分城墙是最近发掘出土的,并进行了修复。参加修复的工匠给我解释他们修复城墙的原因。

"修复城墙就是在为了迎接英联邦运动会。"

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原因。这些古城墙与英联邦运动会没有任何关系。现在市内任何一个城市建设项目要求在2010年之前完成,新德里当局就说与英联邦运动会有关。


文化古迹

两年前,我再次回到当地的森林公园,又发现了一座古迹,周围密密麻麻长满了灌木,我必须用棍子开道才能走过去。

这是一座被人遗忘,只剩下一半的清真寺遗迹,有一棵树从围墙中长了出来,不过当时工匠在700年前制作的完美的玫瑰花窗和尖拱结构仍然完好无损。


我想出各种招数,希望引起朋友和记者同事们对这座古迹的兴趣。我一再强调我在在现代大都市新德里的市中心发现了一座没有被当局登记注册的古代清真寺遗迹。

在新德里的聚会上,我还故意向在座的客人大谈这座古迹,但是他们不断打哈欠。我还给研究中世纪苏丹统治时期的主要历史学家打电话,他只是答应会给我回电话。

一位编辑旅游指南的女作家确实还去参观了这个古迹。她告诉我,她将在新版旅游指南中介绍这个古迹。但是我能感动的就是这几个人,其他人都不像我对这个古迹如此痴迷。


寻宝网站

nd.jpg
清真寺遗迹并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

我还上网查找了一番,最后加入一个叫geocaching.com的"寻宝"网站。

我把象征宝贝的几个彩色曲别针放在一个塑料罐里,然后把罐子藏在这座清真寺古迹里面,并在这个网站上发表了隐藏地点的地图坐标。我期待寻宝者能够找到这座古迹。

一切就绪,我就出门度假去了。后来,一位怒气冲冲的美国游客在网站上发表一个帖子,说我提供的地图坐标有误,导致他被一头发狂的猪穷追不舍。

度假回来,我又跑到那座清真寺核实了一下,发现我提供的地图坐标是准确的。那位美国游客找到的地点也是正确的,但是那座清真寺已经见不到踪影。

实际上,那座古迹已经被推土机夷为平地,没有留下任何古迹曾经存在迹象。

这片丛林灌木变成了一个建筑工地,打算修建壁球场和羽毛球场,当然是为英联邦运动会做准备。

没有任何人对这件事感到大惊小怪,我也很难因此作出结论说,这座古迹数量巨大的城市由于失去了一座遥遥欲坠的清真寺古迹而受到很大损失。

不过,我为这个古迹拍摄了一些照片,还在我的一本有关如何领养城市的书中提到过这个清真寺,这些努力也许能使这个古迹成为不朽的建筑,但是我也意识到,这座古迹只是近几年消失的几十座小古迹中的一座。

随着开发的速度不断加快,还会有更多的古迹消失。

德里现在所感到骄傲的是它的未来,而不是它的过去。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May 18, 2009 - 11:06 am:   

http://www.100paper.com/100paper/wenhua/lishixue/20080130/47114.html

中亚与中亚研究

ca1.jpg

    一、中亚概述

“中亚”是中央亚细亚或亚洲中心地带的简称,它是与“东亚”、“西亚”、“东南亚”、“东北亚”等地理名词相当的一个术语。“中亚”在我国历史上一直使用 “西域”一词来概括它。广义的西域指我国玉门以西的广大地区,其中包括新疆及中亚等地;狭义的西域只指我国玉门以西的地方及新疆地区。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中亚”所指的范围见仁见智,各说不一。

2002年1月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中亚文明史》一书,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组织各国中亚学家合作撰写的一部著作。在这本书的附录中,就“中亚 ”的范围专门概述了各国学者对“中亚”这一地理名词的不同解释。书中这样写道:“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兼旅行家亚历山大·冯·洪堡(Atexander, Von Humboldt)首次试图界定‘中亚’的范围。洪堡在其著作《中亚》(Asie central, 1843年出版于巴黎)中,主张将中亚置于从北纬44.5°以北5°至以南5°这样一大片地区内,他认为这即整个亚洲大陆的中央部分。 ”“另一些人对此定义持明显的异议。俄国的东方学家及中亚的探险家尼古来·哈尼考夫(Nicolay Khanykoff),最早声称洪堡的说法不符合地理学的需要,而应该根据共同的环境特色来界定中亚的范围(1862年)。他接着便建议道,中亚缺乏注入外海的河流这一现象,可以考虑作为界定‘中亚’的一个很好准则,因此,他所界定的‘中亚’便比洪堡的‘中亚’更为扩大。具体地说,他将东部伊朗与阿富汗地区也包括在内,而它们处于洪堡‘中亚’的南界以外”。在该书的附录中,还介绍了德国地理学家菲迪南·里希特霍芬(Ferdinand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的观点,即“‘中亚’即意味着亚洲内陆地带以其水文体系为特征(即没有河流注入外海)的所有地区;其地理界限则北起阿尔泰山,南抵西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大兴安岭”。接着,该书还介绍了俄国地质学家和旅行家伊凡·莫希凯托夫(Ivan Mushketov)1886年出版的《突厥斯坦》一书中的观点,即“应该将亚洲大陆分成两部分:边缘(或外国)亚洲和内陆(或中央)亚洲,二者地理方位、环境特征以及地质起源方面都迥然不同。所谓‘内陆亚洲’,即意味着亚洲大陆上没有河流注入外海,具有‘瀚海’特色的一切内陆地区”。他用“内陆亚洲 ”(Inner Asia)来指更大的中亚地区,用“中部亚洲”(Middle Asia)来指在他以前‘中亚’(Central Asia)的异名。上述《中亚文明史》一书的作者们认为:“中亚”包括今位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前苏联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境内的各个地区。这是对“中亚” 的一种广义的解释。

1994年,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加文·汉布里(Gavin Hambly)著的《中亚史纲要》(Central Asian)一书认为:“作为地理概念,‘中亚’一词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定义。在本书中,‘中亚’主要是指苏联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和乌兹别克等五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及现在中国境内以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知名的三个自治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德尼斯·西诺尔(Denis Sinor)教授使用“内亚”(内陆亚洲的简称,Inner Asia)和“中欧亚”(Central Eurasia)二词来指上述学者们所讲的“中亚”地区,范围也较广,仍是一种广义的解释。它包括在中国、东南亚、印度、西亚和欧洲诸文明中心的包围中,或者说处在这些主要中心的边缘地区。

苏联时期,在俄文中常使用两个词来指不同范围的“中亚”:一个是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一个是Средняя Азия。前者通常包括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这五个加盟共和国,后者则不包括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当时,哈萨克斯坦是单独的一个经济区,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共同组成另一个经济区。因此,就使用了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 和Средняя азия两个“中亚”术语。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于1991年先后宣布独立。我国对这五个国家称作中亚国家。1992年,我国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亚五国手册》一书第1页上,对“中亚”是这样解释的:“‘中亚’(中亚细亚)意为亚洲的中部地区……。现包括5个独立国家:哈萨克斯坦(南部)、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均加入了独联体)。这个内陆区域的范围是:西到里海和伏尔加河,东到中国的边界,北到咸海与额尔齐斯河的分水岭,并延伸至西伯利亚大草原的南部,南到同伊朗、阿富汗的边界。 ”我国现在讲的“中亚”就指的是上述中亚五国所包括的这一大片地区。

历史上,中亚地区一直是各国强权统治者们争夺之地,先后有希腊、波斯、阿拉伯、突厥、蒙古等王朝或汗国的统治者管辖过这里。18世纪初,在中亚形成了以希瓦、布哈拉、浩罕三个汗国为主,而与哈萨克族大、中、小于孜和布鲁特(吉尔吉斯)一些部落与之并存的局面。18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已开始向中亚扩张,到 19世纪60年代时,已经征服了整个中亚地区。十月革命后,中亚地区先后建立了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它们都加入了苏联。在苏联时期,中亚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大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中亚各族人民不论在经济建设时期,还是在卫国战争年代里,都做出了贡献。1991年,在苏联解体时,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也先后发表声明,宣布自己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

ca2.jpg


http://www.100paper.com/100paper/wenhua/lishixue/20080130/47114_2.html

中亚与中亚研究2

中亚五国是一个多民族和穆斯林众多的地区。哈萨克斯坦有131个民族,除哈萨克族外,还有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日耳曼、鞑靼、朝鲜、维吾尔、东干、吉尔吉斯、车臣等族。乌兹别克斯坦有130多个民族,除乌兹别克族外,还有俄罗斯、卡拉卡勒帕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土耳其、鞑靼、土库曼、阿拉伯、犹太、朝鲜、乌克兰、维吾尔、东干等族。吉尔吉斯斯坦有90多个民族,除吉尔吉斯族外,还有俄罗斯、乌兹别克、乌克兰、日耳曼、鞑靼、塔吉克、东干、维吾尔、朝鲜等族。土库曼斯坦共有40多个民族,除土库曼族,还有乌兹别克、俄罗斯、哈萨克、亚美尼亚、乌克兰、阿塞拜疆、鞑靼等族。塔吉克斯坦有120个民族,除塔吉克族外,还有乌兹别克、吉尔吉斯、俄罗斯、鞑靼、乌克兰、日耳曼、朝鲜、犹太等族。在中亚操突厥语族语言与伊朗语族语言的民族人数较多,其次为操斯拉夫语族语言的人。中亚地区民族众多,民族语言、文学、艺术也特别丰富,深为世界各国学者所重视。

在这些多民族的国家中,由于历史和当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都存在着某些民族问题,例如双重国籍问题、国语与本族语言使用的问题、领土和地区之间的纠纷问题等等。加上许多民族都是跨国界的,往往某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会变成国与国的争端。因此,中亚的民族问题是敏感的问题之一。

中亚地区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经先后信仰过萨满教、祅教、佛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现在,中亚五国中操突厥语族和伊朗语族语言的各民族和东干族都信仰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也有部分塔吉克族属什叶派。由于苏联时期,对宗教采取过左的政策,所以在中亚五国宣布独立后,在伊斯兰教恢复的过程中个别地区又出现了过热,甚至出现了极端主义的问题,它与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一起严重地威胁和破坏着中亚地区的安全。

中亚五国是一个物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境内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量大,是全球很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中亚地区的天然气探明储存量达7.9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乌兹别克斯坦金的蕴藏量大,也盛产棉花,被誉为“白金之国”。中亚地区每年出产200万吨皮棉和大量的粮食作物、果品、羊皮、羊毛等农牧业产品。哈萨克斯坦被誉为“中亚的粮仓”。在中亚地区还大量蕴藏着煤、钨、锑、汞、铝、硫磺、芒硝、钾盐、石膏、有色及稀有金属等矿藏。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还是世界上铀的主要生产国。此外,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塔吉克斯坦水电的蕴藏量为2990亿千瓦小时,目前只利用了12—14%。丰富的资源加强了中亚五国的战略地位,在全球战略资源竞争中,中亚五国占据着一个突出的位置。

中亚五国的确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中亚五国面积共有400.5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6000万人。这一地区地处东西交通要道,曾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中段,是“新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它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中亚五国的地理位置,还能使世界在走向多极化的过程中起到平衡点的作用。中亚五国的政治走向与经济发展对俄罗斯、中国、美国,乃至欧洲都将产生一定影响。为了加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相互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发展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的有效合作,为了保障这一地区和周围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为了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2001年6月在中国上海市成立了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参加的“上海合作组织”。2004年6月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刚举行完“上海合作组织”高峰会议,通过了《塔什干宣言》。我国今后在涉及有关中亚的事务时将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


    二、我国与中亚

前文我们讲过,我国历史上讲的西域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西域包括中亚地区。我国也有学者把西域分为东、西两部分,认为西域的西部地区包括中亚,东部地区包括新疆。(参看赵常庆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亚五国概论》第326—327页)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已与西域有了往来。众所周知,为了保障中西交通要道的畅通,更好地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我国内地各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友谊,西汉王朝曾派张骞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率百人出使西域,希望联合西域各族人民共同反对匈奴的骚扰,后又于元狩三年(公元前119年)再次派张骞率三百多人出使西域。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不仅带回了有关中亚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信息,也促进了西汉王朝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贡献。司马迁《史记》中的“ 大宛列传”就是根据张骞所带回来的资料撰写的。

汉武帝从张骞处得知在大宛有“汗血马”,便派人携带上金子及金马一匹等物品前去交换,但去的人不但没有换回“汗血马”,反而金马被毁,人员被杀。汉武帝大怒,于公元前104年派李广利将军率大军西征大宛。大宛被平后,西汉王朝在中亚地区确立了自己的统辖地位。为了进一步帮助西域各地反抗匈奴的骚扰和奴役,西汉王朝还于公元前74年在乌孙国受到匈奴进犯时,出兵大力支援,大败了匈奴,又于公元前65年平息了反叛的莎车等国。在这样的条件下,西汉王朝于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统辖整个西域地区。东汉时期,又因受到匈奴的骚扰和大月氏的贵霜王朝在西域东部地区争夺丝绸之路控制权的影响,我国东汉王朝一度中断了对中亚的统辖。后来,派班超出征,大败了大月支,才又恢复设置西域都护。北魏时期,西域分散为许多小国,情况发生了变化,我国也未再继续设置西域都护,但北魏王朝与中亚地区依然保持着各方面的往来。隋朝时期,原来分布在阿尔泰山及蒙古草原一带的北方游牧民族突厥人,有一部分开始向中亚和新疆北部迁移,他们后来成为西突厥。隋朝与东突厥、西突厥都进行了经济交流。

我国唐代国力强盛,于公元640年大败阻碍丝绸之路交通、垄断东西交流的高昌国,在西域交河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有效地统辖了西域的东、西部地区。我国著名唐代诗人李白于公元701就出生在被称作‘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这个城市位于楚河南岸,附近地区均受碎叶管辖。公元702年,唐朝在吉木萨尔设立了北庭都护府,主理天山北部诸地事务。此时,阿拉伯大食国日益强大起来,他们也往中亚地区东扩,与唐王朝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751年,唐朝军队与大食军队在碎叶城西边的但逻斯(今塔拉斯)一带的交战中大败,中亚广大地区归属大食。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西、北庭及西域地区的兵马被调入内地平乱,唐朝控制西域的军事实力减弱。公元790年,西域不少地方又落入了吐蕃人手中。这以后唐朝与西域东、西部地区的交流显然受到了一些影响。应当提到的是,在整个唐代的东西方交流中西域的粟特人起了显著的中介作用,他们常常来往于我国内地和中亚操伊朗语族语言和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各族人民之间。

从汉到唐,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把茶、瓷器、丝绸等物品和鑿井、造纸等技术以及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输送到了西域,并通过西域传到了西方。同样,我国中原地区,也从西域传进了葡萄、胡桃、菠菜、胡萝卜、胡椒、无花果、西瓜、石榴、苜蓿等水果和蔬菜,以及硼砂、琥珀、珊瑚、钻石、翡翠等矿产品;也从西域传进了良种马及其他珍奇动物。在宗教和文化方面,除了传进了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外,还传进了西域各民族的乐曲、乐器、舞蹈、杂技等,这对丰富后来形成的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宋朝时期,我国国力比不上汉、唐时代,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仍在进行。到了元代,蒙古帝国的版图非常辽阔,西域东、西部的地区多受辖于察合台汗国。花拉子模、布哈拉、撒马尔干、费尔干纳等地与我国中原地区的交流非常频繁。这一时期里,被征服的中亚操伊朗语族语言和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各族人民中,有不少人被派到中原各地开荒、屯田,也有的被派来当工匠、炮手或工程技术人员和天文学专家,也有少数人在中原任政府里的大官,例如来自布哈拉的赛典赤·瞻思丁,任云南的平章政事,也黑迭丁担任了元大都城的建筑设计师。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当时都被称作“回回”)在中国定居下来,并逐渐习惯了使用汉语为他们这一族群的共同语言。到了明代,他们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东乡、保安这两个民族都说蒙古族语言,因信仰伊斯兰教的关系,而形成了单独的两个民族。撒拉族原是来自中亚的一个撒劳尔部落,迁移到中国后也形成了一个单独的民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上中亚各族人民与我国各族人民是有着亲近关系的。上面提到的“回回”,带来了伊斯兰教哲学、历法、医学、数学、艺术和其他学科知识,我国也向中亚地区传播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及农业及水利方面的经验,彼此之间进行的交流是空前广泛的。

明朝时期,我国国力又变弱,其管辖范围只能达到西域的部分东部地区。当时,西域的察合台汗国已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西边的后来演化为帖木儿帝国,东边的为东察合台汗国,后来又叫作叶尔羌汗国,也叫做“蒙兀儿斯坦”。明朝政府多通过东察合台汗国与西域各地联系,内地与西域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受到了一定影响,但相互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明代设立的“四夷馆”中的“回回馆”,就是专门负责接待来自西域各地信仰伊斯兰教国家、地区客人的机构。我们从以下这件来自撒马尔干的奏折也可看出当时交流的情况:
“撒马儿罕使臣阿力


****************************

ca3.jpg


http://www.100paper.com/100paper/wenhua/lishixue/20080130/47114_3.html

中亚与中亚研究3

大明皇帝前进贡驮二隻玉石
五十斤求讨各色段子热
药望乞
恩赐奏得
圣旨知道”

另外,明朝政府还通过派回族人郑和率船队七次出访,不但弥补了陆路上交流的不足,还使南方海上的“丝绸之路”更加畅通。

到了清朝,在康乾盛世时期,先后平定了准噶尔汗国的叛乱,接着又平息了多起民族分裂活动。哈萨克、布鲁特(柯尔克孜)的部分部落也都表示臣属,使天山南北各地都统一地受辖于清政府。1876年,清政府又粉碎了阿古伯的外来侵犯和在南疆的颠覆罪行。1884年,新疆建省。这对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和新疆的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疆省的建立和天山南北的统一,顺应了包括西域各族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渴望结束分裂、要求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和时代发展趋势,它也是两千多年来西域诸地与祖国内地统一关系的发展和必然归宿。这也为近代中国的西北疆域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内,我国与中亚各族人民的往来依然是很频繁的。浩罕汗国的商人经常来我国喀什噶尔等地,我国商人也经常去安集延、奥什等地经商,有些人在当地留居了下来。清朝著名诗人洪亮吉写的一首柯尔克孜人赶着牛群、羊群来伊犁惠远城换购物品的诗,就是描写当时交流盛况的:

“谁跨明驼天半回,
传呼布鲁特人来,
牛羊十万鞭驱至,
三日城西路不开。”

也是在这一时期,西域西部地区发生了许多变化。俄、英等国都在争夺这一地区。沙皇俄国不断向这一地区扩张和侵占,哈萨克、布鲁特的不少部落被先后“合并” 进了俄国,希瓦、布哈拉、浩罕三个汗国也被先后一一征服。原先属于我国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及帕米尔的某些地方,在沙俄与清朝政府签定了一些不平等条约后也被沙俄占去。中亚的哈萨克、布鲁特及其他民族人民不堪沙俄的奴役,在19世纪20年代初期,掀起了反抗沙俄的大起义,还有不少人跑来新疆,等十月革命后才陆续返回中亚。迄今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关于中亚各族难民受到我国新疆各族人民同情、关照的感人故事。

1911年,我国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封建的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1917年,俄国也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十月革命后,中亚建立了一些自治共和国,后又改为加盟共和国。我国与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的交流都是通过苏联来进行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初期,苏联对我国新疆的建设有过一些帮助。从上一个世纪60年代起,中苏两国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所以我国与中亚的交流几乎是中断的。在后来的中苏关系正常化不久,苏联就解体了,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中亚各国独立后,我国不但立即与它们建立了外交关系,先后与它们解决了边界问题,还大力发展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合作交流。我们本着“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安邻、富邻”的精神,做中亚各国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得到中亚各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和好评。


    三、中亚研究简况

我国的史料对中亚的记载是最早的。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早期的汉文史书中已经对这一地区的自然、人文概况做了较详细的介绍。更可贵的是,我国历代的史书、游记等著作对中亚的记载是陆续不断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中亚地区的国家之一。研究中亚历史,特别是研究中亚古代的历史,离开了汉文史料是难以深入的。

19世纪起,俄国、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开始派人到中亚地区“旅游”和调查,特别是沙皇俄国很快就把统治扩大到了中亚,把中亚地区先后“合并”了进去。苏联“十月革命”后,特别是在1924年民族识别、民族区域划界以后,俄国学者及中亚各民族新成长中的学者对中亚各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民俗、艺术、宗教、历法、医学、古迹和经济等方面都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发表了不少论文和出版了一批著作,特别是编纂出版了中亚各民族语言的语法、课本、词典及民族学方面的著作等。20世纪40年代,由于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原因,苏联对中亚的研究稍停了几年。上一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亚的研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塔什干、阿拉木图、伏龙芝、阿什哈巴德、斯大林纳巴德都建立了有关的教学研究机构,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研究中亚方方面面的人才,出版了许许多多学术水平较高的著作,在苏联形成了一门专门以研究中亚地区及中亚各族人民为对象的学科——中亚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曾存在过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及与其对立的西方国家阵营,长时间相互对峙,这一段时间被叫作“冷战时代”。西方国家在二战后也对中亚,特别是对中亚各民族与俄罗斯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中亚更多、更直接的研究还是在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印第安纳、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突厥学院、日本京都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单位都专门设立了研究中亚的机构。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都在中亚成立了文化研究中心,派人常驻中亚进行调查研究。俄国、美国、土耳其等国还与中亚一些国家合办大学,也对中亚进行调查研究。中亚五国独立以来,国际新形势使各国都非常重视中亚这一地区,世界上出现了一股“中亚热”,又新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当代中亚学,但它目前主要还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而从事的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

我国早在中亚五国宣布独立前就有学者对中亚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近十几年来,我国更加强了有关的研究,因为中亚五国是我国的近邻,是我们的朋友和伙伴,我们不论从贯彻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来说,还是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保证我国能在和平的周边环境及边疆稳定的条件下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布署来说,都应非常重视中亚这一地区。因此,我国在北京、上海、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地的政府机构和一些大学及科学院中都建立了有关中亚的研究机构,其中,较知名的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东干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新疆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等,它们培养了一批从事中亚教学、研究的博士和硕士。中央民族大学开办了俄语·哈萨克语、俄语·吉尔吉斯语、俄语·乌兹别克语专业,培养通晓中亚语言的人才。我国还成立了有关研究中亚的学术团体,出版了不少有关中亚的著作。


*****************************

ca4.jpg


http://www.100paper.com/100paper/wenhua/lishixue/20080130/47114_4.html

中亚与中亚研究4

1980年以来,我国出版的一些有关中亚的著作和译作,主要有:

V. V. 巴尔托里德著,耿世民译《中亚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冯承钧原编、陆峻岭增订《西域地名》,中华书局,1980年;

泽夫·卡茨主编,费孝通、谢冰心、吴文藻等译《苏联主要民族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治来著《中亚史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刘戈、黄威阳编《西域史地论文资料索引》,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治来著《中亚近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

潘志平著《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新疆科委编《中亚五国手册》,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年;

项英杰著《中亚:马背上的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张志尧主编《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加文·汉布里主编《中亚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94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编《东欧中亚列国志》,当代世界出版社,1994年;

满达人著《中亚史地文献综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胡振华编著《柯尔克孜语教程(吉尔吉斯语)》,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马曼丽主编《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5年;

铁木尔·达瓦买提著《四国散记》(维文),民族出版社,1996年;

《沙俄征服中亚史考叙》,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

苏三洛著,郝苏民、高永久译《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邢广程著《中国和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孟淑贤主编《中亚各国概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

王治来等编著《中亚国际关系史》,湖南出版社,1997年;

王沛主编《中亚五国概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国杰著《东干族形成发展史——中亚陕甘回族移民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吴福环、陈世明主编《中国与中亚研究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

薛君度、邢广程主编《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安维华、吴强、刘庚岑著《中亚穆斯林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丁宏著《东干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

孙壮志著《中亚五国对外关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许序雅著《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马大正、冯锡时主编《中亚五国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高永久著《西域古代伊斯兰教综论》,民族出版社,2001年;

陈联璧、刘庚岑、吴宏伟著《中亚民族与宗教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亚文明史》第一、第二卷,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2年;

丁宏著《中亚五国民族文化综论》,民族出版社,2003年;

海峰著《中亚东干语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年;

林涛主编《中亚东干语言研究》,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年;

赵常庆主编《十年巨变·中亚和外高加索卷》,东方出版社,2003;

潘志平主编《中亚的民族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潘志平主编《中亚的地缘政治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琪著《中亚维吾尔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孙壮志、苏畅、吴宏伟编著《乌兹别克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赵常庆编著《哈萨克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王治来著《中亚通史》(古代卷上、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治来著《中亚通史》(近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丁笃本著《中亚通史》(现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刘庚岑、徐小云编著《吉尔吉斯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施玉宇编著《土库曼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等等。


====================================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Monday, May 18, 2009 - 09:42 am:   

http://news.bbc.co.uk/2/hi/south_asia/8055015.stm

The BBC's Charles Haviland, in Colombo


There is jubilation in the streets as crowds cheer, light firecrackers and wave the national flag to greet the announcement from the army chief, Gen Sarath Fonseka, that "all military operations have come to a stop".

In the old bazaar area, Sinhala, Tamil, Muslim and other people told the BBC they were relieved.

For decades they had feared boarding buses or visiting temples, some said, for fear of bombs.

Now they hoped there would be peace with development.

There's still widespread humanitarian concern about civilians who may have been caught up in the fighting.

==================================

TT1.jpg
TT2.jpg

Sri Lankan rebel leader 'killed'

The leader of Sri Lanka's Tamil Tiger rebels, Velupillai Prabhakaran, has been killed, the military says.

It said Prabhakaran - along with two of his top commanders - had died while trying to flee from the last rebel-held patch of jungle in the north-east.

The military said it had crushed the Tamil Tigers, ending the rebels' 26-year insurgency.

No photos of Prabhakaran's body have been released. The army says it is working to identify it among the dead.

The claims cannot be verified as reporters are barred from the war zone.
See a map of the conflict region

European Union foreign ministers meeting in Brussels condemned civilian casualties and called for an inquiry into alleged war crimes by both sides.

Ambush

Over the past few weeks Sri Lankan forces routed the rebels, overrunning their territory.

In the past few days, the LTTE had been hemmed into a 300 sq m (3,230 sq ft) patch of land - a tiny part of the 15,000 sq km territory they had controlled until recently.

Army chief Lt Gen Sarath Fonseka said on Monday: "Today we finished the work handed to us by the president to liberate the country from the LTTE (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

Military officials said Prabhakaran had been killed along with his intelligence chief Pottu Amman and Soosai, the head of the rebels' naval wing.

They were shot dead in an ambush in the Mullivaikal district while trying to escape the war zone in an ambulance, the general added.

The government's information department also sent news of Prabhakaran's death by text message to mobile phones across the country.

Later on Monday, the heads of the three armed services were shown on national television shaking hands with President Mahinda Rajapakse.

No official statement was issued, but AFP news agency quoted the defence minister as saying: "We have successfully ended the war."

The BBC's Charles Haviland in Colombo says there have been jubilant celebrations in the streets and national flags are flying off the shelves.

Earlier, at least three senior rebel leaders were killed, including Prabhakaran's eldest son, Charles Anthony, the military said.

State TV broadcast images of what it said was Charles Anthony's body.

The military said 250 Tamil Tigers had been also killed overnight.

Under Prabhakaran, the Tigers assassinated several Sri Lankan political leaders and the former Indian Prime Minister, Rajiv Gandhi.

The LTTE was branded a terrorist organisation by many countries, and Prabhakaran was wanted by Interpol - the global police network - for murder, terrorism, organised crime and conspiracy.

Anger and jubilation

There is still widespread international concern about civilians who may have been caught up in the fighting.

Sources in the UN say significant numbers of civilians were still in the combat zone but the Sri Lankan government said all civilians had left.

Besides the celebrations in Colombo, there was a demonstration against Britain, with protestors accusing it of seeking to help the rebels by earlier calling for a ceasefire.

More than 1,000 Sri Lankans protested outside the British High Commission.

Some protesters threw stones and burnt an effigy of UK Foreign Secretary David Miliband.

A High Commission spokesman said it was "an outrage" that the Sri Lankan authorities let the demonstration become so violent.

The Tigers had been fighting for a separate state for Tamils in the north and east of Sri Lanka since the 1970s.

More than 70,000 people have been killed in the conflict and thousands displaced.


=======================================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8050000/newsid_8055500/8055562.stm

人物介绍:普拉巴卡兰

TT3.jpg
Velupillai Prabhakaran


斯里兰卡国家电视台报道称,泰米尔猛虎反叛组织的领导人普拉巴卡兰已经死去。

斯里兰卡部队在过去几周一直打击反叛力量,他们进入了反叛控制区,结束了该国持续26年的战火冲突。

自70年代起泰米尔猛虎组织一直为建立泰米尔独立国家而武装抗争。泰米尔猛虎同政府军的冲突导致7万多人死亡,大批人流离失所。

猛虎创始人

军事组织和政治组织的领袖很少有能像普拉巴卡兰那样同他领导的组织密不可分。他在1976年创建了泰米尔猛虎,并且领导该组织同斯里兰卡政府在1983年开始公开武装对抗。直到他死前,他一直是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他一手创建了泰米尔猛虎这支残酷不妥协的武装力量,该组织刺杀了好几名斯里兰卡的政治领袖,以及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

盛极一时

猛虎组织在普拉巴卡兰的领导下开始招募未成年的少年,并且开始使用自杀炸弹攻击,将丛林游击队发展成一支号称拥有海空军的武装力量。

在90年末和本世纪初该组织鼎盛时期,泰米尔猛虎控制了斯里兰卡国家领土的将近1/3,但是普拉巴卡兰未能利用这种权威实现他的梦想,即在斯里兰卡北部建立一个自治的泰米尔家园。

在普拉巴卡兰的领导下,泰米尔猛虎被许多国家视为恐怖组织,并且还以谋杀,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等罪名受到国际刑警组织的通缉。

行踪不定

普拉巴卡兰是个隐蔽人物,经常面临被捕或被刺杀的危险。他仅在2002年出席过一次主要的新闻发布会。记者当时被邀请在泰米尔猛虎的总部聚集,他们在那里等待了好几天,经过数小时盘问和搜身后,才被带到丛林当中的空地。普拉巴卡兰在那里用两个小时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普拉巴卡兰在记者会上重申了泰米尔人的民族自决要求,并且说他准备为实现这个目的献出自己的生命。


=============================
http://www.zaobao.com/gj/gj090518_501.shtml

淡米尔之虎“决定停战” 兰卡25年内战即将结束

(2009-05-18)


  (科伦坡综合电)斯里兰卡淡米尔之虎叛军组织承认长达25年的内战失败,他们“决定停止战斗”,并呼吁国际社会拯救难民。不过,斯里兰卡政府说,政府军将继续进攻叛军占据的丛林,直到完全剿灭叛军为止。

  叛军领袖普拉巴卡兰据说还与2000个战士和数以千计的受伤平民,一起藏身在斯里兰卡东北部。

  淡米尔之虎首席国际关系官员巴玛纳丹星期天接受英国第四频道的新闻节目访问时说,普拉巴卡兰希望停止战争,展开和平进程。

  第四频道说,巴玛纳丹是在东南亚某地接受该台的电话访问。巴玛纳丹说:“从昨天开始,我们就一直呼吁停止战斗和即刻停火。我们准备放下武器,参与和平进程。”

  他补充说:“事实上,这是普拉巴卡兰的命令。我与他讨论了四个小时——他把讯息传达给斯里兰卡政府和国际人员,我们还在等待他们的答复。”

  巴玛纳丹说:“这场战争已来到尾声……我们只有一个选择——让敌人没有借口杀害百姓。我们决定停止战斗。我们只是为失去的生命以及无法坚持更长的时间感到遗憾。”

  自70年代以来,成立了37年的淡米尔之虎一直在以僧伽罗人占多数的岛国斯里兰卡上争取独立。巴玛纳丹说:“没有人可以怀疑淡米尔之虎的无畏精神以及对争取独立的承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为人民实现正义……我们愿意勇敢的站出来,停止战斗。除了继续呼吁国际社会拯救我们的人民,我们别无选择。”

  巴玛纳丹声称,叛军现在只剩下“少过2000个战士……我们准备停止战争。我们的人正在丧命。每个小时多有100多人丧命。昨天有3000多人丧命,另外2万5000人受伤。”

  较早时候,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宣布,政府军已取得胜利;斯里兰卡国防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自上周四起,共有7万2000个难民逃出战区,所有被淡米尔之虎挟持的难民已自由,只剩下少数叛军被困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丛林中。

  斯里兰卡军方发言人楠雅卡拉说,虽然叛军宣布“停止战斗”,但政府军将继续采取军事行动,直到收复每一寸被叛军侵占的土地。

  随着夺走了超过7万条人命的内战即将结束,斯里兰卡各地人民都涌上街头庆祝。


==============================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zaodian/pages2/zaodian_ji090518.shtml

来自坟墓里的控诉

叶鹏飞 (2009-02-02)

  被强权夺去生命后,他通过文字于身后继续发出控诉,彻底打败了政府试图利用暴力掩盖事实的阴谋,让真相大白于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5月3日于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新闻自由日”,追授斯里兰卡记者拉善塔·维克拉马通加(Lasantha Wickrematunge)2009年世界新闻自由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由来自世界各地的14名记者组成的世界新闻自由奖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被暗杀的维克拉马通加生前不顾个人安危,大声讲出真相,他的行为将鼓舞全世界的记者。

  维克拉马通加生于1958年,是一名合格律师,并担任报社的调查记者。由于他致力于反对斯里兰卡政府对淡米尔之虎分裂组织采取的暴力政策,一直被当局猜忌。今年1月8日,他在上班途中被武装人员暗杀。

  维克拉马通加所供职的《星期日导报》在他遇害后第三天,刊登了他生前所写下的最后一篇社论:《最后,他们冲着我来》。维克拉马通加在社论中表达了自己对民主和自由的理想,也分析了应对恐怖主义该有的政策。

  社论的标题来自德国神学家马丁尼莫拉的狱中诗,当希特勒追杀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工会成员时,诗人都保持沉默,当自己被追杀时(最后,他们冲着我来),“却再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为我说话”,作者借此说明言论自由和仗义执言的必要性。

  之前遭遇两次暴力袭击但暴徒逍遥法外的维克拉马通加,在社论里预言:“如果我最后被杀了,那就是政府杀死了我。”

  社论里他也透露了自己的犹疑:“我也是一个丈夫,是三个可爱孩子的父亲。这样的冒险值得么?”但是强烈的道德感让他无法因死亡的威胁而放弃:“在高官、名誉、财富和安全之上,还有另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是良知的召唤。”

  斯里兰卡国内的言论环境,在维克拉马通加的笔下异常艰险:“在过去的几年中,独立媒体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网络媒体和出版机构遭到焚毁、轰炸、关闭和恐吓。不计其数的记者受到骚扰、威胁和杀害。”可是他却秉持“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作为这些记者中的一员是我的荣幸,尤其是现在作为一名被杀害的记者更是我的荣幸。”

  作为一位拥有专业司法训练的媒体人,维克拉马通加对这两种职业怀有崇高的理想:“今天是记者们遭到杀害,明天就将会是法官们。因为这两个集体不是为上层的人说话,就要代表下层民众的声音。”

  他认为媒体的责任就像一面镜子,公众可以看到社会的本来面目,“为你支撑起这面镜子的记者们却是在公开地这么做着,这也使他们处在了极大的危险中。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我们从不逃避。”

  维克拉马通加之所以反对政府对待淡米尔之虎的做法,是因为他认为分裂运动与恐怖主义的根源之一正在于政府错误的政策:“我们厉声反对政府在所谓的反恐战争中施行的政府恐怖主义。”

  他虽然认为淡米尔之虎作为一个恐怖组织必须被剿灭,但政府因而去侵害斯里兰卡淡米尔族的权利,无情地轰炸和杀害他们,同样是错误和野蛮的行径,更是锡兰人的耻辱。

  同时,政府试图用“发展”和“重建”来安抚因战争和军事统治而沦为二等公民的淡米尔人,在维克拉马通加眼中只是一种增加民族仇恨的幻想。

  维克拉马通加用生命表明,权力的暴力与谎言虽能逞强于一时,终究还是无法一手遮天。


============================
TT4.jpg
  5月17日,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一家国际机场内,该国总统拉贾帕克萨访问约旦回国后,下了飞机立刻跪地向大地行礼,庆祝战争结束。

TT5.jpg
普拉巴卡兰现年54岁。

泰米尔“猛虎”宣布停火

 “猛虎”当家人生死不明

  据称普拉巴卡兰逾18个月未露面

  在已收复区域内,数千名政府军士兵眼下正忙于清理战场、辨认尸体和寻找地下掩体。这些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到猛虎组织最高领导人普拉巴卡兰。

  普拉巴卡兰现年54岁,是猛虎组织的主要创建者。关于普拉巴卡兰的生死和去向,媒体与官方众说纷纭。斯国防部16日在声明中说,普拉巴卡兰迄今仍在包围圈内,他和其他猛虎组织成员可能计划集体自杀,以免落入政府军之手。

  西方媒体认为,普拉巴卡兰已超过18个月没有公开露面,他可能已经死亡或逃亡。较为普遍的猜测是普拉巴卡兰今年年初乘坐快艇秘密出海,这艘快艇随后与猛虎组织控制的大型走私船相连,普拉巴卡兰因此得以逃至公海区域。

  至于逃亡地点,一些媒体猜测可能是印度,因为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居住着大量泰米尔人。不过,认同“普拉巴卡兰仍在国内”的人似乎也有依据。斯政府军上周发现一座大型水下工事。工事长110米,通体用钢铁铸造,底部有轮,可潜入水中,形状像一节火车车厢。军方认为,这座工事或许就是普拉巴卡兰原本计划的藏身之所。

  西塔德坦曾是猛虎组织成员,后退出这一组织,曾任斯民主人民解放阵线领袖。他说,多年以来,普拉巴卡兰一直是斯里兰卡实现种族和解的“最大障碍”。只要普拉巴卡兰还活着,他就有可能再次煽动泰米尔人发动武装叛乱。

  不过,一些政治分析师认为,无论普拉巴卡兰是死是活,斯里兰卡的一个关键矛盾始终没有圆满解决,那就是属于少数族群的泰米尔人仍认为自己受到歧视,是“二等公民”。

  韩墨(新华社专稿)
==============================

  综合新华社电 斯里兰卡军方17日说,目前政府军已进入此前由反政府武装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猛虎组织)控制的“安全区”,并将所有平民从“安全区”内解救出来,将猛虎组织压缩到“安全区”内一块只有600米长、400米宽的狭小区域。

  猛虎组织头目帕特马纳坦17日在网站上发表声明说,猛虎组织已经“无力坚持下去”,决定“停止武装行动”。猛虎组织声明称与斯政府的战争已经走到“苦涩尽头”,他们决定“偃旗息鼓”。

  斯军方发言人纳纳亚克拉说,过去72小时内,斯政府军从位于北部穆莱蒂武地区约1.5平方公里“安全区”内解救出约5万名平民,其中约3.6万人是在过去一天内被救出的。

  他说,猛虎组织领导人普拉巴卡兰仍然在“安全区”内率领少数武装分子负隅顽抗。他还说,该组织的两名高级领导人穆塔潘和普拉迪普在17日早晨与政府军的战斗中被打死。

  斯总统拉贾帕克萨本月14日表示,政府将在未来48小时内将所有平民从“安全区”内解救出来,此后政府将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方案,以防止国家走向分裂。斯北部原先约20平方公里的“安全区”是斯政府今年1月份划定的,其最初目的是保护北部交战地区平民免遭双方攻击。此后,斯政府指责猛虎组织挟持大量平民躲进“安全区”。

  猛虎组织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泰米尔人遭歧视为由与政府军作战,谋求在斯东部和北部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泰米尔族国家。多年的冲突导致7万多人死亡。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guoji/2009/05-18/008@022258.htm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aturday, May 16, 2009 - 02:19 am: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682337.html#

暗战尼泊尔,中国为什么输局印度?

2009-05-15

4月20日,尼泊尔政府通知尼军总参谋长卡特瓦尔,要求他就三个问题给出满意解释:违反和平协定强行征兵;不顾政府决定,擅自允许8名退役准将复职;抵制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无法给出满意答复,政府将解除其职务。此后,各股势力围绕“解职风波”博弈加剧。5月4日,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发表全国电视讲话,以“总统恢复尼军总参谋长卡特瓦尔职务违宪”为由,宣布辞去总理职务,并公开谴责印度介入尼泊尔政局,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普拉昌达辞职,标志尼泊尔政局进入新一轮动荡期。

普拉昌达本名叫帕苏巴·卡麦尔·达哈尔,1954年12月11日出生于尼泊尔甘达基专区,信仰共产主义。普拉昌达曾是尼泊尔反政府武装的第一号人物,也是尼泊尔最神秘的人。1996年,因为主张废除君主制,他与尼政府产生分歧;同年2月13日他和支持者一起从首都加德满都走进尼泊尔西部的深山密林,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从此他为自己取名普拉昌达,意为“凶猛”。

尼泊尔迄今还保留着从印度传来的种姓制度,普拉昌达的家族属于最高种姓婆罗门。虽然种姓甚高,但他的父母却都是贫苦农民出身,后来才逐步成为农民中的“中产阶级”。普拉昌德一家居住的奇特旺,是尼泊尔各民族、各种姓混居的地区,从一个小孩子的视角,他就能时刻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等。他说,自己毕生的目标就是推翻压迫在尼泊尔劳苦大众身上的种姓制度,解放低种姓人,他像马克思一样背叛了自己的种姓。上世纪70年代,他从奇特旺农业大学毕业后,先在中学当了两年多老师,随后就成了尼共的全职干部;在尼共于上世纪90年代参政前,他一直从事着地下活动。

普拉昌达走进深山时,只带了100来号人,唯一的武器是两把破旧不堪的短枪,有一把还是不能用的。他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联合当地的贫苦农民,用自制土枪袭击偏远的警察哨所,以获取武器。此外,他们还在黑市上买武器,并逐渐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建工厂自造武器。短短半年,普拉昌德发动了5000起小规模袭击,游击队的规模初步成形。起初,尼政府对他们不屑一顾,认为这只不过是闹事的小股“恐怖分子”。但到2000年,政府军突然发现反政府武装已拥有1万多名士兵,控制了尼泊尔的半壁江山。于是,大规模搜捕普拉昌德的“围剿”行动在全尼泊尔展开。但这一行动从来没成功过,普拉昌德始终神龙见首不见尾。10年内战中,普拉昌达曾秘密躲到印度指挥游击战,在印度的5年里,数万名支持者的家都是他的藏身之地。

山中岁月是十分艰苦的。10年间,普拉昌达每一天都在山林中穿行。反政府武装的士兵们除了食物和日用品外,每人每月还可以得到500尼币(9尼币约合1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可普拉昌达等主要领导人却从来不领工资,每人身边有一个助理负责支付他们的日常开销,每月报销一次。为了保证账目清楚,开销合理,反政府武装还有专门的监督小组,每3个月来查一次领导人的账。所以,自从走进山林后,包括普拉昌达在内的游击队领导人就没有了个人财产。在日常生活方面,普拉昌达与普通士兵的待遇也一样。食物以素食为主,餐桌上最常见的是农民常吃的豆子拌饭,鱼一类的“高级食物”是绝少能享用到的。山里的医药十分匮乏,领导人生病也只有请土医生来看病,并且没有像样的药吃。普拉昌德等领导人为了隐蔽身份常穿市场上随处都能买到的中国产T恤衫。可这样也就价值两三百尼币的T恤衫,每人也只有两三件,必须常年换着穿。因为条件所限,他们还长时间不能洗衣、洗澡。10年地下活动,上千次战斗,游击队控制了尼泊尔60%到70%的领土,而政府军只能控制加德满都这种大城市和各县首府。这些成就的取得,用普拉昌达的话说,“全仰赖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普拉昌达笃信毛泽东思想。

10多年的游击生涯,他运用“以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以农村为根据地,以获得农民等底层民众支持作为斗争基础,把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取消种姓政策,设立关卡自行征税,在边远地区填补了政府权力真空。

2006年,在经过10年战争后,普拉昌达率领尼联共(毛主义)加入主流政治;2007年11月21日,与尼泊尔政府签署和平协议,正式结束10多年内战。2008年8月,他一跃登上总理宝座,成为新生共和国的首任总理。恩格斯晚年曾指出,革命者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普选权赢得议会选举,进而促进革命胜利;100多年后,恩格斯的梦想在南亚山国尼泊尔得到实践。

“进城”以后,普拉昌达放下枪杆,拿起笔杆。他一改往日神秘作风,多次接受尼国内外媒体采访,并在尼泊尔和印度媒体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见解。成为总理后,普拉昌达在不同场合透露,他在执政期间有几大理想:第一,巩固民主制度,拟定新宪法;第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渐进、温和地推动社会改革;第三,组织崭新的尼泊尔国防军;第四,建立尼泊尔共产党的联盟,联合尼境内所有共产党组织;第五,平等地与印度、中国和美国等大国交往,改善尼泊尔的国际地位。这些工作本来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进入2009年,普拉昌达执政地位处于风雨飘摇状态。由于改革触犯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同时一些原本支持他的人不满其温和、渐进的改革政策,加上尼泊尔内部阶级、种姓、民族矛盾不断,与印度的关系始终没有理顺,普拉昌达逐渐丧失了支持。在国内各方压力下,以及在国外影影绰绰的某种势力的煽动下,普拉昌达的理想撞上了冰冷的现实。不过,值得称道的是,普拉昌达辞职前,尼政府网站公布了他的财产,他拥有0.03公顷(约合0.45亩)土地,原为其岳父家所有。此外,他妻子还拥有23.32克黄金首饰,价值约合人民币4650元。

这场变局的起因,是普拉昌达要解除尼军方最高指挥官、总参谋长卡特瓦尔的职务,但却被尼泊尔总统拒绝,普拉昌达愤而辞职。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印度不满普拉昌达的亲华倾向,因此在幕后发功,用分化离间的方式,搞垮普拉昌达政府。

日前,尼媒体披露,自尼军总参谋长解职风波发生后,印度驻尼大使苏德在两周内5次约见普拉昌达总理。《印度时报》称,印度政府最近一直指使其驻尼泊尔大使给普拉昌达施加压力。普拉昌达担任总理之后,率先访问的国家便是中国,这与过去尼泊尔领导人上台之后首访印度的传统形成鲜明对比。按照计划,普拉昌达5月下旬将访问中国,并同中国签署新的友好条约,进一步提升双边关系。但印度心怀鬼胎,不甘寂寞;因此反普拉昌达的势力在印度的支持下,迅速组合起来。印度曾向普拉昌达作出承诺,只要其放弃同中国签订友好条约,就会支持其撤销亲印的尼军方最高指挥官、总参谋长卡特瓦尔的职务。

但普拉昌达显然不愿意与印度进行交易,坚持要解除卡特瓦尔职务。为此,印度驻尼泊尔大使苏德曾6次向普拉昌达喊话,警告其解除卡特瓦尔职务将会“铸成大错”。同时,印度媒体还对中国进行围攻,指责中国操纵尼国政局。

自制宪会议选举后,尼泊尔主要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分化组合,呈现四派力量共存的政治格局。在各股势力中,尼联共(毛主义)的综合实力最强。尼联共(毛主义)是制宪会议第一大党,共 238席,占总议席数的比例近 40%,超过尼大党和尼共(联合马列)之和;拥有政治动员能力极强的共青团,遍布城乡各个角落;牢牢掌握近 2万名人民解放军的领导权,是唯一拥有自己武装的政党。上述优势都是其他力量所无法比拟的。

但是,既然在国内形成了多党制的民主竞争状态,那么如果谁拥有军队就有绝对权威的局面是无法维持的,除非重新回到内战中。或者,依靠军队的力量实行独裁和专制。但是,这却不是普拉昌达的选择。所以,他选择了辞职。

普拉昌达辞职是因为许多外部势力角逐于此,尤以印度为甚。据当地媒体报道,印度驻尼泊尔大使苏德甚至曾威胁普拉昌达,“如果执意单方面解除卡特瓦尔的总参谋长职务,尼联共(毛主义)政府将在几天内被推翻”。而究其根源,却是尼泊尔在实现由君主制向共和制转变的过程中,在实现由国内冲突转为和平进程的过程中,摧毁了原来的政治力量格局,打破了旧有的利益分配模式,却又未能建立有效的政府机构、足够强大的政治力量,来解决和平进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但是,如果再深究,是普拉昌达的 “毛主义”在其身上烙印太深,在民主政治的机制下,他的辞职成为必然。因为,“毛主义”既缺乏民主政治制度下的党派竞争的理论,也缺乏实践。如果普拉昌达按照中国现行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模式在民主机制中进行运用,势必撞得头破血流。普拉昌达不想当军阀,而要巩固民主制度,实行宪政,那么在此刻,辞职就是唯一的明智选择。

普拉昌达辞职当天,印度立即提高与尼泊尔边界安全措施,并呼吁加德满都方面和平解决已造成其毛派总理辞职的政治危机,并下令其与尼泊尔1751公里边界的守军提高警戒。但印度外交部则以“尼泊尔内部事务”形容情况的发展;印度外交部在一项声明中表示,“我们希望尼泊尔在民主化的转变过程中有最好的结果,并盼望目前的危机能透过有助于提早实现和平的方式获得解决。”

普拉昌达去职,对于中国而言,显然是巨大损失。普拉昌达的亲华立场,使中国在与印度的对峙中占据优势。中印在藏南地区存在领土争议,尼泊尔倒向哪一边,都会对结局产生重大的影响。最关键的是,尼泊尔是藏独组织进出西藏的主要通道,亦是募款大本营;普拉昌达在任上之时,对藏独组织毫不手软,多次宣告不许尼泊尔沦为反华的基地。外国媒体不断报道说,尼泊尔警察殴打藏独组织的暴力程度,甚至比中国警察下手都要狠。如果政局更迭后,尼泊尔换上亲印人士执政,对藏独组织明助暗纵,中国的西南边陲将进入多事之秋。

普拉昌达去职,显然印度先胜中国一局,这折射出中国的政治体制问题。若不进行民主政治改革,那么今后在国际社会,除对一些被长期诟病的如朝鲜、缅甸等国家外,将很难发挥政治影响;而在这些国家的影响,还得首先靠金钱笼络。

尼泊尔游击队在获得大部分领土控制权的情况下,同意封存武器和士兵进驻临时营地,并矢志组织崭新的尼泊尔国防军,不搞党指挥枪;体现了普拉昌达维护尼泊尔和平和民主的决心。然而,回到主流政治进程中的普拉昌达及其游击队要想继续获得民众支持,就必须实现由革命党向建设党的转变。也许,通过这次的挫折,普拉昌达的思想会更加成熟。

当前,尼泊尔仍呈各派力量竞相博弈、各种矛盾犬牙交错的政治生态。但尼联共(毛主义)并不会倒下,普拉昌达辞职也并不代表其彻底退出政坛,更不意味着其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失败。在经过这场大洗牌后,普拉昌达应该是逐渐适应了多党政治的竞争生态,或许将用科学的、民主的方式重新取得执政权。如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国,也不无益处。或许,他将因此被载入世界历史的史册。当然也有或许:他武装政变而成为“伟大领袖”;他就此消沉,寂寂无闻……。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May 15, 2009 - 12:05 pm:   

http://www.zaobao.com/yx/yx090515_501_2.shtml

原有软禁期限月底届满 翁山淑枝又被控抵触软禁条例

(2009-05-15)

Aung San Suu Kyi's family in 1947

Aung_Suu_Kyik1.jpg
Aung San Suu Kyi is Burma's opposition heroine, seen here aged two, with her parents and two elder brothers in 1947.

Aung_Suu_Kyik2.jpg
As the daughter of General Aung San who led Burma to independence, her homeland was never far from her thoughts.

Aung_Suu_Kyik3.jpg
After a period of time overseas she returned to Burma in 1988, and was soon put under house arrest at her lakeside residence.

Aung_Suu_Kyik4.jpg
It was six years before she was released from this first stint in detention.

Aung_Suu_Kyik5.jpg
But Aung San Suu Kyi continued to suffer restrictions to her movement out of the capital and in 2000 she was again arrested.

Aung_Suu_Kyik6.jpg
She was released unconditionally in May 2002, but just over a year later she was put in prison following a clash between her supporters and a government-backed mob.

Aung_Suu_Kyik7.jpg
In September 2003 she was allowed to move back home, but despite intense pressure for her release she has remained under house arrest.

Aung_Suu_Kyik8.jpg
An apparent power struggle which saw hardliner Soe Win become prime minister in October 2004 further dimmed hopes of Aung San Suu Kyi's quick release.

Aung_Suu_Kyik9.jpg
But hopes were then raised by the junta's agreement to a meeting between senior UN envoy Ibrahim Gambari and Aung San Suu Kyi in May 2006.

Aung_Suu_Kyik10.jpg
During anti-government protests led by Buddhist monks in 2007, Ms Suu Kyi made her first public appearance since 2003, greeting monks outside her house and praying with them.

Aung_Suu_Kyik11.jpg
For the Burmese people, Aung San Suu Kyi represents their best and perhaps sole hope that one day there will be an end to the country's military repression.



  (仰光综合电)随着一名美国男子潜入反对派领袖翁山淑枝的住家,缅甸军人政府昨天提控翁山淑枝抵触软禁条例。

  63岁的翁山淑枝将在下星期一受审,一旦罪名成立,她可被判坐牢最长5年。这意味着,翁山淑枝的软禁期限本月届满后,可能继续被扣留到明年全国大选过后。

  翁山淑枝和两名女佣昨天被警察上门押走,几个小时后在仰光永盛(Insein)监狱的法庭面控。

  翁山淑枝的其中一名律师在监狱外面对记者说,当局是援引《保护国家免受不良分子颠覆危险的法律》,提控翁山淑枝和两名女佣。

  美国男子耶托(53岁)上星期游过仰光市内的茵雅湖(Inya Lake),潜入翁山淑枝位于湖畔的住家,在里头躲藏了两天,他离开时在湖里被发现而落网。律师说,耶托也被控触犯缅甸的安全和移民法律。

  翁山淑枝的主要律师基温透露,基于审讯正在进行,翁山淑枝将关押在监狱内一栋特别的屋子,不准回家。基温也转述翁山淑枝的话:“请告诉他们(记者),我安好。”但他说:“虽然她说她安好,可是我十分担心她的健康。”

  翁山淑枝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发言人年温上周指出,翁山淑枝健康欠佳,无法进食,有血压低和脱水的迹象,但缅甸军人政府却因为耶托事件,扣留了她的医生。

  基温责怪耶托害翁山淑枝被控,还说翁山淑枝曾经要求耶托离开。他说:“每个人都生气这个美国家伙,他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他是蠢蛋。”

  翁山淑枝软禁期限将在5月27日届满,不过,西方外交官声称,缅甸军政领袖打算在明年大选之前监禁她。

  提到翁山淑枝这次被提控,一名西方外交官昨天说:“他们(军政领袖)找到了借口。”

  民盟也指责军人政府利用这次事件,延长扣留翁山淑枝。民盟一名领袖说:“这只是一个蒙蔽国际社会的政治阴谋,以便继续扣留翁山淑枝,让军方操纵在2010年大选取得胜利。”

  美国对此事表示关注,国务院发言人凯利说,国务卿希拉莉已指示国务院收集更多消息。

  英国首相布朗表示,他“深感困扰”。他发表声明说:“缅甸政权显然意图寻找任何借口,即使是多么的脆弱,来延长对她的不合法扣留。”

  欧盟特使法西诺指出,缅甸军政府“没有理由”提控翁山淑枝。他呼吁国际社会通过各个可行管道,迫使军政府释放翁山淑枝及另外2000名政治犯。

  此外,澳洲外长史密斯对翁山淑枝被扣留“深表关注”,呼吁军政府立刻释放她。

  在日本,数十人昨天在缅甸大使馆外面举行示威,高喊“释放淑枝”,他们也高举写着“军政领袖应停止不公平审讯的打压行动”的布条。

  日本的缅甸流亡组织领袖敏纽透露,外国人正在游说日本国会议员发表声明,促缅甸军政府释放全体政治犯。

  纽约人权监察组织的苏奈对法新社说:“不论亲军人政府的人怎么歪曲事实,翁山淑枝还是启发缅甸人民的代表人物。”

  另外,美国领事弗斯特星期三首次获准探望耶托。美国大使馆发言人昨天说:“他看起来精神很好,健康也很好。”

  耶托的继子则在写给美联社的电邮中说:“我知道他是没恶意的,他不想给翁山淑枝带来麻烦。”

  《缅甸新光报》昨天刊登了耶托的全身照,并且附上他的履历,指他跟一名心理学博士结婚,住在密苏里州。国营电视台则报道,耶托曾经从军两年,目前他的职业是学生、临床心理学者和森林局研究员。

================================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1950505.stm

Profile: Aung San Suu Kyi

AUNG SAN SUU KYI

1989: Put under house arrest as Burma's leaders declare martial law

1990: 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NLD) wins general election; military does not recognise the result

1991: Wins Nobel Peace Prize

1995: Released from house arrest, but movements restricted

2000-02: Second period of house arrest

May 2003: Detained after clash between NLD and government forces

Sep 2003: Allowed home after medical treatment, but under effective house arrest

May 2007: House arrest is extended for another year

Sept 2007: First public appearance since 2003, greeting Buddhist monks involved in anti-government protests

May 2008: House arrest extended for another year

May 2009: Arrested and charged with breaking conditions of detention after a US national breaks into her compound


Like the South African leader Nelson Mandela, Aung San Suu Kyi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symbol of heroic and peaceful resistance in the face of oppression.

For the Burmese people, Ms Suu Kyi, 63, represents their best and perhaps sole hope that one day there will be an end to the country's military repression.

As a pro-democracy campaigner and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party (NLD), she has spent more than 11 of the past 19 years in some form of detention under Burma's military regime.

In 1991 s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 her efforts to bring democracy to Burma.

At the presentation, the Chairman of the Nobel Peace Prize Committee, Francis Sejested, called her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


House arrest

After a period of time overseas, Aung San Suu Kyi went back to Burma in 1988.

Soon after she returned, she was put under house arrest in Rangoon for six years, until she was released in July 1995.

She was again put under house arrest in September 2000, when she tried to travel to the city of Mandalay in defiance of travel restrictions.

She was released unconditionally in May 2002, but just over a year later she was put in prison following a clash between her supporters and a government-backed mob.

Following a gynaecological operation in September 2003, she was allowed to return home - but again under effective house arrest.

In summer 2007, there were widespread protests in Burma over fuel prices, followed by anti-government protests led by Buddhist monks, which were violently ended by the government.

Ms Suu Kyi appeared outside her home to meet some of the monks in September, her first public appearance since 2003.

In May 2009, as the latest period of detention was due to expire, the NLD appealed to the government to release her, saying she was suffering from low blood pressure and dehydration, but the appeal was rejected.

Shortly after, a US national was arrested for swimming across a lake and breaking into her compound.

Then, a few days later, Ms Suu Kyi was herself arrested and charged with breaching the conditions of her detention, although the man had apparently not been invited to visit.

She was taken to Insein jail to await a trial, set for 18 May.

Critics say the arrest is designed to keep her away from the public eye until elections scheduled to take place in 2010.


Diplomatic visits


I could not, as my father's daughter, remain indifferent to all that was going on
Aung San Suu Kyi, 1988



During periods of confinement, Aung San Suu Kyi has busied herself studying and exercising.

She has meditated, worked on her French and Japanese language skills, and relaxed by playing Bach on the piano.

In more recent years, she has also been able to meet other NLD officials, and selected visiting diplomats like the United Nations special envoy Razali Ismail.

But during her early years of detention, Aung San Suu Kyi was often in solitary confinement - and was not even allowed to see her two sons or her husband, British academic Michael Aris who died of cancer in March 1999.

When her husband was on his deathbed, the military authorities offered to allow her to travel to the UK to see him, but she felt compelled to refuse for fear she would not be allowed back into the country.

Aung San Suu Kyi has often said that detention has made her even more resolute to dedicate the rest of her life to represent the average Burmese citizen.

The UN envoy Razali Ismail has said privately that she is one of the most impressive people he has ever met.


Overseas life

Much of Aung San Suu Kyi's appeal within Burma lies in the fact she is the daughter of the country's independence hero General Aung San.

He was assassinat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July 1947, just six months before independence.

Aung San Suu Kyi was only two years old at the time.

In 1960 she went to India with her mother Daw Khin Kyi, who had been appointed Burma's ambassador to Delhi.

Four years later she went to Oxford University in the UK, where she studied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There she met her future husband.

After stints of living and working in Japan and Bhutan, she settled down to be an English don's housewife and raise their two children, Alexander and Kim.

But Burma was never far away from her thoughts.

When she arrived back in Rangoon in 1988 - initially to look after her critically ill mother - Burma was in the midst of major political upheaval.

Thousands of students, office workers and monks took to the streets demanding democratic reform.

"I could not, as my father's daughter remain indifferent to all that was going on," she said in a speech in Rangoon on 26 August 1988.

Aung San Suu Kyi was soon propelled into leading the revolt against then-dictator General Ne Win.

Inspired by the non-violent campaigns of US civil rights leader Martin Luther King and India's Mahatma Gandhi, she organised rallies and travelled around the country, calling for peaceful democratic reform and free elections.

But the demonstrations were brutally suppressed by the army, who seized power in a coup on 18 September 1988.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called national elections in May 1990.

Aung San Suu Kyi's NLD convincingly won the polls, despite the fact that she herself was under house arrest and disqualified from standing.

But the junta refused to hand over control, and has remained in power ever since.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May 13, 2009 - 06:29 pm: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8040000/newsid_8048300/8048351.stm

BBC地图显示塔利班分子控制范围


2009年05月13日

由BBC所制作的一份关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份的地图显示该省只有38%以及周围的地区掌握在政府的控制之下。


由BBC国际台乌尔都语部门所绘制的这幅地图是根据对当地的调查、记者的报道以及对官员的访谈等基础上完成的。

地图显示塔利班在西北地区加强了据点防卫。


巴基斯坦塔利班地图
map.jpg
图中显示棕色地带已经被塔利班完全控制,黄色地带有塔利班的出没,而绿色地带则是由政府控制的地区。


巴基斯坦政府目前正在对该地区展开军事打击,试图从塔利班手中夺回这一地区。

早些时候,由于一些激进分子转移到距离首都伊斯兰堡仅有100公里的布内尔地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

这幅地图共涵盖西北边境省份的24个地区,7个部落机构以及由中央政府管辖部落地区的6个边境地区。

该地图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过去18个月以来的来自本台BBC乌尔都语记者的报道,同时还参照了与当地官员、警察等人员的对话等。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该地区24%的部分已经被塔利班完全所控制。


******************************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forum_lx090502c.shtml

西方视野下的中印对比说明了什么?

(2009-05-02)


自近代以来,印度就长期无法进入西方的视野。一是由于印度一百多年来就是英国的殖民地(如果从英国势力进入印度算起,则长达三百余年),不是一个主权国家。二是印度独立以后尽管建立西方式民主制度,但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与苏联结成同盟,与西方对抗。而中国七十年代就由于反苏的需要,与西方结成了盟友。并率先与七十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走向了经济腾飞。而此时的印度在苏联的影响下,继续采用计划经济,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个时候的中国,是西方用来向东欧和苏联示范的模样大加吹捧,更别说苏联的盟友印度了。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成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和东欧都一边倒的投向西方(不过西方在接纳东欧的同时却把俄罗斯推向一边。毕竟以俄罗斯的块头,不管实行什么制度西方都认为是威胁。所以尽管俄罗斯要投向西方,西方却以“不”来回应,并继续以对待前苏联的方式对待俄罗斯,试图再分裂俄罗斯,同时还继续压迫俄罗斯的国际生存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转瞬间从西方的吹捧的榜样变为遏制的对象。由于苏联崩溃而不得不外交转向的印度也渐渐进入西方的视野。西方对印度的这种转变也随着中国崛起的加快而加快,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中国的模式越来越对西方模式的唯一性构成威胁之时。当然这也是他们的人权外交,价值观外交的需要。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卸任之前,访问了印度,结束了两国五 十年的“误会”。这个时候,西方再对比中印两国,已完全和八十年代不同。西方已经一边倒的站到了印度一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典型反映西方视角和立场、由法国作家GUY SORMAN撰写的《印度制造》面世了。

  SORMAN来自有着悠久传统文化历史的法国,因此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来解读印度是其一大特色。他认为,印度种姓制度的最高级婆罗门制度是否与西方的贵族制度相似。婆罗门制度虽然保守,却成功地保护了印度文化。印度农村长老会议系统竟然使他想起雅典的城邦制度。他甚至认为,印度教的思维里面,也许存在着一个与古代希腊思想旗鼓相当的哲学体系。总之,SORMAN先生对印度文化是持总体肯定态度的。当然,他的立场应该还有一个原因,毕竟这是一个被英国殖民一百到三百年的国家。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中国的知识精英是如何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待自己文化的。军事上吃了败仗,先是认为是技不如人,于是搞洋务运动。结果还是失败,于是又反思认为是制度不行,开始搞制度变革,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果仍然还任人欺凌,于是又开始向更深层反思,认为是中国的文化不行。于是又搞新文化运动。但不管怎么说,中国还没有积弱到印度被全盘殖民一百年的地步,何以到今天印度的文化仍然被西方推崇,我们却先得出自己文化不行的结论?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积弱真的是因为制度吗?1840年的历史中,欧洲许多强国都是君主制,如德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而中国则任人宰割。到了中华民国时代,世界强国法国和美国都是共和制。然而,中国却继续积弱。显然,中国并不是制度好与坏的问题,而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SORMAN先生对印度文化的推崇仅仅是铺垫,重点在于比较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在序言中,他这样认为:印度虽然因为它的民主而发展缓慢,但长期而言,它似乎比起专制的另更能够预测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政策与发展方向只反映出共产党里支配集团的偏好。应该说,SORMAN先生这段话还是有突破的。比如,他公开承认印度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在于民主。我想这应该是由于中印两国的差距实在太大,他无法无视事实。但是他又以模糊的方式为印度辩护。他的条件是“长期而言”,只不过印度民主化了六十多年算不算长期?如果不算,一百年可否算?只是有哪种制度可以让人耐心等上一百年才把经济发展起来?中国模式不过三十年就是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从1840年算起,中国放弃清朝模式用了70年,放弃中华民国模式不过37年,放弃苏联模式更不过 29年。何以实行民主就要等一百年?为什么 SORMAN先生不对仅仅五十年就崩溃的苏东集团辩护说“长期而言”?而且SORANM先生还忽视了印度越来越恶化的现实:穷困人口越来越多,腐败越来越严重。这种发展前景恐怕再长远也无济于事。除了笼统的定性,SORMAN先生也有具体的经济比较。他认为印度的经济体是建立在本地的市场,比起中国较不依赖于全球需求。如果美国消费者减少他们的消费,中国的成长就会受到威胁,印度则不会。这一段话,显然和学者应该拥有的理性和客观相差甚远。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好好的利用全球市场就有可能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局。印度一向出口无力,因为缺乏资金、技术、高素质的工人和最起码的基础设施。这却成为印度不依赖国际市场的优点。而且除了中国,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等许多国家都依靠国际贸易。就拿法国的邻国德国来说,仅八千万人的国家,却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平均每四个人就有一个依靠国际贸易。其受到的影响比中国严重多的多。何以德国就成不了反面教材?

  不过,做为学者,SORMAN先生的一个观点还是令我十分的赞同。他这样解释印度何以落后中国:不论政治体制的性质为何,自由市场才 是经济成长的关键,印度的领导者花了四十上年才领悟到这一点。比中国人晚了一点。我一向认为,苏东集团失败在没有高市场经济,就在西方全力借鉴计划经济的做法来对市场经济进行完善的时候,苏东集团却走向封闭。只有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而且如果和东欧、俄罗斯等转轨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模式远超过资本主义(或民主)加市场经济,印度也是一例。只不过发人深思的是,何人中国领导人可以比印度早十几年看到这一点?不是越民主越开放,越有益于科学决策吗?显然现实又嘲笑了理论一次。当然,为和印度相比,SORMAN仍然老调常谈拿中国三年灾荒说事。并说民主国家是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是他可能忘了欧洲文明另一个重要国家英国,在把爱尔兰占为已有后,尽管英国是当时的日不落帝国,但当爱尔兰发生饥荒时,不仅自己不救助,反而用武力强烈反对其他国家的救助。 不仅如此,还继续在饥荒严重的时期强迫爱尔兰出口粮食。至于西方阵营的老大哥美国,实行黑奴制超过一百年,随后又实行种族隔离超过一百年。我们是不是要问:何以民主制度不能避免长达百年的黑奴制和种族隔离?SORMAN先生这种双重标准的对比能说明什么呢?

  其实,历史上已经有太多的教训证明了,一种制度适合一个国家,未必适合另一个国家。任何制度都有其长处和不足。而检验一切的仍然是三十年前中共启动改革开放时所倡导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历史行进到今天,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知识精英还是平民百姓,都很有必要再次高扬这面理性的大旗。


  法国巴黎宋鲁郑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unday, December 28, 2008 - 06:34 am:   

3897350%2C00.html,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3897350,00.html

金融危机重创哈萨克斯坦经济


h.jpg
经济纵横 | 2008.12.23


哈萨克斯坦前几年通过其石油和天然气致富。但经过几年的繁荣之后,这个国家比世界上许多国家更早的陷入了危机之中。2007年夏天,哈萨克斯坦的房地产泡沫开始爆裂。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石油价格下降,使得政府不得不努力与日益恶化的贸易状况与高额的外债做斗争。过去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增长速度是9%,但世界银行预测,明年该国的经济增幅可能只有3%。


一名出租车司机说:"你看到了吗,这里的年轻女孩子都开什么车?大型的吉普车,丰田的陆地巡洋舰(Landcruiser),奔驰等等,我们哪里需要这种百公里耗油30升的越野车?"

出租车穿越在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的街道上,这辆旧的马自达在满街的日本和美国高档车中显得毫不起眼。前些年的经济繁荣,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房地产价格自2005年以来几乎上涨了10倍。与此同时,银行从国外大量贷款,规模几乎与国家的外汇储备相当:460亿美元。所以,哈萨克斯坦所遭遇的危机比邻国俄罗斯或者乌克兰更早也更严重。俄罗斯经济受到影响始于9月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但是哈萨克斯坦经济的下滑早在2007年夏天就开始了。


在前首都阿拉木图的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利特瓦克认为:


"人们错误的认为,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经济下滑。其实,无论在哪里,贷款,负债还有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都会有个尽头。而在这里这个转折来得更早,原因是事情进展的速度让人感到担忧。在短短的3年里,银行大量借贷,金额达到了政府全部外汇储备的规模。"


出租车司机说:"人们怎么感到经济危机的?谁现在没有自己的房子,就有问题了。建筑业出现了危机,所有的在建工程都停建了。你投资了,但是你的房子还没有建成,这就是危机。"


与银行界一样受到严重影响的是建设业。许多公司缺乏足够的资金,已经开始的项目不得不停建。政府方面提供了30亿美元的贷款,但是许多大型项目尽管获得低价的国家贷款仍然变得无利可图,因为房地产的价格已经下跌了50%,使得利润率变为负值。当政府1997年决定把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往阿斯塔纳时,也加速了建筑业泡沫经济的膨胀。石油业的发展情况也类似,但正是石油,哈萨克斯坦免于陷入更糟糕。


利特瓦克说:"哈萨克斯坦一年之前已经出现了危机,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当有效的措施。 但如果石油和能源价格没上涨的话,那么情况会更糟。现在这场游戏的方向变了,目前让投资者感到担心的是原材料价格的下跌。"


多亏了销售原材料的收入,政府过去几年得以建立起一个270亿美元的稳定基金。人们指望用这笔资金来度过这次的金融危机。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想用210亿美元来促进经济,银行,建筑业,小型的商业和工业应从中受益。


石油,煤炭和其它矿产的出口占到哈萨克斯坦出口总额的90%。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长期以来致力于发展原材料业以外的行业,希望就此来分散国家经济风险。利特瓦克认为,原材料价格下降了,机会便来了,因为原材料工业长久以来压制着其它产业:

"石油价的升高使得金融和建筑业一片繁荣,但是其它行业就很难有竞争力。其中一个问题是价格。这里的成本同与之竞争的国家相比要高,合格的劳动力的工资也在涨。积极的方面就是,除了石油,金融和建筑以外,哈萨克斯坦需要,也有意发展其他产业,也许现在正是这样一个时机。"


比如说哈萨克斯坦籍德国人安德烈·佛格,他在阿斯塔纳建了一个有140名员工的家俱厂,制造沙发在哈萨克斯坦销售。原材料和设计理念都来自德国。他的公司在危机年份也在加速发展,他表示,顾客腰包里的钱还和过去一样多:


"我们其实可以再雇用20到30人,但是我们没有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士,而非专业人士遍地都是. 无论哪个公司,都想要有经验的,专业的劳动力。"


除了人力资源问题,佛格觉得未来没有什么危机,扩展计划已经拟定。他认为经济危机只波及了建筑业和银行界。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 11:56 am: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w&Path=219199501/50aw2.cfm


泰式無厘頭政治敵友互換 .劉振廷



泰國原執政聯盟三個政黨被判違憲解散後,部份人馬跳槽到原勢不兩立的在野黨民主黨,令民主黨黨魁阿比西有望當選總理;但原執政黨人民力量黨改名「為泰黨」再戰江湖,亦聲稱擁有足夠票數執政。


欠缺邏輯和原則,永遠鬧不完的泰式「無厘頭政治」又重演。隨著原軍政府欽定的九人憲法法庭判力挺前總理塔信的人民力量黨、泰國黨和中庸民主黨三執政聯盟友黨涉及賄選違憲而解散,總理頌猜與三黨其他一百零五名黨中央執委遭褫奪公權五年,頌猜七十七天總理生涯也在十二月二日宣告落幕,並導致執政聯盟內部劇烈「家變」。然而,令觀察家跌破眼鏡的是,相當部分原執政黨人馬竟一舉跳槽到向來勢不兩立的在野民主黨,並提名現年四十四歲的民主黨黨魁阿比西角逐下屆總理,更期望能在洗牌後的政局中分得一杯羹。

無情政海無永久敵人,也無永久朋友。始料不及的變局令如今換上新黨招牌「為泰黨」的第一執政黨人民力量黨十分懊惱,痛斥民主黨手段奸詐,「趁人之危」,企圖變天,實在有違民主規則。取得前執政聯盟倒戈議員支持後,民主黨先聲奪人,宣稱已擁有泷議院過半席次可組新閣。然而,剛選出由前內政部常務次長永育領導的為泰黨也不甘示弱,聲稱獲得不同黨派支持,有信心能夠取得足夠票數組成新政府。不過,申明執政聯盟盟約不變的皇民黨主席沙諾說,如果任何一方都無法成功組織新政府的話,所有政黨就該聯組「全民政府」。不過,有分析家不排除萬一組閣僵局無法突破的話,看守總理陳景鎮或許選擇最壞的打算,即解散國會舉行選舉,還政於民。

老牌的民主黨闊別執政地位已八年,黨魁阿比西在過去三年先後挑戰政壇先輩塔信和沙馬以問鼎總理皆告失敗。臥薪嘗膽多年的民主黨此回趁著執政聯盟樹倒猢猻散的頹勢,發動搶攻戰略,對渴盼扭轉政治及挽救金融危機的工商界人士,可說是一大佳音,也是反塔信「人民民主聯盟」(民盟)黃衫軍「勉強可接受」的變動。然而,挺塔信的紅衫軍仍對民主黨過去偏護民盟態度耿耿於懷,尤其民盟領袖松傑和幾名民盟舞台人物都身為民主黨人,無不擔心一旦上台,民主黨可能把民盟竊據總理府、佔領蘇灣納本和廊曼機場的罪案一筆勾銷,或會羅致一批民盟精英加盟內閣,屆時就會慘遭新一輪浩劫,黃紅兩營街頭暴力衝突一觸即發。紅軍陣營獲悉原塔信嫡系主將尼溫叛黨,率領一批議員投靠民主黨,義憤填膺,有人向該叛將住家投彈洩憤,呼籲將於元月十一日舉行的二十九席議員補選,一律抵制「認賊作父」的政客。

流亡前朝總理塔信擬於十二月十三日從海外向在曼谷大集會的紅衫軍再次視訊連線,已經離異的前妻樸查蔓也返曼谷看望病中老母。原先看好會出任新黨「為泰黨」主席的塔信幼妹茵樂,卻意外改任「遴選委員」,黨主席由出身泰南董里省長的永育出任。

流言指阿比西逃兵役

為使人稱「政壇俊男」的阿比西問鼎總理希望破滅,曾任沙馬內閣發言人的紅軍運動領袖查督彭向陸軍總司令阿努蓬等軍事將領致函,控訴阿比西當年「逃兵役」和? 造文件任教於軍官學校。此外,效忠塔信的執政黨黨人也指控「宮廷人物」和「野心軍人」暗中施壓,威迫利誘執政黨議員投靠反對陣營。更何況,在華裔媒體大亨林明達和前曼谷市長占隆(盧金河)主導長達一百九十二天的「民盟」黃衫軍示威期間,軍方因奉「有力人物」之命拒絕採取強制驅散行動,被疑為縱容示威者,現在又把黑手伸進國會,強逼執政聯盟官員和議員倒戈去支持民主黨,以求達到政治目的。面對紅衫陣營的指責,在英倫度過童年和受教育的阿比西說「以後才向人民慢慢解釋」。民主黨聲稱已獲得包括目前易名「泰國發展黨」的泰國黨、「泰國自豪黨」的中庸民主黨、同心發展國家黨和為國黨等前執政盟黨一致支持。倒戈投靠民主黨的一名原執政黨議員說,「為了國家安定團結,『大義滅親』而棲身民主黨也值得」。泰國國會有四百八十個席次,目前三十九席出缺,政黨必須至少掌握四百四十一席中過半的二百二十一席才能執政。民主黨宣稱已穩獲兩百六十席。而為泰黨宣稱取得兩百二十六席。如果不是虛張聲勢,誇大力量,就是一些議員對兩大陣營都作出投票支持的承諾。最終何方組閣成功,要等到即將召開的國會特別會議投票結果後才揭曉。

表面看來,阿比西備受軍方及以華裔為主的工商人士看好,但能否深入鄉間,取悅於傳統上支持塔信的草根群泷廣泛認可,是棘手課題。曾是民主黨中堅分子的前總理沙馬批評阿比西自負,不尊老敬賢。前總理塔信也指控阿比西領導的民主黨「開口閉口民主」,妄圖透過非民主手段來奪取政權。即使出身世界名校牛津的哲學和經濟系高材生,許多人也批評阿比西親和力不足,缺乏政治魅力。阿比西的祖先是來自越南的袁氏華僑,涉足政壇迄今十六年,曾在福建裔恩師川立派(呂基文)領導的民主黨政府任發言人和主管投資和肅毒工作的總理署部長。阿比西表示新閣一旦誕生,會設法刺激外資信心,恢復泰國觀光業活力,提升國家形象,「讓泰國從政治紛擾中重新站起來」。因政治壓力,使泰國陷入權力真空的前總理頌猜寄語未來總理「不但長得英俊,還要依法治國」,必須追究民盟半年來橫行帶給國家的負面影響。頌猜也語帶幽默說:「現在只是第一回合。拳擊有十二個回合,還有許多回合要打。」

支持民盟企業列黑名單

雖然民盟隨著人民力量黨等三執政黨十二月二日被判令解散而戲劇化地「曲終人散」,但民盟領袖警告未來政府如再走塔信腐敗回頭路的話,他們必將捲土重來。被民盟竊據三個多月而面目全非的總理府正在大翻修,看守總理暫借外交部上班。警方表示已掌握了為民盟「雪中送炭」之六十六家企業黑名單,準備控以「黑金支持顛覆」罪名。一批反民盟民泷已聯署要求聯合國譴責民盟的暴行。日韓美加澳紐和歐盟駐曼谷大使發表聯合聲明,強烈指責民盟佔領機場破壞泰國形象,使外國遊客安全受嚴重威脅。

不少人原本期望十二月五日過八十一歲生日的泰王蒲眉蓬會在華誕前夕按傳統接受臣民祝壽和發表講話,並憑其九鼎一言,指導國人化解因政爭而造成的社會分歧。但代表泰王接見臣民的王儲法吉拉隆功和詩琳通公主稱泰王「抱微恙」和「喉嚨發炎」,身體虛弱,須靜養一段日子。自一九四六年登基以來,泰王蒲眉蓬每年在華誕前夕向全國同胞發表講話,數十年來從未間斷,今次缺席令人意外。為了遠離政治雜音,泰王一度從民盟盤踞總理府不遠的集拉達王宮遷至華欣海濱行宮療養。泰王迄今也尚未指定王位繼承人。泰王曾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兩度干政,以及一九九二年下令軍方停止血腥鎮壓民運。民盟在反塔信的示威運動中,一直利用泰王名義打「皇家牌」,使泰王淪為政治鬥爭磨心,令朝野深感無奈。■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 06:57 am: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MAIN_ID=235&f_SUB_ID=3891&f_ART_ID=165142


k1.jpg

喀什米爾 印度、巴基斯坦爭端根源

2008/12/12

【聯合報/國際中心/林沿瑜】

k2.jpg


印度911 巴國虔誠軍2首腦主使

11月26日深夜,十多名恐怖分子攻擊印度第一商業大城孟買的火車站和著名飯店等多個目標,整座城市頓時風聲鶴唳。雖然印度突擊隊在3天後平息了這場「印度的911事件」,不過根據印度官方統計,此事件已經賠上183條人命(包括至少22名外國人)。印度內政部長奇丹巴拉姆5日更坦承,攻擊事件暴露出印度在安全上的缺失。

攻擊事件雖暫時落幕,後續效應卻持續發酵。印度當局4日調查出2名巴基斯坦激進組織「虔誠軍」首領幕後主使孟買恐攻案,並向巴國施壓,要求交出涉案的20名恐怖分子。

巴國在事件發生之後壓低姿態,表示願派軍事情報局局長巴夏至印度協助調查。不過巴基斯坦總統札達里拒絕印度交人的要求,他說,他會詳查所有證據,目前有的只是一些名字,既無證據也未做任何調查;而即使證據確鑿,巴國也會在自己的土地上依法審判這些人。

札達里還說,印度宣稱攻擊案唯一生擒的槍手來自巴基斯坦,但「我們尚未接獲他是巴基斯坦人的確切證據,我很懷疑他是巴基斯坦人。我認為,這些槍手是橫行此區犯案、不屬於任何國家的行為人,巴基斯坦無從負責」。

印巴兩國同為擁有核子武器國家,巴基斯坦且為美國對抗阿富汗恐怖分子的重要盟邦,為了避免印巴兩國局勢一發不可收拾,美國國務卿賴斯3日飛抵印度首都新德里、4日再轉往巴基斯坦,試圖緩解雙方緊張關係。

喀什米爾 印巴爭端根源

印巴兩國衝突由來已久,兩國於1947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後,已經爆發過3次大規模的戰爭,恐怖攻擊對印度更早非新鮮事。而兩國衝突的主要源頭,即是位於印度北方與巴基斯坦交界處的喀什米爾領土爭議。

印度古稱天竺,早期由數百個王朝割治,12世紀起受外族統治,其間曾遭穆斯林占領,因而引進伊斯蘭教。1857年,印度半島淪為英國殖民地。

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印度還分為直接受英國統治的「英屬印度」和由英國監督、印度王公保有領地的「土邦印度」。而有鑑於印度境內同時有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現實,英國於是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也種下了兩教派間互不相容的種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實力迅速衰落,加以各殖民地獨立自主的呼聲不斷響起,英國遂准許印度獨立。但此時印度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英國和領導印度獨立運動的甘地也都無力改變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只得同意獨立後的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脫離印度之初,又分為西巴基斯坦(現在的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現在的孟加拉),但西巴和東巴相距2000多公里,語言、種族不同,政、經利益又被西巴掌控,造成東巴日後亟欲尋求獨立。

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讓信奉印度教占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所有,信奉伊斯蘭教占多數的地區劃歸巴基斯坦,但對喀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土邦自行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

喀什米爾當時即是印度境內最大土邦,境內77%是穆斯林,20%是印度教徒,故大多數人自願歸入巴基斯坦,但喀什米爾的土邦王公、政府高級官員、警察、軍人多為印度教徒,卻願意歸入印度,主權爭議於是產生。

印巴敵對 爆發三次大戰

1947年10月,喀什米爾王公宣布,該地區將歸屬印度,並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併協議。印度軍隊隨後進入喀什米爾地區,與受巴基斯坦支援的穆斯林武裝分子展開激戰,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8、1949年,聯合國先後通過喀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喀什米爾於是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但印度對喀什米爾舉行公民投票的決議置之不理。

1965年8月初,喀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激烈交火,隨後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也捲入衝突,引爆了第二次印巴戰爭。一直到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一致要求印巴雙方停火,戰火才因此平息。

印巴前二次大戰都導因於喀什米爾的領土爭議,第三次大戰則是印度利用西巴基斯坦與東巴基斯坦之間的矛盾,出兵支援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共和國」。

儘管印度在三次印巴大戰中都占了上風,占領更多喀什米爾領土,但仍改變不了喀什米爾的穆斯林反抗印度的意志,於是屢屢透過恐怖攻擊向印度政府表達抗議,原本風光明媚的喀什米爾於是成了南亞地區的火藥庫。

【2008-12-06/聯合報】

++++++++++++++++++++++++++++++++++++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165167


印度四大矛盾 引發恐怖血案

【朝鮮日報/國際專門記者崔埈碩/朝鮮日報中文網提供】

①宗教矛盾:印度教施壓,穆斯林以恐怖對抗
②分裂運動:北喀什米爾和阿薩姆邦60年鬧獨立
③階級衝突:針對下層種姓的流血暴力接連不斷
④共產叛軍:自1967年在東部、中部蠢蠢欲動

10月初記者在印度新德里見到現代汽車印度公司的副總經理林弘洙時,他曾說:「真難以理解印度這個國家怎麼能維持下去。」當時印度的治安狀況極其不安。記者抵達甘地機場時,約好來接的賓館職員沒來,後來他說:「今天在德里發生炸彈恐怖事件,很難去機場。」次日早晨起來看報,有報導說在東部奧里薩邦一所教堂被印度教極右勢力炸掉,一名修女被強暴。

目前,印度的宗教、分裂、種性、意識形態矛盾愈演愈烈,瀕臨暴發。這樣的國家怎麼能維持下去,在外人看來真是個謎。

最大的矛盾是宗教。印度現有人口為11.3億,其中印度教徒80.5%,穆斯林13.4%,基督教徒2.3%,錫克教徒1.9%.最嚴重的是印度教與穆斯林、印度教與基督教之間的矛盾。

2002年印度教徒攻擊穆斯林的古吉拉特暴亂,這是印度教與穆斯林教對立的典型事例。當時1,044人死亡,其中穆斯林790人、印度教徒254人。搧動宗教糾紛的是政界人士,此次暴亂的最大受惠者是印度教徒右派政界人士邦首席部長納倫德拉‧莫迪。持續3個月的暴亂一結束,他就提前進行了邦議會競選,結果大獲全勝。

面對多數印度教徒的壓迫,少數的穆斯林則以武裝恐怖反抗。美國總統布希曾經說:「在世界第二穆斯林國家印度沒有一個基地成員。」即,布希也肯定了印度民主的穩定性,但這已成為了過去。

分裂運動主要在印度北端喀什米爾和西端的阿薩姆邦進行。在喀什米爾,1947年以來有6.8萬人在分裂運動中喪生,今年也有40人死亡。大規模起議正在進行之中。

61年前英國撤離印度時未劃清印巴國境成為了禍根。喀什米爾的多數居民為穆斯林,他們希望編入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但領導人則選擇了印度。結果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派兵將喀什米爾的一部分劃定為印度實際控制區。

東部阿薩姆邦的居民屬於蒙古人,長得像韓國人。他們主張阿薩姆從未屬於印度,是佔領國英國撤走後印度強佔了該地方。主要分裂團體阿薩姆聯合解放戰線(ULFA)一直攻擊了從北印度湧來的說印度話的移民。

阻礙印度社會和諧的另一個矛盾是種姓制度。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階級社會。印度教原旨教義就植根於種姓,所以階級難以消失。上層種姓對牛馬不如的下層種姓的流血暴力事件時有發生。

意識形態也是阻礙印度東部和中部開發的最大因素。反共叛軍「納薩爾派」1967年進行起義開展遊擊戰,夢想赤化。人們稱,印度政府無法消滅他們,甚至根本沒有消滅他們的意志。

【2008-11-28/朝鮮日報中文網】

來源:韓國《朝鮮日報》|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朝鮮日報中文網》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 06:43 am:   

k.jpb

歷史淵源》喀什米爾 南亞的火藥庫

2008/12/12

【聯合報/國際中心/林沿瑜】

英強迫畫界 四國搶地無寧日

1947年,英國勢力雖退出印度半島,卻留下了喀什米爾的領土爭議,導致印度和巴基斯坦日後衝突。

其實,除此之外,英國在殖民印度期間,還畫設「杜蘭線」,造成了日後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的領土爭議,以及「麥克馬洪線」,埋下中國和印度領土爭執的種子。

杜蘭線

19世紀,英國在南亞的勢力不斷向北擴張,到了1893年,阿富汗在英屬印度外務代表杜蘭的壓力下,被迫簽訂「杜蘭協定」,同意其中所畫定的印阿邊界,亦即所謂的「杜蘭線」。當時阿富汗答應「杜蘭線」東南廣大的普什圖族生活範圍交由英國管轄,英國則承諾於100 年後將土地歸還阿富汗。

不過到了1947年,英國勢力退出南亞,當初畫歸英屬印度的土地已成為巴基斯坦的領土,如今究竟應該歸還阿富汗,或由巴基斯坦接收成為雙方各執一詞的難解習題。

另外,印度東北方與中國西藏接壤之處,也在1914年3月由英國政府代表麥克馬洪爵士畫定了一條「麥克馬洪線」,讓英國勢力大大向中國西藏推進了9萬多平方公里。

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畫定時,西藏雖仍為中國領土,但實際上已經擺脫中國政府的控制。至於當初西藏當局為何同意畫定「麥克馬洪線」出現了幾種不同說法。一說指麥克馬洪當時承諾提供西藏5,000支槍和50萬發子彈作為交換;另一說則是西藏在無知的情況下簽了畫地協約。

英國勢力退出後,印度當局趁中國尚未全面控制西藏之際派兵進駐。1962年,中國發動「中印邊界反擊戰爭」取得勝利,不過在西藏獨立人士持續抗爭以及印度持續派兵駐守下,中國並未實際控制該地。

喀什米爾 曾媲美歐洲的瑞士

喀什米爾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衝突的源頭,被世人稱為「南亞的火藥庫」。或許很難想像,西元7世紀的喀什米爾其實是佛學鼎盛的佛教勝地、風景秀麗的世外桃源,玄奘即曾花兩年的時間在此研習佛法。只是,隨著佛教逐漸式微,喀什米爾也不再平靜。  

喀什米爾古稱「迦濕彌羅」,為喜馬拉雅山麓之古國,即我國漢朝時所稱之罽賓,建國於西元前2400年左右。阿育王(西元前304年~前232年)即位後,因篤信佛教,建立無數佛塔,奠定了喀什米爾為佛門要地基礎。

唐代中國高僧玄奘於西元631至633年間在喀什米爾求法,受到當時國王的禮遇。玄奘在《西域記》裡說,此地有「伽藍(佛寺)百餘所,僧徒千餘人」;玄奘還描繪當時的喀什米爾:「此國四面環山,山極峻峭,往來隘口狹窄難行,宜稼稽,盛產花果,出龍馬、藏紅花及藥草。時至今日,紅蕊紫花的藏紅花仍然開滿原野。」

喀米爾地區於12、13世紀後落入穆斯林之手,佛教轉趨沒落,不過湖光山色仍吸引遊客駐足。英國殖民時期,喀什米爾是歐美人士趨之若鶩的度假勝地,當時這片好山好水曾被譽為人間天堂,足以媲美歐洲的瑞士。

不過英國殖民統治結束後,喀什米爾成為印度和巴基斯坦衝突的根源,兩國皆派駐重兵在此,旅遊業因而一落千丈。只是,當地著名的羊毛仍然經由其他管道銷往世界各地。

喀什米爾雖然分為「印控區」(中部、南部)和「巴控區」(西北部),不過東北部目前實際由中國占領,即所謂「中控區」。喀什米爾「中控區」已獲得巴基斯坦承認,但印度始終認為喀什米爾全境為印度領土的一部分。

【2008-12-06/聯合報】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October 01, 2008 - 11:09 am: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zp080929.shtml


巴基斯坦的崩解

[于时语] (2008-09-29)

  北京奥运的光环未落,世界各地的危机就接踵而来。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毒奶灾难向国际扩大,欧洲和俄罗斯因为格鲁吉亚战争而对峙,朝鲜核危机死灰复燃等等。就是在东南亚,也有泰国的宪政危机和马来西亚巫统政权首次面临灭顶威胁。

  尽管金融风暴引起“华尔街末日”的呼声,毒奶危机暴露中国深刻的体制性缺陷,欧俄矛盾可能导致冷战恢复,事过之后,显著褪色的美国还是坐定世界老大,中国还会被看成是未来超强,欧俄之间还是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政经关系,东南亚各国与格鲁吉亚也还会继续生存。

  但是伊斯兰堡万豪(Marriott)酒店恐怖大爆炸显露的巴基斯坦危机,却没有如此简单。它表明在各种内外因素推动下,巴基斯坦继续在经历慢性的国家体制崩解,上一世纪才建国的巴基斯坦,在新世纪的继续生存已受到了威胁。

  

战略地位消失

  

  在种族宗教纷乱的次大陆上成立一统的穆斯林(回教)国家,是毫无历史先例的实验。原为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国的独立,已显示了这一实验的脆弱性。笔者曾指出,苏联瓦解和苏印“轴心”消失之后,在西方眼中,巴基斯坦原来制约印度和防止苏联南进的“存在理由”和战略地位随之消失。

  无法无天的边境省份之外,巴基斯坦的其他许多地区也仍然是不同程度的封建领主体制。其他不说,新任总统扎尔达里(阿西夫)和被刺前总理贝娜齐尔·布托(贝娜姬)当年的包办婚姻,就代表信德省两大地主家族的政治联合。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巴基斯坦始终未能树立稳定有效的民选政府机制,而导致一种深刻的“国家悖论”:

  在“意识形态”上,伊斯兰信仰代表巴基斯坦的国家凝聚力,但是在政治体制上,西方化世俗精英控制的巴基斯坦军方,才是维系巴基斯坦国家统一的唯一基石。

 

基本国策的转移

  

  齐亚·哈克军政府看到了这一悖论,开始以鼓励和发展宗教势力为大政,作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控制社会的重要工具。巴基斯坦军队下层出现伊斯兰化,三军情报局(ISI)也与伊斯兰极端势力建立了根深蒂固的关系,并且一手创造了塔利班组织,以建立巴基斯坦在阿富汗的“战略纵深”。

  九一一之后,在华盛顿高压下,穆沙拉夫军政权被迫背弃塔利班,不仅使得20多年惨淡经营的国际战略成果一朝之间荡然无存,并导致军方的信誉遭受极难弥补的损失。再是华盛顿的全力经济和政治支持,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日益加深,终于迫使穆沙拉夫退出政治舞台。

  作为华盛顿的最新代理人,原有“百分之十〔回扣〕先生”美名的扎尔达里(阿西夫)刚刚接任总统,便险些丧生于首都万豪酒店大爆炸,实在是巴国国运的不祥之兆。

  正如众多西方传媒报道,这一恐怖爆炸,代表伊斯兰极端势力对美国迫使巴国“反恐”战争升级的回应。

  最明显的升级,无过于五角大楼新近对英国BBC证实:布什总统夏天秘密签署命令,批准美军在无需得到巴基斯坦当局同意的情况下攻入巴基斯坦境内。BBC并且报道美军已经实际发起了这样的越境行动。

  尽管华盛顿明确知道:如此无视巴国主权,不但会置最新的“民选”政府极为尴尬的处境,更会进一步腐蚀军方在巴国的信誉和地位。

  

巴基斯坦即将分裂?

  

  这一发展,固然有阿富汗局势全面恶化的因素,但是大家都看到,将战火扩大到巴基斯坦,正如当年的越战蔓延到整个印度支那,只会带来更糟糕的结局。

  美国战争升级的真正动机为何?一种不祥的猜测,便是华盛顿认为巴基斯坦国家的“可持续性”已经难以救药,或是统一的巴基斯坦已经不再符合西方的长远利益。

  今年年初,《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华盛顿外交专家的分析,断言:“如果没有根本性改革,一个多民族的巴基斯坦眼看气数不会长久。”他预言普什图地区、俾路支斯坦和信德省三个“主权实体”脱离巴国,而仅剩下旁遮普一省。普什图地区又会与阿富汗的同族地区合并而成立普什图斯坦。其结论是巴基斯坦要避免分裂,唯有从目前军方管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转变为一个松散联邦。

  从本区的历史和现状,上述联邦设想,尤其是削弱军方的一统作用,只会加剧各种离心势力,而变成巴国最终散伙的中间阶段。前面引述的分析因此暗示:只要旁遮普省主导的军方继续控制巴基斯坦的核武,巴国分裂的结果不至太糟。

  美国最近推动的阿富汗战争扩大化,明显对巴国中央政府和军方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加剧巴国社会结构的离析。英国《卫报》近日报道,有不少人因此认为华盛顿的长远目的,正是要促成巴基斯坦的解体,并借此除去它的“伊斯兰核武”。

  早有媒体披露,美国军方有周密计划,在巴基斯坦出现严重动乱时,以突击队行动控制巴国核武。另外,巴基斯坦国家的缓慢崩解,或许是一个不以外界意志而改变的历史过程。但是上述的各种报道和分析,显示西方对这一过程的态度,正在从企图防止,演变到听之任之甚至推波助澜。这一可能的变化,值得刚在俾路支斯坦援建了深水港的北京关注。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Saturday, June 07, 2008 - 11:57 am:   

http://www.chinatimes.cc/Article/SJXW/2008-06-07/83221.html

越南爆发严重金融危机

作者:刘 丁 政经新闻来源:华夏时报 更新时间:2008-6-7
本报记者 刘 丁 北京报道

一年时间,越南经济经历了从峰头到谷底的下跌过程。
一年半前,作为国际游资青睐的新兴市场,越南股市曾跻身于全球最火爆的市场之一。现在,恶性通胀严重,越南盾告急,股市市值腰斩……越南经济体系正暴露在风险之下,金融市场急剧动荡。
货币贬值
今年以来,越南多项经济指标亮起红灯。随着原油和粮食价格飙升,越南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5月份越南按年率计算的通胀率飙升至25.2%的水平,为13年来最高。但越南央行基准利率只有12%,未能有效控制通胀预期。1-5月,由于国际能源、建材和化肥价格上涨,越南贸易赤字达到144亿美元。尽管过去几年资金持续流入使越南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但仍低于越南的外债总额。据世界银行测算,越南今年的外债规模将达到240亿美元,占GDP的30.2%。
越南央行官员2日表示,央行已经制定了一整套政策应对通货膨胀问题,包括继续加息、降低经常项目赤字、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等。此前,越南央行扩大了越南盾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区间至上下浮动2%。随后几天,越南盾兑美元保持小幅度贬值态势。德意志银行预测,今后几个月,越南盾还将贬值30%以上。
股市缩水
相应的,越南股市也出现了大幅缩水,河内交易所的股票市值总值今年已经减少45%。2006年,越南股市跻身全球最火爆市场行列,主要股指涨幅达 145%,2007年头两个月又上涨51%,推动越南股市总市值从2006年初的不足10亿美元猛增到150亿美元。2007年1月底,越南20家最大上市公司市盈率已达73倍,大大高于普通新兴市场的估值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3月初就已经向越南发出了股市风险方面的警告。
危机重演?
动荡不仅仅只属于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似乎也要步其后尘,陷入高通胀、货币贬值、股市楼市暴跌的动荡之中。这是第二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开端吗?会传导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新兴市场吗?
越南金融危机的隐现似乎预示着1997亚洲金融危机再度登台。而不仅是越南,印尼、印度,甚至远在拉美的阿根廷等诸多发展中国家均在宏观经济基本面和货币金融方面出现了严重危机的征兆。
《华尔街日报》认为,越南的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甚至有可能演变成全面危机,这为正在努力控制物价暴涨的其他亚洲国家敲响了警钟。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亚洲国家央行没有迅速采取行动抑制不断上涨的物价,越南将是前车之鉴。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Friday, June 06, 2008 - 02:59 am:   

http://www.zaobao.com/sp/sp080606_515.shtml

两星期治疗近5000人 我救援队自缅返国

(2008-06-06)


● 蔡慧玲

  在短短两星期内,本地的23人医疗救援团队共为缅甸风灾中的近5000人提供了治疗服务。昨晚,这群由志愿医疗人员组成的新加坡团队已完成任务回国,不过新加坡对缅甸的救援工作仍将继续。

  随医疗团队到缅甸进行义务工作的中央医院急诊部高级顾问花蒂玛向媒体透露,慈援组织将在两星期内再次回到缅甸,为当地安装洁水系统。她表示,慈援将帮助缅甸政府安装20台污水过滤系统和3台治水系统。

  花蒂玛医生是慈援董事之一,也是马林百列集选区国会议员。

  她说:“我们希望可以把洁水系统移交给当地政府,洁净水源在这时刻(对灾区而言)至关重要。我们为灾区做了评估,发现当地居民多数都在饮用井水或受污染的水。干净的水源绝对不足,这是当地目前最需要的物资之一。”

  此外,花蒂玛也向缅甸官方探询新加坡在卫生、基础建设、治水以及灾情管理方面给予援助的可能性,并希望对方尽早答复。

  同花蒂玛一起回国的还有21名来自卫生部、慈援和新加坡红十字会的人员。他们都对这次医疗工作的成果感到满意。团队队长阿立夫医生受访时表示,在经历严重风灾地区而迟迟没有获救,面对恶劣环境,呼吸疾病、皮肤发炎和腹泻、肠胃炎,成了生还下来的灾民普遍面对的健康问题,新加坡团队所带的医疗品就能为他们提供治疗。

  新加坡医疗团队原先计划是驻扎在离仰光一小时车程的端迪镇,但阿立夫说,队员也设法进入端迪以南一个原本道路不通的卡音庄(Kayin Chaung)区。他们最后在当地官员和人民的帮助下,得以经水路进入该灾区。

由于迟迟没得到救援物资和治疗,卡音庄灾民健康情况比端迪的灾民更加恶劣。新加坡团队看诊的病人也从原本每天200人增加到450至600人。

据了解,卫生部分两次送往当地的1000公斤医疗品已经消耗殆尽。

另两志愿队正待命

  据负责统筹这次医疗救援行动的卫生部行动与控制司司长黄荣昌了解,其他国家医疗团队已在同一时期回国。虽然志愿到缅甸进行医疗救援工作的新加坡团队已回国,但他说,只要缅甸政府提出要求,新加坡已经准备好另两支志愿医护人员待命,第一时间携带更多医疗物资再度前往灾区。

  缅甸上个月遭旋风暴纳尔吉斯(Nargis)袭击,至今在这场风灾中丧命或失踪者超过10万人,超过半数灾民还在等待赈济。
****************************************
http://www.zaobao.com/gj/gj080606_502.shtml

以讥讽军人政府著称 缅最著名谐剧演员被捕

(2008-06-06)

  (仰光美联电)缅甸最著名谐剧演员貌杜拉前晚被警察押走。

  他的家人昨天说,他刚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重灾区分发救济品,在前晚回返家门后不久,警察便来搜查,接着把他押走。他们表示,他被囚禁多次,患有高血压。

  艺名为扎加纳(Zarganar)的貌杜拉(Maung Thura),现年46岁,以讥讽缅甸军人政府而著称,编制的谐剧和讽刺缅甸经济与社会现状的作品,经常被政府查禁。扎加纳的原意,是拔毛的“镊子”。

  他也是成功的制片家、导演、作家和演员,并以当牙医来维持生计。

  他自1988年因参与政治活动而第一次被捕后,又因协助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候选人的母亲参加1990年5月大选而再度入狱。他于1991年在狱中获得“人权观察组织”的奖状。

和400多名缅甸艺人到重灾区救灾

  貌杜拉本周接受在泰国出版的《伊洛瓦底江》杂志访问时说,从上月27日起,他和400多名缅甸艺人到重灾区救灾,除了一个小镇外,已走遍所有村镇,有时还同“当局发生冲突”。

  他去年9月因提供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给示威的僧侣,被拘禁了三个星期。

  他在去年对美联社说:“缅甸人民爱说笑,可是我不能演讲,笑话还是到处流传。人民也会编造笑话。”

  掌权的将领,绝不容忍异议,时常逮捕被视为反抗政权的艺术家和演艺家,甚至拘捕讲无伤大雅的玩笑的人士。

  三人谐剧团“大胡子兄弟”中的两人,也在1996年因取笑这批将军,被判苦役五年。总部设在伦敦的国际特赦组织,后来发动声援运动,迫使当局释放这对兄弟。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uesday, April 08, 2008 - 03:39 pm: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7330000/newsid_7336800/7336832.stm

拍摄缅甸示威记者获普利策奖
Pulitzer Prize for Public Service Journalism.
p.jpg

拍摄缅甸示威时日本摄影师被杀照片的路透社摄影记者拉蒂夫获得美国报业最高荣誉奖"普利策奖"的突发新闻图片奖。

拉蒂夫的新闻照片抓拍到了日本摄影师长井健司受到致命伤害的一刹那。

照片上,长井健司躺在仰光街道上,身旁站着一个武装士兵,还有一群示威者被一个警察驱赶。

50岁的长井健司是日本APF通讯社摄影记者,他在缅甸最大城市仰光采访反政府示威抗议时,被缅甸安全部队开枪杀死。

长井健司被杀,引起了日本对缅甸军政府的抗议。

缅甸去年9月爆发的示威活动的起因是抗议粮食价格高涨,后来发展成多年来对缅甸军政府最激烈的抗议活动,最后遭受军政府的暴力镇压。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Wednesday, February 20, 2008 - 08:33 am: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20/content_7637319.htm




背景资料:巴基斯坦议会选举



新华网北京2月20日电 根据初步计票结果,在18日举行的巴基斯坦国民议会选举中,人民党获87个席位,由前总理谢里夫领导的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获66个席位,前执政党穆斯林联盟(领袖派)获38个席位。

巴基斯坦实行多党制,现有政党200个左右,其中最主要的政党有:


巴基斯坦人民党

简称人民党,成立于1967年12月,主要势力范围在信德省和旁遮普省。人民党主张议会民主、自由平等和经济私有化。1993年12月,人民党中央执委会一致选举贝·布托为该党主席。1998年3月,人民党与其他16个党派组成反对党联盟“巴基斯坦人民联盟”。1999年2月,贝·布托被选举为该党终身主席。2007年10月18日,贝·布托流亡国外8年后首次回到巴基斯坦。同年12月27日贝·布托遇袭身亡后,其子比拉瓦尔·扎尔达里和其丈夫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分别出任人民党主席和联合主席。



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领袖派)

简称穆盟(领袖派),成立于2001年3月25日,现任主席乔杜里·舒贾特·侯赛因。该党从穆盟(谢里夫派)中分裂出来后,吸引后者诸多著名政治人物加盟,并在2001年地方政府县、市长选举中赢得三分之一的席位,成为巴政坛上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在2002年的国民议会选举中,穆盟(领袖派)赢得了46%的议席,成为第一大党,并于同年11月与一些小党组成执政联盟。


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

简称穆盟(谢里夫派),成立于1906年,当时称全印穆斯林联盟,1947年巴建国后改用现名。历史上,该党曾几经分裂。该党党章规定,在巴实现政治、社会和经济改革。在1993年的议会选举中,穆盟(谢里夫派)成为巴第二大党、最大反对党。1997年2月,该党赢得了巴国民议会三分之二多数议席,组建政府,该党主席穆罕默德·纳瓦兹·谢里夫出任总理。1999年10月12日,时任陆军参谋长的穆沙拉夫接管政权,谢里夫被捕并被判刑,其夫人库尔苏姆代理党务。2000年11月,以舒贾特·侯赛因为首的部分穆盟领导人反对加入国家民主联盟同人民党合作,与库尔苏姆等领导人产生分歧。他们组成穆盟(哈基基派),但仍属于穆盟(谢里夫派),谢里夫为主席。同年12月10日,谢里夫流亡沙特。2007年11月,谢里夫返回巴基斯坦后继续任该党领导人。

Top of pagePrevious messageNext messageBottom of page Link to this message

Ld
Username: Ld

Registered: 01-2007
Posted on Tuesday, November 06, 2007 - 09:01 am:   

fpp1.jpg
流亡在外的前总理谢里夫10日回国再次被驱逐。


fpp2.jpg
前总理贝-布托将于10月18日回国参选。


pp.jpg
巴基斯坦现任总统穆沙拉夫将竞选连任总统。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7070000/newsid_7079800/7079841.stm


分析:西方对巴基斯坦左右为难

2007年11月05日

保罗·雷纳兹
BBC新闻网 世界事务记者



穆沙拉夫总统宣布巴基斯坦进入紧急状态,令美英政府十分尴尬,两国一直促请他不要采取这样的行动。



美英两国都对他进行了谴责。现在的问题是,他们是否只能接受这一现实。

他们本来希望穆沙拉夫与前总理贝·布托之间能够结成便利的联盟――直通一月份的议会选举,如今他们的希望受挫,眼看就要破灭。

他们左右为难:在对穆沙拉夫的行为进行谴责的同时,还能与他合作多久。

巴基斯坦总理阿齐兹已宣布,计划在明年一月进行的选举仍将继续举行。

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在伦敦对记者说,他欢迎一月举行议会选举的声明,这也是美国、英国和其它一些国家对巴基斯坦提出的要求。

然而,米利班德也强调了另外三个要求:即要求穆沙拉夫卸去陆军参谋总长职务;要求释放政治犯;要求媒体自由报道。

因此,国际社会仍将对巴基斯坦保持较强压力。


盟国施压

美国国务卿赖斯与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的声明,并没有说他们不再与穆沙拉夫总统联系,而是促请他重新回到他断然抛弃的道路上来。

赖斯说:"迅速恢复宪政,进行新的议会选举,才是最符合巴基斯坦国家和巴基斯坦人民利益的道路。

米利班德的讲话与赖斯所言一致,他强调:"至为重要的是,政府按照宪法行事,并恪守承诺,按穆沙拉夫总统11月1日与总理谈话中重申的日程进行自由公正的选举。"

米利班德补充谈到他个人的政策提议,即:与巴基斯坦有关系的英国公民与居民,利用他们的联系加大对巴压力,这是一种直接的外交。

赖斯说,将重新审视对巴援助。然而,这一援助多数与反恐联系在一起。赖斯称她不清楚布什总统是否想将此事"另议"。

要求巴基斯坦全面恢复宪政的压力将会一直持续。

白宫发出的声明实际上是最强硬的。此间发言人突出强调了要穆沙拉夫立即辞去军事首脑职务的要求。

该声明说:"穆沙拉夫总统应信守承诺,在一月份进行自由公正的选举,并于再次宣誓就职总统前辞去军事首脑的职务。"


作为盟友的穆沙拉夫

然而,与此同时美国与英国政府还必须继续依靠穆沙拉夫,在邻国阿富汗进行的反塔利班战争以及反基地组织的战争中都需要他做盟友。基地组织在巴边境地区影响很大。

实际来讲,在目前的巴基斯坦危机中,西方政府担心的一个因素是,通常纪律严明的巴基斯坦军队可能存在某些弱点。最近,300名士兵在南瓦齐里斯坦投降。

在谴责穆沙拉夫宣布紧急状态的同时,华盛顿与伦敦可能希望见到的一个副产品是:在这场他们最感兴趣的斗争中,巴基斯坦的军事决心能够坚挺起来。

美国也付不起真正放弃巴基斯坦军队的代价。五角大楼新闻秘书称,巴基斯坦的紧急状态不会马上影响到美国的军事合作。

总而言之,穆沙拉夫的这一行动令人失望,至少对于布什总统的"自由推进战略"来说是如此。2003年11月布什提出这一战略,用他的话说,积极推动民主在整个大中东地区以及"其它地区"的传播。

巴基斯坦的策略是逐渐恢复民主政治,事情将会表明这一策略是应对原教旨主义的必经之路。

布托夫人说,她认为紧急状态可能使选举推迟"至少一到两年"。

她指出:"我非常强烈地感到,作为一个走中间路线的国家,巴基斯坦的未来危如累卵。"

Add Your Message Here
Post:
Username: Posting Information:
This is a private posting area. Only registered users and moderators may post messages here.
Password:
Options: Enable HTML code in message
Automatically activate URLs in message
Action:

Topics | Last Day | Last Week | Tree View | Search | Help/Instructions | Program Credits Administration